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關於非因公死亡賠償標准

勞動法關於非因公死亡賠償標准

發布時間: 2022-03-18 15:18:33

㈠ 農民合同工非工傷死亡勞動法規

非工傷死亡不歸勞動法管轄
不屬於單位責任的,單位不需要賠償或者補內償
由第三人侵權造成的容,可以和侵權人協商賠償款,無法協商的,可以在對方居住地或者事故發生地法院起訴。賠償標准適用《侵權責任法》、《人身損害司法司法解釋》中相關規定
注意:人身損害賠償適用一年的訴訟時效,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日計算

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六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第一百三十七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第一百三十八條 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㈡ 新勞動法關於在職職工非因公死亡的撫恤金和傷葬費及補助

咨詢社保中心。

㈢ 非工死亡家屬精神賠償金怎麼算

隨著《工傷保險條例》的頒布實施,由於《勞動部辦公廳關於在工作時間發病是否可以比照工傷處理的復函》與《工傷保險條例》相沖突,實踐中不再適用。這樣,出現了許多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發病的職工經搶救後致全殘,不再比照工傷認定的情況,職工由於得不到相應的保險待遇,生活、醫療陷入窘境。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發病致死的,在《工傷保險條例》中關於工傷認定有明確的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在48小時內」這是視同工傷認定的硬性規定。而事實上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很多發病職工的搶救時間超過「48小時」,這樣更多因「搶救超過48小時」的患病職工,被認定不屬於視同工傷。在研究工傷維權的同時,總結如下非工傷情形下,主張自己的哪些權益。根據一些相關的規定,待遇項目主要為醫療保險待遇、喪葬補助費、一次性救濟費、經濟補助金、醫療補助費。
第一種情況,沒有解除勞動關系的有以下待遇項目
1、醫療保險待遇
根據《勞動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繳納醫療保險。如果勞動者沒有為勞動者繳納,那麼就應當承擔勞動者應當享受的醫療保險待遇,並支付相當於醫療費25%賠償費用。依據是《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二條第三項規定:「造成勞動者工傷、醫療待遇損失的,除按國家規定為勞動者提供工傷、醫療待遇外,還應支付勞動者相當於醫療費用25%的賠償費用」可見用人單位不為勞動者繳納醫療保險費,勞動者受到的醫療保險損傷是要由單位承擔的。
2、喪葬補助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第十四條乙規定:「工人與職員因病或非因工負傷死亡時,由勞動保險基金項下付給喪葬補助費,其數額為該企業全部工人與職員平均工資二個月。」
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河北省財政廳關於於2000年發布了《企業職工死亡喪葬費補助標准問題的通知》該通知第一條規定:「企業職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喪葬補助費按本企業的平均工資2個月計發。」
3、一次性救濟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乙規定:「工人與職員因病或非因工負傷死亡時,由勞動保險基金項下付給喪葬補助費,其數額為該企業全部工人與職員平均工資二個月;另由勞動保險基金項下,按其供養直系親屬人數,付給供養直親屬救濟費其數額為死者本人工資六個月到十二個月。詳細辦法在實施細則中規定之。河北省勞動廳1997年7月9日發布冀勞辦【1997】222號《關於調整企業職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後遺屬一次性救濟費基數的通知》規定:「一次性救濟費的基數由按本人工資計發改為按本人死亡時上一年月平均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工資基數計發;離退休人員救濟費基數按本人死亡之時基本離退休金。」
那麼我們首先看看供養親屬的范圍是什麼?《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45條規定:「直系親屬的主要生活來源,依靠職員供給一、祖父、父、夫年滿六十歲或完全喪失勞動力者;二、祖母、母、妻未從事有報酬的工作者;三、子女(包括養子女,前妻或前夫所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弟妹(包括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弟妹)年未滿十六歲;四、孫子女年未滿十六歲,其父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力,母未從事有報酬的工作者。根據原河北省勞動廳《保險科處長座談會紀要》(冀勞辦[1994]221號),對雙職工共同撫養子女的,其中一方職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對其子女的救濟費可採取由夫婦雙方各分擔1/2的辦法處理,即供養直系親屬1人的各負擔1/2,兩個的各負擔一個。
在《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中詳細的規定了具體如何確定一次性救濟費的數額。《實施細則》第二十三條規定:「工人職員因病或非因工負傷死亡時、退職養老後死亡時或非因工殘廢完全喪失勞動力退職後死亡時,按下列規定一次付給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其供養直系親屬一人者, 為死者本人工資六個月;二人者,為死者本人工資九個月;三人或三人以上者,為死者本人工資十二個月。」簡單的說也就是供養一個人救濟費為六個月的工資;供養二人救濟費為九個月的工資;供養三人及以上救濟費為十二個月的工資。
第二種情況,對於因病不能從事原單位工作從而解除勞動合同的,可以要求支付經濟補助金、醫療補助費。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六條 :「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同時還應發給不低於六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患重病和絕症的還應增加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五十,患絕症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百。」
綜上所述,職工非因工傷殘、死亡可享受以下待遇:醫療保險待遇、喪葬補助費、一次性救濟費。解除勞動關系的可以要求經濟補助金、醫療補助費。我們假設職工本人月工資為2000元,工齡已滿五年,有兩個供養親屬,居住在城市。那麼他的遺屬能得到喪葬補助費4000元(2×2000)元,一次性救濟費18000元(9×2000)。合計22000元如沒有繳納醫療保險還可以要求醫療保險待遇。如解除勞動合同可以要求,經濟補助10000元(5×2000),醫療補助費12000元(6×2000)。合計約22000元。但職工非因工死亡的法律法規還是不夠健全。新的規定較少,好多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了,比如說它的適用范圍。再有缺少新的全國性的法律規定。別是對職工更有利的補救措施較少。

㈣ 關於職工非因公死亡撫恤金的問題

1,法院可以受理

2,法院受理後你要舉證證明你耽誤的時效有法定的理由,如果什麼理由都沒有,法院也會駁回你的起訴的

3,法律依據是:最高法院審理勞動爭議的解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勞動法》第八十二條之規定,以當事人的仲裁申請超過六十日期限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確已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又無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的,依法駁

㈤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死亡賠償的

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版屬撫恤權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人意外死亡是怎樣賠償的

意外死亡的,該賠償按《工傷保險條例》調整。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職專工有下列情形之一屬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按《工傷保險條例》因工死亡補償待遇:1.喪葬補助金本人6個月的月平均工資;2.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倍;3.供養親屬撫恤金(本人工資)配偶40%

㈦ 職工非因工死亡,公司是否「必須」給予經濟補償


  勞動法規定,在職員工即便不是因工導致受傷死亡的,也是享有死亡賠償金,但現實中有些中小企業為了節省開支,便不給員工家屬賠償,遇上這樣的情況時,很多員工家屬也不知道如何爭取拿回補償金。那麼職工非因工死亡,公司是否必須給予經濟補償?下面就由小編為您介紹一下。

 一、職工非因工死亡,公司是否必須給予經濟補償?

  職工非因工死亡的話,公司是需要給予經濟補償的。

  根據《勞動法》第九章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對企業職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

  (一)職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後,由企業發給主辦喪事的單位或死者親屬本市、縣上一年度企業職工4個月的月平均工資作為喪葬補助費,職工在火葬區域內死亡的應實行火葬,對堅持使用棺木土葬的,不發給喪葬補助費。

  (二)職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後,從死亡的下一個月起,按月發給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標准:供養城鎮戶口1人者,每月按本市、縣上年度企業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5%發給,每增加1人者增發10%,孤身1人者,每月按本市、縣上一年度企業職工月平均工資30%發給,戶口在農村的按城鎮戶口供養人標準的80%發給。

  (三)供養直系親屬人數超過3人的按3人計發,每月領取救濟費的總額不得超過死者生前的工資總收入。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發至失去供養條件時止。

  (四)職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後,除按上述一、二條規定給予定期救濟費外,另發給死者直系親屬一次性生活困難補助費。其標准:按死亡職工當月工資收入發給8個月的生活困難補助費。領取困難補助費親屬為: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和其他直系親屬。

  生活困難補助費由第一順序領取。沒有第一順序領取人的由第二順序領取。困難補助費同一順序人員均等享受。如死者生前有遺囑的按遺囑辦理。

  (五)離退休人員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按本通知規定辦理。

  (六)上述費用仍按現行救濟費開支渠道列支。

  (七)以上規定從1995年6月起執行,過去職工死亡待遇已按原規定處理了的,不再更改。

  二、什麼情況下公司必須支付經濟補償金?

  1、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無十二個月的限制。

  2、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支付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金。

  3、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支付經濟補償金。無十二個月的限制。

  4、經濟性裁員,支付經濟補償金。無十二個月的限制。

  5、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企業解除勞動合同的,支付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金。

  6、用人單位以暴力、脅迫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導致勞動者辭職的,用人單位應支付經濟補償金。

  7、用人單位破產或者解散,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

㈧ 勞動法非工傷因病死亡怎麼賠償

職工(含離退休人員)因病或非因工負傷死亡,發給喪葬補助費,供養直系親屬一次性救濟專金(或供屬養直系親屬生活補助費)、一次性撫恤金。
喪葬補助費的標准:3個月工資(月工資按當地上年度社會月平均工資計,下同);
供應直系親屬一次性救濟金標准:6個月工資;
一次性撫恤金標准:在職職工6個月工資;離退休人員3個月工資。

熱點內容
反駁道德綁架 發布:2025-08-01 01:29:45 瀏覽:375
企業內部科室公章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01 01:29:39 瀏覽:395
勞動法針對公司的工作指派 發布:2025-08-01 01:27:26 瀏覽:474
安徽大學民商法難考么 發布:2025-08-01 01:19:24 瀏覽:771
行政法查封扣押要有見證人嗎 發布:2025-08-01 01:09:59 瀏覽:96
在深圳當法官 發布:2025-08-01 01:02:26 瀏覽:619
全國法院工作會議 發布:2025-08-01 00:54:43 瀏覽:965
行政法規可以決定 發布:2025-08-01 00:50:21 瀏覽:959
勞動法中在一個企業工作8年 發布:2025-08-01 00:48:03 瀏覽:297
司法考試行政法出題人2020 發布:2025-08-01 00:35:58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