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事訴訟法
1. 求清朝的法律發展情況和改革~
清末的預備立憲
一、預備立憲的背景和原則
(1)歷史背景。內外交困,試圖挽救清末搖搖欲墜的腐朽統治,是預備立憲時面對的歷史環境。1904年的日俄戰爭是預備立憲的導火索,從1905年開始,清末政府走向預備立憲之路。
(2)原則。清末立憲的原則基本是「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清末政府認為,在民智未開的情況下,只有改革官制、興辦教育、發展經濟、整頓武備等措施實施後,才能把立憲納入政治日程。
二、預備立憲的主要活動
(1)咨議局和資政院的設立。二者都是立憲過程中設立的採集輿論的機構,資政院有一定權力,但人員構成和參與政務方面仍受皇權的干涉。
(2)1908年,清政府頒布「憲法大綱」,確立以君權為核心的欽定製憲綱領,突出皇權,以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3)《十九信條》的頒布是在武昌起義的背景下進行的,內容雖有一定進步,但已沒有實施的條件。
1.《欽定憲法大綱》
清末預備立憲的重要的步驟之一就是確定憲法原則,作為正式憲法的基礎。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欽定憲法大綱》包括兩部分內容:君上大權,臣民權利義務。「君上大權」確定皇帝擁有廣泛的權力。主要包括:皇帝行使對帝國的最高統治權;皇帝對行政、立法、司法各項權利分別行使最高行政權、召集和解散議會的權力、總攬司法權;皇帝擁有統帥陸海軍的權力和外交權。作為君主立憲政治,它也對皇權作了一定限制,如不得以詔令的形式更改法律,審判官以已頒布的法律為審判依據。為防止議會對行政權及皇權的干預,《欽定憲法大綱》對議會的權力作了各種防範,規定議會不得侵犯君上之權。「臣民權利義務」概括性規定了民眾享有的權力及應承擔的義務。《欽定憲法大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立憲綱領,具有其歷史價值。
2.資政院
在清政府的「仿行憲政」的政權設計中,資政院是作為從預備立憲到正式實施君主立憲制這一階段的過渡性機構。資政院成員的產生由兩種方式,既欽定議員和互選議員。其職權有三項,即立法權、財政議決權、對行政機構的監督權。通過資政院實施自身的職權,形成資政院與軍紀大臣、行政大臣各行其職、相互制約並共同向君主負責,由君主最後裁定的政權體制。其總體性質是一個用以裝潢門面的御用機構。
1.怎樣理解中國近代開始的法律近代化進程
中國法律的近代化和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的起因是同樣的,都是在外國勢力入侵,民族利益受到嚴重侵害的情況的前提下發生的。從整個過程來看是被動的,為求生存、求發展,在沒有相應的經濟基礎和思想理論准備的狀況下,被迫應對自外部而來的沖擊。中國的統治階層和部分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都將法律的近代化看作是把中國帶出危機的法寶,看作是解決中國諸多問題的鑰匙。由於起因就是如此,使得在近代化的進程中,中國近代法律內無動力,外無合適的環境,因而步履蹣跚,進程緩慢,甚至出現反復。
2.清政府仿行憲政的背景與核心。
進入二十世紀後,清政府處於內外交困的處境,在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的刺激下,社會各階層將實施立憲政體作為解救民族危亡的唯一選擇,清政府實施「新政」,將「仿行憲政」作為實施憲政的主要內容。1906年7月,清政府頒布「立憲」上諭,提出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原因在於實行憲法政治,實現君民一體,民眾議政。因此,為走富強之路,中國也應實施憲政。該上諭提出「仿行憲政」基本含義是:(1)憲政的實施,以西方國家憲政制度的實施原則和實施經驗為參照標准;(2)對西方國家的憲政制度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做出一定程度的變通,因此是「仿行」。其實質在於「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在實施憲政中清政府始終體現了這一原則,即皇帝集權,中央集權是國家政治的重心;部門之間的權利的劃分以法律規定為基本根據,改變以前政府部門職責不清,效率低下的狀況;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提出及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向社會公開,以期取得民眾的支持與合作。
清末修訂法律的活動
一、修律的提出及指導思想
(1)修律的主要原因還是清末政府希望改革政治,包括對法律的改革以圖挽救其統治。間接原因是在與英國談判《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中,英方許諾只要中國對法律進行改革,就可以放棄「治外法權」。其後又有一些國家做出了同樣的許諾,清政府內部決心改革傳統法律。
(2)修律的指導思想是要求引進西方法律體系和思想原則,但也要考慮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因素,尤其是封建的綱常名教,作為國之根本,必須為新法律所繼承。這種在立法根本原則上的矛盾,導致在修律過程中幾次發生爭論。
二、清末修律的組織機構主要為修訂法律館。
三、清末的主要修律活動集中在建立西方式的部門法體繫上。在刑事法律方面,《大清現行刑律》、《大清新刑律》引發了禮法之爭。《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在中國近代民商事立法上實現了突破。《刑事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律草案》、《民事訴訟律草案》在訴訟制度上大量引進了西方近代訴訟原則和制度。
四、清末修律的主要特點體現在:它首先是為了維護清朝政府搖搖欲墜的統治的需要而進行的;其次,修律既是當時清政府的需要,也是當時西方列強保護、發展其在華利益的需要而進行的;第三,在內容上,它是中國封建主義傳統和資本主義法律新成果的混合;第四,它改變了中國沿用兩千多年的「諸法合體」的法典編制原則,形成了近代的部門法體系。
1.《大清現行刑律》
它在1910年由清政府頒布,是在《大清律例》的基礎上進行的局部修改,雖然被稱為「刑律」,但仍是一部「諸法合體」的傳統法典。清末修律在刑事法律方面的基本任務是廢除《大清律例》,制定以近代西方法律原則為基礎的新的刑律。當時的立法者認為,從《大清律例》到新的刑律,無論是其形式、內容,還是其觀念、制度,均體現著在基本原則、基本風格的歷史跨越。需要在兩種法典中間插入一個過渡性法典,這就是《大清現行刑律》制訂的原因。它對《大清律例》的更正主要依四項原則:(1)刪除總目,使法典在體例結構上合理化;(2)修改刑種,將已實際實施的新刑種納入法典中,即廢止凌遲、戮屍、梟首、刺字。減少死刑條款,將「虛擬死罪」的監候改為流、徒刑。「緣作」大部被廢止,死刑最高刑為斬立決。「笞」、「杖」改為罰金。流刑改為「工藝」,充軍改為「安置」。(3)纂修章程,各種章程按統一標准刪改,將必要的內容增設入體例。(4)簡化例文。
2.《大清新刑律》
它於1911年頒布,是清末修訂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刑法典。1906年,修訂法律館聘請日本專家主講刑法,協助制定刑法典。在完成草案後,清政府將其發往各衙門徵求意見,遭到中央、地方許多大臣的反對。1910年,草案教由資政院討論時,爆發了禮法之爭,在加上了《暫行章程》五條後,予以頒布實施。
《大清新刑律》在內容和體力上大量吸收資本階級刑法原則,主要為:實行罪行法定,廢除「比附」;根據近代刑法原則,明確了罪與非罪的界限,對主要刑法原則作了新的規定;確認了近代刑罰制度,將刑罰劃分為主刑與從刑;對刑事責任年齡做了明確規定;規定了訴訟時效及執行時效;刪除「十惡」,廢除了許多不合時宜的罪名。
同時,這部法律也有一定的妥協性因素,如極力維護君主專制制度,鎮壓革命;維護家族主義的封建綱常禮教;維護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
如何理解清末修律中爆發的禮法之爭?
在清末的法治改革中,圍繞者修訂新律的基本原則和某些具體制度,清末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論爭,即「禮法之爭」。論爭活動以《《大清新刑律》有關「子孫違反教令」、「無夫奸」等條文的刪除問題上展開。論爭的雙方,一方是以張之洞、勞乃宣為首的「國粹派」,因其主張在修律中維持中國傳統的禮教,又被稱為「禮教派」;另一方則是以沈家本、楊度為代表的「法理派」。伴隨著《大清刑律草案》的完成,立即遭到禮教派的反對,他們認為《草案》簡單仿效西方國家法律,拋棄中國傳統法律的基本原則,不符中國國情。法理派認為,中國傳統法律中有許多不文明的制度,在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刑事制裁與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方面有許多不合理的制度。這些都對收回領事裁判權產生了不利影響。禮教派則認為,法律的修訂事關國家與社會的穩定,不能因小失大。一國法律不能照搬另外一國的法律,領事裁判權能否收回,關鍵在於國家實力的強弱,同時法律制度不能只為了便利外國人而侵害中國的法律秩序。
兩派的「禮法之爭」,是中國法律從傳統向近代轉型發生的論爭。論爭的焦點在於確立新的法律體系是如何對待固有法律文化。禮教派拘泥於傳統,過多強調民俗、習慣的作用;法理派則代表著法律變革的正確方向,但輕信列強關於變革法律就放棄領事裁判權的承諾,對法律制度的轉型中所包含的復雜性估計不足。法律的變革落腳點在於社會的變革,超出社會現實而制定的法律不能作為融會於現實社會的規范體系,因而難以發生實際作用。
清末司法制度的變化
一、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標志。伴隨著中國社會在近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變化,近代的司法制度也呈現這一特點,其標志是領事裁判權的形成和會審公廨的設立。
二、司法機構的調整與訴訟審判制度的改革。(1)清末的官制改革帶來了近代司法機構上的變化,主要是:刑部該為法部,掌管司法行政事務;大理寺該為大理院,為全國的最高審判機構;實行審檢合署。(2)審判制度上引進西方近代訴訟審判原則和具體制度,體現為:實施四級三審終審制;在訴訟制度上規定了刑事案件公訴制度、公訴附帶私訴制度、民事案件自訴和代理制、證據制度、律師制度;審判制度上採用辯論制、迴避制及一系列西方審判程序原則;實施法官和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建立新的監獄體制。
1.領事裁判權
領事裁判權制度是指一國通過其駐外領事對於在駐在國的本國國民行使司法管轄權,並依據其本國法律加以審判的制度。近代中國,西方國家在中國確立領事裁判權成為中國司法主權遭受侵凌的主要表現之一。具體內容是: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公民,如在中國成為訴訟案件的被告人時,由其本國領事依據其本國法律進行審判,不受中國司法機構管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確定了領事裁判權制度在中國的發端。中美《望廈條約》是這一制度明確化、擴大化。相繼有19個國家在中國取得領事裁判權。主要內容有:(1)中國人與有約外國人之間的案件,依「被告主義原則」實施司法管轄,由被告所屬國家駐華領事審理;(2)有約外國人與無約外國人之間的案件,若前者為被告,由其本國領事實施司法管轄;若後者為被告,則由中國的司法機構實施司法管轄;(3)同一有約國國民之間的案件,由該國領事實施司法管轄;(4)不同有約國國民之間的案件,以被告主義為原則,由被告所屬國的領事實施管轄。
2.會審公廨
中國的司法主權受到列強侵凌的另一表現形式是會審公廨的建立。1868年清政府與英美等國領事簽訂《上海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設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按照協議,會審公廨是中國司法機構在租界內的分支,遵循以下原則實施司法管轄:(1)會審公廨為清政府上海道派出的司法機構,公廨官員由上海道任免,經費由上海道劃撥;(2)會審公廨對各國租界內中國人之間、及以中國人為被告的案件實施司法管轄,並依據中國法律進行審判;(3)為外國人及外國在華機構服務的中國人如果涉訟,仍由會審公廨管轄,但在審判時,由外國領事派員觀審;(4)案件涉及外國人,如為有約外國人,則由中國官員與外國領事會審;如為無約外國人,則由外國領事會審或派出的官員陪審。
2. 簡述清代的訴訟制度
在清代的刑事審判程序中,笞杖刑案件由州縣自行審結。凡應擬徒刑的案件,由州縣初審,依次經府、按察司、督撫逐級審核,最後督撫作出判決。流刑、充軍等案,由各省督撫審結後咨報刑部,由刑部有關清吏司核擬批復,交各省執行。至於死刑重案,由州縣初審然後逐級審轉復核,由督撫向皇帝具題,最終由「三法司」核擬具奏。發生在京師的死刑案則由刑部直接審理,題奏於皇帝,再經三法司擬核。死刑案最終須經皇帝勾決,才能執行。
對於民事案件,一般均由州縣或同級機關自行審理和作出判決,無須逐級審轉。
對於告訴權的限制,清代更為嚴格。依清代律例,凡依律應屬容隱之人,一律不得赴官陳控,包括奴婢、僱工等,均不得控告家長。另外,獄中罪犯不得告舉他事。
按清代制度,地方司法由州縣至督撫共分四個審級,清朝律例嚴格禁止「越訴」行為。
案件當事人若不服判決,可逐級上訴申控,但不得越過本管機關徑赴上司申訴,違者即使所控屬實亦應笞五十,或將本人並同代書訴狀之人一體按「光棍」例治罪。
清代承襲明代制度,實行審判迴避,凡主審官吏若與訴訟當事人有親屬、仇嫌關系,均應移交迴避,違者笞四十。
參考資料:法碩聯考綜合課考試指南
3. 刑事訴訟法中辯護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內。」憲法第125條規容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因此辯護原則不僅是一項刑事訴訟原則,而且還是一條憲法原則。
一)被告人依法享有辯護權
我國法律規定被告人享有辯護權,是不附有任何先決條件的,沒有「但書」規定的限制。這就表明:
4. 清朝的訴訟與審判制度是怎樣的
(一)嚴禁越訴和限制自訴
清朝建立了一套比以前更嚴密、更集中和更加限制人民自訴權的訴訟制度。
1.限制「越訴」
按清制,地方由縣至督撫共分四個審級,禁止軍民擅自「越訴」。若越過本管管轄徑赴上司申訴者,即使案情屬實也要笞五十,或將本人並代書訴狀者一並治罪。直訴不實重罰至充軍,情況屬實亦枷號並杖百,官吏違例受理直訴一並處罰。清律還禁止在押囚犯舉報與本案無關它事。
2.限制告訴
即限制以卑告尊、賤告貴,否則屬「干名犯義」罪。婦女的訴訟權利有限制,婚前由父母、婚後由夫代行。
3.案件受理時間限制
地方承辦司法的機關在每年4月1日至7日30日間,即農忙季節,除重大犯罪外,一般戶婚、田土瑣事,概不受理。
(二)迴避、審限和死刑復核
1.迴避制度
為了加強司法鎮壓效能,清朝嚴格實行審判迴避制度,凡主審官吏與訴訟當事人同旗、同籍,或有親屬、朋友、師生、仇嫌關系,需要移文迴避,以防止官吏循私褊袒,有意出人人罪,加強對犯罪的打擊。這反映了清朝訴訟制度的成熟。
2.審限制度
各級司法機關審理不同案件,分別定有明確的結案期限。需要延期的須報上級批准,無故拖延依例處罰。
3.死刑復核制度
清代死刑分為絞立決、斬立決與斬監候、絞監候四種。
立決,指重大死刑罪犯「決不待時」,立即處決;監候,指一般死刑罪犯可暫不處決,在獄中收監,等待秋後復核再行判決與執行。秋審案件主要是地方上的斬監侯及及絞監侯案件。
(三)會審制度的發展
清朝繼承了明時的朝審制度,發展成秋審、朝審和熱審三種。
1.秋審
秋審,是復審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種會審制度,因在每年秋季舉行而得名。每年八月,在天安門外、金水橋西由六部長官、大理寺卿、都御史、通政史及小三司等審理地方上報的絞、斬監候案件。
2.朝審
除秋審外,對刑部判決的案件或京城附近的斬監候及絞監候案件,進行復審叫朝審。朝審時間略遲於秋審,於每年霜降後十日進行,冬至前復審完畢。
經過秋審或朝審的案件,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祀。
情實,是指罪情屬實,罪名恰當;緩決,是指案情屬實,但危害性較小,留待下一次秋審或朝審時處理;可矜,是指案情屬實,但情節不嚴重,可免於處死;留養承祀,是指情節雖較重,但父母、祖父母年老,無人奉養,可免於處死。經刑部會同大理寺等機關集中審核後奏請皇帝裁決,除情實奏請執行外,其餘三類均免於死刑。
3.熱審
熱審,是於每年小滿後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稱作小三司)審理發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
在清朝,秋審被誇張為「大典」,以示重視民命,慎刑執行。會審制度雖然有形式主義、文牘主義種種弊病。但它有助於法律的統一適用,對於地方和中央司法機關的活動也是一種檢查和監督。
5. 訴訟狀應該交給誰
民事訴訟起訴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
【拓展資料】
一、「訴訟」一詞,在外國有多種詞語表達方式,如拉丁文的processus,英文的process、procere、proceedings、suit、lawsuit,德文的prozess等(其最初的含義是發展和向前推進的意思,用在法律上,也就是指一個案件的發展過程)。 又特指法院主持下按照法定程序審理案件的過程。
二、訴訟,指糾紛當事人通過向具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解決糾紛的形式。是一種法律行動,分為行政、民事和刑事三類。行政訴訟即為俗稱「民告官」的訴訟,適用大量民事訴訟的法律。民事訴訟里,原訴人是受害者當事人,因為有未可解決的爭議,所以訴諸法律。刑事訴訟涉及刑事犯罪,由政府當局控告疑犯。
三、中國大陸的訴訟程序一般實行兩審終審制度(注意用詞變化,兩審不等於二審),分為一審和二審,但部分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如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
四、訴訟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是指法庭處理案件與糾紛的活動過程或程序;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訴訟」一詞是由「訴」和「訟」兩字組成的。「訴」為敘說、告訴、告發、控告之意,「訟」為爭辯是非、曲直之意。兩個字連用即為向法庭告訴,在法庭上辯冤、爭辯是非曲直。
五、雖然早在元朝法律《大元通制》中就已有稱為訴訟的編名,但其所表達的內容卻與現代意義上的訴訟仍有一定距離。據資料顯示,訴訟是日本古代從中國學去並賦予現代意義,而中國於清朝末年又從日本的法律用語中轉引回來的。從此,中國法律上明確用訴訟來表示「打官司」,即由一方告訴、告發或控告,由國家的權威機構(官府)解決控方與被告方的爭議或糾紛的活動。
6. 民法典是什麼東西
民法典來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自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6)清朝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
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7. 清代法規的門法
清末修律起草了以下各部門法:
憲法光緒三十四年頒布了粉飾預備立憲的《欽定憲法大綱》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爆發後,為抵製革命和發生在近畿的兵變,由資政院制定並正式公布《重大信條十九條》,通稱《十九信條》。《十九信條》是在革命高潮壓迫下的產物,形式上縮小了皇帝的權力,擴大了國會的權力,皇帝權力以憲法規定的為限。憲法改正提案權屬於國會,總理大臣由國會公選,國際條約非經國會議決不得締結。但是又規定「大清帝國皇統萬世不易」,「皇帝神聖不可侵犯」,而對人民的民主權利卻隻字未提。《十九信條》是清政府預備立憲政策最後破產的記錄。
刑法光緒三十三年修訂法律館「專以模範列強」為宗旨,制定大清新刑律草案。草案分總則、分則兩編,主刑、從刑兩類;並制定了有關國交、選舉、交通、通訊等方面的犯罪條款,確立了緩刑、假釋的制度。在新刑律頒行前,修訂法律館刪修大清律例,以《大清現行刑律》作為過渡,於宣統二年頒行。《大清現行刑律》取消了原有的吏、戶、禮、兵、刑、工六律總目,將舊律中有關繼承、分產、婚姻、田宅、錢債等純屬民事的條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區分;規定了關於內亂、外患、泄漏機務、妨害公務等罪的細則;廢除了凌遲、梟首、戮、緣坐、刺字等酷刑,並以罰金、徒、流、遣、死取代笞、杖、徒、流、死五刑。現行刑律頒行不久,清朝即覆滅,現行刑律中的民事條款被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所援用。
民商法光緒三十三年修訂法律館聘請日本人松義正起草民法總則、債權、物權三編;修訂法律館會同禮學館起草親屬、繼承二編,於宣統三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主要內容取自德國、瑞士和日本民法典,也保留了中國封建的民事法律原則。
為了調整新出現的商務關系,以適應通商惠工的需要,光緒三十四年聘請日本人志田鉀太郎協助起草《大清商律草案》,但都未及頒行,清朝即覆滅。
訴訟法光緒三十二年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認為刑法為體,訴訟法為用,「體不全,無以標立法之宗旨;用不備,無以收行法之實功。二者相因,不容偏廢」,起草刑事、民事訴訟法,於宣統二年編成《刑事訴訟律草案》及《民事訴訟律草案》,但均未施行。
法院組織法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頒布《大理院審判編製法》,次年頒布《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宣統二年又仿照日本《裁判所構成法》制定《法院編製法》,於同年二月頒布施行。《法院編製法》雖然採用資產階級司法獨立原則,規定各審判衙門「獨立執行」司法權,行政長官和檢察官「不得干涉推事之審判」,實際上是藉此欺騙群眾,粉飾君主立憲。
8. 行政法、商法、民訴法都有哪些熱點(爭議)的問題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開漳先鋒,輔勝將軍李伯瑤之後。其祖系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村人。後其祖經風水大師黃妙應指點,將李伯瑤墓遷到渡東,並按黃妙應之說定居在湖頭(其中還有段故事)。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來,戰爭頻仍,民族矛盾尖銳,朝政腐敗,水利失修,水患頻繁。至康熙親政,把「平三藩」、整治河務和漕運列為首先辦理的大事。
個人經歷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白巾軍進犯安溪,回鄉守制的李光地募鄉勇百餘人扼守險要,力保安 李光地
溪;六月,鄭經軍圍困泉州,李光地大破鄭軍,贏得地方大員薦舉,被從優授為學士,服滿赴京遇缺即補。這個時候,若是一般人,肯定會欣喜若狂,但李光地卻上疏說泉州圍解「乃將帥仰奉威靈,拯百萬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極為謙恭的態度說,所有這些都是別人故意給他讓功,他接受官職的話會於心不安,因而懇請辭去所授學士之官。這些當然是李光地以退為進的伎倆,但卻給康熙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占據台灣的鄭經一死,李光地便立即上奏收取台灣,並建議任用熟悉海上情形的內大臣施琅領兵攻打。康熙帝完全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收復台灣。李光地因此為清朝立下了一大功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因薦施琅率軍統台有功,被擢升為掌院學士。從此李光地步步高升。三年後,因同僚誣告,被革職,降為通政使。其罪名是:湖頭李氏家族萬人,有霸王之心;早年「出賣」朋友陳夢雷,中年父喪,「奪情」任官;晚年娶妾生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為直隸巡撫。就任才三個月,康熙帝就面諭李光地親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子牙河水系包括漳河、滹沱河和滏河),並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後迅即行動,於次年四月上呈周詳的治漳河方案。康熙帝覽後表示贊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後,李光地批示兩岸州縣官府組織民眾疏浚河道,使漳、滹兩河由館閣流入大運河,又開通單家橋處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後只用十個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親臨巡視,十分滿意,御賜李光地《子牙河詩》。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總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碩茲治理永定河,事過一年,毫無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錢糧。 李光地遵旨「確查題參」,如實上奏。康熙帝 李光地
撤王、赫二人之職,授李光地負責治理永定河事宜。他認為治河不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變水害為水利。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親臨工地調查。由於因時因人制宜,李光地的治河實踐大獲成功,於是又被擢升為吏部尚書,仍管巡撫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為民請命,請求赦免「偷墾之罪」,允許百姓繼續耕種這些田地,以體現「皇上優恤黎民之至意」。康熙准奏。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碩色協助。二月,李光地奏請全面動工。 李光地嚴密規劃組織,劃界承包,專人負責。他乘船駐柳坌口,每天巡視工地,督促指揮。百姓起初不解其意,消極怠工甚而口出怨言。李光地即召集父老民眾,說明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功在國家,利澤百姓,從而調動了民工的積極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親自巡視工程,為表彰李光地的功績,特頒賜詩、字,並御書「夙志澄清」匾額。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賜李光地「夾輔高風」御匾。「夾輔」,意即左右輔佐;「高風」指李光地德才兼優,風格高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康熙帝在熱河又賜李光地「謨明弼諧」御匾,以褒揚他「計謨明智,抉弼和諧」。
為官時期
李光地任直隸巡撫時,奉命修治漳河和子牙河。他認為治河不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變水害為水利。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親臨工地調查。在治河理論上,他反對人順水性之說,堅持讓水隨人意。康熙將李光地的治河思想,向黃河淮河推廣,他說:「朕觀永定河修築之法甚善,河身直,河底深,所以淤泥盡皆沖刷,今治黃河亦用此法,方為有益。」張鵬翮提出異議,康熙帝仍然堅持「姑試用之」,用後,「河堤果然堅固」。李光地在治河實踐中,因他因時因人制宜,終於獲得巨大成功康熙帝諭大學士等日「李光地自任直隸巡撫以來,每年雨水調順,五穀豐登,官吏兵民無不心服。」他還高興地說「朕用一清正撫臣,便歲豐民樂。」 李光地胸懷寬廣,「肚裡能撐船」。他當督學時,有個縣令因求他辦事而達不到目的,曾對李光地無禮。後來,李光地升為巡撫,這個縣令嚇壞了,向李光地請罪。李光地說「改了也就好了,不必再為以前的事擔心。」這個縣令感動極了,深深檢點自己,後來為公殉職。古北口,總兵馬進良,對李光地過問他的軍政很不高興。有一次,李光地在堤上行馬,他故意放出群馬,要嚇唬李光地。李光地並不和他計較,還和他交談,對他的成績給予肯定,馬進良終於口服心服。與李光地同歲舉進士的陳夢雷,因耿精忠事下獄論斬,由於誤會李光地搞鬼,他對李光地恨之入骨,寫了《劾李光地疏》、《與李光地絕交書》,李光地並不懷恨,而且「疏陳西次密約狀」,救了陳夢雷一命李光地還多方留意為國選拔人才,先後推薦了20多個碩學名臣,他們都成為康熙盛事的中流砥柱,為國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深得康熙寵信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光地上萬言書,陳述禁海苦累百姓;寫密折給康熙,請求旗兵全部撤閩;並 康熙
以聰明睿智贏得皇女藍齊兒的芳心,但這些大多不符合歷史真實,屬於虛構。歷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長12歲,生於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歲的李光地考中進士,兩年後授翰林院編修。由於在三藩之亂時,他上蠟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報,受到康熙的贊許,很快升為侍讀學士,又由平定台灣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距宰相輔臣僅一步之遙。 這時的朝廷,既有索額圖與明珠滿人間的爭斗,又有漢人徐乾學、高士奇與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為康熙十分信賴的漢大臣,自然成為各派爭取拉攏的對象,也自覺不自覺地捲入了政治斗爭中。圍繞李光地「三案」(「賣友案」、「奪情案」、「外婦之子來歸案」)的斗爭在當時就格外引人注目。李光地平時研究《易經》,對變化之理獨有見地,同時他又是一個精通權術的人。但再好的千里馬也有失蹄的時候。一次,康熙讓他推薦精通《易經》的人。李光地推薦了侍講學士德格勒,並說德格勒文章辭賦寫得好。康熙聯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過李光地,發覺兩人互相勾結,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經》占卜,得到是《?卦》,德格勒於是解釋說:「澤在天上,有雨,但決去小人,甘霖才能立降!」康熙問:「小人在何處?」德格勒回答說:「陰乘陽勢,逼近九五,他就是得時得位的人。」康熙已明白是指明珠了。康熙與德格勒的占卜對話,很快被明珠得知,他立即把德格勒打入大獄。李光地遂以舉薦不實被降職。 晚年的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寵信,出任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康熙每有大事,都將他召入便殿,秘密相商。李光地感到皇帝「眷注深恩」,在「獨對」時一般能夠據情准理,抒發己見。所以康熙帝慨嘆說:「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
人物評價
李光地一生,輔弼帝業,清勤謹慎,始終如一,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三藩之亂」發生後,國家 李光地
處於分烈日裂的嚴重關頭,李光地派人冒險上京,進獻蠟丸密疏,獻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建的叛亂。他以全家生命力薦施琅專征平台,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李光地為政席仁,他義設常平倉,荒年賑濟飢民;減免賦稅,廢除自秦以來的「十家連坐法」和「凌尺」、「滅族」等酷刑,拯救了因《[仙郊痆釩副恢炅
9. 論述清末法制變革的成敗得失
《論述清末法制變革的成敗得失》
1、清末變法修律的主要內容:
一是制定了《大清現行刑律》。這是清政府於1910年頒行的一部過度性法典。在《大清律例》上稍作修改而成;
二是制定了《大清新刑律》。這是歷史上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罰典。1911年正式公布,預定宣統五年正式實施,但未正式實施;
三是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民法草案,未正式實施;四是制定了一些主要的商事立法。頒布了《欽定大清商律》等法規;五是修訂了主要的訴訟法規。如《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等;六是訴訟體制發生了變化。調整了司法機關,改革了訴訟制度等。
2、清末變法修律的特點:
一是在立法上仿效外國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同時又固守中國封建法制傳統。即「參酌各國法律」進行變法修律,但又不能違背「中國數千年相傳之禮民情」。這是清朝變法修律的基本特點;
二是在內容上表現出封建專制傳統和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混合。即大量使用了西方法律理論、原則、制度和法律術語,使得保守落後的封建法律內容與先進的近代法律形式同時存在;
三是在法典編纂上,改變了「諸法合一」的傳統形式 ,明確了各部門之間、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的差別,分別制定或起草了有關憲法、刑法、民法、商法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規,形成了近代法律體系的雛形;
四是清末變法是清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地位,在保持君主專制政體的前提下被迫進行的。因而根本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願望,也沒有真正的民主形式。
3、清末變法的影響:
一是導致了中華法系的解體;
二是為中國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引進和傳播了西方近代法律學說和法律制度;
四是在客觀上有助於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