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見證人人數
① 刑事辨認必須見證人在場嗎
法律分析:辨認是指在偵查中為了查明案情,必要時讓被害人、證人以及犯罪嫌疑人對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屍體、場所或者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的一種偵查行為。1、辨認的決定權。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應當經檢察長批准。2、辨認的主持者。不得少於2名偵查人員。3、混雜辨認規則。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7人);犯罪嫌疑人照片(10張);物品(5件);場所、屍體等特定辨認對象,或者辨認人能夠准確描述物品獨有特徵的,陪襯物不受數量的限制。檢察院:犯罪嫌疑人、被害人(5到10人);照片(5到10張);物品(5件),照片(5張)。4、單獨辨認規則。幾名辨認人對同一被辨認人或者同一物品進行辨認時,應當由每名辨認人單獨進行。5、見證人規則。辨認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有見證人在場。6、不得暗示的規則。在辨認前,應向辨認人詳細詢問被辨認對象的具體特徵,避免辨認人見到被辨認對象,並應當告知辨認人有意作虛假辨認應負的法律責任。7、保密規則。對犯罪嫌疑人的辨認,辨認人不願意公開進行時,可以在不暴露辨認人的情況下進行,並應當為其保守秘密。8、辨認筆錄。對辨認經過和結果,應當製作辨認筆錄,由偵查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簽名。必要時,應當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辨認的情況,應當製作筆錄,由檢察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簽字。對辨認對象應當拍照,必要時可以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四條 對辨認筆錄應當著重審查辨認的過程、方法,以及辨認筆錄的製作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第一百零五條 辨認筆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一)辨認不是在調查人員、偵查人員主持下進行的;(二)辨認前使辨認人見到辨認對象的;(三)辨認活動沒有個別進行的;(四)辨認對象沒有混雜在具有類似特徵的其他對象中,或者供辨認的對象數量不符合規定的;(五)辨認中給辨認人明顯暗示或者明顯有指認嫌疑的;(六)違反有關規定,不能確定辨認筆錄真實性的其他情形。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 第一百六十七條 勘驗時應有2名與案件無關的見證人在場,勘驗筆錄應由參加勘驗的人和見證人簽名或蓋章。對見證的必須性和見證人的人數作了限定。而且此處僅是檢察機關辦理貪污賄賂等自偵案件的程序性規定。
《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查規則》
第四條 第三項 現場勘察必須邀請兩名與案件無關、為人公正的公民作見證人,公安司法人員不能充當見證人。
第八條 第二項 現場勘查筆錄應詳細記載:見證人的姓名、職業和住址現場指揮人員、勘查人員、筆錄製作人員以及見證人簽名。
② 刑事訴訟中的見證人的要求
證人證言是刑事訴訟中的主要證據形式,刑事訴訟法中涉及到證人的條款較多專,不能累述。總屬之,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相關規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第六十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③ 刑事訴訟法中 證人與見證人的區別
刑事訴訟中的證人是指在訴訟外知道案件情況的當事人以外的人。而見證人是指司法機關根據辦案需要邀請到場觀察監督某項訴訟行為的實施,必要時可以作證的與本案無利害關系的人。
二者的主要區別是:1、產生的方式不同。證人是在訴訟之前由案件本身決定的,不能任意選擇;見證人則是在訴訟各種過程中根據需要邀請的,有廣泛的選擇性。2、證明的對象不同。證人對案件事實本身作證;見證人只對被邀請參加見證的事實作證。3、在訴訟中的作用不同。證人是協助司法機關查明案件事實;見證人是使司法機關的偵查行為、程序產生無可懷疑的法律效果。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第一百三十一條勘驗、檢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參加勘驗、檢查的人和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一百三十七條在搜查的時候,應當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
搜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進行。
第一百三十八條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在逃或者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註明。
第一百四十條對查封、扣押的財物、文件,應當會同在場見證人和被查封、扣押財物、文件持有人查點清楚,當場開列清單一式二份,由偵查人員、見證人和持有人簽名或者蓋章,一份交給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備查。
④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合議庭的組成人數只能是幾人
根據我國復《刑事訴制訟法》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合議庭的組成人數只能是三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八條 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⑤ 刑事案件見證人的條件
法律分析:一是與案件當事人有利害關系,包括與被告人、被害人或者其他當事人有利害關系,如系當事人的近親屬;二是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包括本人和本人的近親屬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某種利害關系。但是,雖然與案件有利害關系,但不會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人員,可以擔任刑事訴訟的見證人。
法律依據:《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六十七條第一款對見證人的范圍作出了明確規定。具體而言,下列人員不得擔任刑事訴訟活動的見證人:
1、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應辨別能力或者不能正確表達的人。
2、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人。
⑥ 刑事訴訟法見證人的范圍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見證人的范圍有:除以下范圍的人員不得擔任刑事訴訟活動的見證人,其他范圍的人員是可以擔任見證人的。
1、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人。
2、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應辨別能力或者不能正確表達的人。
3、行使刑事訴訟職權的公安、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或者其聘用的人。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三條
勘驗、檢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參加勘驗、檢查的人和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一百三十九條
在搜查的時候,應當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
搜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進行。
第一百四十條
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在逃或者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註明。
⑦ 刑事訴訟法辨認數量的規定是怎樣的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四十七條辨認應當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主持辨認的偵查人員不得少於二人。組織辨認前,應當向辨認人詳細詢問辨認對象的具體特徵,避免辨認人見到辨認對象。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四十八條幾名辨認人對同一辨認對象進行辨認時,應當由辨認人個別進行。
1、辨認的決定權
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應當經檢察長批准。
2、辨認的主持者
不得少於2名偵查人員。
3、混雜辨認規則
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7人);犯罪嫌疑人照片(10張);物品(5件);
場所、屍體等特定辨認對象,或者辨認人能夠准確描述物品獨有特徵的,陪襯物不受數量的限制。
檢察院:犯罪嫌疑人、被害人(5到10人);照片(5到10張);物品(5件),照片(5張)。
4、單獨辨認規則
幾名辨認人對同一被辨認人或者同一物品進行辨認時,應當由每名辨認人單獨進行。
5、見證人規則
辨認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有見證人在場。
6、不得暗示的規則
在辨認前,應向辨認人詳細詢問被辨認對象的具體特徵,避免辨認人見到被辨認對象,並應當告知辨認人有意作虛假辨認應負的法律責任。
7、保密規則
對犯罪嫌疑人的辨認,辨認人不願意公開進行時,可以在不暴露辨認人的情況下進行,並應當為其保守秘密。
8、辨認筆錄
對辨認經過和結果,應當製作辨認筆錄,由偵查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簽名。
必要時,應當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
辨認的情況,應當製作筆錄,由檢察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簽字。
對辨認對象應當拍照,必要時可以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且需要注意避免辨認人見到辨認對象,若需要多個辨認人就同一對象進行辨認時,為了避免串供,應該分別進行,在進行辨認時,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應該對辨認的過程進行記錄,辨認的情況,需要由檢察人員、辨認人以及見證人簽字。
(7)刑事訴訟法見證人人數擴展閱讀
訊問犯罪嫌疑人的程序和方法:
1、訊問犯罪嫌疑人必須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偵查人員負責進行。為了提高訊問效率,保證訊問質量,防止違法亂紀,確保訊問安全,訊問的時候,偵查人員不少於2人。
2、對於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證明文件。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不得以連繼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對於已經被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應當在拘留或者逮捕後的24小時以內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或者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
3、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如果犯罪嫌疑人承認有犯罪行為,即讓其陳述有罪的情節;如果犯罪嫌疑人否認有犯罪事實,則讓其陳述無罪的辯解,然後根據其陳述,向犯罪嫌疑人提出問題。
⑧ 刑事見證人須何條件
目前的法律對見證人的要求是:1、與案件無關;2、為人公正。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見證人選擇標准,《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112條規定:"勘驗時,人民檢察院應當邀請二名與案件無關的見證人在場。"
《刑事案件現場勘查規則》第4條第三項中規定:"現場勘查必須邀請兩名與案件無關,為人公正的公民作為見證人,公安司法人員不得不充當見證人。"
據此,可以歸納出我國刑事訴訟活動中對見證人的要求是與案件無關、為人公正。
這一規定顯然忽視了對見證人見證能力的要求,刑事訴訟的見證活動是通過眼、耳、腦對見證對象感知觀察,並結合對見證對象法律意義上的理解,而予以作證,因此,見證人的作證能力要比一般的證人的要求高。
目前,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律,都未將見證人納入訴訟參與人的范圍。
其實,見證人應當是單獨作為訴訟參與人的一種,以此保證見證人地位的中立性。
(8)刑事訴訟法見證人人數擴展閱讀:
《解釋》第六十七條第一款對見證人的范圍作出了明確規定。具體而言,下列人員不得擔任刑事訴訟活動的見證人:
1、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應辨別能力或者不能正確表達的人。
2、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人。這里包括兩方面的利害關系:
一是與案件當事人有利害關系,包括與被告人、被害人或者其他當事人有利害關系,如系當事人的近親屬;
二是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包括本人和本人的近親屬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某種利害關系。但是,雖然與案件有利害關系,但不會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人員,可以擔任刑事訴訟的見證人。例如,為了收集犯罪證
參考資料:網路-刑事證據
⑨ 刑訴中辨認需要幾個人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四十六條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偵查人員可以讓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證人對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屍體、場所或者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辨認,應當經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
第二百四十七條辨認應當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主持辨認的偵查人員不得少於二人。組織辨認前,應當向辨認人詳細詢問辨認對象的具體特徵,避免辨認人見到辨認對象。
第二百四十八條幾名辨認人對同一辨認對象進行辨認時,應當由辨認人個別進行。
第二百四十九條辨認時,應當將辨認對象混雜在其他對象中,不得給辨認人任何暗示。辨認犯罪嫌疑人時,被辨認的人數不得少於七人;對犯罪嫌疑人照片進行辨認的,不得少於十人的照片。
第二百五十條對犯罪嫌疑人的辨認,辨認人不願意公開進行時,可以在不暴露辨認人的情況下進行,偵查人員應當為其保守秘密。
第二百五十一條辨認經過和結果,應當製作《辨認筆錄》,由偵查人員簽名,辨認人、見證人簽字或者蓋章。
(9)刑事訴訟法見證人人數擴展閱讀:
辨認的程序:
1、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各自管轄案件的偵查過程中,需要辨認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分別經辦案部門負責人或者檢察長批准。
2、辨認應當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3、多個辨認人對同一辨認對象進行辨認時,應當由每位辨認人單獨進行辨認。必要時,可以有見證人在場。
4、辨認時,應當將辨認對象混雜在其他人員或物品中,不得給辨認人以任何暗示。
5、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辨認人不願公開進行的,可以在不暴露辨認人的情況下進行,偵查人員應當為其保密。
6、對於辨認的情況,應當製作筆錄,由主持和參加辨認的偵查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簽名或蓋章。
⑩ 中國刑訴法中見證人可以是未成年人嗎
見證人與證人,完全是二個概念。未成年人,顯然不可以是見證人。
一、證人,可以就其所見所聞,提供證人證言。它只存在可信度高低的問題。
二、見證人,是見證司法機關的執法行為,它存在著其行為是否有效的問題。
三、什麼是見證人?
見證人是指司法機關根據需要邀請的到場觀察,監督某項訴訟行為的實施,必要時可以作證的與本案無利害關系的人。又稱在場見證人。
在刑事訴訟中,偵查人員勘驗或檢查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和屍體
,或者搜查被告人的人身
、物品、住所,或者扣押被告人與案件有關的物品和文件,或者查封、扣押被告人的財產時,都必須邀請與案件無利害關系的人作為見證人,到場觀察和監督其有關行為的實施,並由其在當場製作的筆錄上簽名或蓋章。
四、哪些人有資格當見證人?
見證人必須是與案件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也只有保持中立的第三人才有可能提供客觀公正的見證證明。並且排除下列人員作為見證人:
1、未成年人。
2、刑事訴訟的參加人、他們的近親屬和親屬。
3、依照法律享有進行偵查活動和審前調查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未成年人為什麼不能當見證人?
未成年人之所以被排除在見證人的范圍之外,主要是考慮其缺乏認知和見證能力;而後兩種人不能作見證人是因為他們與案件存在利害關系,難以在見證的過程中保持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