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軍事行政法律制度的作用

軍事行政法律制度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2-03-15 13:48:58

⑴ 軍事法服務的作用有那些

軍事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它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它同法的本質和特徵是密切聯系的。軍事法的作用,是指軍事法對人們的行為、軍事行為以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功能。軍事法的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它的規范作用,即軍事法是衡量人們軍事行為的標准和尺度;二是它的社會作用,即軍事法具有確認、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軍事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保證進行階級斗爭和武裝斗爭的功能。規范作用是手段、形式。

規范作用主要有指引作用、評價作用、教育作用、預測作用、強製作用。

軍事法的社會作用是就軍事法的階級本質和根本目的而言的。我國軍事法的社會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1、依法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組織領導和實施管理的最高原則,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軍事法在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軍事立法手段對該原則加以確認的途徑來實現的。在這方面,我國的軍事立法工作是十分積極主動的,並且具有超前性。早在我軍創建初期,在1930年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的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中就明確:「中國紅軍如要完成其偉大的歷史任務,須接受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紅軍的政治工作就是要鞏固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一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的領導,要使紅軍成為有力的工農革命武裝力量。」在1932年10月,紅軍總政治部在《關於粉碎敵人四次圍剿政治工作的訓令》中,再次明確提出:「健全無產階級先鋒隊——共產黨在紅軍中的絕對領導,用共產黨的統一意志來領導紅軍。」這些規定說明,我軍從初創時起,就依法堅持「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的根本原則。1995年頒發的我軍《政工條例》明確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置於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其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屬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在新的歷史時期,在軍隊建設和改革中,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更加重視依法治軍,更加重視運用軍事法律手段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

2、依法保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法自它產生以來,就是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的工具。軍事法的這種作用尤為突出。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它包括對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這兩個方面,是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鞏固人民民主專政要靠多方面的條件。但是,最重要的是離不開國防和武裝力量的建設,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和軍事實力作後盾,那麼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就是一句空話。軍事法的作用正在於: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和保障我國的軍事制度、武裝力量的組織形式和基本任務,確認國家的軍事職能,從而能夠有效地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歷史任務的完成。例如,我國憲法第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屬於人民,它的任務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努力為人民服務。」「國家加強武裝力量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設,增強國防力量。」這說明,加強國防建設和武裝力量建設得到了我國憲法的確認和保障。我國軍事法以根本大法形式確認國家的武裝力量的性質、任務和基本方針,為我國的武裝力量體制、國防體制以及軍事制度的改革奠定了根基,從而在根本上起到了保護人民民主專政的作用。

3 依法保證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順利進行,鞏固提高部隊戰鬥力。首先,軍事法為國防現代化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促進國防現代化的早日實現。國防現代化是一個涉及面廣、體系龐大、內容完整的系統工程。它包括:國防領導體制、國防管理體制、國防經濟體制、國防科技體制、國防教育體制、戰爭動員體制、全民防禦體制等等。而所有這些方面都需要用軍事法律規范進行調整,以確定其內容,保證其運轉,鞏固其成果,促進其實現。其次,軍事法為「從嚴治軍、依法治軍」提供法律依據,使軍隊「三化」建設納入法制軌道,從而鞏固和提高部隊防衛作戰能力。軍事法是由國家機關和軍事機關制定或頒布的,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因此,它具有在全國、全軍范圍內一體施行的法律效力。它的頒布與實施,可以使全軍上下一體,步調一致,令行禁止,密切協同,實行「統一指揮、統一制度、統一編制、統一訓練、統一紀律」,使我軍具有嚴密的組織、精乾的指揮、高度的效能、科學的管理、嚴整的軍容、嚴格的紀律、緊張活潑的作風。在新世紀新階段,軍事法工作對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軍事法律制度,把軍隊的建設和改革納入法制軌道,具有更加迫切、更加現實的重要作用。軍隊建設需要軍事法來維護,軍隊改革需要法制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需要法制來保障。鄧小平曾指出:軍隊的條令、條例等「所有這些章程,都是整頓軍隊、准備打仗所必需的。有了這些章程,我們就有章可循,就能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從我軍建設的發展趨勢來看,今後軍事法在我軍「三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加強。依法治國、依法治軍,這是世界各國治國、治軍的大趨勢。在軍隊高度現代化的當代,部隊建設的法制化程度是部隊綜合戰鬥力中的內在因素,同時又是鞏固戰鬥力的保障因素。所以,只有實現依法治軍,把軍隊「三化」建設納入法制軌道,才能進一步加強正規化建設,從而鞏固和提高戰鬥力。

4、依法維護軍隊和軍人的合法權益。軍事法的作用就在於通過規定和調整軍事權利和軍事義務及其相互關系,規范人們的行為,從而保障軍隊和軍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我國軍事法除規定軍人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外,還對軍人的權利和義務作出許多特殊的規定。如軍人有立功受獎和獲得政治榮譽的權利,軍人婚姻家庭受特殊保護及軍人及其家屬享有褒揚、撫恤、優待的權利,軍人享有廣泛的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濟民主的權利,有控告、揭發、檢舉的權利和辯解、申訴及要求復議的權利,有按照法律和命令執行職務而不受追訴的權利,有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權利,軍官符合一定的條件可以作退役安置、家屬可以隨軍,等等。

5、依法促進軍隊和國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縱觀我國的社會主義軍事法,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求與軍事法規定的內容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提倡的行為,必定是軍事法所保護和支持的行為;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要糾正的行為,也必定是軍事法所要禁止的行為。例如,熱愛祖國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而要熱愛祖國就必須增強國防觀念,樹立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時刻准備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勇於獻身的思想。軍事法的許多基本內容就是增強國防觀念的最好教材。同時,軍事法對軍隊的精神文明建設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深入學習我軍的各種條令、條例,經常進行法制和紀律教育,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有效措施之一。無數事實說明,只有認真學好各種軍事法規,才能養成遵守制度、執行命令的良好習慣,做遵法守紀的模範;反之,如果置軍事法於不顧,自行其是,就有可能從違反制度、違反紀律開始,墮入犯罪的深淵。關於這方面的許多教訓是極為深刻的、慘痛的。因此,只有充分發揮軍事法的作用,加強軍隊的法制教育,才能使軍隊培養出更多的遵紀守法的合格軍人,才能促使軍隊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6、依法保障和促進我國對外軍事關系的發展,提高我國我軍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我國和我軍在國際事務中,始終堅持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堅持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公認的准則和原則,堅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我國我軍都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實行改革開放,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和軍事往來,加強與友好國家的國防和軍事技術的合作交流,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締結雙邊或多邊的友好條約和軍事條約,批准有關的戰爭法規和人道主義法規,揭露和粉碎帝國主義的戰爭陰謀和戰爭訛詐。而所有這些軍事社會關系,都需要有相應的軍事法於以確認和調整,並在其法律效力范圍內得到貫徹執行,這是國際軍事交往中的法律秩序所嚴格要求的。所以,軍事法對保障我國、我軍的合法權益,提高我國我軍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有著超國界的巨大作用。南沙群島的主權問題要運用國際法武器。國際法對日本、伊拉克的制裁。圍繞海空衛士王偉事件與美國的較量,需要精通國際空間法。對台軍事斗爭的法律問題。我國憲法指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國際法:中國人是台灣的最早的主要居民,台灣在歷史是長期隸屬於中國中央政府,符合國際法規定的國家領土的取得方式。其次,《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無條件投降書》,均確認或承認台灣屬於中國。再者,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合法政府,聯合國,建立外交關系。1977年日內瓦公約第二議定書的規定,國家政府有「用一切合法手段維持和恢復國內法律和秩序或保衛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責任」。對伊拉克動武問題。合法使用武力的三種情況:自衛作戰、民族獨立或民放解放戰爭、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或採取的軍事行動。北約轟炸南聯盟違反國際法(79天,炸死南國軍民1800多人,數百家學校和數萬間民房,製造一百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1999、3、24-6、10),轟炸我國大使館,3名記者犧牲、27人受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犯下了破壞和平罪、戰爭罪、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罪。海牙國際戰爭罪行法庭對米絡舍維奇、米盧蒂諾維奇、利馬伊等進行審判。

⑵ 軍事制度的作用都有什麼

軍制屬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受社會政治制度、經濟條件、科技水平和戰爭局勢、戰略方針、武器裝備、軍事理論以及民族、歷史、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它反映一定階級的意志,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它的基本作用在於保障軍事建設,以便有效地准備和實施戰爭。軍制隨著國家、軍隊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產生了社會主義軍制。

⑶ 軍事行政的含義包括那些具體方面

軍事行政是指軍隊對內部日常事務的管理。主要包括:按照共同條令和有關規章制度,建立和保持正規的戰備、訓練及其他工作與生活秩序,培養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優良的作風,維護良好的內外關系,管好軍事資產,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等。

⑷ 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法律制度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關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是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的。當事人可以參照如下規定,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同時,當事人提到受案范圍的意義,就是為了更明確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⑸ 行政法的作用是什麼

調整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某職權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版總和。行政權法與刑法、民法並列為國家的三大法律部門。行政法按照國家管理體系中縱的管理程序,可分為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監督法與行政訴訟法;按照國家管理體系中的管理部門與內容,可分為經濟行政法、科技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民政行政法、公安行政法、司法行政法及文化體育等方面的行政法;按照行政法不同的作用,可分為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行政法由於涉及的生活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復雜,技術性、專業性較強,加之行政關系變動較快,因此,形式上沒有統一的法典,其內容具有易變性,這是行政法的突出特點。

⑹ 行政法的作用

一、行政法的保障作用與經濟發展同行

法是社會上層ㄖ�鬧匾�槌剎糠?決定於一定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關系。行政法也不例外。行政法作為一個部門法,其立法模式應是對社會現實反映的結果,尤其是對經濟事態的感應。具體而言,經濟結構是行政法模式的形成和變遷的基因,即經濟因素中的各要素。所以,一個立法模式當它處在結構完整化、功能齊全化、效率最大化的同時,也隱喻一種被否定的因素。這一因素的逐漸發展最後作為強烈的否定力量宣告舊的立法模式解體,新的立法模式產生。[1](P32)時下正值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它決不能在無序的法制狀態下進行,也不能僅僅靠經濟規律來自發調節。市場經濟引發了社會關系、社會過程、社會角色的新變化,即主體的多元性、自主性,市場活動的趨利性、契約性、競爭性、開放性,以及國家的宏觀調控,這些須臾也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和規范。而實現法律對市場調整的中介,最主要的是行政權力,因而,市場經濟需要確立與之相適應的行政法。

法也不是消極被動的。行政法立法模式作為制度化了的東西與國家的其他制度一樣必然要發生各種復雜的社會作用。而經濟結構就是立法模式發生作用的基本對象。「沒有國家的法律秩序,經濟制度,尤其是現代經濟制度是不可能存在的。」[2]這兩者說明法律對經濟可以產生能動作用。但法所發揮的能動作用也有正反兩方面,要麼促進經濟發展,要麼阻礙經濟發展。如此對立的結果產生的根源在於法所感應的經濟關系是新或舊的問題。當法所感應的是新的經濟關系時,就對經濟的發展有保障作用;反之,法所感應的是舊的經濟關系,則對經濟的發展產生阻滯作用。如若從馬克思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原理來看法對經濟的作用,適應和促進應是一種必然,是理想的關系性狀,消極後果不應該產生。但法的創制畢竟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立法模式的遲滯、蹣跚也時有出現,從而導致新的經濟關系的運行及傳統立法模式的存在,由此怎能避免法阻礙經濟發展的發生?然而法的保障作用對經濟又是必需的,這就要求行政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反映新的經濟關系,促進新的經濟模式和經濟秩序的形成、鞏固,相應地限制、削弱和摧毀舊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模式。

二、行政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

行政管理作為管理國家的活動,應當是人民群眾民主權利的體現和保障。為保障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學化,就應使其符合人民群眾的意志。這一目的能否實現,取決於行政法制現代化的「瓶頸」問題,即行政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的進程。

首先,科學化的行政立法應體現公平、正義、效率等價值標准。人類經歷了數千年的法制建設與發展,立法技術日臻完善,立法的科學化應當是無庸置疑的事實。盡管現代行政法在中國的起步晚,但有西方百年的成功典範及其他部門法的立法經驗可供借鑒,行政立法的科學化應該說也已實現。然而,一個法律無論結構如何嚴謹,條理性如何,如果不體現公平、正義、效率等法律的精神,該法律就不是理想的法律[1](P141),或者說,在行政立法時,既要考慮法律的形式方面、或環境方面、或立法程式方面等非實質性方面,又要考慮法律精神的再現,即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有機統一。這是法制的理性化選擇,是良法之治或實質行政法治的基石。為此,科學化的行政立法應注意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基本的權利和義務的平等分配。行政法調整的主要對象是行政機關與管理相對人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和管理相對人都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整個行政法律關系,以及權利義務形式就是圍繞行政法主體的此二種形式展開的,因而行政法既要保護公民、法人、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免受國家行政權的非法侵害,即確認、保障私權利,又要保證國家行政權在法律范圍內合法有效地行使,即規范和限制國家行政公權利。如此利益的劃分就應當能夠導致管理相對人自願地加入到被法律規制的合作體系中來,並在這個合作體系中得到滿足。第二個原則是社會和經濟不平等帶來的補償性利益,即「合作」體在合作的過程中,由於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而給管理相對人帶來了損害,行政機關應當給予補償,以保證公平、正義等價值標準的實現,如拆遷補償。

其次,民主化的行政立法要求立法過程中角色對位。立法過程是指立法者進行立法預測、立法決策、立法運作、法律通過、法律公布的全部行動過程。從法的淵源看,任何一部門法都是由不同層次的法的形式構成,對不同層次的法的立法者角色的分擔也是必然。行政法較之其他部門法而言,數量龐大,形式眾多,散見為全國性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規,特別是大量的地方性行政法規發揮著規范行政管理的作用,這使得立法中的角色多樣、職能各一。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各部、委,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都在各自的職能許可權內進行著行政立法。行政立法過程和立法中的角色不能分割,不僅是立法科學化的要求,更是立法民主化實現的保證,是依法行政的客觀所需。

三、行政法與社會公正的順差

行政權力作為一種特殊的國家權力,其在行使過程中涉及各種權力與權益並與之發生關系,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它與行政權的運用對象之間的關系,即行政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二是它與其他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的平衡與協調運作有助於公平、正義等價值標準的形成與適用,進而促進社會公正的價值目標的實現。

1 國家諸權力對比的平衡。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行政權和司法權由立法權產生出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關系的實際狀況應是立法權高於一切,行政與司法是一種平行關系,這就是國家諸權力對比的平衡狀態。在現代民主政治條件下,這三項權力較之近代社會具有更多的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和相互制約的性質,行政權除了執行法律之外,已經擁有廣泛的「授權立法」或「委託立法」的權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立法機關的立法權;同時,行政機關所擁有的處理某些案件、作出判斷的權力,使之具有了在諸多領域的「准司法」性質。[3]行政權的執法性質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但其擁有權力的擴張使權力的濫用有了可能。所以,為了達到上述平衡狀態,必須給予行政權行使以必要的規范,把行政許可權定在某種模式之下。這種模式即行政法治,它涵蓋三個具體的價值評價尺度:第一,政府守法。即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國家行政權力,進行行政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第二,越權無效。「越權無效」用否定性命題來強化和補充「政府守法」。第三,行政救濟。即對行政違法行為所造成的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和財產損害進行補償。如此立法和司法的制約,既使國家權力能合理、合法、高效地順利行使,又使行政權不至侵犯私權利的正當、合法行使,同時也實現了國家諸權力對比的平衡。

2 行政權與管理相對方權益對比的平衡。行政權與管理相對方權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行政權的行使為了帶來社會利益,最終受益者還是社會各主體。從現代行政的民主性、服務性方面看,法治社會和市場經濟確認的行政權與管理相對方權益關系應該是行政權越小,管理相對方權益越大。行政機關的重要職責是切實保障私權利的合法行使和實現,為私權利服務,同時也包括對私權利的濫用和主觀隨意性進行控制和禁止,以維護公共利益不受私權利的非法侵害。值得注意的是對私權利的控制和禁止是在私權利處於非法行使和實現的狀態下進行的,這並不妨礙社會權益的合法取得,問題在於如何規范和限制行政權?

在行政法制實踐中,行政權的設定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法設定,即通過有關的行政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另一種是以裁定方式設定,就是由行政機關在管理過程中或執法中,以自由裁量權設定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行政立法不夠全面、深入,有些行政管理領域雖有法可依,但只是原則性條款,行政機關對自己權利與義務的設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權作為行政機關的一種權力,從其本質來講,如果不合理地行使,必然導致行政權與社會權益的不平穩。所以,隨著行政法制現代化過程的推移,以法設定的行政權所佔的比重應該越大,不僅需要行政立法滲入到行政管理的諸多領域和諸多環節,而且需要行政權的設定盡可能地具體、明確,這樣就可以保證行政權行使的合法化,再輔之以情勢變遷下的原則性條款,賦予行政機關合理裁量的權力,以合理化作為合法化的必要補充。如此限制行政權的價值目標,正是為了有效地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實現行政權與社會權益對比的平衡。

3 各社會力量在行政權面前一律平等。社會力量是指處於行政主體相對一方,受行政主體管理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行政權對各社會力量的公正作用可以說是現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英國行政法確立的自然公正原則可謂典型。我國憲法也明確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既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法律適用的一條基本原則,表現在行政法領域即為各社會力量在行政權面前一律平等。行政管理活動中常常遇到不同的管理機關和不同的管理對象,公正原則要求行政主體對不同對象一視同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更不能搞保護主義。行政權對各社會力量的態度只能視其權利性質而定,合法的私權利堅決給予保障,非法的私權利必須予以控制和禁止,不能因管理對象所處的地區、部門、行業的差別,而對某些社會力量的合法行為進行制裁,對某些社會力量的非法行為予以縱容,否則,其後果是放縱了行政違法行為,有悖於行政執法公正原則,最終破壞的是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⑺ 國防法規的性質作用

國防法規是一個國家統治階級的意志在國防建設領域中的法律體現。國防法規與國家憲版法和其他法權律一樣,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我國的國防法規,除了具有無產階級的根本性質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國防法規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權威性本是所有法律的共性。
2、國防法規具有較強的從屬性。
3、國防法規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 1、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2、保障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和建設的順利進行。
3、保證國防現代化順利實現。
4.國防法規是加強國防實力建設的重要保障。
5.國防法規是指導國防潛力發展和積蓄的重要手段。 1、調整對象的軍事性;
2、內容公開的相對性;
3、司法適用的優先性;
4、處罰措施的嚴厲性。

⑻ 軍事刑法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什麼

中國現代軍事刑法的特點和一般情況 第一個特點,軍隊政法工作始終是在黨的絕對領導下開展的。這是我國軍隊刑事法制建設一個很顯著的特點,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關軍隊刑事路線、方針、政策,都是黨制定的;二是在政法工作的具體業務上,也是實行黨的絕對領導。 第二個特點,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政權制定了我軍最早的軍事刑法。這是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刑事立法的源頭。由於我們人民軍隊是在舊式的僱傭軍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和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所以軍隊帶有很多舊式軍隊的色彩。黨在創建人民軍隊的同時,也創建了完全新型的軍事紀律、軍事法律。重要的標志,如1927年首先制定的「三大紀律」,到1928年制定「六項規定」,後來成為「八項注意」,現在我們還用的就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這時開始為標志,我們黨開始制定了完全有別於一切舊式軍隊的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從那時開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八十多年的歷程。這里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時間段,一個是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定了《紅軍懲罰條例》,《紅軍懲罰條例》將軍職罪分為兩類,一類就是違反戰斗紀律罪;另一類是違反一般的軍紀罪。而後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定了《軍事裁判所暫行組織條例》,實際上就是軍事法院組織法的前身。1933年制定了《中國工農紅軍紀律暫行條例》,1935年制定了《中國工農紅軍獎懲條例》。以後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都陸續的相繼的制定了很多軍事刑法方面的規定。這些就是我軍軍事刑法建設的最早的雛形,它是和革命根據地的刑事法制建設相適應的,而且也批判的繼承了一些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的有關規定,也吸收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家,還有蘇聯紅軍治軍方面的一些經驗。所以,我們軍隊的刑事法制建設早在奪取全國政權以前,就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總之,人民軍隊的刑事法律建設是在創建中建立的,在移植中發展的,在發展中逐步完善的。 第三個特點,新中國成立後軍事刑事法制建設發展曲折。這個和國家的刑事法制建設相趨同,我們軍隊長期沒有軍事刑法。這個長期是什麼概念呢?就是從1949年到1982年。33年無法可依,咱們國家是從1949年到1979年,30年沒有刑法,軍隊是33年。那軍隊怎麼辦案呢?一個是靠內部文件,一個是靠習慣做法。內部文件主要有如下幾個重要的規定:1950年6月,華東軍區制定了《暫行軍法條例》;1951年制定了《志願軍戰時軍法條例》,1951年5月,全軍制定了統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暫行軍法條例(草案)》;1954年制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刑法暫行條例(草案)》;1956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刑法(草案)》。剛才我說的這些都是草案,沒有一個經過我國最高立法機關審議批准,但是這些草案在制定以後,都發到各級政法部門徵求意見,實際上也是參照這些草案辦的,就是這些草案和內定稿指導了中國的軍事刑事法制建設33年。到了1979年8月,《刑法》公布施行以後,提出要制定軍職罪,根據彭真同志的建議,軍隊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這個條例在1981年6月10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正式成為國家的法律,從1982年的1月1日施行。這個《暫行條例》暫行了16年,從這開始,軍隊的司法審判有依據了。到了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刑法》,將《暫行條例》整體並入新《刑法》。要是從時間上可以做如下劃分,無法可依33年——先獨後合28年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聯考大學 發布:2025-08-13 02:51:56 瀏覽:145
洗車行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3 02:41:10 瀏覽:785
勞動法周末算工資嗎 發布:2025-08-13 02:38:01 瀏覽:238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發布:2025-08-13 02:33:16 瀏覽:486
卓資司法局 發布:2025-08-13 02:28:15 瀏覽:522
馬克思矛盾分析法分析社會問題 發布:2025-08-13 02:28:11 瀏覽:311
親愛的律師 發布:2025-08-13 02:22:16 瀏覽:693
中國的道德觀 發布:2025-08-13 02:14:30 瀏覽:884
公司完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3 02:06:40 瀏覽:943
刑法者人之 發布:2025-08-13 01:31:50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