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101條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內容是什麼
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版人決定,可以由有權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
原《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對於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
錄音或者錄像應當全程進行,保持完整性。
❸ 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01條刑法
《刑法》第101條主要界定《刑法》總則適用法律的范疇以及除外規定。
《刑法》第一百零一條 本法總則適用於其他有刑罰規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
本條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本法總則適用於其他有刑罰規定的法律。主要是指刑法總則規定的原則對於其他有定罪處刑規定的法律也適用,在依照其他法律規定對犯罪人判處刑罰時,也要依照刑法總則的規定。
「其他有刑罰規定的法律」,是指除刑法以外的其他有定罪處刑規定的法律,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對刑法所作的決定或者修改補充規定,在民事、經濟、行政等法律中對刑法所補充規定的犯罪行為及其刑罰的規定,等等。如1997年修改刑法後,全國人大常委會近些年又根據社會情況的變化,先後對刑法又作了一些補充、修改的決定或修正案等,這些規定都屬於刑法的范疇。
刑法總則規定的原則對於其他有定罪處刑規定的法律也適用,在依照其他法律規定對犯罪人判處刑罰時,也要依照刑法總則的規定。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
(二)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是指在其他有刑罰規定的法律中,對於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又作出了特殊規定,即在一定范圍、一定限度內對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作出修改補充時,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不再適用,而依照該法律的特別規定執行。
❹ 刑事訴訟法110條的概念是什麼
《刑訴法》第110條的規定內容是:公民以及單位有想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舉報犯罪的義務,被害人人身財產權益受損的,可以到相關部門報案、控告,收到案件的部門無管轄權又有緊急情況的,可採取緊急措施後進行移送。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而又必須採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採取緊急措施,然後移送主管機關。犯罪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適用第三款規定。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一百三十九條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九條
在搜查的時候,應當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
搜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進行。
(5)刑事訴訟法101條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
第五節搜查
第一百三十六條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偵查人員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犯罪證據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的地方進行搜查。
第一百三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義務按照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要求,交出可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證據。
第一百三十八條進行搜查,必須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證。
在執行逮捕、拘留的時候,遇有緊急情況,不另用搜查證也可以進行搜查。
第一百三十九條在搜查的時候,應當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
搜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進行。
第一百四十條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在逃或者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註明。
第六節查封、扣押物證、書證
第一百四十一條在偵查活動中發現的可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各種財物、文件,應當查封、扣押;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文件,不得查封、扣押。
對查封、扣押的財物、文件,要妥善保管或者封存,不得使用、調換或者損毀。
第一百四十二條對查封、扣押的財物、文件,應當會同在場見證人和被查封、扣押財物、文件持有人查點清楚,當場開列清單一式二份,由偵查人員、見證人和持有人簽名或者蓋章,一份交給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備查。
第一百四十三條偵查人員認為需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郵件、電報的時候,經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批准,即可通知郵電機關將有關的郵件、電報檢交扣押。
不需要繼續扣押的時候,應即通知郵電機關。
第一百四十四條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查詢、凍結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已被凍結的,不得重復凍結。
第一百四十五條對查封、扣押的財物、文件、郵件、電報或者凍結的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以內解除查封、扣押、凍結,予以退還。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❻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一款的具體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之規定是關於不起訴的規定,其具體內容是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
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條 偵查人員執行勘驗、檢查,必須持有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7)刑事訴訟法101條擴展閱讀:
對人身進行檢查是刑事訴訟中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徵、傷害情況或者生理狀態,以查明案件事實的偵查活動。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徵,需要通過人身檢查,查看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身體表面有什麼特徵。
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傷害情況,在實踐中主要是對被害人傷害情況的檢查,通過檢查看看被害人傷害的部位、程度、傷勢形狀等;確定生理狀態主要是檢查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有無生理缺陷。
這些檢查,有利於查清案件的性質、犯罪的手段和方法,作案所用的工具及犯罪的情節,這對認定犯罪事實、查明犯罪人,都有重要意義。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保證對人身檢查的順利進行,偵查人員進行人身檢查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
偵查人員對拒絕人身檢查的犯罪嫌疑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制進行人身檢查。實踐中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進行強制檢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有的犯罪嫌疑人為了逃避罪責,拒絕偵查人員對其進行人身檢查。
在這種情況下,偵查人員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有效措施,首先向犯罪嫌疑人講明檢查的目的、意義,教育他接受檢查,這樣有利於犯罪嫌疑人配合檢查,以保證檢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但是如果經過說服教育後,犯罪嫌疑人仍拒絕檢查的,偵查人員可以採取強制的手段進行檢查。另一種情況是犯罪嫌疑人精神失常,不能控制自己的,偵查人員也可以採取強制的手段對其人身進行檢查。對被害人不得強制進行人身檢查。
對婦女的人身檢查,應當由女工作人員或女醫師進行。這是為了體現對婦女的特殊保護。這樣做,有利於保護被害婦女或者女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同時可防止不必要的誤解,如防止他人誤解檢查人對被檢查人有人身侮辱行為等,以保證偵查活動的順利進行。
因為對人身進行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取得證據,弄清案情。只有將人身檢查的情況用文字固定下來,形成檢查筆錄,才有證據價值,才能用來證明案件事實。檢查筆錄是證據的一種。
❽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之規定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並且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請復議。
第一百一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8)刑事訴訟法101條擴展閱讀
1、有犯罪事實,是指客觀上存在著某種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這是立案的首要條件,如果沒有犯罪事實存在,也就談不到立案的問題了。有犯罪事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1)根據刑法的規定,犯罪行為是指觸犯刑律的、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立案應當而且只能對犯罪行為進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為,就不能立案。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 項的規定,有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就不應立案。
(2)要有一定的事實材料證明犯罪事實確已發生。所謂確已發生就是指犯罪事實確已存在,包括犯罪行為已經實施、正在實施和預備犯罪。犯罪事實確已發生,必須有一定的事實材料予以證明,而不能是道聽途說、憑空捏造或者捕風捉影。
2、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是指依法應當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這是立案必須具備的另一個條件。只有存在依法需要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犯罪事實,才具有立案的價值。只有當有犯罪事實發生,並且依法需要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時,才有必要而且應當立案,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規定,雖有犯罪事實發生,但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哩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責任。因此,凡犯罪行為人具有上述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之一的,就不應當立案。
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一百八十二條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 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內人員,將人民檢容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
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
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
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