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關於濫用職權的規定
Ⅰ 濫用職權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
濫用職權,是指不法行使許可權定的行為,易言之,就是對屬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一般職務許可權的事項,以行使職權的外觀,實施實質的、具體的違法、不當的行為。筆者認為,刑法上的「濫用職權」不同於行政法上的「濫用職權」。行政法上的「濫用職權」是指在職權范圍內不當行使權力,從而對國家、社會或個人的合法權利造成侵犯。它是與「行政不作為」、「超越職權」相並列的概念,其范圍明顯小於刑法上的「濫用職權」,後者應當解釋為一個屬概念,包括超越職權,不履行職責和以違法手段行使職權。所以,刑法上的「濫用職權」應當包括「超越職權」、「故意不履行職責」和「違法行使職權」三種行為。濫用職權罪的構成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主體要件本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機關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各級行政機關和各級司法機關。本罪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濫用職權的行為會發生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法律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規定,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故意逾越職權,不按或違反法律決定、處理其無權決定、處理的事項,或者違反規定處理公務,致使侵吞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遭受重大財產損失等行為。
Ⅱ 行政機關亂收費是否構成濫用職權罪
濫用職權罪是結果犯。只有濫用職權造成的損害後果達到一定程度(如40萬元、死亡1人、重傷3人或者造成重大影響),才構成本罪。
Ⅲ 執行法官濫用職權情形
法律分析:執行法官濫用職權情形有:
一、違背法定宗旨
違背法定宗旨是指行政主體因受不當動機和目的支配致使行政行為背離法定目的和利益。它有兩個構成要件:主觀上,行政主體有不正當的動機和目的,或雖無惡意,但因疏忽、過於自信等導致行為目的與法定目的不一致;客觀上,造成了背離法定目的和利益的結果。
二、不一致的解釋和反復無常。
不一致的解釋是指行政主體對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不符合該項立法的精神和價值目的,不符合社會公認的基本准則。
三、行政不作為。
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不履行公共義務或拖延履行公共義務。如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行政行為期限,或規定了一定的行為幅度,致使行政主體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而在這種自由裁量范圍內,行政主體有不正當的遲延或不作為,這便屬於行政濫用職權。
四、不正當的程序。
行政主體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為屬違法行為,只有在程序領域享有自由裁量權的情況,才會發生不正當的程序。
五、比例失衡。
我國行政法上有個平衡原則,針對的是自由裁量過程中各種利益、價值的權量與平衡。比例失衡具體表現為行政行為顯失公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十條 法官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秉公辦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四)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
(五)保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對履行職責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予以保密;
(六)依法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七)通過依法辦理案件以案釋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
Ⅳ 即違反行政法的哪些基本原則,可能構成濫用職權
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故意逾越職權,違反法律決定、處理其無權決定、處理的事項,或者違反規定處理公務,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不僅僅是違反行政法的原則(合法性原則)那麼簡單。
Ⅳ 濫用職權法條是什麼
正確界定濫用職權罪的
行為方式必須以職責的基本屬性為依據並區分職務、職責、職權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
1、職務指一定的人員在一定的工作職位或崗位上所承擔的任務或事務。或者說,職務就是一定職位或崗位上的人員為實現某一明確目的而從事的工作行為。這
種行為可以發生在一定的「人」與「人」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一定的「人」與「物」之間,是一定的工作任務、工作方法與工作質量與數量要求的綜合。
有權不用是傻子。
Ⅵ 跪求,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的區別和聯系!!!
行政法上濫用職權和超越職權的區別
1:廣義上的濫用職權其實也包括了超越職權,但狹義上的濫用職權不包括超越職權。超越職權:是在法律法規授權的范圍之外行使權力;而濫用職權:並沒有超越法律法規的授權范圍,而只是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不正當地行使了權力。
2:濫用職權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廣義上):
一是超越職權,擅自決定或處理沒有具體決定、處理許可權的事項;
二是玩弄職權,隨心所欲地對事項作出決定或者處理;
三是故意不履行應當履行的職責,或者說任意放棄職責;
四是以權謀私、假公濟私,不正確地履行職責。
3:超越職權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超越地域范圍。這是指同類行政機關在其地域管轄之外行使了認為是自己有權行使的職權。根據我國憲法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各項行政工作,如:發生在甲縣的治安案件應由甲縣處理,如果乙縣公安局處理了甲縣的治安案件,屬超越地域管轄范圍(行政部門根據委託辦理不屬於自己法定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不屬超越職權)。
2)下級行政機關行使了法律、法規授予上級行政機關的職權,分兩種情況:①下級行政機關超越了自己的法定職權。②超越了法定處罰幅度。
3)超越了業務范圍。這是不同類行政機關之間常見的超越職權形式。如:公安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實施扣繳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行為屬超越職權。
4)行政機關行使了應當由法院、檢察院等行使的職權。這是超越職權的特殊表現形式。如:行政機關缺乏法律依據,行使了應當由法院行使的強制執行權,屬超越職權。
5)在沒有法律、法規授權或依法委託授權的情況下,自認為有行政主體資格行使了行政機關的職權。這是超越職權的又一特殊表現形式之一。實踐中主要有這幾種情況:
①國家工作人員在無法律、法規依據,未正式任命行政職務以前或被免除職務後實施的行政職權。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因為擔任了國家的行政職務,與國家構成了行政職務關系。在任免前或免除後就不具有這種行政職務關系。如若行使行政職權,屬超越職權。
②沒有取得行政機關資格的組織行使了行政機關的職權。根據政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行政機關的成立,必須要有法定依據,而且經過法定程序批准。如果行政機關的主體資格尚未合法取得或正在籌備當中,以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即屬超越職權。
③行政機關的資格部分轉移或喪失後,仍以原行政機關名義實施已喪失的行政職權,屬超越職權。
④以行政機關內部科、室等職能機構名義直接對外部行使的行政職權。行政機關是由國家依法設立,代表國家行使職權。為了承擔起行政管理職責和許可權,在各行政機關內部設立了一些職能機構,這些內部職能機構不算機關法人,只能在行政機關內部行使分管的職權,沒有對外行使行政管理的職能。
⑤派出機構在法律、法規無明確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行使的職權屬超越職權。有些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行政管理的需要,設立一些派出機構,行使一定的行政職權。但是有些派出機構,法律、法規沒有規定它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獨立行使某種行政職權,如果以自己名義行使某種不屬於自己的行政職權,即屬超越職權。
⑥無法律、法規明確授權的非行政機關組織行使了授予的職權范圍以外的職權。法定授權的非行政機關組織,指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享有一定行政職權的組織,如:衛生防疫站是事業單位,但根據《食品衛生法》的有關規定,對食品衛生等違法行為有一定的行政職權,如果在授予的職權范圍以外行使行政職權,屬超越職權
Ⅶ 濫用職權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違背法定宗旨。違背法定宗旨是指行政主體因受不當動機和目的支配致使行政行為背離法定目的和利益。它有兩個構成要件:主觀上,行政主體有不正當的動機和目的,或雖無惡意,但因疏忽、過於自信等導致行為目的與法定目的不一致;客觀上,造成了背離法定目的和利益的結果。
二、不一致的解釋和反復無常。不一致的解釋是指行政主體對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不符合該項立法的精神和價值目的,不符合社會公認的基本准則。
三、行政不作為。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不履行公共義務或拖延履行公共義務。依我國行政訴訟法第四條第三項的規定,如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行政行為期限,或規定了一定的行為幅度,致使行政主體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而在這種自由裁量范圍內,行政主體有不正當的遲延或不作為,這便屬於行政濫用職權。
四、不正當的程序。行政主體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為屬違法行為,只有在程序領域享有自由裁量權的情況,才會發生不正當的程序。
五、比例失衡。我國行政法上有個平衡原則,針對的是自由裁量過程中各種利益、價值的權量與平衡。比例失衡具體表現為行政行為顯失公正。
Ⅷ 從憲法和行政法角度 如何依法行政又不濫用職權
如果從嚴格的法理角度看,濫用職權不一定是違法行政,屬於合法行政里的版不合理行政權,因此濫用職權不見得就是違法行政。
從憲政角度看,依法行政既包括行政要符合現有的實體法,也要符合立法的精神和目的,即行政除了要有合法性,還要有合理性。
具體來看,正當程序原則是比較有效的控制濫用職權行為發生的有效機制。因此,從程序上控制濫用職權相對有效,能夠實現你說的目的。
Ⅸ 濫用職權是什麼罪
根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故意逾越職權,不按或違反法律決定、處理其無權決定、處理的事項,或者違反規定處理公務,致使侵吞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遭受重大財產損失等行為。據《刑法》規定,濫用職權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一般認為,濫用職權是結果犯,而危害結果是說明犯罪客觀方面的事實情況,是犯罪客觀方面的選擇要件。「重大損失」是濫用職權罪的客觀要件之一,也是區分濫用職權罪與非罪的重要標准,而如何認定刑法意義上的重大損失也成為辦理瀆職犯罪的關鍵問題所在。在量刑方面,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