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行政法律的比例原則
A. 如何理解強制措施適用中的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是行政法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在憲法意義上,它是指只版有在公共利益所必要的權范圍內,才能夠限制公民的權利。在行政法意義上,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權力在限制公民權利時,必須有法律依據,同時必須選擇在最小的限制范圍內行使。比例原則最早是由德國行政司法判例所確立的,隨後,一些國家將此原則在法律中予以明確規定{1}。一般認為,比例原則包括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以及相當性原則。比例原則要求政府部門所採取的限制公民權利的強制性措施應當有一個合理的度的界限,同時這些措施在合理的度的范圍內是必要的。度由三個考量因素構成:即符合客觀情況的需要,具有相應的科學依據,其強度不能超過必要程度。其衡量標準是,強制性措施必須是控制突發性事件帶來的危害所必需的,它帶來的對於公民權利進行限制的後果和損失不能大於突發性事件所造成的後果和損失。
B. 如何理解行政法的原則
合法性原則來:行政權力存在有法自律依據;行政權力行使必須按照法定程序。
合理性原則:行政行為應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為應建立在考慮相關因素的基礎上;平等地適用法律規范,符合公正法則;行政行為應保持適度,符合比例原則要求;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道德,符合人類理性和公平正義觀念
應急性原則
行使行政應急權利應具備的條件:
(1)存在明確無誤的緊急危險或危害;
(2)非法定機關不得行使應急權力,否則無效;除非事後追認;
(3)作出應急行為應接受監督;
(4)應急權力的行使應適當,應將負面損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C. 行政法比例原則的簡答
例原則的簡答
今天 10:30匿名 | 來自手機知道 | 分類:
D. 比例原則是憲法原則還是行政法原則
一、比例原則即是憲法原則也是行政法原則。
二、比例原則是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當國家行使公權力而與基本權利發生沖突時,必須審查該公權力的行使是否為憲法所規定,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害是否適度、合比例。
三、行政比例原則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實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這種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二者有適當的比例。比例原則著眼於法益的均衡,以維護和發展公民權為最終歸宿,是行政法上控制自由裁量權行使的一項重要原則。
E. 行政比例原則的行政比例原則的意義
1.加強對行政裁量權的法律控制,提高行政裁量行為的可預測性,切實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從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行政比例原則是專門針對行政裁量權而提出的法律原則。行政比例原則使行政機關在行使裁量權時的選擇餘地縮小到最小的限度,有時甚至使行政機關的裁量縮小為零裁量。也就是說,盡管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享有裁量的餘地,但實際上在具體的案件中,行政機關可以選擇的行為方式只有一種,因為只有這種行為方式符合行政比例原則。
由於行政比例原則為衡量行政裁量行為的合法性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標准,在具體案件中,行政機關應當做出什麼樣的決定,行政相對人可以根據行政比例原則的具體要求進行評價,行政裁量行為的可預測性因此大大提高,而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也因行政比例原則的最小侵害要求,得到最大的保護。鑒於行政比例原則與行政裁量權之間的特殊關系,可以認為,行政裁量權的范圍越大,行政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就越大;法律對行政行為規定得越精確,行政比例原則的重要性就越小。在法律不能對行政執法做出明確具體規定的情況下,行政比例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促進行政機關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行政法的自覺性,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立法和執法切實發揮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盡管行政比例原則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體標准,但對於什麼樣的行政措施算是合乎比例的,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經濟分析是克服這種不確定性的方法之千,對行政比例原則中的「必要性」、狹義「比例性」等概念,可以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考慮,因為這些概念包括了經濟上的必要性和比例性的含義。一個不符合發展經濟的必要性和比例性的行政措施,同樣違反行政比例原則。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看,行政管理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安排和經營過程,存在著成本收益分析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的動力,行政效率之中包含了經濟效率的含義。
在經濟學上,效率是指市場資源的配置、物品的分配所達到的不可能進一步改進的最佳的、均衡的狀態。如果還存在著改進的可能性,即使經營者的利潤很高,仍然是沒有效率的。顯然,經濟學所說的「均衡性」,正是行政比例原則中所說的「比例性」。運用經濟學的原理,能夠進一步認識行政比例原則的內涵。「法律制度中的許多原則和制度最好被理解或者解釋為促進資源有效率配置的努力」。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應當想到所確定或者確認的制度是否有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否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執法者在執行法律時,應當將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才是最經濟的作為考慮的因素之一。最經濟的行政措施,就是最具有效率的措施,也是最符合行政比例原則的措施。
F. 行政比例原則的行政比例原則的內容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行政比例原則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一)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又稱妥當性原則或適當性原則。這是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的一種目的上的要求,即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必須能夠實現其所宣稱的行政目的,至少是有助於該行政目的的實現。如果行政行為與行政目的相悖,根本無法達到行政目的,則違反了行政比例原則的目的性原則。
(二)最少侵害原則
最少侵害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不可替代原則或最溫和方式原則。這是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的一種手段上的要求,即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不能超越實現行政目的的必要程度,也就是說,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手段可以達到行政目的,行政主體應該盡可能採取對相對人損害最小的手段。正如俗話所說:「殺雞焉用牛刀。」
(三)均衡原則
均衡原則,又稱比例性原則、相稱性原則或狹義的行政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干預不得超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的價值。這是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的一種利益衡平上的要求,即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時,必須將行政行為所能夠達成的利益與這個行政行為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侵害進行衡平,只有證明前者重於後者,才可以實施該行政行為,否則,則不能採取。正如俗話所說:「不能殺雞取卵。」
G. 比例原則是什麼意思
比例原則意思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實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這種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二者有適當的比例。
學界通說認為,比例原則包含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狹義比例原則三個子原則。行政法中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權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據這一前提外,行政主體還必須選擇對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進行。比例原則對我國行政法治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比例原則必要性
比例原則借鑒的必要性集中體現在其之於中國行政法治建設的重要作用上。比例原則的借鑒對中國行政法治建設的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與行政司法三個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的環節均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根據比例原則,可以規范行政主體的行政立法行為。其一,行政立法是否可以達到「欲求之目的」,可以根據比例原則之適當性原則作出判斷,能夠達目的的行政立法就是可為的,反之,則無需立法。
其二,可以根據比例原則之必要性原則,對不符合必要性原則標準的行政立法加以變更,使之達到必要性標准。
其三,行政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其作用的結果在對某些人賦予權利的同時,必然對另外一些人科以義務。基於行政法律關系的特殊性,需要對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加以考量以達到平衡。而平衡的標准即可適用狹義比例原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比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