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的意義
① 求答案**簡述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意義**
原則:
1、 當事人平等原則
概念:(見內容)
內容:1、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平等 2、法院應平等地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2、 辯論原則
概念: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就有爭議的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在法院主持下進行辯論。
意義:1、行使辯論權能夠查清案件事實 2、是程序正義的內在要求
實施
(1)辯論的階段:辯論絕不限於法庭辯論,而貫穿於從當事人起訴到訴訟終結的整個過程中。
(2)辯論的形式:當事人的辯論既可以採用口頭形式,也可以採用書面形式;
(3)辯論的內容:當事人辯論的范圍包括實體問題(實體事實和實體法律適用)和程序問題。
3、處分原則
概念: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內容:
1、處分權的主體:只能是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和經過特別授權的委託訴訟代理人。
2、處分權的對象:包括自己依法享有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
3、處分權的階段:適用於民事訴訟的全過程。(執行階段亦可)
4、處分權的前提:不得超越法律規定的范圍。
4、誠信原則
5、檢查監督原則
概念:人民檢察院有權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進行法律監督
特點:
6、同等原則:外國當事人和我國當事人居於平等的訴訟地位,享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7、對等原則:若外國法院對我國當事人訴訟權利加以限制,則我國法院也相應的限制該國當事人在我國的訴訟權利。
② 0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意義是什麼
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主要從三個方面解決申訴難問題:
1、再審事由從5項具體化為13項
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五項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現在把這5項具體化為13項再加一款,使事項更加具體化了,老百姓更加明確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提起申訴。
2、申請再審應向上級法院提出
把原審法院判錯了的案子再交給原審法院來審查、糾錯,顯然會使當事人對其行為的公正性提出質疑。有鑒於此,這次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申請再審只能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這樣既可以避免多頭申訴、重復申訴,又可以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平地審理案件。
3、明確規定接受抗訴法院再審期限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由於規定了這個審查期間,就避免了現在存在的當事人反復申訴,很多申訴石沉大海的情況。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的申訴必須在三個月內給當事人一個答復,是否進入再審程序。
4、檢察院抗訴民事案件法院必須在30日內再審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則把原來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定的檢察院可以提請抗訴的4項情形具體劃分為13項,加上另外一款規定。同時明確規定了人民法院收到檢察院的抗訴書之日起30日內必須裁定再審。從而有效避免檢察院雖然提起抗訴,但是由於沒有期間的規定,抗訴進入再審程序時間會拖得比較長的情況發生。
二、在執行程序方面,這次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從以下幾方面解決執行難問題:
5、增加了立即執行制度
根據修改前的民訴法規定,執行人員只有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書後方能採取強制執行措施,否則屬於違法行為。這一條存在重大的紕漏,有的被執行人接到執行通知以後,就轉移隱匿財產,執行通知書反而成為「轉移隱匿財產通知書」,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擾亂了社會秩序。有鑒如此,新的民事訴訟法第216條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這就有效避免了上述惡性行為的發生。
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新增了「立即執行」的制度。即「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執行措施」。也就是說不一定非要先通知執行,如果被執行人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可能的可以不經通知直接採取執行措施。解決了實踐中,發出執行通知以後,有的被執行人接到通知以就轉移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問題。
6、增加財產報告制度
在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中,沒有財產報告制度。盡管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有的地方法院會向被執行人發「限期申報財產通知書」,但因為法律並未明確規定這一制度,經常有一些有財產的「老賴」對其置之不理,故意拖延不履行,嚴重影響了法院執行工作的開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如果他提供虛假報告或者拒絕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給被執行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責任人員予以罰款和拘留,保證了執行。
7、加大了執行威懾機制
修改前的民訴法中,盡管規定了一定的處罰措施,但是由於可操作性差,處罰措施又少,發揮不了很大的震懾作用。有些被執行人善於鑽法律的漏洞,在債務不履行的情況下,照舊進行高消費、投資,貸款而沒受到多大的懲罰,給執行工作帶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這次新訴訟法填補了這項漏洞,建立了聯動機制,在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單位限制被執行人出境,人們法院也可以在徵信系統記錄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情況。同時可以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人的信息。通過這三方面的措施,形成社會上的監督來迫使被執行人履行義務。
8、提高了對不履行判決、裁定的罰款數額
以前被執行人或協助執行人之所以有恃無恐地拖延執行甚至拒絕執行,從很大程度上和執行的處罰力度過小有關,過小的處罰力度對於他們來說構不成多大的威脅,比如修改前的民訴法規定,協助執行單位拒不協助的最高處罰數額3萬,這對於有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單位算不了什麼,所以他們可以寧願挨罰,也不協助。新的民訴法提高了處罰數額,規定對個人的罰款數額最高可達1萬,對單位的罰款數額最高可達三十萬元。最高罰款數額是原來的十倍,對於那些人來說,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可以有效遏制一些拒不履行者。
9、增加規定了執行異議
針對執行過程中有的執行人員執法不嚴格、行為不規范的情況,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了執行異議。也就是說,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如果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促使人民法院盡早地督促執行。
10、超過6個月不執行,當事人可申請更換執行法院
針對一些執行案件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長期得不到執行的情況,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之日起超過6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由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11、延長了申請執行的期間
原來民訴法規定,申請執行期間,如果雙方是法人的,規定是半年,涉及到個人的,執行期間是一年,執行期間很短。這樣使得被執行人存在僥幸,只要拖過這個期間,財產就不被執行。我們這次延長了執行期間,《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而且申請執行的期間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
三、刪除了第十九章的企業破產清算程序
除了對申訴和執行的修改,重大的修改就是刪除了第十九章的企業破產清算程序。08年4月1日後的企業破產清算案件只需要適用《企業破產法》,不再適用《民事訴訟法》。
③ 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的名詞解釋
1、民事訴訟:是指來法院、源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
2、民事訴訟法:是國家制定的規范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在民事訴訟程序中依法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的國家機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4、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的訴訟權利和承擔的訴訟義務共同所指向的對象。
(3)民事訴訟法的意義擴展閱讀:
確認之訴:是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確認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訴。給付之訴:是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履行一定的民事給付義務的訴。
人民調解原則: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指導下,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採用說理疏導的方法,對民間糾紛進行調解。
④ 民事訴訟目的
民事訴訟的目的,實質上是指國家設計的民事訴訟制度所企求達到的目標或結果。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的作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民事訴訟的目的有不同的表述。因此,在理論上形成了不同的學說:
1.私法權利保護說。又稱私權保護說,該說認為,國家設立民事私法制度,表明其禁止當事人通過私力救濟去實現自我的權利。作為代價,國家就應當承擔起保護當事人權利的職責。故民事訴訟的目的應當是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權。
2.私法秩序維護說。該說認為,民事訴訟制度是國家設立的,設立目的的著眼點是為了社會整體的利益,而不是單純為了某個人的私法權利,雖然它在客觀上也起到了維護私人權利的作用,但從立法者的角度看,它的根本出發點還是維護統治階級所還需要的私法秩序。
3.糾紛解決說。此說認為,在歷史上,程序法先於實體法的存在。即使在私法不太發達的社會里,解決糾紛的手段和制度即已存在。民事訴訟就是解決糾紛的程序和手續的總和,所以,不能認為民事訴訟的目的只是實現私權,它並不是以確認當事人原有的權利為出發點,而是為了解決糾紛。
4.程序保障說。此說認為民事訴訟的正當性來自其程序的正當,而不是結果的正當。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證當事人在訴訟中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過程中能平等地使用攻防手段,不能認為民事訴訟程序僅僅是法院達到正確判斷的手段,事實上,民事訴訟過程本身就是民事訴訟的目的,民事訴訟的目的在於為實現當事人的自律性的紛爭解決提供程序的保障。
5.多元說。即認為審視民事訴訟的目的不能僅從國家的角度也不能僅從當事人的角度,而應當從多角度多層次審視。民事訴訟的目的既有對當事人私權的維護,又有對民事糾紛的解決,也有民事程序的保障,還有統治階級私法秩序的維護。
⑤ 民事訴訟法的概念
民事訴訟法是調整復民事制訴訟的法律規范,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法院和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形式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的專門性法律或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廣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實質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指除了民事訴訟法典外,還包括憲法和其他實體法、程序法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民事訴訟的規定。
⑥ 為什麼民事訴訟法要有簡易程序
一、 簡易程序的概念和意義
1、概念:
簡易程序是指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回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答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所適用的一種獨立的訴訟程序。
2、意義 :
(1) 有利於實現兩便原則。
(2) 有利於迅速及時地解決民事糾紛。
(3) 有利於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
簡易程序適用的案件范圍
基本范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
反向排除:(1)起訴時被告下落不明的。
(2)發回重審的案件以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案件。
(3)共同訴訟中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的。
(4)法律規定應當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的。
(5)人民法院認為不宜適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的
⑦ 民事訴訟法的意義是什麼
調整民事訴訟活動和民事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審判機關解決民事糾紛,內必須遵循法律規定容的程序進行。它通過對法院審判活動、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法院和訴訟參與人之間訴訟關系的調整,保證了民事訴訟合法進行。在形式意義上,民事訴訟法單指民事訴訟法典,即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的專門法律,如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在實質意義上,民事訴訟法泛指一切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憲法和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民事訴訟程序的規定。
⑧ 想問下學習民事訴訟法的意義
你好,對於你問的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個很大的題目,學習民事訴訟法的意義是回無法用幾句話進行答概括,但有一句話叫「毒樹之果」我想你作為學習法律的應當聽過,你可以結合起來的,另外,程序錯誤應當發回重審,也可以從側面說明訴訟程序的意義。
⑨ 民事訴訟法當事人平等原則的法律意義
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訴訟權利。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包括以下三項基本內容:
(一)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是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所進行的「訴訟攻擊」與「訴訟防禦」的平等性。任何一方不得享有比對方更優越或更多的訴訟權利,只有賦予雙方當事人平等的權利、均等的機會,才能維系民事訴訟活動中當事人雙方「攻擊」與「防禦」的平等進行。
(二)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訴訟地位平等。當事人訴訟權利訴訟義務平等,也即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不因當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民族等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別。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不但是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同時也是平等地承擔訴訟義務,並且對行使訴訟權利給予平等的機會。
(三)保障和便利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首先,立法保障。作為立法的指導原則,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應當體現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制度和具體規范中,使這一原則具體化,為當事人實際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訴訟權利提供法律依據。其次,是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應當為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提供保障和便利。依法保障當事人雙方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並且為他們行使訴訟創造和提供平等的機會和條件,是人民法院應當履行的職責,也是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實現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