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無效與撤銷
『壹』 行政法中撤銷、吊銷、撤回三者之間的比較
1、「吊銷」、「撤銷」和「撤回」彼此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也有根本區別。
2、「吊銷」是行政處罰措施的一種。「撤銷」適用於行政機關或者被許可人任何一方有違法行為的情形。「撤回」主要是指行政許可的實施以及被許可人從事許可事項的活動本身並不違法,但基於客觀情況發生了變化,行政機關收回已經頒發的行政許可的情形。
3、撤銷行政許可,是因為行政許可實施的過程存在違法問題,違法行為的主體可能是許可機關,例如,未按照法定條件做出許可,也可能是行政許可申請人,例如,利用欺騙的手段缺的許可。
4、吊銷行政許可,是在被許可人依法取得行政許可後,利用許可實施了違法行為,執法機關依法吊銷其行政許可的情形。因為被吊銷的原因是當事人違法,因此,因吊銷行政許可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失,由當事人自己承擔。
5、撤回行政許可,是行政許可依據的法律、法規發生了變化,或者許可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了變化,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將已經發出的許可撤回。這時行政許可機關無過錯,當事人也無過錯,因為為了公共利益才撤回,所以撤回行政許可給當人如果造成損失時,行政機關應當給予補償。
(1)行政法無效與撤銷擴展閱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辦理有關行政許可的注銷手續:
(一)行政許可有效期屆滿未延續的;
(二)賦予公民特定資格的行政許可,該公民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
(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終止的;
(四)行政許可依法被撤銷、撤回,或者行政許可證件依法被吊銷的;
(五)因不可抗力導致行政許可事項無法實施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注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
『貳』 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和確認行政行為無效及行政行為撤銷的適用情形、法律後果和區別
被撤銷的是政府的行為存在過錯,
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並內且依社會公益的容需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被確認違法,則是法院通過審查行政機關作出的事實和依據,審查是否有違法的行為。
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判決形式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判決維持或撤銷、判決履行職責、對顯失公正的處罰判決變更。
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新增加的判決形式,用以補充《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判決形式的不足,以適應日常審判工作的需要。
確認無效判決的是依據這一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三項關於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
『叄』 行政法或民法中關於行政行為的無效與撤銷,1000字以上
行政行為的無效與撤銷: 根據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嚴重程度,可以將具體行政行為分為無效的和可撤銷的兩大類。明顯和嚴重的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是無效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法律效力;普通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是當事人可以請求撤銷的,或者行政機關承認可以予以撤回的具體行政行為。 (一)無效的具體行政行為 1.構成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條件。如果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有嚴重和明顯的法律缺陷,這種違法達到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的常識性理解都可以明顯看出的程度,那麼它就是無效的具體行政行為。這種無效行為的構成原則表明,如果具體行政行為有明顯和嚴重的法律缺陷,那麼應當首先考慮的是依法行政原則,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確定力和行政法上的其他原則的考慮則處於次要地位。 無效具體行政行為可以表現為許多具體情形,不能做一次性窮盡列舉。但是如果一個具體行政行為發生如下情形,就可以構成無效的理由: (1)要求從事將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例如,命令違法侵入公民住宅、發行非法出版物、捕殺珍稀瀕危動物並達到違反刑事法律的程度。 (2)明顯缺乏法律依據的。例如,許可當地企業製作、銷售傳播淫穢內容的光碟。 (3)明顯缺乏事實根據的,或者要求從事客觀上不可能實施的行為。例如,根據沒有查證的材料給予一個無辜的公民以治安處罰。 2.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後果。在實體法上,無效的具體行政行為自發布之時就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因此當事人不受它的拘束,其他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成員也可以不尊重它。當事人不履行它所規定的義務,不承擔法律責任。 在程序法上,該具體行政行為致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公民、法人或者組織,可以在任何時候主張該具體行政行為無效,有權國家機關可在任何時候宣布該具體行政行為無效,因為無效行政行為不具有確定力。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無效具體行政行為影響的人,一般會請求國家有關機關進行認定並宣布其無效,以避免由於自己法律認識錯誤造成違法的風險。 在後果處理上,具體行政行為被確定無效後,原則上應當盡可能恢復到具體行政行為發布以前的狀態。行政機關應當返還從當事人處取得的利益(例如罰沒款物),取消要求當事人履行的所有義務,賠償對當事人造成的損失。行政機關應當收回無效具體行政行為給予當事人的權益。如果此種收回給善意的當事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行政機關應當予以賠償。 (二)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 1.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條件。構成可撤銷具體行政行為的條件,主要是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和明顯不適當。違法是指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要件的缺乏。合法要件主要是指下面將要提到的事實證據、法律適用和法定程序等具體行政行為的一般合法條件,以及單行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定合法條件。明顯不適當是指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明顯地不合理。 2.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後果。在程序法上,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由國家有權機關作出撤銷決定,才能否定其法律效力,有關當事人、其他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成員無權擅自否定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法定程序是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行政監督程序。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是權利救濟程序,必須經過當事人的申請和提起程序。行政復議機關以決定撤銷違法的和明顯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法院可以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以此消除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如果超過了行政復議的申請期限或者行政訴訟的提起期限,當事人就不能再在權利救濟程序中對具體行政行為效力提出異議。行政監督是指行政系統中的法制監督,包括行政主管機關內部的監督,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在這些監督制度的運行中如果發現具體行政行為違法,行政機關也可以主動地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這稱為具體行政行為的撤回。 在實體法上,具體行政行為被撤銷的效力可以溯及至該具體行政行為成立之日。根據法律規定的公共利益需要或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等情況,也可以自撤銷之日起失效。但當事人在撤銷決定作出之前一直要受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約束。 在處理後果上,具體行政行為因為被撤銷而喪失或者不能取得法律效力後,如果相關義務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執行的,能夠恢復原狀的應當恢復原狀。被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由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肆』 行政訴訟 什麼叫「不具有可撤銷內容」
就是原行政訴訟前產生的該行政結果不改變,維持原樣。
『伍』 已撤銷行政部門發布的管理規定有效嗎
已經撤銷的行政部門發布的管理規定,就沒有任何的法律效力了。內
法律鏈接:《國務院關於廢止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516號 為了更好地適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要求,國務院對截至2006年底現行行政法規共655件進行了全面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
一、對主要內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代替的49件行政法規,予以廢止。
二、對適用期已過或者調整對象已經消失,實際上已經失效的43件行政法規,宣布失效。
『陸』 行政法無效和不能成立的區別
行政處罰無效是指行政執法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因具有明顯瑕疵或具備法定無效條件,而不發生法律效力的情形。對於無效行政行為,任何人或任何機關在原
則上都不受其拘束。我國《行政處罰法》第三條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無效的含義較為寬泛,包含了無效和撤銷等。對程序上存
在明顯違法而無效的行政行為,當事人具有程序抵抗權,即拒絕服從或合作的權利。
總之,行政處罰不能成立和無效的原因,都是違反了法律規定,但兩者在實質上也有較大差別。首先,概念所屬范疇不同。行政處罰不能成立是指行政處罰的法律效力未最終形成;行政處罰無效是指行政處罰的法律效力雖已形成,但因行為違法,其效力應當否定。其次,對當事人產生的效力不同。行政處罰不能成立的行政處罰對當事人不發生法律效力,即無確定力、約束力、執行力,當事人可以不履行,行政機關也不能強制執行。而行政處罰一旦確認成立,在行政處罰未被確認無效並撤銷之前,當事人必須履行義務,行政機關也可以強制執行。再其次,構成的原因不同。行政處罰不成立是基於未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以及未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等形式要件;行政處罰無效則是因為處罰主體超越職權,掌握的證據不足,適用法規錯誤而造成的。
『柒』 行政法許可法規定的撤銷事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抄許可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可以撤銷行政許可:(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二)超越法定職權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三)違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四)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行政許可的;(五)依法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依照前兩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被許可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賠償。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的,被許可人基於行政許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護。
『捌』 行政法哪條規定政策不合法的可以撤銷
不能是抽象的政策,必須是影響到行政相對人具體利益的政策。
一、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
1.行政行為違法;
2.行政行為明顯不當。
一般情況下,一經撤銷,自始無效;特殊情況下,自撤銷或確認違法之日起失效。
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條件: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和明顯不適當。
二、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後果
在程序法上,可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由國家有權機關作出撤銷決定,才能否定其法律效力,有關當事人。其他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成員無權擅自否定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法定程序是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行政監督程序。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是權利救濟程序,必須經過當事人的申請和提起。行政復議機關以決定撤銷違法的和明顯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法院可以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以此消除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超過行政復議的申請期限或者行政訴訟的提起期限,當事人就不能在權利救濟程序種,對具體行政行為效力提出異議。行政監督是行政系統中的法制監督,包括行政主管機關內部的監督,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在監督制度的運行中如果發現具體行政行為違法,行政機關也可以主動地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成為具體行政行為的撤回。
在實體法上具體行政行為被撤銷的效力可以溯及至該具體行政行為成立之日,根據法律規定的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等情況也可以自撤銷之日起失效,但是當事人在撤銷決定作出之前一直要受到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約束。
在處理後果上,具體行政行為因為被撤銷而喪失或者不能取得法律效力後如果相關的義務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執行,能夠恢復原狀的應當恢復原狀,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由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玖』 行政許可的撤銷使許可證向後失去效力,但不溯及既往什麼意思求行政法大神
撤銷前有效,撤銷後無效
撤銷前,許可證有效,被許可人在許可允許范圍的行為,不因為許可撤銷變成違法或者無效行為
撤銷後,因為許可不存在了,原來的被許可人就不能再從事原許可的行為
『拾』 行政行為撤銷、無效、廢止的法律後果
一、行來政行為被宣布無效源後將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
(一)行政主體通過該行為從行政相對方獲得的一切均應返還相對方;
(二)所施以相對方的一切義務應予取消;
(三)給相對方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應予賠償。
二、行政行為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一)行政行為自被撤銷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銷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
(二)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並且依社會公益的需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三)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三、行政行為廢止的法律後果:
被廢止的具體行政行為,自廢止之日起喪失效力。原則上,具體行政行為廢止之前給予當事人的利益、好處不再收回;當事人也不能對已履行的義務要求補償。如果廢止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失,或者帶來嚴重的社會不公正,行政機關應當給予受到損失的當事人以必要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