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精要與依據指引
新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在2015年2月4號正式實施。新民訴法司法解釋具有六大亮點
亮點一:保障訴權
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規范撤訴行為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關於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護起訴權,建立立案登記制,《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且不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需要補充必要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在補齊相關材料後,應當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民訴法司法解釋》還依法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一審、二審、再審各個階段申請撤訴行為,增加規定反訴構成的要件,明確規定因重復起訴不予受理的判斷標准,對當事人在訴訟中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作出細化規定。」杜萬華說。
亮點二:法庭紀律
未經許可現場傳播審判信息,法院可強制刪除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網路的快速發展,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引發輿論關注。
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的,未經准許以移動通信等方式現場傳播審判活動的,人民法院可以暫扣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傳播審判活動的器材,並責令其刪除有關內容;拒不刪除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必要手段強制刪除。
審判公開是實現審判公正的重要保障。《民訴法司法解釋》嚴格執行開庭審理規定,對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予以限制,進一步規范裁判文書製作,規定了申請查閱裁判文書的范圍和方式。
「作為與《民訴法司法解釋》配套的成果,我們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文書樣式,全面梳理、規范民事訴訟涉及的法律文書,制定可操作性規則,以此切實提高裁判文書製作水平和質量。」最高法貫徹實施修改後民事訴訟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佑海說。
亮點三:電子證據
明確簡訊、微博、網聊記錄等可作證據
證據制度是現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基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的要求,嚴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增加舉證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的規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對逾期舉證及其後果作出了分層次、分情形予以處罰的規定;增加關於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的規定,指引和規范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活動;增加關於法官審查判斷證據的原則的規定,要求法官公開對證據審查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也可以作為民事案件的證據。
亮點四:誠信原則
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納入「黑名單」
近年來,民事訴訟中的虛假陳述、偽證、虛假調解、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規避執行等現象時有發生,必須予以嚴厲制裁。」杜萬華說,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在總則部分增加了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在分則部分增加了禁止虛假訴訟、規避執行的規定,並修改提高了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罰款上限,加大了制裁力度。
為促進訴訟誠信,《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拒不簽署保證書,待證事實又欠缺其他證據證明的,人民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並自行承擔相關費用。對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除對被執行人予以處罰外,還可以根據情節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將被執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的信息向其所在單位、徵信機構以及其他相關機構通報。
亮點五:公益訴訟
提起公益訴訟需有公益受損初步證據
2012年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但僅有一個條文規定。該法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為規范公益訴訟有序進行,《民訴法司法解釋》按照立法原意,結合有關審判實踐,細化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的受理條件。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有關機關和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除了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還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為明確公益訴訟案件的管轄法院,《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亮點六:小額訴訟
明確物業、電信服務合同等小額訴訟一審終審
什麼是小額訴訟程序?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根據此規定,我國確立了小額訴訟程序,而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釋進行了細化。
《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明確,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糾紛,銀行卡糾紛,物業、電信等服務合同糾紛等九類金錢給付的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人身關系、財產確權糾紛,涉外民事糾紛,知識產權糾紛,需要評估、鑒定或者對訴前評估、鑒定結果有異議的糾紛以及其他不宜適用一審終審的糾紛,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
㈡ 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
第九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三款規定的審判程序包括:
(一)第一審普通程序;
(二)簡易程序;
(三)第二審程序;
(四)特別程序;
(五)審判監督程序;
(六)督促程序;
(七)公示催告程序;
(八)海事訴訟特別程序;
(九)破產程序。
第九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三款的規定適用於法官、人民陪審員、書記員。
第九十九條 人民檢察院發現同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一)判決、裁定確有錯誤,但不適用再審程序糾正的;
(二)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
(三)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和受理條件,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
(四)審理案件適用審判程序錯誤的;
(五)保全和先予執行違反法律規定的;
(六)支付令違反法律規定的;
(七)訴訟中止或者訴訟終結違反法律規定的;
(八)違反法定審理期限的;
(九)對當事人採取罰款、拘留等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違反法律規定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送達的;
(十一)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託代理人的;
(十二)審判人員實施或者指使、支持、授意他人實施妨害民事訴訟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
(十三)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
第一百條 人民檢察院依照本規則第九十九條提出檢察建議的,應當製作《檢察建議書》,在決定提出檢察建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將《檢察建議書》連同案件卷宗移送同級人民法院,並製作決定提出檢察建議的《通知書》,發送申請人。
第一百零一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當事人申請監督的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不存在或者不構成的,應當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的決定,並在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製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發送申請人。
第八章 對執行活動的監督
第一百零二條 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在民事執行活動中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實行法律監督。
第一百零三條 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執行活動提出檢察建議的,應當經檢察委員會決定,製作《檢察建議書》,在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將《檢察建議書》連同案件卷宗移送同級人民法院,並製作決定提出檢察建議的《通知書》,發送當事人。
第一百零四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當事人申請監督的人民法院執行活動不存在違法情形的,應當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的決定,並在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製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發送申請人。
㈢ 如何理解新《民訴法》第二百零四條的規定
第二百零四條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由於本次修訂是部分修訂,沒有系統的理論研究作支撐,也難以打破現有的框架體系,因而存在不少問題。現就針對實體問題的執行異議處理即民事訴訟法二百零四條涉及的問題討論如下: 1、缺乏債務人異議人之訴。民事執行的核心是實現債權人的權利,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債務人應有的地位。讓當事人及第三人獲得實體異議權,是在執行程序中公正解決糾紛的前提條件。然而,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債務人異議之訴。債務人對執行根據所載請求,主張有足以排除強制執行理由的,可以提出債務人異議之訴。 提出異議的理由為:第一,執行名義所載請求權消滅。如債務清償、提存、抵消、免除、混同、消滅時效完成、解除條件成立、債權讓與、債務承擔或更改。第二,執行名義所載請求權有妨礙。如債務人認為執行名義確定的清償期限尚未期滿、債權人已同意延期清償、債權人尚未為對待給付,等等。
中止執行問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此處中止執行似有不周全之處。其一,如所涉執行標的物為執行依據所指定的特定標的物時,案外人異議理由成立的,應報院長啟動再審程序。其二,如所涉執行標的物非執行依據所指定的特定標的物,而系執行人員在執行過程中選定的,案外人異議理由成立的,應停止對該標的物的執行,而不是中止執行,同時已採取凍結、扣押等強制措施的,應解除強制措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三十一條規定:「查封、扣押、凍結案外人財產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解除查封、扣押、凍結裁定」。
15天異議審查期限過短,不符合我國的執行實際。依民事訴訟法第202條和第204條的規定,不論程序異議還是實體異議,執行法院的異議審查期限都是15天,而且這是個不變期間。相對於現階段我國有限的執行資源和大量的執行案件積壓之間的矛盾,這個期限,尤其是對於實體異議的審查來說,不足以保證當事人收集和提供證據及充分言詞辨證的需要,否則,法律賦予執行機構對實體異議的審查權將形同虛設。
案外人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問題。當案外人異議與原判決、裁定有關,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而異議又被駁回時,此時對案外人的救濟,依據二百零四條的規定,只能是「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而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只賦予案件當事人提起再審的申請,案外人並沒有直接的可操作程序,他只能向作出生效法律文書的法院院長或其上級法院提出,由他們決定再審;或者向相關檢察機關提出,由檢察機關提起抗訴。其次,當執行依據不是判決、裁定,而是民事調解書時,如何適用本條規定,缺乏指引。當前由於強調訴訟調解,申請執行調解書的執行案件迅速上升,其中不乏有原被告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情況。而在審判監督程序中,針對當事人提起對調解書再審的理由,也只有違反自願原則和協議內容違法兩項。案外人如何啟動再審,更是缺乏程序保障。最後,在再審中,案外人處於何種訴訟地位,權利義務如何,本條沒有規定。案外人對再審如何施加影響,不服再審裁決,如何救濟等都是空白。筆者認為,此種情況似應一律按一審程序處理,賦予案外人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地位,方能周延。
訴訟期間的執行處理。案外人提出執行異議訴訟時,已開始的強制執行可以不停止。但案外人提出停止執行的申請並提供相應證據,人民法院根據所提供的證據發現案外人所主張的權利有充分理由,或不停止執行會對案外人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時,可以裁定停止執行。案外人應在向法院遞交停止強制執行申請書的同時,向執行法院提供與執行標的等額的財產擔保,執行法院與受理異議之訴的法院不一致時,可以通過受理法院向執行法院轉交申請書。不符合以上條件,執行法院可以駁回其申請。
不服異議裁定提起訴訟時,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本條沒有規定各當事人的訴訟地位。筆者認為,案外人不服駁回異議的裁定而提起訴訟的,主張執行標的物歸其所有,應以申請執行人為被告,被執行人作為第三人,如果被執行人也認為執行標的物歸自已所有的,被執行人也應作為共同被告參與訴訟。申請執行人因不服中止執行的裁定而提起確權訴訟的,應列案外人為被告,被執行人作為第三人。如果被執行人認為執行標的物歸自已所有的,可列其為共同原告。被執行人不服中止執行的異議裁定,提起訴訟認為執行標的物歸自已所有時,應列案外人為被告,申請執行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案外人逾期提起訴訟的後果。該條規定,異議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88條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其亮度體現在以下突破:
突破一: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
1.明確立案登記制。司法改革中備受關注的立案審查變為立案登記制在本次解釋中有所體現,解釋中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且不屬於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
2.規定訴訟過程中的撤訴條件。司法解釋規定了在二審和再審程序中,原審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經其他當事人同意,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准許撤訴的,應當一並裁定撤銷一審裁判。但原審原告撤回起訴後重復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細化反訴的構成要件。司法解釋細化了反訴的構成要件,在當事人適格問題上,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於本訴的當事人的范圍,且當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4.確定「一事不再理」的認定標准。
5.細化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司法解釋細化了當事人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6.細化規定維護當事人、案外人、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突破二:公開庭審及裁判文書,保證司法公開
1. 限制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
2.提高裁判文書水平規定裁判文書查閱方式和范圍。
突破三:證據的審查與運用
1.明確舉證責任原則及規則。此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承擔舉證責任的原則,即在確認、變更或消滅之訴中,當事人應對法律關系存在、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在作出判決前,舉證不力的當事人應承擔不利的後果。
2.指引法官質證、認證及公開相關依據。此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未經當事人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認可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視為質證過的證據。同時對質證對象進行了說明,即需要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進行質證。
3.電子證據的認定。此次司法解釋明確,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其特別之處在於微博、網上聊天記錄等可作「呈堂證供」。
4.專家輔助人制度。此次司法解釋對民訴法中一筆帶過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這一身份用了兩個條文,265字進行專項規定,主要內容涉及當事人可申請的人數為一至二名,其發言相當於當事人的陳述,雙方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並且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專業問題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
突破四:提高審判效率
1. 完善小額訴訟和簡易程序案件規定。
2. 規定期間和送達問題。為促使當事人依法及時行使訴訟權利,保障訴訟程序順暢有序進行,司法解釋還細化了訴訟程序的期間和送達問題。
3. 增加規定審理前准備和庭前會議制度。
4. 規定實現擔保物權的特別程序。
突破五:貫徹誠實信用原則
1.制裁虛假訴訟。若第三提起撤銷之訴後,經審查,原案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進行虛假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駁回原案當事人的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處罰當事人、證人虛假作證。新司法解釋的一大亮點在於,解釋明確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關事實接受詢問。在詢問當事人之前,可以要求其簽署保證書。而保證書應當載明據實陳述、如有虛假陳述願意接受處罰等內容。當事人應當在保證書上簽名或者捺印。
3.規定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
突破六:公益訴訟制度
針對新民訴中草草帶過的「公益訴訟制度」,本次司法解釋就公益訴訟的受理、管轄等具體的操作程序予以明晰。
突破七:完善法庭紀律
近年來,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這些問題引發了輿論關注。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有關借據的解釋
突破一: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
1.明確立案登記制
司法改革中備受關注的立案審查變為立案登記制在本次解釋中有所體現,解釋中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且不屬於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
2.規定訴訟過程中的撤訴條件
司法解釋規定了在二審和再審程序中,原審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經其他當事人同意,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准許撤訴的,應當一並裁定撤銷一審裁判。但原審原告撤回起訴後重復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細化反訴的構成要件
司法解釋細化了反訴的構成要件,在當事人適格問題上,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於本訴的當事人的范圍,且當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司法解釋還以反面列舉的方式排除了反訴的適用情形,即當反訴應由其他人民法院專屬管轄,或者與本訴的訴訟標的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無關聯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訴。
4.確定「一事不再理」的認定標准
根據新司法解釋的規定,以下三種情況構成重復起訴:
(1)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2)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3)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且在其他條文中也規定了一事不再理的情形,如原審原告在第二審程序中撤回起訴後重復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一審原告在再審審理程序中撤回起訴後重復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5.細化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
司法解釋細化了當事人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若原審原告在二審中增加訴訟請求,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就新增加的訴訟請求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若雙方當事人同意由第二審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一並裁判。
在再審過程中,有以下四種情形的,應當准許當事人變更/增加訴訟請求:
(1)原審未合法傳喚缺席判決,影響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
(2)追加新的訴訟當事人的;
(3)訴訟標的物滅失或者發生變化致使原訴訟請求無法實現的;
(4)當事人申請變更、增加的訴訟請求或者提出的反訴,無法通過另訴解決的。
6.細化規定維護當事人、案外人、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早在司法解釋意見起草階段,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執行異議之訴案件、當事人申請再審案件的適用條件、審理程序、審理方式以及救濟途徑等問題就被包括法官、學者、律師等在內的法律人積極討論過,新司法解釋也明確規定了上述內容,以防止有關救濟程序制度之間重復交叉,為當事人實現訴訟救濟提供明確的途徑指引。
㈥ 仲裁裁決形式都有哪些
1. 問題所在
仲裁被申請人向仲裁機構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確認仲裁協議效力之訴,人民法院應適用何種裁判形式出具判定結論?
2. 案件索引
審理法院: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案 號:(2016)豫民終253號
案 由:申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糾紛
當 事 人:上訴人(原審原告)/商丘市福眾農機有限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呂某
3. 案情概要
呂某因與商丘市福眾農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眾公司」)合同履行問題發生爭議,依據合同中所附仲裁條款向商丘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福眾公司
隨即向河南省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商丘仲裁委員會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商丘中院」)提起確認仲裁協議效力之訴。該院經審理認定仲裁條款有效,判決駁回福眾公司的訴訟請求(案號:(2015)商民初字第168號)。
福眾公司不服上述判決,上訴至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河南高院
),該院經審理後認為商丘中院的判駁並無不當,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4. 具體分析
(1)應當適用的裁判形式
《仲裁法
》第20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據此可知,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案件,人民法院應當以裁定而非判決形式出具判定結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文號:法釋[1998]27號)第4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就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請求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並就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起訴的,人民法院受理後應當通知仲裁機構中止仲裁。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仲裁協議有效或者無效的裁定後,應當將裁定書副本送達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根據人民法院的裁定恢復仲裁或者撤銷仲裁案件」。據此可知,即使在平行程序中,仲裁被申請人提起包括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在內的實體權益訴訟的,人民法院依然應該先就仲裁協議效力作出裁定,而非在針對實體權益糾紛出具的判決中附帶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
(2)適用裁定後的效果
《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1款共列舉了11項適用裁定的事項。由於該款前10項中並不包括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案件的裁定,故該類裁定應當包括在第11項兜底條款即「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中。該條第2款規定,對於該條第1款前3項即「不予受理」、「對管轄權
有異議的」以及「駁回起訴」的裁定,可以上訴。依反面解釋,除該條第1款前3項可以上訴外,後8項均無法上訴。因此,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案件的裁定,相關當事人無法上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的解釋》(文號:法釋[2015]5號,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381條規定,「當事人認為發生法律效力的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的裁定錯誤的,可以申請再審」。即對於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1款第1項「不予受理」以及第3項「駁回起訴」的裁定,可以申請再審。依反面解釋,除該條第1款第1項以及第3項可以申請再審外,第2項以及後8項均無法申請再審。因此,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案件的裁定,相關當事人無法申請再審。
(3)適用裁判形式錯誤後的處理
A. 二審程序糾錯
《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款第2項規定,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二審法院
應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同時,《民訴法解釋》第334條規定,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或者適用法律雖有瑕疵,但裁判結果正確的,二審法院可以在判決、裁定中糾正瑕疵後,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款第1項規定予以維持。根據上述規定,如果原裁判適用法律錯誤的,則二審法院應予改判、撤銷或變更。如果原裁判適用法律雖有「瑕疵」但並未達到「錯誤」的程度,則二審法院可予以糾正並維持。
在本案一審程序中,商丘中院
經審理認定仲裁條款有效,判決駁回了福眾公司的訴訟請求。即原裁判結果正確(假設本案仲裁條款確不存在無效情況,以下亦同),但適用裁判形式錯誤(應適用裁定而非判決),裁判主文表述亦錯誤(應表述為「駁回某某的請求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申請」而非「駁回某某的訴訟請求」)。
盡管原審裁判結果正確,但根據本文上述4(2)處的分析結果,商丘中院違反《仲裁法》第20條第1款的規定,適用判決形式出具判定結論,導致當事人被賦予了本不應享有的上訴權,本應一審終局的案件被拖入二審程序,嚴重影響了原審勝訴方的權利。因此,河南高院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款第2項而非第1項的規定,以商丘中院的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為由,裁定撤銷原判,駁回福眾公司的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申請。
B. 再審程序糾錯
《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第6項規定,當事人以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為由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同時,《民訴法解釋》第390條列舉了6項屬於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法官認為鑒於民訴法
第200條已列舉了其他程序性事由,故而該條第6項所謂「法律」應當被縮限解釋為「實體法律」(見江必新主編《新民訴法解釋法義精要與實務指引》908頁)。筆者基本同意該觀點,但具體考慮到確認仲裁協議案件的特殊性,以及在此類案件中錯誤適用裁判形式所產生的惡劣影響,在現行法的框架內,在無其他糾錯機制的情況下,應當允許當事人以該項為由申請再審。
在本案二審程序
中,河南高院經審理認為商丘中院的判駁並無不當,判決駁回了福眾公司的上訴,維持原判。根據本文上述4(3)A處的分析結果,二審判決同樣適用裁判形式錯誤(應適用裁定而非判決),裁判主文表述亦錯誤(應表述為「撤銷原判,駁回某某的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申請」而非「駁回某某的上訴,維持原判」)。
針對河南高院的二審生效判決,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第6項的規定,以「原判決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為由,並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99條的規定,向其上一級法院即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最高院」)申請再審。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4條第2款的規定,最高院受理並裁定再審後,既可由本院再審,亦可交原審法院即河南高院再審。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7條的規定,無論最高院抑或河南高院再審(以下合稱「再審法院」),均應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因此,再審法院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款第2項的規定,以商丘中院的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為由,裁定撤銷原判,駁回福眾公司的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的申請。
5. 結論
綜上分析可知,仲裁被申請人向仲裁機構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確認仲裁協議效力之訴,人民法院應適用裁定出具判定結論。對於該裁定,相關當事人既不能上訴亦不能申請再審。如此制度設計符合我國關於仲裁的有限司法監督原則。如果人民法院錯誤適用裁判形式出具判定結論,則將從根本上動搖我國關於仲裁司法監督的制度設計,阻礙我國仲裁實務的發展。因此,對於錯誤適用裁判形式的處理,即使有違有限司法監督原則,亦應當允許二審法院及再審法院通過現行法賦予其的監督及糾錯機制,分別在二審程序或再審程序中糾正下級法院的錯誤,以收正本清源之效。
㈦ 民訴的基本原則與基本制度有什麼區別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一、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含義:權利的相同性與權利的對應性。
二、辯論原則
內容:程序問題與實體問題,其中,實體問題包括實體事實與實體法律適用。適用於審判程序。
注意:當事人主張與辯論的對象是法院審理與裁判的對象,(08年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已確定)當事人主張與辯論的事實與證據是法院裁判的依據,對於當事人無爭議的事實,法院可以直接作為裁判的依據。
三、處分原則
當事人處分權與審判權相結合成為貫穿民事訴訟各程序制度的中心線。
內容:當事人可以處分民事權利與訴訟權利,對民事權利的處分一般通過處分訴訟權利來實現。處分原則貫穿於訴訟的全過程。
2011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講義,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司考命題考點整理如下: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
一、合議制度
合議庭的組成因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不同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程序
程序合議庭的組成一審程序審判員組成或者審判員與陪審員共同組成,並且陪審員與審判員有同等的訴訟權利二審程序審判員組成重審程序原審人民法院按照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再審程序原來是一審的,按照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原來是二審的或者上級法院提審的,按照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注意:
1 、參審制不同於陪審制。
2 、陪審員參加爭議案件的合議庭。
二、迴避制度
1 、迴避的情形45條:第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法律|教育|網第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第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2 、迴避的決定權47條:院長擔任審判長,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三、公開審判制度
注意:
1 、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涉及國家秘密與個人隱私的案件屬於法定不公開審理案件,離婚案件與涉及商業秘密案件屬於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案件。
2 、不公開審理與不公開質證的區別:《證據規定》第48條: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應保密的證據,不公開質證。
四、兩審終審制度
掌握實行一審終審制度的案件:(1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2 )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以及破產程序審理的案件。
㈧ 唐力的學術論文
唐力教授的若干論文:
1 2005年第1期《法學研究》獨著
論文:對話與溝通:民事訴訟構造之法理分析 (2萬字) (權威核心期刊)
2 2005年第5期《法學評論》獨著
論文:有序與效率:日本民事訴訟計劃審理制度評價(1.2 萬字)(核心期刊)2006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全文轉載
3 2005年第6期《現代法學》獨著
論文:辯論主義的嬗變與協同主義的興起(1.48萬字)(核心期刊)
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全文轉載
4 2006年第4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獨著
論文:事實探知——當事人對論構造的法理分析(1.15萬字)(核心期刊)
5 2006年第5期《法律適用》獨著
論文:司法能動——法院訴訟指揮權的法理分析(0.9萬字)(核心期刊)
6 2006年1月專著:民事訴訟構造研究(26.9萬字)法律出版社 獨著
7 2005年1月教參:民事訴訟法精要與依據指引(40萬字)人民出版社 主編
8 2005年1月教材:民事訴訟法學原理(個人完成10萬字)廈門大學出版社
司法部教材一等獎 參編
9 2006年第6期《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獨著
論文:論誠實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1.2萬字)(核心期刊)
10.《論協商性司法的理論基礎》,載《現代法學》2008年第6期。
11.《日本民事訴訟證據收集制度及其法理》,載《環球法律評論》2007年第2期。
12.《論民事執行的正當性與程序保障》,載《法學評論》2009年第5期。
㈨ 民事訴訟法里的禁制令在多少條里
《民事訴訟法》沒有禁制令,有相似的禁止令。
第一百條 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回當事人一方的答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㈩ 關於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內容:
1、保障訴權
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規范撤訴行為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關於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護起訴權,建立立案登記制,《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且不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需要補充必要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在補齊相關材料後,應當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民訴法司法解釋》還依法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一審、二審、再審各個階段申請撤訴行為,增加規定反訴構成的要件,明確規定因重復起訴不予受理的判斷標准,對當事人在訴訟中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作出細化規定。」杜萬華說。
2、法庭紀律
未經許可現場傳播審判信息,法院可強制刪除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網路的快速發展,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引發輿論關注。
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的,未經准許以移動通信等方式現場傳播審判活動的,人民法院可以暫扣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傳播審判活動的器材,並責令其刪除有關內容;拒不刪除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必要手段強制刪除。
審判公開是實現審判公正的重要保障。《民訴法司法解釋》嚴格執行開庭審理規定,對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予以限制,進一步規范裁判文書製作,規定了申請查閱裁判文書的范圍和方式。
「作為與《民訴法司法解釋》配套的成果,我們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文書樣式,全面梳理、規范民事訴訟涉及的法律文書,制定可操作性規則,以此切實提高裁判文書製作水平和質量。」最高法貫徹實施修改後民事訴訟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佑海說。
3、電子證據
明確簡訊、微博、網聊記錄等可作證據
證據制度是現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基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的要求,嚴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增加舉證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的規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對逾期舉證及其後果作出了分層次、分情形予以處罰的規定;增加關於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的規定,指引和規范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活動;增加關於法官審查判斷證據的原則的規定,要求法官公開對證據審查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也可以作為民事案件的證據。
4、誠信原則
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納入「黑名單」
「近年來,民事訴訟中的虛假陳述、偽證、虛假調解、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規避執行等現象時有發生,必須予以嚴厲制裁。」杜萬華說,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在總則部分增加了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在分則部分增加了禁止虛假訴訟、規避執行的規定,並修改提高了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罰款上限,加大了制裁力度。
為促進訴訟誠信,《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拒不簽署保證書,待證事實又欠缺其他證據證明的,人民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並自行承擔相關費用。對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除對被執行人予以處罰外,還可以根據情節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將被執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的信息向其所在單位、徵信機構以及其他相關機構通報。
5、公益訴訟
提起公益訴訟需有公益受損初步證據
2012年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但僅有一個條文規定。該法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為規范公益訴訟有序進行,《民訴法司法解釋》按照立法原意,結合有關審判實踐,細化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的受理條件。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有關機關和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除了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還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為明確公益訴訟案件的管轄法院,《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6、小額訴訟
明確物業、電信服務合同等小額訴訟一審終審
什麼是小額訴訟程序?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根據此規定,我國確立了小額訴訟程序,而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釋進行了細化。
《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明確,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糾紛,銀行卡糾紛,物業、電信等服務合同糾紛等九類金錢給付的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人身關系、財產確權糾紛,涉外民事糾紛,知識產權糾紛,需要評估、鑒定或者對訴前評估、鑒定結果有異議的糾紛以及其他不宜適用一審終審的糾紛,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