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合同的勞動法的約束
1. 關於勞動法
估計是勞務派遣,甲公司將某項工作承包給了乙公司,甲乙兩公司之前有合同。你們是乙公司招聘過來的,被派到了甲公司工作。雖然工作地點在甲公司,但勞動關系在乙公司,應與乙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甲公司將勞務費支付給乙公司,乙公司在將工資支付給你們,同時為你們繳納社會保險,如果發生勞動爭議,應該投訴乙公司。
現在已經沒有臨時工這個概念了,只要在一個公司工作,就是與這個公司建立了勞動關系,建立勞動關系就應該簽訂勞動合同,單位必須為所有勞動者代扣代繳社會保險費(包括養老、醫療、失業等等)。
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也沒關系,只要有事實勞動關系就行。
你要是乙方的人,屬於勞務派遣,就應該乙方給你繳納社會保險費。不過還要看乙方是公司還是自然人,也就是甲乙之間的合同中乙是人還是單位,要是單位你們就歸該單位管,這家單位負責你們工資保險等,要是個人(其實是不允許的),你們找甲就行,你們會被認同是甲單位的職工的。
2. 勞動法關於承包合同可扣工錢的規定
承包屬於合同法調解的承攬合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調解勞動關系。你這到回底是什麼合同?答按《最低工資規定》勞動者獲得工資的前提是勞動者在法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時間內提供了正常的勞動。如果沒有在應該的時間內提供正常勞動,可以減發工資,可以低於最低工資標准。但是法定節假日,休假日,參加社會活動等,視為提供了正常勞動。
3. 計程車簽訂的承包合同受勞動法保護嗎
受合同法調整,不受勞動法調整。
4. 廚房承包合同和勞動法通常會有那些沖突的地方
由於廚房工作的性質特殊,在勞動時間和節假日會有一些沖突,看你如何把握了。
5. 承包合同中違背承包方意願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有關不得收回、調整承包地等強制性規定的約定是否有效
對這一問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五條作了規定,即承包合同中違背承包方意願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有關不得收回、調整承包地等強制性規定的約定無效。
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在農村的一項基本政策,是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營制度。為了切合實際地落實這一政策,維護好這一制度,保護農村土地承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規定。如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規定,土地承包應當遵循自願、民主協商、公平合理,承包方案應當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承包程序合法等原則。第十九條規定,土地承包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第一,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選舉產生承包工作小組;第二,承包工作小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擬訂並公布承包方案;第三,依法召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第四,公開組織實施承包方案;第五,簽訂承包合同。第二十一條規定,發包方應當與承包方簽訂書面承包合同。承包合同一般應當包括以下條款:(一)發包方、承包方的名稱,發包方負責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二)承包土地的名稱、坐落、面積、質量等級;(三)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四)承包土地的用途;(五)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利義務;(六)違約責任。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要求發包方應當與承包方簽訂書面承包合同,其目的是通過合同明確雙方在土地承包關系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便於監督、督促雙方履行合同所確定的義務,同時對於防止爭議和解決糾紛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發包方與承包方簽訂土地承包合同,首先應當遵守合同法的規定,如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壞社會公共利益。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等。其次,由於土地承包涉及黨在農村的政策,關系著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發包方與承包方在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時還應當遵守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如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國家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承包方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除這一情況外,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承包期內,如果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承包期內,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承包合同中約定不得調整的,按照其約定。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如果發包方與承包方簽訂的承包合同中有違背上述規定的內容,該內容無效,即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承包合同中違背承包方意願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有關不得收回、調整承包地等強制性規定的約定無效。」
有效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國家給予法律保護。無效合同由於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對當事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國家不予保護。合同無效分為整個合同無效和部分合同無效。合同部分無效的,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如果在承包合同的若干條款中,有部分內容違法了農村土地承包法有關收回、調整土地的規定,那麼只是該部分款無效。無效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6. 公司把項目包給個人是否受勞動法律的約束
一、如果公司把軟體項目包給個人,這屬於技術開發合同法律關系,不受勞動法約束。
二、如果你公司是從別人那裡承包了一個大項目,包出去的屬於大項目中的主要部分,那麼你們應經過發包人同意才行,如果是非主要部分,可以自行決定。但是無論如何,你們要為承包你們項目的個人向發包方承擔法律責任。
7. 我跟廠裡面簽了承包合同,又簽了勞動合同,那張有法律效力
都具有法律效來力。
勞動合同是以源勞動者的身份和用人單位簽訂的,規定了雙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同時也受勞動法保護。
承包合同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目的。承包人應按照與定作人約定的標准和要求完成工作,定作人主要目的是取得承包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因此定做人只求工作結果,不求工作過程。
但是勞動合同卻約定了勞動者應該做的工作內容,且完成整個工作內容期間受勞動合同法和公司規章制度所約束。
8. 承包合同何時生效承包方何時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承包合同是承包方與發包方達成的,明確當事人雙方土地承包有關權利義務的協議。簽訂承包合同的程序以及合同的內容,必須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否則,將會導致合同無效,無法實現當事人簽訂合同的目的。對承包合同的生效,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
合同的成立是指訂約當事人就合同的主要內容形成合意。對於合同的成立時間,合同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這是合同成立的一般規定。同時,合同法第三十二條又對書面形式合同的成立作出了特別規定:「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條已明確規定土地承包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因此,承包合同成立的時間應當是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之時。但是,實踐中對當事人雖沒有簽字或者蓋章,然而卻進行了履行合同主要義務的行為,就可以得出合同已經成立的結論,而不去管要約承諾的程序何時完成。對於這種情形,合同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合同生效是指合同產生法律約束力。合同的效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效力。合同生效後,當事人依法受到合同的約束,必須遵循合同的規定,依照誠實信用的原則,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而不得濫用權利,違反義務。這是合同的對內效力。在客觀情況發生變化時,當事人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取得對方的同意,才能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2.合同生效後產生的法律效力還表現在對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產生一定的法律約束力。這屬於合同的對外效力。合同生效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侵犯當事人的合同權利,不得非法阻撓當事人履行義務。
3.合同生效後的法律效果還表現在,當事人違反合同的,將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強制措施使當事人依照合同的規定承擔責任,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補救。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同時,第五十九條、第六十條等也對承包合同當事人的法律責任作出了規定。
9. 單位承包經營勞動關系的認定有哪些
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僱傭勞動者,與勞動者之間建立的一種法律上的關系。在實踐中,許多勞動關系並不僅僅通過僱傭的方式來體現,在個人承包中,承包者與發包方也有可能會構成勞動關系,那個人承包勞動關系如何認定?小編將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為您詳細說明。
一、承包人所僱用的勞動者勞動關系如何認定?
1、在合法的承包關系中,承包人具有經營自主權,該權利包括有權決定是否僱用他人以及僱用何人。《勞動合同法》規定「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勞動關系」,所以判斷勞動關系的依據是用工事實。因為承包人具有經營自主權,所以承包人與所雇勞動者之間是獨立的用工關系,勞動者與發包人之間並無用工事實,所以也不存在勞動關系。但是,基於發包人允許承包人以其名義從事經營並從中獲利的事實,根據《勞動合同法》第94條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發包人須作為共同當事人承擔連帶責任。
2、如果該勞動者原來就是發包人單位的職工,那麼,在發包人未與其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前,該勞動者依然與發包人建立勞動關系。該勞動者從屬於承包人勞動,是履行勞動合同的一種方式。如此,發包人與承包人成為勞動者的共同僱主,發生勞動爭議的,可比照勞務派遣規定執行。
二、發包單位與承包人是否為勞動關系怎麼認定?
根據承包人是否發包單位的職工,有兩個規定。
其一,《關於企業內部個人承包中保險待遇問題的復函》(勞險字[1992]27號)規定:「企業與職工個人簽訂承包合同,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並未改變企業和職工的勞動關系,也未改變承包者的職工身份,因此企業應按照國家現行政策保障職工的社會保險權益。企業單位在「承包合同」中將傷殘亡風險推給職工個人,這種做法不符合我國憲法和職工社會保險的政策規定,其中,關於傷殘由個人負責的條款不具有合法性。」
其二,《關於私人包工負責人工傷保險待遇支付問題的復函》(勞辦發[1995]11號)規定:「私人包工負責人與發包單位沒有勞動關系,而只訂立了經濟承包合同,若承包合同中對其工傷問題有明確約定,從其約定;若承包合同中沒有約定,則由其本人承擔自己的工傷待遇。」
判斷勞動關系,在於用工事實。合法的承包關系中,發包人與承包人之間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如果承包人原系發包人單位職工,則這種承包行為是雙方履行勞動合同的一種特殊方式,雙方勞動關系依然存續。但是,這種勞動關系是虛的勞動關系,其「實」在於承包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其並不受發包人的勞動管理和紀律約束,承包人是為自己的利益自主勞動,而非為發包人勞動,彼此之間並不具有人格從屬性和組織從屬性。無論承包人身份如何,發包人無須對承包人承擔勞動法上的責任。但是,如果發包人以職工名義為承包人參保的,作為社會保險行政關系當事人,應承擔相應義務。雙方就責任承擔有約定的,從其約定。沒有約定的,由承包人自行承擔責任。
拉薩律師網頁鏈接
要確認雙方是否存在勞動關系,關鍵在於雙方是否有用工事實的存在。個人承包勞動關系中,發包方與承包方是用工關系,發包方負責承包方的社保,並對承包方的經營進行管理。但如果承包方僅承包發包方的項目,且經營管理都由承包方自行負責,雙方就不存在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