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第104

刑事訴訟法第104

發布時間: 2022-03-17 16:21:39

1. 公務員被認定有罪但免予刑事處罰是否要開除公職 免於

公務員被免於追究刑事責任、免予刑事處罰與開除公職的規定

一、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免於追究刑事責任的幾種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

2.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有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對於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以上情形可見,免於追究刑事責任就是不承擔刑事責任或無罪,如果偵查機關已經追究了,應該撤銷案件;如果案件已經移送人民檢察院起訴,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如果案件在人民法院審判階段發現或出現以上情況,應當分別情況處理。對於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應當作出判決,宣告無罪;對於被告人死亡的,應作出終止審理的決定;對於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撤回告訴的,應當撤銷案件。

二、根據《刑法》第三十七條,免於刑事處罰,是人民法院認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因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判決免予刑罰的一種處罰,是有罪而免罰,仍然構成刑事犯罪。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

三、《公務員法》第二十四條 下列人員不得錄用為公務員:

(一)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曾被開除公職的;

(三)有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七條 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被判處刑罰的,給予開除處分。

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公務員被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或雖然被追究刑事責任但免於刑事處罰的,可以不開除公職,被處緩刑以上責任刑罰的(包括緩刑),一定開除公職。另可參考如下規定:

中組部人社部監察部國家公務員局關於公務員被採取強制措施和受行政刑事處罰工資待遇處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人社部發〔2010〕10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組織部、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監察廳(局),福建省公務員局,新建生產建設兵團黨委組織部、人事局、監察局,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各人民團體幹部(人事)部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監察局,監察部各派駐監察局、監察專員辦公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現就公務員被採取強制措施和受行政、刑事處罰工資待遇處理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公務員被採取強制措施和受行政、刑事處罰的工資待遇處理

(一)公務員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刑事拘留、逮捕期間,停發工資待遇,按本人原基本工資的75%計發生活費,不計算工作年限。經審查核實,公安機關撤銷案件或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或人民法院宣告無罪、免予刑事處罰,未被收容教育、強制隔離戒毒、勞動教養、行政拘留,且未受處分的,恢復工資待遇,減發的工資予以補發,被採取強制措施期間計算工作年限。

(二)公務員被刑事拘留在逃或批准逮捕在逃的,停發工資待遇。

(三)公務員被收容教育、強制隔離戒毒、勞動教養和行政拘留期間,未被開除的,停發工資待遇,按本人原基本工資的75%計發生活費,不計算工作年限。期滿後的工資待遇,根據所受處分相應確定。

(四)公務員受到刑事處罰,處分決定機關尚未作出開除處分決定的,從人民法院判決生效之日起,取消原工資待遇。

(五)公務員受到刑事處罰,經再審宣告無罪或免予刑事處罰,原開除處分決定被撤銷,不再給予處分的,從處分變更的次月起恢復工資待遇。原判期間和刑罰執行完畢至開除處分決定被撤銷期間,被停發的工資由單位補發。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以前,原判期間和刑罰執行完畢至開除處分決定被撤銷期間計算工作年限。

(六)公務員受到刑事處罰,經再審宣告無罪或免予刑事處罰,原開除處分決定被變更的,根據變更後的處分相應確定工資待遇,從處分變更的次月起執行。原判期間和刑罰執行完畢至開除處分決定被變更期間,被多減發的工資由單位補發。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以前,原判期間和刑罰執行完畢至開除處分決定被變更期間計算工作年限。

二、公務員退休後被採取強制措施和受行政、刑事處罰的退休費待遇處理

(一)公務員退休後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刑事拘留、逮捕期間,停發退休費待遇,按本人原基本退休費的75%計發生活費。經審查核實,公安機關撤銷案件或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或人民法院宣告無罪、免予刑事處罰,未被收容教育、強制隔離戒毒、勞動教養、行政拘留,且未被追究政紀責任的,恢復退休費待遇,減發的退休費予以補發。

(二)公務員退休後被刑事拘留在逃或批准逮捕在逃的,停發退休費待遇。

(三)公務員退休後被行政拘留期間,停發退休費待遇,按本人原基本退休費的75%計發生活費。期滿後,按2%降低基本退休費。今後國家調整退休費時,不受原處罰的影響。

(四)公務員退休後被收容教育、強制隔離戒毒、勞動教養期間,停發退休費待遇,按本人原基本退休費的75%計發生活費。期滿後,按12%降低基本退休費,補貼按降低一個職務層次確定。今後國家調整退休費時,按降低後職務層次的標准執行。

(五)公務員退休後被判處管制、拘役或拘役被宣告緩刑、有期徒刑被宣告緩刑期間,停發退休費待遇,按本人原基本退休費的60%計發生活費。刑罰執行完畢或緩刑考驗期滿不再執行原判刑罰的,按40%降低基本退休費,補貼按辦事員確定。今後國家調整退休費時,按辦事員的標准執行。

(六)公務員退休後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從人民法院判決生效之日起,取消原退休費待遇。刑罰執行完畢後的生活待遇,由原發給退休費的單位酌情處理。

(七)公務員退休後受到刑事處罰,經再審宣告無罪或免予刑事處罰,且不追究政紀責任的,從再審宣告無罪或免予刑事處罰的次月起恢復退休費待遇。原判期間和刑罰執行完畢至再審宣告無罪或免予刑事處罰期間,被停發的退休費由單位補發。

(八)公務員退休後受到刑事處罰,經再審宣告無罪或免予刑事處罰,但被追究政紀責任的,根據應給予的處分相應確定退休費待遇,從審查結論作出的次月起執行。原判期間和刑罰執行完畢至作出審查結論期間,被多減發的退休費由單位補發。

三、其他有關規定

(一)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參照本通知執行。

(二)本通知自發文之日起執行。過去有關文件規定與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為准。

本通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中央組織部、監察部負責解釋。

2. 法醫臨床鑒定包括哪些

法醫臨床鑒定,是指運用法醫臨床學的理論和技術,對涉及與法律有關的醫學問題進行鑒定和評定。其主要內容包括:人身損傷程度鑒定、損傷與疾病關系評定、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程度評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評定、勞動能力評定、活體年齡鑒定、性功能鑒定、詐病(傷)及造作病(傷)鑒定、致傷物和致傷方式推斷等。刑事訴訟法第105條規定:「為了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徵、傷害情況或者生理狀態,可以對人身進行檢查。被告人如果拒絕檢查,偵查人員認為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制檢查。檢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或者醫師進行。」活體損傷的鑒定是以活體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臨床醫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並解決涉及法律問題的人體傷、殘及其他生理、病理等問題。法醫臨床鑒定主要涉及以下內容:一是損傷程度的鑒定。這是活體檢查中最常見的內容,確定損傷的性質與程度、推定致傷物體與作用方式、估價損傷的預後及可能發生的後遺症。其中的損傷程度鑒定直接關繫到定罪與量刑,民事賠償和治安行政處罰。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分為重傷、輕傷和輕微傷。二是傷殘程度與勞動能力鑒定。鑒定時須參考與殘疾程度鑒定有關的法規,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傷殘十級分類法,職業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人身保險傷殘程度分類表等。三是性問題鑒定,檢驗是否被強奸,有無性病傳染,有無妊娠分娩,是否墮胎,確定性功能狀態。四是疾病的診察確定現有疾病與損傷的因果關系。疾病是否由損傷所引起,或原有疾病因損傷而加重、惡化。五是詐病(傷)及造作病(傷)鑒定,詐病是身體健康的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偽裝有病,如偽裝肢體癱瘓或偽裝精神病,造作病是故意毀損自己或授意別人毀損自己造成的損傷或疾玻活體損傷鑒定,主要是根據傷病的具體情況選擇應用相應的臨床醫學診斷方法,如採用視覺、聽覺腦干誘發電位、CT、核磁共振、PET等檢查方法,但應當注意的是在法醫學鑒定中被檢查者出於各自的動機,有可能誇大病情或傷情,也有可能隱匿病情或傷情,所以,要以客觀檢查為主,探討各種症狀,對被檢查者的陳述和症狀進行審查,才能保證鑒定的客觀、公正。法醫病理鑒定,是指運用法醫病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屍體外表檢查、屍體解剖檢驗、組織切片觀察、毒物分析和書證審查等,對涉及與法律有關的醫學問題進行鑒定或推斷。其主要內容包括:死亡原因鑒定、死亡方式鑒定、死亡時間推斷、致傷(死)物認定、生前傷與死後傷鑒別、死後個體識別等。刑事訴訟法第104條規定:「對於死因不明的屍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並通知死者家屬到常」公安部關於《刑事案件現場勘查規則》規定:「勘驗有屍體的現場,必須有法醫參加,屍體檢驗要求做到:詳細檢查死者的衣著情況,屍體的外表現象以及傷痕的形狀、大小和位置;根據需要,捺印十指指紋和掌紋,提取血、尿、胃內容等;對無名屍體的相貌特徵,生理、病理特徵,以及衣著、攜帶物品和屍體包裝物的特徵,進行細致檢查,詳細記載,並一律捺印十指指紋和掌紋。」法醫病理鑒定主要涉及以下內容:一是確定死亡原因,主要在於確定自然死亡(病死或老死)還是非自然死亡(暴-力死亡),在同時存在損傷與疾病時,要分析損傷、疾病與死亡的關系,對於存在幾種致命性損傷,應確定主要死因,以便澄清誰應負主要致死責任。二是判定致死方式,即判定是他殺、自殺還是意外死亡,判定致死方式要比確定死亡原因復雜,常須結合現場勘驗和案情調查進行全面分析,然後作出判斷。三是推斷死亡時間,是指人死後到屍體檢驗的時間,推定死亡時間有助於偵查范圍的確定,主要根據屍體現象所見和對生物化學變化的檢測,結合當時當地的氣象條件進行綜合判斷。四是認定致死傷物體,主要是根據損傷的形態、大孝程度及其他性質,如損傷內的附著物來推定的,或對咬痕、扼痕、捆-綁痕、注射針孔以及各種工具打擊痕跡等的性質、形成方式和方法來判斷。五是鑒別生前傷與死後傷,即推斷死者損傷是生前造成的還是死後形成的,以及生前損傷後經過的時間。在鑒定中,還可通過骨骼、牙、毛發的檢驗推定死者的性別、身高、年齡、血型等。精神障礙鑒定應是法醫精神病鑒定,不屬於法醫臨床鑒定從法醫臨床鑒定與法醫病理鑒定的定義來看,法醫臨床鑒定包括勞動能力鑒定,而法醫病理鑒定並不包括此項。編輯提醒:請注意查看「」一文是否有分頁內容。

3. 刑事訴訟法中彈劾式與糾問式的區別是什麼

彈劾式與糾問式都是歷史上出現過的訴訟模式,在當代似乎已經不再有了。對應地,發展到當代,當今世界的訴訟模式一般有和「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兩種。

彈劾式(又稱控告式)訴訟形式主要出現在奴隸社會時期,可以說是「當事人主義的淵源。

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指的是控辯雙方當事人在訴訟程序起主導作用的訴訟模式。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強調控辯雙方當事人訴訟程序的主導作用,強調通過司法競技來加強當事人之間的對抗性。

其主要特點有:

1.實行私人告訴制度;

2.在訴訟中原被告的訴訟地位形式上是平等的;

3.實行訴訟辯論,法官基本上處於被動地位;

4.司法與行政合一,訴訟的專業化程度不高。

糾問式訴訟形式是封建社會時期刑事訴訟形式的典型,可以說是「職權主義」的淵源。

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是指在訴訟中,法官居於主導地位,控辯雙方居於從屬地位,法官可以依職權主動調查取證,判決不局限於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起訴方式以公訴為主,自訴為輔,偵查在訴訟中居重要地位,救濟程序比較完善的一種訴訟模式。其主要特點有:

1.由司法機關依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奉行口供注意,對被告人以刑訊逼取口供,被告人是被追查的對象即訴訟的課題而不是享有辯護權的主體;

3.法官審理許可權缺乏約束,可以採用間接審理等方式審理案件。

(3)刑事訴訟法第104擴展閱讀:

我國目前採取職權主義:

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主要特點:

1、法官主導審判過程

第一,法官自始至終都要參與對案件的事實的發現和認定,並要實際指揮和控制整個訴訟過程,訴訟是由法官而不是由當事人主導的。我們可以簡單的從德國的訴訟程序中發現兩大法系的區別。德國沒有採取陪審團制,而實行陪審員與法官共同審理由法官主導審判的方式,原告提起訴訟以後,被告要作成答辯,雙方都應提出有關證據,然後由法官決定庭審的時間及庭審的內容。

在庭審開始後,通常不是由當事人而是由法官進行案件闡述,法官要就案件的爭議點涉及的法律問題及事實問題向當事人作出闡述,聽取當事人及其律師的反映,在案情闡述完畢後庭審進入證明階段,在德國稱為證據調查過程,這一過程通常被認為是法官為了對案件的爭議事實與法律適用作出判斷而收集資料形成心證的過程。

在傳喚證人的過程中,法官可以要求證人就那些問題作出闡述,而就另一些問題不必提及,對法官認為沒有爭議的問題可不納如證據調查的范圍。法官也可以不考慮當事人的舉證而自己聘請證人進行調查,法官有權隨時詢問當事人和證人。在庭審過程中,法官應當命令當事人對全部的案件的重要事實作充分且適當的陳述,有關的陳述不充分時法官應當命令當事人作補充陳述。在法庭調查或證明活動結束以後,法官應就案件的情況及爭議的情況與當事人進行討論,努力促成當事人達成和解。

2、限制當事人處分權

第二,法官在組織、控制訴訟及調查取證等方面享有較大的職權,而當事人的處分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學者指出,職權主義實際上是實現國家通過其代理人即法官對訴訟的控制[xiv].法官不僅可以主動取證,而且可以不考慮當事人的舉證和辯論意見,而依據法官自己的取證作出裁判。

法官也有權依職權聘請證人。在庭審過程中為了使事實的調查更為深入集中,法官不是單純被動地聽取雙方的意見,而要根據自己所確定好的庭審方案而主動詢問一方當事人,從而可以避免訴訟的遲延和拖拉。

盡管在職權主義模式中,律師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顯然沒有在當事人主義的模式下所發揮的作用那麼大,法官完全有權利處理庭審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問題,應該調查什麼和不應該調查什麼,完全由法官自己掌握,庭審活動通常採取在法官主持下的會議式的方式,法官可以輕松的與雙方會談,盡可能的促進雙方的和解,為了促成當事人的和解,法官也可以與一方會談,指出其可能會承擔的不利結果,從而促使其接受和解調解。

3、法官可以主動依職權收集證據

第三,法官可以主動依職權收集證據。在職權主義的模式下,當事人可以提出一些證據和線索供法院調查,但法官可以根據需要獨立的進行調查,法官而不是律師才是證據的真正的判斷者和檢查者,在庭審結束以後,要由法官對證據作出簡要的概括和總結,如果法官認為證據不足夠,可以要求當事人繼續提供證據,法官也可以由自己調查取證。專家通常是由法院聘請的,並被稱為法官的助手,專家要求必須是中立的[xv]。

當然根據德國民事訴訟法第104條,法官可以根據一方當事人的提名而聘請專家,如果一方當事人堅決反對某人作為專家出庭作證,法官也可以聘請另一名專家

4. 刑事訴訟法104條免於起訴

第一百零四條當事人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而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五日以內,可以申請繼續進行應當在期滿以前完成的訴訟活動。
前款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5. 2021年 選舉法咋規定的近親屬迴避

摘要 村兩委近親屬指的是凡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近姻親關系的人。

6. 審查批捕工作如何適應新刑訴法

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的,由審查批捕部門辦理。審查批捕部門應當指定辦案人員審查。辦案人員審查後,提出審查意見,審查批捕部門負責人審核後,報請檢察長批准或決定。重大案件應當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68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的案件進行審查後,應當根據情況分別作出兩種處理: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60 條規定的逮捕條件的,依法作出批准逮捕的決定,並製作批准逮捕決定書,連同案卷材料等送達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應當立即執行,並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 院;對不符合逮捕條件的,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決定,並製作不批准逮捕決定書,說明不批准逮捕的理由,連同案卷材料等送達公安機關。對需要補充偵查的,也應當 同時通知公安機關。公安機關依據相關規定處理。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103條、第104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案件,發現 應當逮捕而公安機關未提請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建議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如果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提請批准逮捕的案件,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 期限審查處理,即對已被刑事拘留的,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後的7日之內,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決定。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99條規 定:對未被拘留的,應當在接到提請逮捕書後的15日以內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不得超過20日。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 70條規定,公安機關如果認為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的決定有錯誤的時候,可以要求復議,但必須將已拘留的人釋放。人民檢察院應當另行指派審查批捕部門的辦 案人員進行復議,並將復議結果通知公安機關。如果復議不被接受,公安機關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核,上級人民檢察院應當進行復核,復核後作出是否 變更的決定,並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執行。上級人民檢察機關的復核決定,是最終決定,公安機關或下級人民檢察院即使有不同意見,也必須執行。
審查批准逮捕的過程,也是人民檢察院履行偵查監督職能的過程。《刑事訴訟法》第76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發現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應當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7. 醉駕血液酒精含量104,要不要拘役啊!如果拘的話拘多久

根據《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規定,駕駛人員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於或等於80毫克為醉酒駕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判處6個月以下的拘役。
一、《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並處罰金:

……
(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
……
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對前款第三項、第四項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條第二款,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第九十一條第四款,醉酒駕駛營運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十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後,不得駕駛營運機動車。
第九十一條第五款,飲酒後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為保障法律的正確、統一實施,依法懲處醉酒駕駛機動車犯罪,維護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結合偵查、起訴、審判實踐,制定本意見。
一、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血液酒精含量達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屬於醉酒駕駛機動車,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

8. 刑事訴訟中,屍體檢驗解剖需要家屬同意嗎

刑事訴訟中,屍體檢驗解剖不需要家屬同意。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一條 對於死因不明的屍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

因此,根據這一規定,只要公安機關認為死因不明,就有權力決定解剖,不需要徵得家屬同意。家屬不同意解剖,公安機關照樣可以進行解剖。這樣規定的理由是:1.檢驗屍體必須及時進行,以防止屍體上的痕跡因屍體變化和腐爛而消失。2.死因不明,就不能排除親屬謀殺的可能。

通知家屬到場,是公安機關的義務。家屬是否到場,是家屬的權利。家屬是否到場不影響屍體解剖的進行。

(8)刑事訴訟法第104擴展閱讀:

案例:

在大梅沙水域身亡的北大深圳醫院醫生梁振濤,1月20日將進行屍檢。此前,家屬曾要求屍檢在場被海事公安駁回,19日深圳海事局發布消息,允許死者家屬及其聘請的律師到場見證,此次屍檢由海事公安委託的第三方中山大學法醫鑒定中心來做。

1月19日,深圳海事局再次就泳客梁振濤大梅沙水域身亡一事發布消息。據介紹,19日上午,海事公安向遇難者家屬再次送達了《解剖屍體通知書》,家屬在《解剖屍體通知書》上簽字確認。海事公安委託的第三方中山大學法醫鑒定中心於今日進行法醫鑒定(屍檢)。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對於死因不明的屍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為了確定死因,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解剖屍體,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讓其在解剖屍體通知書上簽名。死者家屬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場或者拒絕簽名的,偵查人員應當在解剖屍體通知書上註明」。

海事公安決定:

一、聘請2010年被中央政法委遴選為全國十大國家級司法鑒定機構之一的中山大學司法鑒定中心具備司法鑒定人資質的人員,進行屍體解剖檢驗;

二、對屍體解剖全程錄音、錄像;三、允許死者家屬及其聘請的律師到場見證;四、邀請在司法鑒定領域有專業知識並與案情無關的第三方到場見證。

此外,對於死者家屬提出的「死者單位派代表一名全程見證屍體檢驗」要求,鑒於沒有相關法律依據,不符合《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海事公安不予同意。

熱點內容
民法典新的婚姻政策 發布:2025-08-12 07:35:02 瀏覽:457
上海勞動爭議調解協議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2 07:34:20 瀏覽:799
合同法法基礎知識 發布:2025-08-12 07:25:38 瀏覽:31
縣城區法院 發布:2025-08-12 07:21:21 瀏覽:127
贈與聲明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12 07:20:48 瀏覽:568
論述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8-12 07:20:44 瀏覽:865
貨物交付合同法 發布:2025-08-12 07:18:22 瀏覽:506
如皋司法局叢 發布:2025-08-12 06:59:42 瀏覽:478
勞動法高危行業補貼 發布:2025-08-12 06:53:43 瀏覽:30
山東交通事故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8-12 06:52:16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