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上的抗辯權

行政法上的抗辯權

發布時間: 2022-03-11 04:09:09

A. 法律中的五大抗辯權是什麼

五大抗辯權主要是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以及不安抗辯權、保證抗辯權和先訴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法律具體規定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五條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第五百二十六條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應當先履行債務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第五百二十七條第一款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第六百八十七條。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第七百零一條保證人可以主張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債務人放棄抗辯的,保證人仍有權向債權人主張抗辯。

B. 行使抗辯權的法律後果

行使不安抗辯權,舉證責任在先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該當事人應當有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如果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錯誤,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行使不安抗辯權可引起兩種法律後果:
(1)中止合同。即先履行合同的當事人停止履行或者延期履行合同。先履行合同的當事人行使中止權時,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使對方當事人採取相應的措施。
(2)解除合同。中止履行合同後,如果當事人未提供適當的擔保或者在合理的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中止履行合同的一方則可以提出解除合同。

C. 法律上,抗辯和抗辯權的區別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僅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抗辯權的作用在於對抗請求權,又可分為一時抗辯權和永久抗辯權。
依照我國《擔保法》的規定,抗辯權是指債權人行使債權時,債務人根據法定事由對抗債權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抗辯權以法律規定的抗辯事由為依據,以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存在和有效為前提,這一權利的行使可以造成對方請求權的消滅或者使其效力延期發生。
保證人的抗辯權則是指,主合同債權人向保證人提出承擔保證責任的要求時,保證人根據一定的抗辯事由所享有的反駁債權人請求,拒絕或延緩承擔保證責任的一種權利。其實,保證人的抗辯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保證人享有的屬於主債務的抗辯權,另一類是專屬於保證人的抗辯權即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
抗辯和抗辯權,是民法上極為重要的概念。但是對這兩個相關的概念的不同含義及其類型,學界的認識較為模糊。例如,在我國學者中,大多認為廣義的抗辯權包括了抗辯的概念,即廣義上的抗辯權包括狹義的抗辯權和訴訟上的抗辯。這是認識不符合抗辯權概念的歷史發展的,顛倒了這二個概念之間的種屬關系。
抗辯權包含在抗辯之中。抗辯權乃專指對抗他人請求權行使的權利。抗辯權具有永久性、無被侵害可能性、不可單獨讓與性、無相對義務觀念性等四個特徵。抗辯和抗辯權之間、抗辯和反訴及否認和反駁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D. 在法律上行使抗辯權是什麼意思

一、抗辯權

是指妨礙他人行使其權利的對抗權,至於他人所行使的權利是否為請求權在所不問。而狹義的抗辯權則是指專門對抗請求權的權利,亦即權利人行使其請求權時,義務人享有的拒絕其請求的權利。比如,雙方約定10號還錢,對方要求9號就還款時,本方可以行使抗辯權,拒絕提前還款。

二、法律規定的三大抗辯權的行使條件

(一)先履行抗辯權

先履行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合同法》第67條)。在傳統民法上,有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的理論,卻無先履行抗辯權的概念。中國合同法首次明確規定了這一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發生於有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基本上適用於先履行一方違約的場合,這些都是它不同於同時履行抗辯權之處。

先履行抗辯權的行使應當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雙方當事人須由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

(2)須雙方所負的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

(3)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未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

(二)同時履行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在沒有規定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當事人一方在當事人另一方未為對待給付以前,有權拒絕先為給付的權利。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條件有:

(1)須有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

(2)須雙方互負的債務均已屆清償期;

(3)須對方未履行債務或未提出履行債務;

(4)須對方的對待給付是可能履行的。

(三)不安抗辯權

不安抗辯權是指先給付義務人在有證據證明後給付義務人的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或者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或者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以及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況時,可中止自己的履行;後給付義務人接收到中止履行的通知後,在合理的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先給付義務人可以解除合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應具備以下條件:

(1)必須是在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具有關聯性,形成對價關系。

在單務合同中,不存在不安抗辯權的問題,不是同一雙務合同,也不存在不安抗辯權的問題,雖是同一合同,但沒有對價關系,同樣也產生不了不安抗辯權。

(2)對方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能力。

設立不安抗辯權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行使不安抗辯權必須以後履行的一方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能力為前提,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的一方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能力,就不能行使不安抗辯權。

熱點內容
網路散播政治謠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34:01 瀏覽:831
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5 05:16:14 瀏覽:973
法官背上 發布:2025-08-15 05:05:53 瀏覽:41
搭乘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04:38 瀏覽:700
福建法院網 發布:2025-08-15 05:04:38 瀏覽:92
經濟法基礎行政處罰 發布:2025-08-15 04:51:38 瀏覽:631
新沂市律師 發布:2025-08-15 04:47:12 瀏覽:176
書法院職責 發布:2025-08-15 04:47:12 瀏覽:397
新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19條 發布:2025-08-15 04:41:26 瀏覽:215
王志律師 發布:2025-08-15 04:41:15 瀏覽: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