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的修改過程
⑴ 行政訴訟法的修改解決了什麼問題
你好!
主要如下:
一、擴大受案范圍
增加可提起訴訟的情形: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等。
二、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三、應當登記立案
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四、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涉及不動產的可延長至二十年。
五、增加調解制度
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
六、完善審判監督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問題要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行政訴訟合同的監督,檢察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七、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八、可跨區域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九、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十、可拘留拒不執行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⑵ 行政訴訟法如何修改
法律的修改,必須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經法定程序進行。
⑶ 行政訴訟法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改
重點1 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重點2 不得干預阻礙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當然,要讓這一規定得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期待下一步還會有更具體的制度來配套完善,使之具體化。」龍非說。
重點3 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重點4 減少起訴阻礙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7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重點5 起訴期限延長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重點6 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重點7 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重點8 不執行可拘留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重點9 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重點10 立促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修訂歷史
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6號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訂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⑸ 《行政訴訟法》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改意義何在
2017年全國人大作出修改,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專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屬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增加該條款的意義:在於進一步堅強對監管機關的法律追究力度,有利於社會發展,極大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⑹ 行政訴訟法那一年修訂
自1990年來10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源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至今未進行修訂過。最高人民法院分別於1999年11月24日、2002年6月4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⑺ 《行政訴訟法》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改
您好,行政訴訟法》修改後存在以下新變化 :
(1)擴大受案范圍
增加可提起訴訟的情形: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等。
(2)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3)應當登記立案
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4)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涉及不動產的可延長至二十年。
(5)增加調解制度
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
6)完善審判監督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問題要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行政訴訟合同的監督,檢察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7)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8)可跨區域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9)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10)可拘留拒不執行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⑻ 行政訴訟法經過幾次修改
復1、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制會議2014年11月1日表決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國家主席簽署第15號主席令予以公布。這是行政訴訟法自1989年制定後作出的首次修改。
2、修正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