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聘工的勞動法
1.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民工怎樣維權(外聘工)請指教。謝謝!!
單位違法勞動相關法#律規定,員工應該申請勞動仲裁進行維#權。一般員工和單位出現勞動糾紛,是先向勞動部門投訴,在協調不成的情況下在申請勞動仲裁。
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第十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到下列調解組#織申請調解:
(一)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
(二)依法設立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
(三)在鄉鎮、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和企業代#表組成。職工代#表由工會成員擔任或者由全體職工推舉產生,企業代#表由企業負責人指定。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成員或者雙方推舉的人員擔任。
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2. 勞動法關於外聘老師的寒署假工資有無賠償
外聘教師應當與其它教師同工同酬,學校放假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標准支付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應當按照當地政府規定的標准支付生活費。
《勞動法》
第四十六條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勞動部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 非因勞動者原因造成單位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用人單位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
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勞動者提供了正常勞動,則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若勞動者沒有提供正常勞動,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2)外聘工的勞動法擴展閱讀:
用人單位權利
(1)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
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源於用人單位享有的生產指揮權,既然用人單位享有生產指揮權,所有用人單位有權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各項規章制度,要求勞動者遵守。
(2)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勞動定額的權利。
用人單位幫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後,就獲得了一定范圍勞動者的勞動使用權,並有權根據實際情況給勞動者制定合理的勞動定額。對於用人單位規定的合理的勞動定額,在沒有出現特殊情況時,勞動者應當予以完成。
(3)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的權利。
用人單位有權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並根據勞動者勞動技能的考核結果安排其適合的工作崗位和獎金薪酬。
(4)制定勞動安全操作規程的權利。
用人單位有權利根據勞動法上勞動安全衛生標准,制定本單位的勞動保護制度,要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5)制定合法作息時間的權利。
用人單位享有根據本單位具體情況和對員工工作時間的要求,合法安排勞動者作息時間的權利。
3. 單位外聘員工和正式員工,在勞動合同上面有什麼區別
合同所簽的單位不一樣,正式員工是與公司簽合同,外聘員工是和勞務公司簽合同。
勞務派遣又稱人力派遣、人才租賃、勞動派遣、勞動力租賃、雇員租賃,是指由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訂立勞動合同,把勞動者派向其他用工單位,再由其用工單位向派遣機構支付一筆服務費用的一種用工形式。
兩者的區別:
1、簽訂的對象不同:勞動合同由勞動者直接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務派遣合同由勞動者和派遣公司簽訂,再由派遣公司派遣到實際用人單位工作。
2、簽訂的期限不同:勞動合同的訂立期限一般較長,需要按要求建立試用期。勞務派遣不能太長,一般要求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3、工資發放不同:勞動合同一般由公司直接按月支付。勞務派遣通常是用工單位將工資發放給派遣單位,再有派遣單位發放給員工。
4、所從事的崗位不同:勞動合同可以從事所有用人單位的崗位;派遣合同通常是適用於輔助性崗位;
5、保障不同:國家對勞動合同制工人退休養老實行社會保險制度。退休養老基金由企業和勞動合同制工人繳納,退休養老金不敷使用時,國家給予適當補助。勞務派遣勞動者一旦年老體弱,勞動能力下降,派遣單位就會在勞動合同到期後拒絕與其續簽。
(3)外聘工的勞動法擴展閱讀:
勞務派遣對職工利益的損害:
經營地位不明確。勞務派遣機構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勞務經濟,其經營的業務還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這給勞務派遣企業開展業務造成很大影響:企業無法按業務內容進行登記注冊;如何核算勞務派遣企業的收入,依據什麼稅法,沒有規定。
經營資質沒有審批。由於經營地位不明確,還沒有專門的部門對其經營資質和經營業務進行審批,可能造成盲目發展的局面。
混業經營問題。從調查的情況看,很少有純粹的勞務派遣組織,大多是以勞務承包或勞務中介為主,兼營勞務派遣。
企業使用勞務派遣型工作的規模和崗位缺乏規范。勞務派遣被許多企業廣泛用於各種可能的崗位。有一些比較正規的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本企業勞務派遣型工作的規模,並對勞務派遣進行嚴格管理。它們制定專門的勞務用工管理規定,
對勞務派遣三方的職責、派遣員工的培訓、考核、勞務費的發放原則和標准、以及派遣員工參加工會和黨團活動等作出明確規定。合理的用工規模和嚴格的管理,使得勞務派遣成為企業的一種有機的用工形式。企業通過建立末位淘汰制、
將空出的固定崗位讓給派遣員工、把不合適的人員轉為勞務工的方式,使企業用工機制更靈活,使勞務派遣成為幫助企業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用工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徑,從根本上節約了經營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率。
而另外有一些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借勞務派遣的名義,大規模裁員。勞務派遣還使一些企業減少或不用固定職工。如上海市嘉定區某高新企業就已經不設人事部門
,也不再為職工開設養老金帳戶,企業只將一定數額的費用支付給人才服務中心,職工檔案保管、社會保險等有關人事工作就都交給了人才服務中心。
勞務派遣三方的權益缺乏保障。凡是從事勞務派遣的,一般都能作到以下幾點:勞務派遣機構與用人單位都簽訂有勞務派遣協議書,勞務派遣機構與部分勞動者簽訂有勞動合同,實行行業自律規范。但是,由於中國勞動保障的總體法制還不健全,
使得勞務派遣在實際運作中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導致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各派遣機構在具體協議內容和標准上做法不一,二是一些責任問題沒有解決辦法,三是發生爭議也無法解決。結果,勞務派遣機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權益都無法完全得到保障。
勞務派遣行業間的惡性競爭。用工單位在選擇勞務派遣公司的時候,在服務價位和承擔風險這雙重問題上衡量決擇。各派遣公司暗自競爭,導致一些無營業執照、無資質的偽劣公司,穿著「服務價格」
低廉的衣服做起了不正當、違法的事情。對於員工來說不負責任,對於正規的勞務派遣單位來說就是個「山寨版派遣」,毫無實質性。
參考資料:網路-勞務派遣
4. 外聘員工在國外出工商養病期間工資按國內發符合勞動法嗎
按當地法律辦
5. 什麼是外聘工
您說的外聘工當中還有一個名詞叫--勞務工,例如:中石化在一個縣級公專司把所有的幹部屬、職工都以1500元/年給買斷工齡了,那麼誰來幹事哩?好辦!把大部分人員返聘回來,如此一來新的員工叫法就出現了---勞務工(不同於農民工、臨時工、合同工、正式工、海聘工等等。)其工薪嗎?300--550元/月不幹的可以走人去勞務中介公司報到,至於養老金、醫療保險、住房公集金等等那就自己想辦法吧!
《勞動法》已經沒有外聘工、臨時工、合同工、農民工等概念。目前出現的問題不是法律有漏洞,而是國家實行事業單位和企業用工雙軌制,多頭管理造成的。另外,執法不嚴,勞動行政部門缺位也是主要原因。
各位外聘工、臨時工、合同工、農民工在單位一般會面臨休息休假少、工資待遇低、社保福利無等方面的問題,有些問題(主要是勞動合同沒有約定,法律又強制要求的問題,比如不參保問題)都可以要求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解決。
6. 勞動法對事業單位拖欠外聘臨時人員工資和放寒暑假工資的規定
有權,學校違法,不滿一年扣除一個月工資無效,口頭約定大不過國家法律法規
1可以去有管轄權的勞動監察部門投訴
2可以去當地的勞動仲裁部門申請仲裁。
7. 外聘工能內退嗎
外聘工能內退。
外聘工一般不給五險一金,代表沒有養老,沒有合同保障。
其實這種用工制度是違反勞動法的,現在用工,企業必須為員工購買五險一金。
8. 勞務工(外聘工)受不受勞動法保護
勞動法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內(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容)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因此,勞務工受勞動法保護。
福利待遇是各公司的不同規定,只要不違反國家相關的福利規定,就可以按照你簽訂的合約執行。
9. 外聘人員 適用勞動法嗎,屬於職工嗎,供電局的
外聘人員當然適用《勞動法》另外還有《勞動合同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專、個體經屬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勞動法》。
在那個單位工作就屬於哪個單位的職工,包括外聘和臨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