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的價值與得失
① 勞動法的意義與重要性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簡稱《勞動法》)。該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調整勞動關系的基本法和勞動法律體系的母法,是制定和執行其他勞動法律、法規的依據。該法共13章107條。其內容包括:總則、促進就業、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
② 簡要回答勞動法的本質
1、追求公平正義和向弱者傾斜;
2、基本職責:
(一) 監督檢查招用工及訂立、履行和專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屬
(二) 監督檢查勞動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執行情況;
(三) 監督檢查支付職工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的執行情況;
(四) 監督檢查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和職業培訓的情況;
(五) 監督檢查職業介紹機構、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執行有關規定的情況;
(六) 監督檢查殘病人勞動權益保障規定的執行情況;
(七) 監督檢查招用外來勞動力及《外來人員就業證》、《外來人員就業登記卡》的辦理、使用和管理情況;
(八) 監督檢查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支持用人單位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維護用人單位正常的生產秩序和合法權益;
(九) 受理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行為的檢舉、申訴和控告;
(十) 對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法律、法規、規章情況進行年度審查;
(十一) 在有關部門支持配合下,調查,處理因勞動糾紛引起的職工集體上訪、怠工、罷工等突發事件;
(十二) 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監察職責。
③ 勞動法的價值本位是什麼
勞動法的價值取向為社會本位
我們知道,勞動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已屬於社會法領域。社會法的價值理念乃是社會本位,那麼勞動法的價值理念當然亦為社會本位。並且更重要的是,勞動法最終要選擇社會本位為其價值取向,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1.歷史原因
勞動法的產生,究其根本原因應當是勞動力再生產這一客觀要求所致,而不應當是「工人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長期斗爭的結果」。18世紀產業革命後,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達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工人階級生存狀況日益惡化,勞動力再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資產階級的瘋狂壓榨,雖可以短時間內聚斂起巨額財富,而相對也大多數的工人階級的貧困而言,是極度不均衡的。勞動力的再生產的不能維續,從長遠來看,資產階級獲得剩餘價值的源泉就會枯竭、消失,最終勞資雙方的利益都會遭到損害,社會利益最大化更不能實現,社會秩序必然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
如果從社會本位出發,使整個社會利益達到均衡,社會秩序自然會保持穩定,勞動力再生產也會源源不斷地持續下去,這樣反過來有回促進經濟發展,社會整體利益趨於最大化。所以說,勞動法以社會本位為其價值取向,是歷史發展的要求的結果。
2.現實原因
勞動法發展至今日,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方面,做出了應用的貢獻,且當今社會各國勞資關系相對穩定,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也相當緩和,不爭的事實證明了勞動法在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促進社會的穩定,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方面,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從當前我國形勢分析,國家正在致力於建設和諧社會這又一全新目標。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立提到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與勞動法的社會本位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社會本位所要求實現的目標,正是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可見勞動法的社會本位理念乃是正確的判斷。
3.制度、內容原因
無論是我國的勞動立法,還是外國的勞動立法,包括國際勞工組織所制定的勞動法在內,勞動法中關於工資、工時、勞動安全、休息休假時間等方面的規定,形成了勞動基準法。基準法不是國家為實現其自身利益而設定的,它保護的不是諸如國家安全等國家利益,也不是保護純粹的私人利益,而是保護的是全體社會弱者的社會利益。基準法在西方國家是對傳統私法自治流弊救治產生的,它在傳統私法的空間里劃了一條最起碼、最基本的,能夠保障社會弱者生存權的基準線。這條基準線所確立的各種制度,縮小了意思自治的空間,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提供了法律保障。
具體到我國現行勞動立法,有在工資方面,「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在工作時間方面,「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在休息休假方面,「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等規定;在勞動安全衛生方面,除《勞動法》所列規定外,立法還出台了《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勞動保護》等法律法規,並且還特殊規定了女工、未成年工以及殘疾人就業權益保護內容。內容可謂之多之全,俯仰可拾。盡管這些具體的制度和內容無不體現的是我國勞動立法上關於傾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之理念,但根本上目的還是為了通過此方式,來維系健康持續的勞動關系的形成,以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從而促進整個社會進入一個和諧穩定的局面。
④ 新勞動法的影響!
贊同您的觀點,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是要權衡經濟發展和弱勢群體保護的沖突關系的。一味地照搬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地立法經驗而不考慮國內經濟實際狀況,只能說明某些法學家和政客地短視。目前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初級階段下,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才是上策。
⑤ 關於勞動法,比較明白的來幫我
廣東胡律師:
補充回答:你搜集你與此用人單位建立的事實勞動關系證明就行,具體的你看下面關於證明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據。
你可以帶上證明與其有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據,到勞動仲裁部門申請勞動仲裁:
1、根據勞動法,你因單位未與你簽訂勞動合同而與其解除勞動合同,你可以得到工作一年折算成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2、未簽勞動合同,根據勞動法,你舉證與其有事實勞動關系就可以要求其支付你雙倍工資的補償;
證明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據:
(一)工資支付憑證(如果是通過銀行卡,可以作為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據)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你只要舉出上述的第一項、第二項或是第五項其中一個,就可以作為證明勞動關系存在的初步證據,剩下的就需要根據上面的規定由用人單位舉證,如果單位舉證不能的話,就會支持勞動關系存在。
⑥ 《勞動法》的重要意義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版》權(簡稱《勞動法》)。該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調整勞動關系的基本法和勞動法律體系的母法,是制定和執行其他勞動法律、法規的依據。該法共13章107條。其內容包括:總則、促進就業、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
⑦ 勞動法的弊端
勞動法目前存在十大缺陷,首先,賦予地方過大的權力,造成勞動法適用中的省級沖突;其次,沒有對集體合同制度給予足夠的重視;第三,對企業經濟裁員標准過於苛刻;第四,勞動合同終止情況下的經濟補償規定不合理,特別是對於勞動合同終止情形下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義務沒有規定,造成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普遍;第五,勞動爭議處理環節過多,勞動法設計的仲裁、訴訟程序對於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是訟累;第六,涉外勞動關系存在法律適用空白;第七,沒有對企業兼並收購過程中的勞動關系變化給予規定;第八,對於勞動仲裁和監查制度安排沒有涉及;第九,沒有考慮勞動者的差別性,從世界勞動法歷史看,勞動法一般側重保護產業工人,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並不是勞動法的保護重點;第十,沒有考慮行業的特點和中小企業的特殊性。
我國勞動法在內容上的先天不足是導致目前勞動法保護勞動者利益趨弱的重要原因,集中表現在勞動法在許多方面只是一些原則性、綱領性規定,因為規定不具體,在具體操作中出現無法可依的現象。勞動法律關系中一些重要內容存在缺漏,例如在總則部分沒有規定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也沒有規定企業的規章制度與勞動法的關系,集體合同這一重要的在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法律制度,在勞動法中僅籠統的規定了三條。不僅如此,面對現實生活中國家已規定了新的辦法,勞動法關系仍未及時修改與銜接,例如關於勞動爭議的訴訟時效的有關規定。
⑧ 勞動法對勞動力的價值是如何保護的。
因為有錢所以不違法,勞動法也只是虛的,能真的為窮苦百姓干正事嗎?很疑惑
⑨ 勞動法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勞動法的價值取向從勞動法具有的社會法屬性出發。
勞動法(labour law),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專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管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勞動法的基本特徵是
第一,全面涵蓋性。勞屬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基本原則」,就應該具有基礎性地位,應該貫穿於勞動立法、守法、執法、司法等全部環節,得到普遍遵循。
第二,權威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法律原則」,就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地位」,所以,勞動法基本原則是高於勞動法律規范的,具有高度的權威性。
第三,相當強的穩定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應當具有穩定性,只要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勞動關系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其一經確定便不應隨便發生變化,即使是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時期也是如此。
⑩ 勞動法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嗎
勞動法在完成勞動人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協調穩定勞動關系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勞動人格是指勞動力之完全人格化的狀態,亦即權利客體的勞動力演進至權利主體的地位,勞動力與其所持者的人格完全合一的狀態。在非自由勞動的形式下,僱主對勞動有單獨支配權。在羅馬法中勞動關系是一種租賃,稱為勞動之租賃,是物之租賃的對稱。法國法仍沿襲此觀念。至德國民法始改稱為僱傭契約。但勞動力依然視為權利客體,而有勞動力之勞動者視為權利主體。產業民主主義蘊含著勞動者參加經營的思想,要使權利客體的勞動力化為主體,而勞動法為這種人格合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勞動法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法確認了勞動者所應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如勞動權、勞動報酬權、勞動保護權、休息權、獲得物質幫助權、民主管理權等,並為這些權利的實現提供了切實的物質保障。勞動法對婦女、未成年人等特殊勞動者的權益保護規定了特別的措施。通過最低工資制、勞動條件的最低標准等規定,為勞動者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最低保障。
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利和用人單位的自主用人權,使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最優化組合成為可能,並規定了勞動合同制度,平等地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保持勞動關系的相對穩定。集體合同和集體談判制度,為勞動者通過談判交涉機制爭取更優越的勞動條件提供了法律保障。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和勞動監察制度,為協調穩定勞動關系和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創造了條件。
勞動法對社會的安定團結起著重要作用。勞動法通過促進就業、舉辦社會保障事業、處理勞動爭議以及其他方面的機制,維護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