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某大學教授在講授刑事訴訟法課時

某大學教授在講授刑事訴訟法課時

發布時間: 2022-03-12 06:34:44

A. 刑訴法修改的幾大亮點

新刑事訴訟法共計修改二十三處,具體內容主要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版的處理;基層權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時的程序規則;補充了不適用速裁程序的情形等。下面列舉幾條: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B. 從刑事訴訟法治透視反對自證有罪原則 是怎麼回事

一方面,慣用演繹法的權威主義法哲學派(註:這里所說的權威主義法哲學派和自由主義法哲學派兩種「理想化類型」,只是在某種理論上的抽象設想和誇張化的「觀念」或「模式」。在實際政治生活及意識形態中以及社會人類學中,並不存在上述純粹的絕對化的形式。而是在法庭審判中,立法以及警察的職權行為中常常呈現出對兩種模式的傾向性。)教條式地推斷:所謂法律是被強加於所有法律主體之上的一系列實體性規則。這一傳統觀念將法律程序充其量看作是實施實體法的輔助性工具,而實體法,正如大陸法系一直強調法律的實體方面一樣,則是國家專政權力機構發出的不容置疑的指令。(註:在這里需要對法律的實體方面和程序方面並列的觀點從程序法的價值上作進一步解釋。第一,不要把程序規范與實體規范之間最顯著的區別誤認作是理所當然的和不證自明的事;第二,問題在於法律是如何通過實體與程序兩種規范而實現的,而不是僅通過其中某種規范單獨實現的;第三,問題的焦點在於對法律在社會關系中真正的職能作出較之通常的假定更深入和恰當的認識。)正如凱爾森所言:法律的職能是對社會生活中人們相互之間的對抗性關系所導致的非正常的、不合邏輯的、無理性的無秩序的結果所實施的強制性命令。(註:參見凱爾森(kelsen):《純粹理論的法律》,加州大學出版社,1976年版。)

另一方面,一向具有探索精神的自由主義法哲學派(註:參見昂格(ynger):《知識和政治》,紐約自由出版社,1974年版,第63—144頁。)從不墨守成規,他們以歸納法合乎實際地認為:所謂法律是為了解決各種沖突而使用的救濟手段。(註:譯者註:自由法哲學派,是對當時盛行於歐洲大陸的概念法學和司法中的形而上學的反叛,其觀點的主要特徵是:成文法並非法的唯一淵源,重視社會現實中的活法的作用,主張擴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允許法官依據正義原則加慣例自由地創製法律規則。)自由主義法哲學派對法律職能的解釋,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少了些妄想而多了些生機。它把以和平方式解決沖突作為法律的首要目的,而把當前的實體性規則作為訴訟程序次要的鋪墊。程序法追隨實體規范的同時,也在反作用並檢驗實體法,以及創造性地或反其道地運用之。只有在這種法律傳統中,霍姆斯法官才可能公然聲稱:「法律的生命不在於其邏輯性,而在於其經驗性!」然而,程序法的功效不僅於此,其最核心的也是最易被人們忽視的職能在於:規范和限制國家公共權力的運用。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認為,程序法具有非依賴於實體法的獨立價值。

這里有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就法律傳統而言,兩種法哲學(註:也可以說「兩種刑事訴訟模式」。)相比較哪一種更為正確和合理,也就是說哪一種更能充分地體現法律的職能所在。筆者認為:刑事訴訟法作為公法的一個分支,並不具有法律的典型意義。因為從起源來看,所有法律都源於私人沖突。(註:gumplowitz.dp.cit,n.11. )私人沖突才是典型的法律關系。所有的實體法從形成之時起,其職能取向就是為了阻止違反契約等私人沖突的發生和補救民事侵權等行為造成的後果,法的公共職能實質上是從這些原始職能中派生出來的。 (註:參見 von bar:《羅馬刑法史》(波士頓1916)。雖然von bar 對此未能專門地說明,但書中顯示出羅馬帝王,特別是奧古斯都大帝對已建樹起的私法概念和制度結構進行開拓,並以懲處判國罪為開端在其私法中強行植入刑罰功能。而在此之後很長的歷史時期,在中世紀一些國家的法律中,人身傷害等行為仍被規定為民事侵權行為。具體內容參見h ·伯爾曼(berman):《西方法律傳統的變革》(哈佛大學出版社,1983年)。而國家的強制力,作為國家機器的基本要素和維護社會安定的必要武器,並非隨著國家產生就具有法律的職能。確切地說,只有當國家在法庭審判的對抗性訴訟過程中,作為一個在程序上與罪犯平等的當事人出現時,它的強制約束力才能具有法律職能。在歷史上,英國的大憲章(1215年)和貝卡利亞的《犯罪與刑罰》(1764年)(註:切薩里·貝卡利亞:《犯罪與刑罰》(bobbs—merill出版有限公司,紐約,1965年)。) 是這一認識發展的里程碑。顯而易見,受大憲章等國家憲法調整的民主國家制定的刑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與專制國家的刑法典與刑事訴訟法典相比,雖然在表面上存在某些相似之處,但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在民主國家裡,刑事訴訟必然通過對抗性司法程序進行,國家在原則上處於原告的地位,面對法官和陪審團接受審判;而在專制國家裡,整個刑事訴訟程序,只是由國家一手操縱的鎮壓工具-一個所謂裁決私人沖突的欺騙性贗品罷了。

為了更簡單地回答這個理想化問題,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兩種假設,它們分別代表糾問式和對抗式刑事訴訟模式的極端化情形。首先,讓我們假設,在一種極端化糾問式模式中,法律是權力至上和萬能的上帝主持正義的工具,那麼主持正義所依據的實體性規則就代表了一種「絕對道德」,而程序僅僅是執行這些道德規則的工具。顯然,上帝對人間的一切事實都能夠直接感知和認識,認定事實對於無所不知的神聖權威簡直是易如反掌,他在轉瞬之間就可以判明其中的錯綜復雜並作出裁決,用代表著「絕對道德」的規則對違反正義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在上帝的裁決過程中,任何形式的程序都顯得多餘。其次,與以上極端化的糾問式模式相反,我們可以假設一種更接近人類的境況來反映對抗式模式。在斐濟島或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原始森林裡生活著原始共同體,其社會成員之間時常發生沖突。共同體通過讓沖突雙方進行角斗來解決爭端。事實上,此處正義的裁判就取決於體力的強弱。因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爭斗」使社會的群體關系轉變成為個體之間的關系,所以必須用一些「規則」對個體的行為加以約束。

國家及其訴訟制度自其產生之時就是為了禁止藉助武力解決個人沖突。(註:羅馬《12銅表法》(leges odecim tabularum)第一條規則是:「如果你被傳喚出庭,你必須去!」該條款基本的法律含義是:(1)所有沖突應通過合法程序加以解決;(2)禁止採用「自助」,被告人必須出庭經過審判後才能定罪和處罰,這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程序規則,不允許有例外。帕舒坎尼斯在其著名的論著《法律與馬克思主義》(ink links,倫敦出版社,1978年,第166頁)中,對羅馬法這一規則做了生動的分析。然而,他所引證的龔普洛維奇(gumplowitz)著述《公民權利和社會主義》(innsbruck,1881)中的論斷(p145, n,16):「所有的法律都產生於個人間的爭紛」,這是我們最初的前提之一。作為平等(無武力)的當事人間的對抗程序的民事訴訟是解決社會爭端的原本方式。而刑事訴訟則是從民事訴訟這種形式中演化出來的。)禁止使用武力解決沖突這一規則在職能方面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證明這一點也並非難事。首先,假設國家不復存在,這一規則也被破壞殆盡,社會上的武力就會四處泛濫,出現混亂的無政府主義;其次,假設任何沖突都訴諸武力這一社會倒退方式來解決的話,法律程序就會成為多餘之物。上述兩點也反過來說明了國家必須集中控制武力的使用,同時,國家必須制定法律,並依法通過司法裁判來解決沖突,以替代以武力解決沖突。

從某種意義上講,司法公正作為武力的替代品,意味著一種新的價值觀念開始控制社會,與之相關的是智能、創造力、道德規范等價值觀念。而任意地使用武力解決沖突將可能使社會文明的發展毀於一旦,所有這些價值觀念都會被戰爭和無政府的混亂所湮滅。換言之,法律本質並不是一系列得到正面認可的規則,或法哲學家致力去建立其他定義。反之,法律的本質是否定的。它僅僅是為了防止武力的使用。法律就是以「公正」一詞所蘊涵的邏輯的力量去代替武力的邏輯。然而,關鍵並不在於公正的邏輯,因為即使法律毫無邏輯和正義可言,它也會執行其社會職能。(註:參見凱爾森,op.cit.n.3.)福科(foucault )說國家或世界的和平僅僅是連續宣戰的結果。法律,在一定意義上,相當於對社會上那些訴諸武力解決問題的人宣戰。國家制定出對武力有威懾力的各項刑事法律,以法律為武器,象持著德莫克利斯的劍一樣向社會上的任何沖突宣戰。

可以看到,自然的爭斗是程序和實體的有機合成,如:戰爭、原始競技等,在程序和實體規則之間沒有人為的分隔。對於自然爭斗而言,所謂的程序就是戰斗或運動本身,而判斷輸贏的實體標准也是競技的一部分。

但是國家的建立,自然爭斗的替代者-法律程序的產生,使自然爭斗被杜絕。沖突的解決分化為兩方面:程序和實體。比如:誰是最好的網球選手,事實上不再是由打比賽決定(禁止自助),而是由人為的仲裁來決定。這些人為的仲裁包括特殊的裁決程序和程序中所使用的實體標准,如,速度、靈活性、耐力等。
當然,一定會有人譴責:「法律並非體育比賽。」但說話的人並未考慮這里的問題不在於事實是否是「體育比賽」。從認識論的觀點來看,任何的沖突和爭斗本質上都相當於一場「體育比賽」。在這種富有試驗性的比賽中,當事人雙方都各持勝券在握的假定相互對峙、爭斗。
從某種程度上准確地說,在法理學中,將法律隱喻作「體育比賽」是有一定的根據的。霍姆斯的基本自由假定認為:法律的首要職能是取代以下各種對抗性關系中的「試驗性方法」(武力),包括個人當事人之間(以私法取代),以及不同的主權國家之間(以國際公法取代)的對抗性關系中的「試驗性方法」(武力)。

在用法律取代武力解決沖突的某些場合下,我們可以看到程序作用的優勢(協商、調解、裁決、外交談判)與實體意義的消弱(公正、道德等)。當然,對於解決國際間沖突的實體法標準的缺失,其原由很簡單,因為在沖突雙方之外沒有第三國(超主權國家)來強行維持和平(實體法標準的代理)。

上述內容表明:首先,程序的第一性和實體的第二性;其次,法律的首要職能在於達到程序性的和諧,相比之下,邏輯和實體正義的成分處於第二位;第三,事實上,訴訟程序並非「體育比賽」,而是以自主的法理實體邏輯通過程序取代了比賽中的武力試驗邏輯。以公正的邏輯代替武力的邏輯是法律本質的全部所在。其維護社會安定的實體功效是根據在訴訟中排除武力的程度而定的,也就是說,只有武力被排除在程序之外,程序才是合法的。

因此,在遵循這一首要規則的基礎上,替代武力解決沖突的各種法律程序隨之產生。而從訴訟程序中衍生出的實體規則(由此也產生了人們對實體「正義」的錯覺)則居第三位。給人們以「正義的觀念」的實體規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律」,實質上,它是人們在運用邏輯方法解決沖突的長期司法程序中的經驗積累。
隨著文明的發展,國家作為禁止訴諸武力的保證人和武力的壟斷者,同時它又是法律程序中的當事人。就事實上來看,國家似乎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武力,但在法律上,為了維護正當的程序,國家必須杜絕使用武力。由此,國家才需要程序法來防止自己成為強權壓服者,而反對自證有罪原則便成為制約司法專橫的武器。

C. 孫中偉的律師孫中偉

男、北京孫中偉律師事務所主任 、北京市律師協會首屆「北京市十佳青年律師」(2012)、首屆「北京市百名優秀刑辯律師」(2011)、「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2009-2012)」榮譽稱號獲得者、北京市青年律師聯合會副主席 ,北京市東城區律師協會理事( 第一屆,2011年)、青年律師工作委員會主任、律師事務所管理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北京死刑辯護律師網 創辦人及首席律師,北京藝術法律師網 創辦人及首席律師;
2010年11月當選為第一屆北京市東城區律師協會理事。2011年1月獲北京市律師協會首屆「北京市百名優秀刑辯律師」榮譽稱號,2010年1月獲「北京市刑事辯護傑出貢獻律師」稱號,1996年8月至2000年6月在國家政法機關工作,2000年7月開始從事專職律師工作至今。死刑辯護律師與死刑問題研究專家,《法制日報/周末》、《京華時報》、《時代人物》、
《影響力人物》、法國新聞社、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多家媒體對其進行采訪報道並稱之為「中國死刑辯護第一人」、「中國死刑復核第一人」。
共青團雲南省委《青年與社會》雜志2012年01B期以《孫中偉:中國藝術法律師之父》作封面人物報道 。 1、孫中偉律師獲北京市律師協會首屆「北京市十佳青年律師」(2012);
2、孫中偉律師獲北京市律師協會首屆「北京市百名優秀刑辯律師」(2011);
3、孫中偉律師獲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2009-2012)」榮譽稱號。 1、孫中偉著《死刑改判在最高法院》於2013年3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發行,定價49元,全國各大法律書店、新華書店、當當網 、卓越網等有售 。
(1)內容簡介
揭開最高法院死刑改判的神秘面紗
展現死刑改判案件的起死回生之道
帶您走進死囚及其家屬的心靈深處
記錄刑辯律師對死刑制度的終極反思
在死刑辯護、特別是最高法院的死刑復核中,律師是如何讓死囚起死回生的?
這是個讓公眾、甚至不少律師都感到好奇和神秘的問題。
作為一名執業12周年的專業死刑辯護律師,作者在本書中通過總結親自承辦的14起案件,揭開了死刑改判的神秘面紗,展現了死刑改判的辯護思路與策略的形成過程;通過記錄與死囚的多次親密接觸,帶領讀者走進死囚這一神秘群體的心靈深處;並從律師的視角對如何減少犯罪與死刑進行了深入的哲學反思,體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
這是國內第一本由死刑辯護律師以死刑為題材寫作的將法律學術性與文學性完美融合的暢銷書。
(2)作者簡介
孫中偉,北京孫中偉律師事務所創辦人、北京市律師協會首屆「北京市十佳青年律師」、首屆「北京市百名優秀刑辯律師」榮譽稱號獲得者、現任北京市青年律師聯誼會副主席,北京律協刑事訴訟法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東城區律師協會首屆理事、青年律師工作委員會首任主任、律師事務所管理指導委員會首任秘書長。
政法學院畢業後曾在政法機關工作四周年,作為最早一批在最高法院承辦死刑復核業務的律師,承辦的死刑復核案件數量及成功不核准數量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學術上主張「死刑廢除論」,積極推動中國的死刑廢除進程,第四屆世界反對死刑大會(2010,日內瓦)特邀演講嘉賓,第三屆世界反對死刑大會(2007,巴黎)期間受法國新聞社、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專訪並在《人物特寫》報道的律師,2011年、2012年全國刑法學術年會律師代表;創辦了全國首家以死刑辯護為核心品牌業務的律所,被《法制日報》、《京華時報》、《時代人物》、《影響力人物》等專訪並以 「中國死刑辯護第一人」、「活躍在最高法院的死刑辯護第一人」等報道。
出版《死刑復核程序中的律師辯護》、《死刑復核律師實務操作指引》等獲獎論文,主講《死刑復核案件實務技巧》律師培訓視頻教程。
2、孫中偉著《死刑辯護律師實務操作指引》已經簽約授權法律出版社出版,即將上市…… 1、孫中偉著《死刑復核程序中的律師辯護》被評為2009第八屆全國律師論壇優秀論文,入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使命、責任、發展——第八屆中國律師論壇優秀論文集》;
2、孫中偉著《死刑復核律師實務操作指引》被評為第二屆北京律師論壇優秀優秀論文,入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律師參與與訴訟正義》。 1、2007年10月《時代人物》以《為了中國不再有死刑——訪孫中偉從刑警到中國死刑辯護第一人》報道;
2、2007年12月《影響力人物》以《孫中偉:中國死刑辯護第一人》報道 ;3、2008年1月《莫愁/天下男下》以《孫中偉:中國死刑辯護第一人》報道;
4、2008年1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走近中國大律師》以《活躍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辯護第一人》對孫中偉進行介紹。
5、2012年4月《孫中偉:從緝毒警察到毒品辯護律師》(共青團雲南省委《青年與社會》2012.04B期「我的律師之路」欄目) 報道 。
6、2012年5月共青團雲南省委《青年與社會》2012.05B期以《孫中偉:從雲貴高原走出的京城大律師》報道。 1、2010年10月,出席歐盟駐華使團主辦的「中國死刑改革」研討會並做《中國死刑辯護律師的現在和未來》主題發言;
2、2010年2月,出席日內瓦第四屆世界反對死刑大會,作《中國死刑控制與減少的法律之路》演講;3、2007年1月,第三屆世界反對死刑大會在巴黎召開期間,唯一被法國新聞社、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采訪並在《人物特寫》欄目報道的律師;
4、2010年7月,出席海檢學術沙龍:「控辯審三方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中的問題」
5、2006年4月出席 「死刑復核的程序設計與實踐運作」研討會;
6、2009年6月,出席「中美司法職業化比暨刑事司法改革比較研究」研討會;
7、2009年6月,出席「死刑改革的趨勢與適用標准—國際社會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研討會;
8、2009年10月,出席中歐合作項目「中國死刑改革研究」總結報告會;
……
律師執業培訓講師
1、2010年1月,孫中偉律師為上市公司正保集團的法律教育網講授《死刑復核案件實務技巧》、《年薪從0到12萬—年輕律師成長之路》、《公司法律顧問實務技巧》等律師培訓視頻遠程教育培訓課程,
2、2009年3月,孫中偉律師為北京萬國學校青年律師精英培訓班講授《中小企業法律顧問成功之道》、《年薪從0到12萬——實習律師成功之路》課程。 1、宣某局長最高法院死刑復核不核准案
(被《法制日報》、《廣州日報》等多家媒體詳細報道)
2006年12月時任廣東省某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的宣某在辦公室將副局長殺死。案件經一、二審,宣某均被判死刑,但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對該案死刑復核後認為,宣某有自首情節,將該案發回重審。記者2011年4月25日獲悉,宣某日前已被廣東省高院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該案二審判決生效後,宣某一案被上報到最高人民法院進行死刑復核。此期間,擁有「中國死刑辯護第一人」之稱的北京律師孫中偉擔任了宣某的辯護人。孫中偉認為,該案的作案動機是關鍵。一審判決將宣某殺人的動機認定為:「宣某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其作案是為了阻止本單位的一名副職接替自己的職位。」「從作案的時間、地點、工具的選擇以及作案後的表現來看,本案的發生具有偶然性、突發性、無犯罪動機性。」孫中偉對《法治周末》記者分析認為,如果這是一個有預謀的殺人計劃,被告人不會選擇在大庭廣眾的辦公場合作案,這對於其案發後逃跑非常不利。在孫中偉向最高法院遞交的《死刑復核律師意見書》中寫道:「依常理,被告不可能因為被害人即將接任自己升任正職而將其殺死,這不符合中國官場的邏輯」。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後認為,被告人宣某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宣某犯罪手段殘忍,後果嚴重,應依法懲處。宣某作案後在親屬的規勸和陪同下投案自首,依法可以從輕處罰,對其可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裁定不核准並撤銷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一審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宣某死刑的刑事裁定,發回重新審判。
宣某現於廣東陽江監獄服刑。
2、吉某木子扎運輸毒品死刑不核准案
(2007年死刑核准權收歸最高法院後承辦的首起死刑不核准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收錄進《刑事審判參考》)
吉某,女,,四川省涼山州人,彝族。曾因運輸毒品罪被四川省判處死刑,2007年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孫中偉接收委託作為其死刑復核階段的律師,最後本死刑不核准,發回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重審後改判。
3、古某波斯坦運輸毒品死刑改判案
(提供二審和死刑復核階段的辯護,最後死刑改判)
古某,女,新疆人,維吾爾族,因運輸毒品罪被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法院判處死刑,孫中偉接受委託作為她在二審和死刑復核階段二個程序的辯護律師,最後最高人民不核准死刑,發回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重審後死刑改判。
4、郭某搶劫殺人改判案
(提供一審、二審、死刑復核、重審四個階段的辯護,歷時4年,最後死刑改判)
郭某,北京退伍軍人,在廣州將某女大學生搶劫時殺害,孫中偉作為其一審、二審、死刑復核、重審四個階段的辯護律師,歷史四年,最後終於死刑改判。
郭某現於廣東韶關監獄服刑。
5、李某故意殺人死刑不核准案
李某,貴州人,因將貴州某大學女大學生(其情人)殺害、分屍後拋屍而被貴州省判處死刑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孫中偉接收委託作為其辯護律師,最後最高法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撤銷原死刑判決,發回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重審。
6、趙某故意殺人死刑不核准案。
趙某,河南人,因女朋友的父母嫌其家庭貧窮反對其戀愛而將其女朋友殺害,先後被河南省二次判處死刑,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復核程序中,孫中偉為其辯護,最後最高人民法院撤銷原死刑判決,發回河南省高級人民重審後改判死緩。
7、李某綁架罪改為非法拘禁案
李某,女,貴州人,一審被廣東省東莞市某法院以綁架罪判刑,孫中偉為其二審成功辯護,二審認定綁架罪不成立,以非法拘禁罪「改判」其有期徒刑二年後釋放。
8、貴州習水「公務員嫖宿幼女案」辯護
在貴州習水「公務員嫖宿幼女案」中,忠誠於證據、事實和法律,頂住來自多方的壓力,以對法律、法治的信仰,堅持為當事人陳某做「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的辯護。
9、為湖北孟某被搶劫殺害案申訴。
(孫中偉成功代理死刑被害方的案件,孫中偉並非有些人所說的「只為壞人辯護」)
孟某,男,湖北某出租司機,無辜被37刀搶劫殺害後拋屍,在家屬沒有拿到一分賠償的情況下,被告人沒有被判處死刑,孫中偉接收其家屬委託代為申訴,最後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啟動再審程序,成功改判被告人死刑。幫助被害方實現其期望的正義!

D. 《刑事訴訟法》課程主講老師是誰

《刑事訴訟法》課程主講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內書記,容兼任北京地石律師事務所律師,新華通訊社法律顧問,北京市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沈陽市政法委執法監督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主講《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學》、《證據學》、《律師學》、《外國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程序論》等課程。

E. 根據新的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未成年人犯罪被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封存犯罪記錄,因此,可以開局無犯罪

一、報考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1976年月15日至1994年10月15日期間出生),應屆畢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職)年齡可放寬到40周歲以下(1971年10月15日以後出生);
(三)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六)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備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的擬任職位所要求的其他資格條件。
招考職位明確要求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報考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基層工作經歷。基層工作經歷,是指具有在縣級以下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村(社區)組織及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工作的經歷。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到高校畢業生實習見習基地(該基地為基層單位)參加見習或者到企事業單位參與項目研究的經歷,可視為基層工作經歷。在軍隊團和相當於團以下單位工作的經歷,可視為基層工作經歷。報考中央機關的人員,在地(市)直屬機關工作的經歷,也可視為基層工作經歷。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截止時間為2012年10月底。
招考職位要求有農村基層服務項目工作經歷的,報考人員應為服務期滿且考核合格的大學生村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和「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以上服務期滿的截止時間為2012年10月底。
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員和曾被開除公職的人員,在各級公務員招考中被認定有舞弊等嚴重違反錄用紀律行為的人員,現役軍人、在讀的非應屆畢業生、服務年限不滿2年(含試用期)的公務員、公務員被辭退未滿5年的,以及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人員,不得報名。報考人員不得報考錄用後即構成迴避關系的招錄職位。

另外根據刑法訴訟修正案,二百七十五條規定,未成年犯罪的,只能封存保密,不能取消,所以如果你以後考公務員的話,政審是一大難關!~!~如果政審通過的話,一切都好說!~

F. 國家開放大學刑事訴訟法答疑論壇怎麼完成

G. 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刑事訴訟法的制定依據;刑事訴訟法是憲法的具體體現。
兩者關系版密切,憲法指導刑事訴訟權法,有點國家將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上升為憲法的高度,因為憲法規定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而刑事訴訟法則是政府追訴犯罪的具體法律規范,涉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限制和剝奪。刑事訴訟法關涉公民的自由等權利,與憲法規定的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等基本權利的實現有緊密聯系。
因此,在現代法治國家,刑事訴訟法被稱作「憲法的適用法」、「應用憲法」、「國家基本法之測震器」,從而把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提升到憲法的高度。在我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對通過刑事訴訟實施憲法這一環節重視不夠。應當加強從憲法、憲政的高度來關注刑事訴訟法的完善,關注刑事實踐。

H. 刑事訴訟法的泰斗級人物除了左衛民,龍宗智,還有誰。

呵呵,復龍宗智年紀不大也都列入制泰鬥了啊,那麼為何不考慮陳光中、徐靜村兩位教授呢?
徐靜村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訴訟法學家。現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他提倡了許多新制度和新觀點。可以去http://ke..com/view/395787.htm 網路看看。

陳光中教授,著名法學家,新中國訴訟法學奠基人之一,訴訟法學帶頭人。浙江永嘉縣人,1930年4月出生,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主任。被法律界稱為「刑事專家意見書鼻祖」。我們的書都是他編寫的,多版重編,論資歷和能力,堪稱泰鬥了吧?

熱點內容
360由於政策法規 發布:2025-08-15 02:18:51 瀏覽:413
盛澤律師 發布:2025-08-15 02:18:50 瀏覽:409
拘留條例實施辦法 發布:2025-08-15 02:09:54 瀏覽:852
勞動法發布是哪年 發布:2025-08-15 01:49:46 瀏覽:247
往來郵件公證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01:48:31 瀏覽:671
司法公務員待遇 發布:2025-08-15 01:40:51 瀏覽:258
嫁律師 發布:2025-08-15 01:35:54 瀏覽:818
勞動法如果公司搬遷賠錢嗎 發布:2025-08-15 01:30:11 瀏覽:155
江寧司法 發布:2025-08-15 01:28:02 瀏覽:910
關於道德的英語小故事 發布:2025-08-15 01:21:56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