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資料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資料

發布時間: 2022-03-10 19:57:47

A. 電大期末考試復習資料《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多項選擇題

來啦來啦,不知道你現在還需不需要呢?隨便在電大題酷這個小程序上幫你搜了幾道題,這個回小答程序還挺好用的,我班主任告訴我考試復習的時候可以用這個小程序,我用了之後覺得還不錯,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的,( )。
a. 可以申請復議
b. 不可以申請復議
c. 法院判決後,不服可再申請復議
d. 撤訴後再申請復議
正確答案是:不可以申請復議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不適用調解,這是何種訴訟確立的基本制度( )。
a. 民事訴訟
b. 刑事訴訟
c. 行政裁決
d. 行政訴訟
正確答案是:行政訴訟

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的申請人的損失包括( )
a. 所有損失
b. 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
c. 間接損失
d. 直接損失
正確答案是:直接損失

公務員一經任用,非因法定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行政處分。這屬於公務員的( )權利。
a. 申訴控告
b. 享受報酬、福利
c. 依法執行公務
d. 身份保障
正確答案是:身份保障

下列( )項不是國務院組成人員。
a. 秘書長
b. 民航總局局長
c. 國務委員
d. 審計長
正確答案是:民航總局局長

B. 有沒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復習資料啊

有很多

C. 求07年自學考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復習資料

行政管理專業
一、學科簡介

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組織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權力和法律為基礎,對社會公共事務和政府自身內部事物所進行的管理和服務活動。行政管理的主要目的與動機在於謀求社會的公共利益,政府行政措施都要顧及全局長期,公平,公正與公開,為全體公民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是謀求行政機關或公務人員的特殊利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尤其是政治——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化,對行政管理學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將通過理論研究和實際調研,不斷擴展和升華研究內容,在探索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應的新行政管理體制,促進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培養高層次行政管理學專業人才等方面,作礎應有的貢獻。

二、培養目標

行政管理學是研究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機關內部事務的科學。其社會應用價值是:培養各級政府及其行政機構的專門人才,改善各級政府事業的管理質量和辦事效率,力求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共利益。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應具有的素質,知識和能力包括: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建設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及其新發展;了解作為決策環境的中國政治文化傳統,行政規則和程序,了解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對公共管理事業的新要求;具有熟練運用現代化分析手段進行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業管理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務實的工作態度,具有應變,判斷和決策能力,以及組織能力善於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完成行政管理任務;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地外文資料;科勝任高等院校本專業地教學和科研工作,或者各級黨政機關和公共管理部門中的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本專業設置三個研究方向:

1、行政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2、公共政策
3、比較公共行政

四、培養年限

學習年限三年,一至二年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期間,第三年進行社會實踐,撰寫學位論文和進行論文答辯。

五、課程設置

類別 課程名稱 學時 是否學位課 考核類型



英語 350 是 考試
政治 106 是 考試
計算機 106 是 考試






行政管理學研究 60 是 考試
政治學專題研究 60 是 考試
公共政策分析 60 是 考試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60 是 考試
政府經濟學 60 是 考試
組織理論研究 60 是 考試
行政管理學原著研究 60 是 考試
行政領導學研究 40 否 考查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40 否 考查
非盈利機構財務管理 40 否 考查
行政決策理論與實踐 40 否 考查
中國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研究 40 否 考查
西方行政學說史 40 否 考查
中國政府機構與運行過程 40 否 考查
中國社會經濟與科技教育政策研究 40 否 考查
行政管理與創新思想研究 40 否 考查
辦公自動化研究 40 否 考查

六、教學實踐

本專業具有很強地實踐性,結合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專題研究,擬於第二學年的寒暑假和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安排研究生到各級黨政機關進行業務實習,並結合專題進行調查研究。在第三學年的第二學期進行教學實習,在導師指導下為本科生講基礎課二至三周。

七、學位論文

1 第三學年為撰寫學位論文時間。

2 幫助學生選擇學科前沿領域的論文課題,重視開題報告,注意論文的創新性和先進性。

3 指導教師對論文初稿提出反復修改意見,於畢業前2月左右論文定稿。

4 學位論文評審和答辯程序,嚴格按國家規定辦理,以保證學位論文質量。

自學行政管理專業,首先必須樹立起正確的指導思想。實在地說,許多報考此專業的同志是想通過一段時期的自學獲取一張大專文憑,功利性的文憑動力是很強的,這無可厚非。但若僅僅以此為動力,則在自學中易陷入聽信小道消息乃至流言蜚語,希圖走捷徑並猜題押寶的泥潭。

這樣一來,

一會導致自身的學習失去有序性,雜亂、零碎、無章法。

二會損害自身健康的自學心理。特別是在這樣做了而考試又失敗了若干次後,會恍惚不安,懷疑自身的能力,或更加希冀於投機取巧,甚至怨天尤人。

第三,這種做法本身背離了現行自學考試所採用方法的內在要求,所以失敗率較高。眾所周知,現行自學考試,均採用題庫的方法,分國家級題庫和省級題庫兩種。不論哪一級題庫,對於課程內容的覆蓋率都是很高的。它客觀上要求考生應在全面系統學習的基礎之上突出課程重點,才能學好、考好。這也是採用題庫方法考試的目的之一。綜上所述,僅以文憑為動力並進而採取不恰當的自學方法實不足取,這從根本上動搖了學好、考好的可能性。因此,我認為除了考慮文憑之外,自學行政管理專業的考生還應當從真正地、扎實地學到一點東西、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出發。這二者並不矛盾,是統一的,以後者作為前者的基礎,則前者必定實現;反之,以前者作為後者的基礎,則兩者可能均落空。其次,自學行政管理專業必須樹立起堅定的信心,這一點對於自學者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固然存在著一些每門課均一次通過的考生。但大多數考生在考試中都會經歷若干次失敗。面對失敗,有的考生會灰心喪氣、情緒低落,進而形成一種對考試懼怕、厭煩、反感而又不得不應付的定勢心理。在此定勢心理支配下上考場,必然影響記憶、思考和臨場發揮,使得考試的失敗率更高。長此以往,會陷入導致最終失敗的惡性循環。實際上,行政管理專業專科段的課程亦不過區區十三門,其難度一般均不太大,只要自學的指導思想正確,自學方法得當,每個考生都應當樂觀地自信自己必將達到目的。

行政管理專業專科段的十三門課程(1、哲學,2、政治經濟學,3、大學語文,4、普通邏輯,5、自然科學基礎,6、政治學原理,7、法學概論,8、行政管理學,9、國民經濟管理,10、行政法學,11、管理心理學,12、市政學,13、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從性質上分類,可分為基礎課與專業課兩大類。上述1-5為基礎課,6-13為專業課。專業課中6-8為專業基礎課。我建議考生在自學課程的安排上,

原則上應以此1-13的順序循序漸進,不要隨便、盲目地超越,以免給自學增加困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構成我們全部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它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貫穿於行政管理專業專科段的其餘11門社會科學的課程之中。在此11門課程之中,要經常反復用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方法乃至大量的具體內容。例如,政治學原理中對國家、階級、政黨、領袖、國體、政體等許多范疇所展開的分析,其基本原理皆源於所講行政管理的特點、作用、體制等等內容,其基本原理也來自於歷史唯物主義。再如,行政管理學中所講行政管理的特點、作用、體制等等內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歷史唯物主義。再如,管理心理學對於人際關繫心理的分析、研究,更是大量地運用了辯證方法。雖也輔之以不少實證性的方法。但實證性方法所獲取的結果也只是反映了社會心理的辯證狀況。因為主觀上的辯證思維只是客觀事物矛盾運動的反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是我們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其精神實質與主要原則也貫穿於許多社會科學的課程之中。政治學原理、國民經濟管理、市政學等課程中就多次再現或用上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若干基本內容。大學語文與普通邏輯兩門課,是學習社會科學的工具性基礎課。讀書、解題、思考、寫作,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普通邏輯(形式邏輯)就是這種規律的理論總結與體現。盡管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已經不自覺地服從著一定的思維規律,但一,邏輯錯誤仍然是隨處可見的,這些錯誤引起了不少學習上的困難與麻煩,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二,感覺到的東西,我們常常不能深刻地理解它;而理解了的東西,我們則可以更加深刻地感覺到它。這就是形式邏輯的威力--它能指引我們自覺地遵循思維的客觀規律,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此外,讀書、解題、思考、寫作,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字理解與操作能力。雖說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大量地使用著語言文字,但一,往往還不能對語言文字運用自如以完成學習和工作中的任務。二,自學大專課程,特別是社會科學課程,無疑對文字的理解與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語文一課就是為了使考生具備相應的能力而設置的。它通過對考生進行比較嚴格、規范的訓練,使考生逐步地形成能適應自學要求的語言文字能力。自然科學基礎成為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之一是由兩個因素導致的:一、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的主導因素,其作用與影響遍及整個社會。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幹部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不具備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是絕對不行的,掃除"科盲"首先必須從幹部隊伍掃起。二、當代社會科學特別是管理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就是文理科交相滲透,大量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滲透進了社會科學諸學科之中。如:政治學原理要進行政治系統分析。行政管理學、國民經濟管理、管理心理學、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等課程均引進了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一定的數學、統計方法。在八門專業課中,政治學原理、法學概論和行政管理學構成專業基礎課。行政管理乃政府對國家及社會事務進行的管理。其活動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屬於國家政治活動的范疇。作為對此進行研究的行政管理學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際上,都屬於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因此,行政管理學理所當然地以政治學原理作為它的理論前提與基礎。同時,行政管理學也是其它專業課的基礎。如:國民經濟管理主要講的是政府如何管理國民經濟,包括原則、制度、方法等等,這在實質上屬於經濟行動的范疇,是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的運用與展開。再如:市政學講的是城市行政管理問題。這在根本上屬於地區行政的范疇,當然也是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的又一運用與展開。現代國家、社會的標志之一,就是法制化。法制化程度的高低是國家、社會現代化程度高低的量標之一。國家的一切政治、經濟活動,均應法制化;依法行政是現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之一。由此,研究"法"的法學概論課程也構成了行政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綜上所述,行政管理專業專科段的十三門課程並不是人為任意設置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考生應當把握好學習各門課程的順序和銜接。否則,基礎的知識未掌握先進入專業課的學習,必然會因基礎知識不足產生理解、記憶、思考上的許多困難。我建議:應當首先學習基礎課(5門),然後學習專業基礎課(3門),最後學習專業課(5門)。在5門專業課的學習上,可以任意確定先後順序。如此循序漸進,必能事半功倍。

行政管理專業專科段的十三門課程按特點分類,亦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演繹性較強、抽象程度較高的課程。所謂演繹性較強,即全課程採用范圍演繹的方式展開其體系,內在的邏輯關聯性強。概念、定理可一個個順著推導出來。所謂抽象程度高,即課程所講授內容與客觀實際不存在較直觀的反映、對應性。而是一種對客觀實際的普遍一般的概括。如哲學、政治經濟學、普通邏輯、自然科學基礎、政治學原理、法學概論、管理心理學即屬於這一類。第二類是實證性較強,離散程度較高的課程。所謂實證性強,即全課程的內容大多為客觀實際的直接描述,與客觀實際存在著較直觀的反映、對應關系。全課程的不少原理建立於客觀實際的直接證明的基礎之上,而不依賴於客觀實際的普遍一般性證明。所謂離散程度較高,即全課程范疇體系的內在關聯性不太強,各章甚至可以相對地獨立,乃至給人們一種表象上的"拼湊感"。餘下的六門課程即屬於此類。學習這兩類課程,在方法上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學習第一類課程的關鍵是要掌握好初始章節、初始范疇,即全課程的開頭。這是全課程的邏輯起點,真正理解並掌握了,據此類課程特點,下面就能較順利地沿邏輯而展開,同時也便於記憶。按此方法學習此類課程,許多內容可以從邏輯上推出來,一般是不需死記硬背的。如:學習政治經濟學,關鍵的關鍵在於要掌握勞動價值論,特別是勞動二重性學說。馬克思自己也說過,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他的全部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樞紐。以後的剩餘價值理論、社會再生產理論、生產價格理論等,都是從勞動價值論中演繹發展而來的。再如:學習哲學,必須首先掌握好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精神關系、運動、時空等初始范疇和內容,後面的內容,均從此推導展開。學習第二類課程的關鍵是要在思維上密切地聯系理論與實際。這也是由此類課程的特點決定的。在學習此類課程時,應不斷地反復地將理論與實際相對照,應當多想多問:實際如何?理論是如何概括描述的?這樣概括、描述准確嗎?如此,在理論與實際的反復相互映射中,即能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加深印象,強化記憶。如學習行政管理學,國民經濟管理等課程,均可如此把握之。必須指出,上述分類只是相對的,並不是說在第一類課程中就完全沒有實證性、離散性的因素。不論學習哪一類課程,都應將通讀教材與重點把握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將全面系統的自學與突出重點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通讀教材的目的有三:一,從整體角度把握全課程,了解全課程到底有哪些內容,是怎樣逐步展開的,篇章結構及章節銜接狀況。對一門課程有一個總體的印象與認識至關重要,它會幫助你認識課程內容的有機聯系性,而聯系是記憶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二,發現並消滅疑難問題。全面系統學習,發現並消滅疑難問題,也就消滅了學習和理解上前後銜接的困難,在實質上也就掌握了全課程內容。三,發現並把握重點。重點是客觀的,人為確定的重點也是以客觀重點為依據的,基本上不會有人硬將枝節問題列為重點問題,確定重點的標准一般有三:基本原理、每章節的主要內容即緊扣章節中心的內容、疑難問題。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有助於深化理解全課程,而理解也是記憶的前提與重要方法之一。

自學行政管理專業專科段的十三門課程,原則上應當立足於指定教材和考試大綱。有的教材還配有自學指導書,可作參考。將大綱和教材"吃透",就意味著已經取得了成功。切忌離開大綱與教材去到處搜尋什麼"復習資料"、"參考資料"一類的東西。當然,如已將大綱全面掌握了,也可以讀些有關的參考書籍和資料,以開拓視野,活躍思維。但對於初學者來說,教材和大綱是基礎,所有的學習都應當圍繞於此,服務於此。

綜上所述,自學行政管理專業專科段的廣大考生,只要樹立起正確的自學指導思想和堅定的信心,根據各課程的有序性和內在聯系性循序漸進地進行自學,針對各課程的不同特點在自學中採取相應不同的方法。在理解和聯系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並立足於指定教材和大綱,以這些為基礎,再輔之以一定的社會助學,就一定能夠取得完滿的自學成果

D. 誰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自考本科的復習資料啊

推薦去淘寶網旺旺名為happylax的店看看。一考通的書很全,是正版,便宜實惠,好評多多。

E. 跪求《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復習資料

55555555....我也考了兩次了,也不過。。。就剩下這一門
有的告訴我,我也要一份

F. 求08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資料

<a href=http://www.pass-e.com>真題網提供</a><br>
行政訴訟法法條記憶口訣

看了一遍行政訴訟法部分的法條,腦子一片混亂。我一直覺得行政法、行政訴訟法部分真得是很難記,哎,考過的同學建議使用口訣記憶法,好吧,「聽人勸吃飽飯」,先搜來一堆口訣試一把,大家共享哈~~
行政訴訟法:
一、受理范圍
口訣:英法制護發霧撫恤他
表面意思:拿英法聯合生產的護發霧劑撫恤他
對應法條
英:即營,認為侵犯自己經營自主權的
法:即罰,對處罰行為不服的
制:對人身或財產的強制措施不服的
護:行政機關不履行保護公民人身權、財產權的義務
發:對應法給自己的證照未發貨不予答復的
霧:即務,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撫恤:認為行政機關沒法給撫恤金的
他:其他侵犯人身權、財產權的
附行政處罰類型:小(銷)劉(留)收款亭(停)
二、不受理范圍
口訣(1):終歸國內
表面意思:終於回到了國內
對應法條
終: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
歸:行政法規規章或機關制定發布的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國:國家行為(國防、外交等)
內:機關內部對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決定
口訣(2):應只調回全才
表面意思:應該只把全才類人物調整回來
對應法條
英,即影,對權利義務沒有影響的
只,即指,行政指導行為
調,調解行為
回,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全,即權,公安等依刑訴法授權的行為
才,即裁,法定仲裁行為
三、中級法院管轄的案件
口訣(1):大海不省磚
表面意思:向大海填磚會填很多磚
對應法條
大:本轄區重大、復雜的案件
海:海關處理的案件
不:即部,針對國務院各部門的行為提起的訴訟
省:針對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行為提起的訴訟
磚:即專,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
口訣(2):他先攻外(語)
表面意思:准備考試他先復習外語
對應法條
他:其他重大復雜案件
先:即縣,被告為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且基層法院不宜審理
攻:即共,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體訴訟案件
外:重大涉外、涉港澳台案件
四、其他可提起行政訴訟的主體情形
口訣:更夫領進小孩
對應法條
更:與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
夫:即復,與被訴復議決定由法律利害關系或為復議程序的第三人
領:通鄰,被訴行為涉及相鄰權的
進:通競,倍速行為涉及公平競爭權的
小:即銷,與撤銷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
孩:即害,要求機關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
五、法院可依職權調取證據的情形
口訣:力避剪指甲
對應法條
力:即利,涉及國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
避:涉及迴避事項的
剪:通結,涉及訴訟終結事項的
指:即止,涉及訴訟中止事項的
甲:即加,涉及追加當事人的
六、判決撤銷的案件情形
口訣:濫懲罰超不足
表面意思:胡亂懲罰總是有不足之處
對應法條
濫:濫用職權
懲:即程,程序違法
罰:即法,適用法律法規錯誤
超:超越職權
不足:主要證據不足
司考復習中…… (註:上述內容僅供網友學習之用喲~~)

G.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期末復習指導試題類型舉例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 3、BC 4、AD
二、填空題
1、顯示公正 2、該組織、委託的行政機關
三、名詞解釋
1、行政訴訟: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時,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由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出裁判的活動和制度。
2、行政侵權賠償:指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由國家對受害人承當賠償責任的制度。
四、簡答題
1、答:有八類:1、不服行政處罰的案件。1、不服行政強制措施的案件。3、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案件。4、對行政機關拒絕頒發許可證和執照或者不予答復不服的案件。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而被拒絕或者不予答復的案件。6、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案件。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案件。8、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案件。
2、答:1.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4.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五、論述題
答: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一樣,也是程序法。行政訴訟法是從民事訴訟法中脫胎而來的。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外,對於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沒有規定的,還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例如,民事訴訟中有關迴避、證據、期間、送達、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以及執行程序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和執行行政案件時可以適用。但兩者調整的對象不同,因此,在具體內容上有顯著的不同:(1)訴訟的主體不同。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機關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其他組織、法人和公民之間在行政管理中引起的糾紛。行政訴訟主體之間具有行政隸屬關系。原告是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被告只能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或行政復議機關。而民事訴訟是解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產生的糾紛,因而,民事訴訟主體之間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隸屬關系。(2)訴訟的性質不同。行政訴訟中爭執的是關於行政權利義務問題,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時依法提起的訴訟;而民事訴訟中爭執的是關於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問題,即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發生糾紛時提起的訴訟。(3)訴訟發生的條件不同。行政糾紛發生後,有的爭議須經有關行政機關處理後,當事人對處理不服時,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而民事糾紛發生後,糾紛的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民事訴訟程序因此而發生。(4)舉證責任不同。行政訴訟中,由被告負舉證責任,即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而民事訴訟中,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對自己提出的主張均負舉證責任。(5)適用調解的范圍不同。行政訴訟中,除行政侵權損害賠償之訴外,人民法院不能以調解方式處理當事人之間的行政爭議。這是因為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主管機關,它的職責就是維護國家的利益,保障社會的穩定,保護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權益,它不能對依據國家法規所作出的決定加以更改和讓步。而民事訴訟中,自願、合法調解原則是一項重要原則,貫穿於整個審判程序中,人民法院可以用調解方式處理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爭議。

H. 誰有行政管理(本)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資料,幫幫我

補修學分《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 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中,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 關系稱為行政關系。

2、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與義務內 容的各種社會關系。

3行政法律事實,是指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

4、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

5、行政職權是國家行政權的表現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權能。行政職權只能由行政主體來行使,行政管理相對方不享有行政職權。

6、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任何行政主體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職權的同時,必須同時履行職責。行政職責隨行政職權的產生、變更或消滅而在相應變化。行政職責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7、行政機關: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根據其統治意志,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行使用權國家權力、組織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國家行政機關也叫國家管理機關,簡稱政府

8、首長制和委員會制

凡政府組織法定的最高行政決策權力和責任賦予一人承擔者,稱為首長負責制,簡稱首長制;而賦予委員會議集體承擔者,稱為委員會議負責制,簡稱委員會制

9、層次制與職能制

層次制又叫層級制、分級制,是指政府組織縱向分為若干層次,每個層次所管業務性質相同,各對其上層負責,但其管轄范圍隨層級下降而縮小。職能制又叫分職制,指政府組織平行劃分為若幹部門,每個部門所管業務內容不同,但所管范圍大體相同。

10、集權制與分權制

集權制指行政權力集中於上級機關,下級機關沒有或有自主權,一切均需按照上級機關的指示去辦。分權制指下級機關在其管轄范圍內有自主決定權。上級機關對其許可權內決定的事項不加干涉。

11、公務員是指在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中依法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執行國家公務,除 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即我國公務員的范圍限於在政府系統任職的國家公職人員,不包括各級行政機關中的工勤人員。

12、行政授權是指法律、法規將行政職權及行政職責的一部或全部授給非行政機關的社會組織行使的法律行為

13、行政委託,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將某項行政職能委託給某一機關、機構、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辦理的行為。

14、行政相對方:在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是其權益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組織。

15、行政法制監督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依法對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和是否遵紀守法行為所進行的監督。

16、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17、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

18、行政許可是指行政主體根據行政相對方的申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通過頒發許可證、執照或批准、登記、認可等方式,允許其從事某項活動,行使某項權利,獲得某種資格和能力的具體行政行為。

19、所謂行政強制是指行政主體為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對行政相對方的人身及財產自由等採取的強制性的具體行政行為的總稱。

20、行政強制執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義務,行政機關或人民法院依法採取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

21、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體之間,行政主體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的目的,依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確立、變更或消滅相互權利與義務的協議。

22、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的事務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

23、行政處罰是行政主體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給予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24、行政監督是指行政機關實施的法律監督。即行政系統內部上下級之間的法律監督,以及行政系統內部設立的專門監督機關的法律監督。

25、行政責任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執行公務的人員因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違反其法定職責和義務而應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

26、行政救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直接侵害其合法權益,請求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行為實施糾正,並追究其行政責任,以保護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合法權益。

27、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條件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由受理申請的行政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進行審查並作出處理決定的活動。

28、行政賠償即行政侵權賠償。是指行政主體及其行政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因其行為違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了損害,由行政主體給予賠償的法律制度問答題

27、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28、行政訴訟法是指有關調整人民法院和訴訟參加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行政案件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所形成的各種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言之,行政訴訟法就是調整行政訴訟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9、行政訴訟參加人是指因與行政爭議存在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或主要階段的人及與他們的訴訟地位相類似的人。

30、行政訴訟證據是指在行政訴訟中用以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一切材料和事實。

31、起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人民法院通過行使審判權,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

32、審判監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違反法律、法規,依法對案件再次進行審理的程序。審判監督程序不是必須經過的審理程序,不具有審級的性質,是第一審、第二審以外的檢驗法院已結案件辦案質量的一種監督程序。

33、行政訴訟強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為保證審判活動的正常進行和人民法院裁判的順利執行,對有妨害訴訟秩序行為的人所採取的強制手段。

34、行政判決是指人民法院根據事實,依據法律法規參照規章,對審理終結的行政訴訟爭議,作出的實體裁判。行政判決分為一審判決和二審判決兩種

35、行政裁定是指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針對行政訴訟程序問題作出的裁決。行政裁定與行政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6、決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訴訟期間,對訴訟中遇到的特殊事項作出的裁決。

37、涉外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審理和執行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案件所適用的訴訟程序。涉外因素是指行政案件的原告、第三人或者被執行人是外國公民、無國籍人或者外國組織。

填空

1、(C)是行政法律關系必不可少的當事人

A、行政機關 B、行政組織 C、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系要素的變更,包括(ABD)

A、主體變更B、客體變更C、形式變更D、內容變更

3、行政法規是(B )制定的關於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A、全國人大常委會 B、國務院 C、國務院組成部門

4、下列組織中不屬於行政主體的是(BC)

A、街道辦事處 B、公安派出所 C、治安聯防隊

5、以行政行為是否具備一定的法定形式為標准,可以將行政行為分為( B )

A、單方行政行為和多方行政行為B、要式行政行為和不要式行政行為

C、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D、一般行政行為和特殊行政行為

6、下列情形中,表明我國行政機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的有(ABC)

A、國務院總理負責領導國務院工作

B、國務院副總理分別負責領導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工作

C、各部部長分別負責領導本部門的工作

D、國務院秘書長負責處理國務院日常工作

7、下列組織中,不屬於一級行政機關的有(BD)

A、鄉人民政府 B、村民委員會

C、鎮人民政府 D、居民委員會

8、( B )屬於行政處分。

A、免職 B、撤職 C、降職 D、辭退

9、公安局給予某人治安管理處罰的行為屬於(B)

A、行政司法行為 B、行政執法行為C、行政立法行為

10、下列機關中,(ACD )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A、北京市人民政府 B、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

C、河北省人民政府 D、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11、根據許可的性質不同,行政許可分為(A )

A、行為許可和資格許可 B、行為許可和事實許可C、一般許可和特殊許可

12、(ABD),不預行政處罰。

A、違法行政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B、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

C、不滿18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D、精神病人在發病期間有違法行為的

13、行政機關委託某建築隊拆除違章建築並向違章者徵收拆除費用的行為是(C)

A、直接強制 B、即時強制 C、代執行 D、執行罰

14、下列各項制裁形式中,屬於行政處罰的有(BC)

A、罰金 B、警告 C、拘留 D、拘役

15、行政復議以(A)為一般形式。

A、書面審理B、開庭審理 C、書面審理與開庭審理相結合

16、我國行政賠償實質上是一種(C)賠償。

A、行政機關 B、公務員個人 C、國家

17、如果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時,由(D)人民法院管轄。

A、原告進行選擇B、上級人民法院裁定C、被告所在地D、最先收到起訴狀

18、行政訴訟當事人包括(ABD)

A、原告B、被告C、代理人D、第三人

19、行政訴訟的證據來源於(ABC)

A、 原告舉證B、被告舉證C、人民法院依職權收集和保全

D、全人民檢察院依職權收集和保全的證據。

20、決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A)

A、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的決定一律不準上訴

B、 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C、 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7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D、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2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B)不適應調解。

A、可以適用 B、不適用 C、應當適應

問答題

1、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行政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具有統一性。

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2、行政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行政法律關系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大要素構成。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也稱行政法主體或行政法律主體,是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和精神財富。

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間權利義務。行政法律關系既然是一種權利義務關系,那麼,由權利、義務構成的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也是行政法律關系不可缺少的要素。

3、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與消滅

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除了必須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以外,還必須具有兩個基本的條件:具有相應的行政法律關系賴以發生的法律根據,即有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具有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系要素的變更,包括主體變更、客體變更和內容變更

政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的消滅。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消滅,從而使原行政法律關系消滅。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內容全部消滅,從而使原法律關系消滅

4、簡述行政法基本原則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行政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行行政法律規范的要求,不得享有行政法規范以外的特權,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行為無效;違法行政行為依法應受到法律制裁,行政主體應對其行政違法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行政合法性原則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方面的內容。違反實體法和違反程序法都是對行政合法性原則的破壞。實體法是指規定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行政法律規范。程序法則通常是為保證行為程序公正,沒有偏私,從而保障實體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規范。行政程序合法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任何人不能成為審理自己案件的法官。執行這一原則的制度是迴避制度。

(2)行政機關在裁決行政糾紛時不能偏聽偏信,應當給予當事人同等的辯論機會。

(3)決定對當事人不利的事務時,應預先通知當事人並給其發表意見的機會。

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具體要求:

(1)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這是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許可權劃分、行政專業部門與綜合部門的許可權劃分、上級與下級的許可權劃分等都必須依據法律確立。各部門不能超過法律賦予的職權范圍,否則即構成違法。

(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應依據法律、遵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這就要求行使行政權力不僅應遵循實體法規范,而且應遵循程序法規范,兩者不能偏廢。

(3)任何行政職權的授予和委託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宗旨。

行政合理性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不僅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種類和幅度范圍作出行政決定,而且要求這種決定應符合法律的意圖和精神,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則是基於實際行政活動的需要而存在的。任何法律都是有限度的,尤其是規范行政活動的法律。主要表現在:

(1)法律不可能規范全部行政活動

(2)法律對行政活動的規范,應留出一定的餘地,以便使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如果法律對行政活動規定得面面俱到,毫無裁量餘地,則最終可能導致行政機關束手無策。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具體要求 :

(1)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法律目的

(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要有正當的動機

所謂正當考慮、正當動機,是指行政機關作出某一行政行為,在其最初的出發點和動機誘因上,不得違背社會公平觀念或法律精神,必須客觀、實事求是,而不是主觀臆斷,脫離實際,或存在法律動機以外的目的追求。

(3)行政行為的內容應合乎情理

所謂合乎情理指合乎事情的常規或規律。

5、行政主體的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一特徵將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區別開來。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主要是指行政主體應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能獨立地對外發布決定和命令,獨立採取行政措施等。

(3)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

8、行政職權的特徵:

(1)強制性

(2)不可處分性

(3)職權與職責的統一性

另外,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還享有行政優先權和行政受益權。行政優先權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所享有的種種職務上和行為上的優先條件。行政優先權雖然不屬於行政職權,但它與行政職權密切相關,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的保障條件。行政優先權主要包括先行處置權、獲得社會協助權和推定有效權。行政受益權是指行政主體從國家所享受到的各種物質優益條件。為了保證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提高行政效率,國家必須向行政主體提供各種物質條件,如財政經費、辦公條件、交通工具等。

9、國家行政機關的設置原則。

(1)適應需要原則 (2)精簡原則 (3)高效率原則 (4)依法設置的原則

10、公務員在法律地位上有下列特點:

他享受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各種權利,同時履行憲法和法律要求公民履行的各種義務;

他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個人行為,但不能以國家名義從事公務行為,否則就是另外一種身分了;

他的個人行為只代表他個人,不具有強制性,而且行為效果歸屬於他自己。

公務員首先是公民,因而享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公民。當公務員依法代表國家從事公務時,他就具有了其作為公務員的法律身分,從而享有公務員的法律地位。由於自然人和公務員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身分,二者所處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當其處於公務員法律地位時,便顯示出其特點:

公務員有資格作為國家的代表,以公務機關的名義從事公務行為;

公務員享有行政職權,享有行政優益權,同時需要承擔行政職責;

公務員的公務行為具有強制性,公務行為所引起的效果,由所屬公務機關承受;

所屬公務機關對公務員個人過錯負連帶責任。

11、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

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是通過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表現出來的。

(1)行政相對方的權利

A.提出申請的權利 B.參與行政管理的權利 C.聽證的權利 D.了解情況的權利 E.申請行政法上的救濟的權利

(2)行政相對方的義務

A.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 B.協助行政主體執行公務的義務 C.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義務

12、行政法制監督的構成。

行政法制監督是由主體、對象和內容三部分構成的。

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以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其中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和專門行政監督機關所進行的監督屬於權力性監督,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所進行的監督屬於權利性監督,權力性監督主體一般能對被監督主體直接採取法律上的措施,產生法律效力。而權利性監督主體則不能作出直接產生法律效果的監督行為,而只能通過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方式向權力性監督主體反映,或通過新聞媒體曝光而引起權力性監督主體的注意,最終由權力性監督主體採取具有直接法律效果的措施。因此,權利性監督主體的監督是啟動行政法制監督的前提和基礎,二者結合在一起共同實現行政法制監督的目標。

行政法制監督的對象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主體的工作人員包括行政機關的公務員和被授權的組織中的行使行政職權的工作人員。

行政法制監督的內容是監督行政主體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以及監督國家公務員及被授權組織中的工作人員是否遵紀守法。

13、行政行為的特徵是: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14、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

(1)主體合法

所謂主體合法是指作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能夠成為行政主體的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並且該行政主體應當是依法設置的行政機關或是依法被授予行政職權的組織。

由於行政行為通常是由行政主體的具體工作人員實施的,因此這些工作人員應具備法定條件,才能保證行政行為的合法有效性。另外,主體合法除了要求行為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以外,還要求其行為必須在許可權范圍內。若行政主體的行為超出其許可權范圍,則其行為不合法。

(2)內容合法

內容合法要求:

A.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根據。

B.行為有明確的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C.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3)程序合法

程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等。任何行政行為均須通過一定的程序表現出來,沒有脫離程序的行政行為。行為的程序是否合法影響著行政行為實體的合法性。程序合法要求:

A.行政行為符合行政程序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B

B.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的步驟和順序。

15、行政立法的性質

行政立法既有行政的性質,是一種抽象行政行為,又具有立法的性質,是一種准立法行為。應當結合這兩個方面來認識行政立法。

A.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立法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及與行政管理密切關聯的事務;

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實施和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能。

B.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

(a)行政立法是有權行政機關代表國家以國家名義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的活動。(b)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為規則屬於法的范疇,具有法的基本特徵,即普遍性、規范性和強制性。(c)行政立法必須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必須經過起草、徵求意見、會議審查、通過、簽署、公布等法定程序。

16、行政強制的特徵

A.行政強制的主體是行政主體,即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沒有權力直接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情況下,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實施強制,但行政強制的主體並不因此而變成人民法院,行政強制也未因此改變其行政的性質。

B.行政強制的對象是相對方的財物和人身自由。由於相對方拒不履行行政法義務,或對社會秩序及他人人身健康和安全可能構成危害或其本身正處在或將處於某種危險狀態中,而導致行政主體作出行政強制行為。

C.行政強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

17、行政強制執行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強制執行以行政相對方不履行行政法上的義務為前提

(2)行政強制執行由法律規定的行政機關或者人民法院來實施

(3)行政強制執行的對象范圍廣泛

(4)行政強制執行不允許進行執行和解

18、行政合同有如下特徵:

A.行政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必須是行政主體 B.行政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標;C.行政合同的雙方意思表示必須一致 D.在行政合同的履行、變更或解除中,行政主體享有行政優益權

19、行政指導有以下特徵:

(1)行政指導是非權力行政活動(2)行政指導是一種事實行為(3)行政指導是行政機關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屬於單方行為(4)行政指導是一種適用較大幅度的彈性的管理領域(5)行政指導適用法律優先的原則(6)行政指導是一種外部行為

20、行政處罰的特徵

A.行政處罰是以對違法行為人的懲戒為目的,而不是以實現義務為目的。也就是說,行政處罰不是在個人或組織不履行法定義務時,促使義務人承擔義務的措施,而是對個人或組織不履行法定義務或不正當行使權利時的一種制裁,促使其不再重犯。行政處罰的這一特徵使其與行政強制執行區別開來。

B.行政處罰的適用主體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司法機關不能作為行政處罰的適用主體,這就將行政處罰與刑罰區別開來。刑罰只能由司法機關來適用和執行,行政機關不能作為適用刑罰的主體。

C.行政處罰的適用對象是作為行政相對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屬於外部行政行為。這一特點將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區別開來,行政處分是一種內部行為,是基於行政機關內部管理的層級關系或內部監督關系而形成的。被處分的對象只能為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或其他由行政機關任命或管理的人員。而一般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則不能成為行政處分的對象。

熱點內容
赤水司法網 發布:2025-08-15 06:25:59 瀏覽:466
行政法規備案 發布:2025-08-15 06:11:20 瀏覽:507
勞動合同法2015全文 發布:2025-08-15 05:57:48 瀏覽:246
誰有權制定規章 發布:2025-08-15 05:56:21 瀏覽:220
成都周勇律師 發布:2025-08-15 05:56:17 瀏覽:720
對法官超期不判怎麼辦 發布:2025-08-15 05:48:00 瀏覽:433
網路散播政治謠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34:01 瀏覽:831
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5 05:16:14 瀏覽:973
法官背上 發布:2025-08-15 05:05:53 瀏覽:41
搭乘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04:38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