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員工做錯事可以罰款嗎
⑴ 《國家勞動法》對於員工犯錯並未給單位造成損失的情況,是如何進行扣工資規定的
屬於企業內部規定,比如說廠區吸煙、亂吐痰,不遵守勞動紀律等等,只要罰款不過分不影響員工的基本收入!
《勞動合同法》 第八十條 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此外,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權不受侵犯。罰款,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剝奪公民的財產權。因此,罰款屬於財產罰的范疇。依照《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對財產的處罰只能由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公司和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當然無權在規章制度中設定罰款條款,除非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那麼,用人單位在規章制度中設定罰款條款是否有法律授權呢?1982年國務院頒布施行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對於有下列行為之一(共七項)的職工,經批評教育不改的,應當分別情況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經濟處罰:(一)……(七)」。 該《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在給予上述行政處分的同時,可以給予一次性罰款」。這是我國勞動法律關系中對企業職工罰款的直接法律淵源,現實中很多用人單位也是參照了這兩條規定在其規章制度中賦予自己對員工罰款的權利。這種做法被法律理論和實踐所接受。然而,國務院 2008年1月15日發布的《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16號)明確規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已被199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所代替,《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已經廢止。
也就是說,2008年1月15日以後,用人單位已經不能再根據該條例的規定,在單位的規章制度中設立罰款條款了。如果想要繼續保留對員工的罰款權利,用人單位必須重新尋找新的法律依據。那麼,《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中是否有罰款這一處罰措施的相關規定?答案是否定的。縱觀這兩部法律,並沒有對用人單位的罰款權做出任何規定。只是在《勞動法》第四條提到了:「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至於對用人單位如何「依法」、依據哪部法律,來制定內部處罰規章制度沒有給出明確規定。但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內容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對於涉及需要法律授權內容的,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授權。《勞動合同法》第90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22條和第23條規定: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可見,根據《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勞動者嚴重違反法律、規章制度以及嚴重失職、營私舞弊造成用人單位重大損害的行為,用人單位只能採取解除勞動合同、要求勞動者賠償損失以及按約定支付違約金等措施,而並不能採取罰款的處罰。也就是說,現實中某些單位在規章制度規定或員工手冊中約定,對於員工的違章行為採取罰款的措施是沒有法律授權的。
《勞動合同法》第七十七條 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⑵ 新勞動法怎樣規定對做錯事的員工進行罰款的
勞動法對於員復工罰款的規定是,如果制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可以要求勞動者賠償,但是每個月扣除工資不能超過20%。
也就是說,照價賠償,可以分多次扣工資,但是每個月限額20%。
另外,勞動法是2018年修正的。
⑶ 新勞動法有沒有規定員工做錯事主管可以罰款
罰款是一種行政行為,依法只能由國家行政機關才可以行駛這種處罰權。用人單位若是以罰款處罰員工,將屬於嚴重違法行為!
⑷ 勞動法上規定,如果員工犯錯誤小錯誤,最多,罰多少錢請知道的回答,謝謝!
不允許罰款。2008.1.18起國來務院已經廢止原《企源業職工獎懲條例》,從此用人單位不能對勞動者進行罰款、警告、記過、開除等行政處罰手段,否則就是違法的。如果勞動者有過失過錯,對用人單位造成了實際的經濟損失,那麼用人單位可以酌情地要求勞動者合理賠償。如果只是勞動者犯了一般性的錯誤(比如違法工作紀律),那麼單位是不能對勞動者進行罰款的。
⑸ 員工做錯事應該罰款嗎
如果是犯了錯誤,那麼公司單位是有權利進行懲處的,如果懲處是罰款的話。對於罰款的金額用人單位也還是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的。否則員工是可以提出異議的,用人單位罰款數額較大的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也是不允許的。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過失性辭退)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⑹ 勞動法規定員工犯錯最多能罰款多少錢
如果職工違反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有權進行處罰,但處罰標准不得超過員工月標准工資的百分之二十,罰款後剩餘金額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職工對該懲罰不服的,有申辯權,還有向勞動仲裁部門提起勞動仲裁的權利。
法律分析
罰款屬於行政處罰手段之一,而公司不屬於行政機關,所以不能對員工罰款。員工工作時出現過錯,公司想要處罰員工的,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員工未完成勞動定額或承包任務,公司可以發放最低工資,在員工手冊、規章制度中明確違紀處罰規定,並經公司員工同意。在現實工作中,企業單位早已經將懲處制度寫在了合同裡面,也就是說當用人單位和員工簽訂本企業的用人勞動合同的時候,這份勞動合同早就寫的清清楚楚的。當然在面試通過後,企業單位的人事也會和員工說清楚單位的獎懲制度,這點在員工入職前應該自己留意一些。作為企業單位的一位員工,如果在工作中有失誤的地方,正常的來說,是可以被認為違反了用人企業的規章制度的,與此同時,那麼公司企業也有權利對這位犯錯的員工進行懲處,至於懲處的方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就是單位公司的權利了。若是公司對犯有過錯的員工任意罰款,即未按規定的形式,未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罰款,或者制定員工手冊、公司規章不合法,那麼員工被罰款後,可以去申請勞動仲裁處理。
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