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訴訟法起訴主體
❶ 三大訴訟法的比較
http://hi..com/%D2%BB%B5%C3%CC%C3%D6%F7/blog/item/3f1f8c02359b128fd53f7cae.html
❷ 民事訴訟法訴訟主體有哪些
簡單說,民事訴訟的主體是原被告,客體是訴訟所指向的對象,如債務,
❸ 三大訴訟法
本案的被告應是稅務局,因為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楊某是稅務局工作人員,在執行稅收職務時造成他人損害,應該由稅務局對鄧某賠償。
❹ 三大訴訟法的管轄
三大訴訟法比較 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地域管轄1、最初作出具體行內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容所在地法院管轄.經復議改變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 2、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3、因不動產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沖突解決:最先收到起訴狀法院(1)被告所在地(經常居住地)法院管轄為一般原則,原告所在法院管轄為例外規定;(22-23)(2)民事訴訟中有大量的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24-35條) ( 離婚管轄的特別規定; 特殊地域管轄9種;專屬管轄:不動產,港口,被繼承人死亡住所地或主要遺產所在地.對於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時的沖突解決
❺ 三大訴訟發證明的區別和聯系
一,區別:
1,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
在刑事訴訟中,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責輕重的責任由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
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原告不承擔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責任。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不以訴訟地位的特定化決定證明責仟承擔的主體,而是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分別由當事人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
2,證據的種類有所不同。
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證人證言等,是三大訴訟共同的證據種類。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現場筆錄是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
需指出,刑事訴訟法將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陳述」,分解為「被害人陳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兩項。
3,證明標準的法律規定不盡相同。
對證明標准,我國三大訴訟法採取的術語不同。《刑事訴訟法》第162條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只有「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根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才能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
《民事訴訟法》第153條規定「事實清楚」,與刑事訴訟法相比,少了「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的是「證據確鑿」,與刑事訴訟法相比,不僅沒有「事實清楚」的要求,而且也沒有「證據充分」的要求。
4,證明對象不同。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有關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和量刑情節的事實;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民事糾紛產生和發展的事實和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事實;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有關的事實。
5,證明的程序規則不同。
由於證明程序是訴訟程序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訴訟程序具有一致性,所以,三大訴訟程序的不同決定了相應的證明程序也不同。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是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如訊問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程序;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體現在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之中;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是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調查收集證據等。
二,聯系:
證明是溝通實體法和訴訟法的紐帶,是橫跨兩大法域的綜合概念。
因為,實體法的抽象規定和一般原則要落實到具體案件上,就必須對實體法規范的要件事實進行證明。從實體的規定上說,證明源自實體法的要求;從形式的規定上說,證明則是由訴訟法加以調整的。這一點,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訴訟法中的證明的共同特徵。
三大訴訟證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採用邏輯椎理。司法認知和推定等方法。另外,三大訴訟證明的主體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機關或者司法人員。當事人和律師。
❻ 我國的三大訴訟法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
❼ 論述我國三大訴訟的證明對象簡答答案
三大訴訟證明的共同特徵:證明是溝通實體法和訴訟法的紐帶,是橫跨兩大法專域的綜合概念。因為屬,實體法的抽象規定和一般原則要落實到具體案件上,就必須對實體法規范的要件事實進行證明。從實體的規定上說,證明源自實體法的要求;從形式的規定上說,證明則是由訴訟法加以調整的。
這一點,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訴訟法中的證明的共同特徵。三大訴訟證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採用邏輯椎理。司法認知和推定等方法。另外,三大訴訟證明的主體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機關或者司法人員。當事人和律師。
三大訴訟證明的差異:
第一,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在刑事訴訟中,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責輕重的責任由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原告不承擔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責任。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不以訴訟地位的特定化決定證明責仟承擔的主體,而是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分別由當事人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
❽ 行政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
1.「三大訴訟法」的共同點
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同屬於程序
法,都是進行訴訟活動應當遵守的法律規范,都是為正
確實施實體法而制定的,有著很多共同適用的原則和制
度,如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以事實為根據、以
法律為准繩,審判公開,以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合
議制,在程序上實行二審終審制,有一審程序、二審程
序以及對已生效裁判的審判監督程序等。
2.「三大訴訟法」之間的整體比較
2.1.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
2.1.1.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均屬於程序法的范
疇,都是為了保證實體法關系的實現而規定的訴訟程序
的法律。二者的共同之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1.1. 部分基本原則相同。二者都有法院依法獨
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適用法律平等的原則、保障訴訟
參與人訴訟權利的原則、檢察監督的原則以及各民族有
權利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等。
2.1.1.2. 基本制度相同。二者都有審判公開制度、
迴避制度、合議制度、陪審制度以及兩審終審制度。
2.1.1.3. 管轄方面的分類相同。前者有級別管轄和
地域管轄,後者的審判管轄中也有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
的分類(當然具體的管轄法院的規定不同),前者有關於
指定管轄和專門法院管轄的規定,後者也有關於指定管
轄和軍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法院管轄的規定。
2.1.1.4. 訴訟基本程序相同。二者均有一審、二審
以及審判監督程序這樣的基本程序。
2.1.1.5. 訴訟階段相同。二者在一審普通程序中都
有起訴(但刑事訴訟有公訴和自訴之分)、審理前准備、
開庭審理、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評議和宣判等階段;
也都有執行、上訴以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等階段。
2.1.2. 由於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調整的對象不
同,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2.1. 具體的目的和任務不同。民事訴訟法的目
的是解決民事糾紛,保護民事合法權益,維護民事實體
法律秩序;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則是查明犯罪事實,懲罰
犯罪,維護刑事實體法律秩序。
2.1.2.2. 起訴的主體不同。民事訴訟中的起訴主體
是與本案有直接關系的當事人、組織或特定的負有其他
義務的人或組織;刑事訴訟除自訴案件外,由檢察院代
表國家提起公訴,被害人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
訴訟。
2.1.2.3. 某些基本原則不同。處分原則、支持起訴
原則、辯論原則和法院調解原則是民事訴訟法特有的基
本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犯罪
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以及未經人民法院
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的原則都是刑事訴訟
法特有的原則。
2.1.2.4. 某些審判程序的設置不同。民事訴訟法的
第~審程序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刑事訴訟法的第
一審程序則分為公訴程序和自訴程序。民事訴訟法有特
殊程序,例如: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
產還債程序;民事訴訟法還有特別程序,例如認定財產
無主案件、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蹤、死亡案件等。
刑事訴訟法沒有這樣的程序,但是刑事訴訟法有死刑復
核程序。
2.1.2.5. 強制措施不同。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是
指在民事訴訟中對有妨害民事訴訟秩序行為的行為人采
取的排除其妨害行為的一種強制措施。其目的是為了保
障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從性質上說,它是一種排
除妨害的強制性手段,既有教育性,又有懲罰性。刑事
訴訟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
院為保證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或者現行犯、重大嫌疑分子採取的限制其人身自
由或者暫時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各種法定強制方法。其目
的是為了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只有訴訟性,沒有
懲罰性。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適用范圍比民事訴訟強制
措施的適用范圍要小得多,只適用於犯罪嫌疑人、被告
人、現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而民事訴訟強制措施適用
於所有的有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人,包括當事人、其他
訴訟參與人,甚至案外人。
2.1.2.6. 執行程序不同。民事裁定、判決由當事人
自覺履行,如果當事人不自覺履行判決、裁定,經另一
方申請,法院才強制執行。民事執行的目的是實現權利
人的民事權利,而不能限制義務人的人身自由。刑事判
決、裁定除由法院執行外還得由有關機關執行。刑事執
行的目的,一般是限制或剝奪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及剝奪
被告人的生命權。
2.2. 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關系
2.2.1. 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一樣,也是程序法,
行政訴訟法從民事訴訟法中脫胎而來,人民法院審理行
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外,對於行政訴訟法及其司
法解釋沒有規定的,還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例如:民事訴訟中有關迴避、證據、期間、送達、
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以及執行程序中的有關規定,
人民法院在審理和執行行政案件時可以適用。
2.2.2. 由於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調整的對象不
同,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2.1. 訴訟的當事人不同。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
機關或履行公務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其他組織、法人
和公民之間在行政管理中引起的糾紛。行政訴訟的當事
人是恆定的,當事人之間具有行政隸屬關系。原告是認
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行政相對人(包括公
民、法人、其他組織等),被告是實施該具體行政行為的
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行使行政權的組織。民事訴
訟是解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的財產
關系和人身關系中產生的糾紛,民事訴訟主體之間地位
是平等的,不存在隸屬關系。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因案件
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2.2.2.2. 訴訟的性質不同。行政訴訟中爭執的是關
於行政權利義務問題,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服從
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時依法提起的訴訟。民事
訴訟中爭執的是關於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公民之間、
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發生糾紛時提起的訴訟。
2.2.2.3. 目的和任務不同。行政訴訟法除了保護行
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外,還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
使行政權。
2.2.2.4. 某些基本原則不同。民事訴訟法中的處分
原則和調解原則不適用於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基於其
特殊性質有其特殊的原則,例如: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
性審查原則,當事人訴訟權利平衡原則,被告不得處分
法定職權原則等。
2.2.2.5. 訴訟發生的條件不同。行政糾紛發生後,
有的爭議須經有關行政機關處理後,在當事人對處理不
服時,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民事糾紛發生後,
糾紛的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民事訴
訟程序因此而發生。
2.2.2.6. 舉證責任不同。行政訴訟中,由被告負舉
證責任,即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提供作出該
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民事訴訟
中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不論是原告
還是被告都要對自己主張的事實和請求負舉證責任。
2.2.2.7. 適用調解的范圍不同。行政訴訟中,除行
政侵權損害賠償之訴外,人民法院不能以調解方式處理
當事人之間的行政爭議。這是因為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
管理職權的主管機關,它的職責就是維護國家的利益,
保障社會的穩定,保護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權益,它不能
對依據國家法規所作出的決定加以更改或更改具體行政
行為的法律依據。民事訴訟中,自願、合法調解原則是
一項重要原則,貫穿於整個審判程序中,人民法院可以
用調解方式處理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爭議。
2.2.2.8. 強制執行方面不同。行政訴訟中,除人民
法院外,有強制執行權的行政機關也可以成為執行機構
(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的范圍只限於本機關作出的具體行
政行為),而民事訴訟中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行
政訴訟的強制執行,除對財產權進行外,還可以對人身
自由進行強制執行,例如強制拘留、強制服兵役等;而
民事訴訟的強制執行只能針對財產和行為,不能執行人
身。在行政訴訟的強制執行過程中,禁止當事人自行和
解,而民事訴訟執行過程中允許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
化,不過是到這里來「賞玩」中國的落後,「欣賞」中國
的野蠻,「那裡是真在尊重呢,不過是利用!⋯『無論是中
國人還是外國人,凡是稱贊中國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
自居的一部分。」(《老調子已經唱完》)
總之,魯迅的中西文化觀前後經歷了一些變遷,但
是,這些都是在尋找改變「無聲的中國」的情況下變化
的。而且有很多觀點也是他一生都堅持並為之實踐的。
魯迅在這個過程中是孤獨的,是寂寞的,也是不斷地在
懷疑的。他雖然~生都在不停地為文化事業戰斗,他的
內心裡卻常常充滿了蒼涼,時光的幕簾張開又合上,一
代代人從出生到墓穴,把一個個生命甩在了光陰的背後,
帶走的是生命,不變的是現實。「從來如此,便對么?」
一句魯迅的名言不但表明了他的懷疑精神,也表明了他
的不自信,他努力地抗拒著歷史,抗拒著舊文化,但是
卻又懷疑自己的懷疑和抗拒究竟有多大的價值。甚至他
競懷疑自己不遺餘力地破壞和戰斗是否正確,會不會害
了喜歡他作品的年輕人。
但是,無論魯迅的掙扎和痛苦多麼厲害,在東西文
化的碰撞交匯中,他一生都在努力地改造著舊文化,呼
喚著新文化。
❾ 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可以叫「當事人」嗎當事人這個詞有沒有特殊含義在三大訴訟法法中都可以用嗎
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不可以叫當事人。
當事人,是指民事訴訟中以自己的名義要求人民法院保護民事權利或者法律關系、受人民法院裁判約束的起訴方和被訴方。 當事人有狹義當事人和廣義當事人之分,狹義當事人僅包括原告和被告。從訴訟中直接對抗的當事人結構來講,當事人也只包括原告和被告。
訴訟人
民事訴訟
是指因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執或受侵害,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調解書約束的人。但在少數情況下,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就他人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訴訟的人也可成為當事人,如遺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破產財產管理人等。
當事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當事人包括原告和被告、共同訴訟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訴訟代表人;狹義的當事人專指原告和被告。
刑事訴訟
是指與案件的最終結局有著直接利害關系,對刑事訴訟進程發揮著較大影響作用的訴訟參與人。
法律界定
當事確定
當事人的確定,就是指在具體的訴訟案件中決定何人為當事人。
在實體利害關系當事人的定義下,確定當事人或者是以實體法為標准,或者是以判決所認定的利害關系人為標准。但是,根據程序當事人的概念,當事人應當在訴訟開始時就加以確定,訴訟主體地位不應當依其是否為實際的利害關系人而定,是否成為當事人也無須等到法院審理案件之後確定。所以,當事人應當在原告起訴時確定。
中國民事訴訟法對原告和被告的確定採用了不同的標准。具體來說,它要求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而被告只要是「明確的被告」即可。
稱謂
民事訴訟是在利害關系相互對立的兩方當事人之間進行,但由於審級和訴訟程序的不同,當事人在訴訟中的稱謂也不完全相同。在第一審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中,稱為原告和被告;在第二審程序中,稱為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其中既包括一審的原告和被告,也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被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特別程序中,稱為申請人、債務人等。在審判監督程序中,若適用第一審程序審理,分別稱為原審原告、原審被告、原審第三人;若適用第二審程序審理,則分別稱為原審上訴人、原審被上訴人、原審第三人;在執行程序中,則稱為申請人和被申請人(或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
訴訟權利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中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雙方當事人享有充分而又廣泛的訴訟權利,而且在行使訴訟權利中處於平等的地位。當事人的主要訴訟權利是:雙方當事人都有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 在訴訟中,原告有起訴的權利,並且有放棄、變更訴訟請求和訴訟理由的權利;被告對原告的訴訟請求和理由,有全部承認、部分承認、進行反駁和反訴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委託代理人進行訴訟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用口頭或書面的方式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員、鑒定人員迴避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提出各種證據,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開展辯論,闡明有利於自己的事實和理由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請求傳喚證人、進行鑒定和勘驗的權利;經過法庭許可,雙方當事人都有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的權利;經人民法院許可,雙方當事人都有請求重新進行鑒定、調查或者勘驗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申請用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用自行和解的方式解決糾紛的權利;當事人的一方或雙方,如果認為法庭筆錄對自己的陳述記載確有遺漏或者差錯時,都有申請補正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申請訴訟財產和證據保全的權利;法庭辯論終結時,按照先後順序,雙方當事人都有提出最後意見的權利;經人民法院准許,雙方當事人都有查閱本案庭審材料的權利;除涉及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外,雙方當事人都有請求自費復制本案的庭審材料和法律文書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對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的權利;裁判發生效力後,享有權利勝訴的一方當事人,都有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雙方當事人對已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調解協議如果認為確有錯誤,都有提出申訴或申請再審的權利。
訴訟義務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 ,當事人的訴訟義務是:雙方當事人必須嚴格依照國家的法律規定行使訴訟權利,而不允許濫用法律賦予的權利,無理纏訟;雙方當事人必須客觀真實地陳述案情,說明真相,而不允許歪曲事物的本來面目,捏造事實,偽造證據;雙方當事人對已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調解書,都應當自覺履行;雙方當事人都要嚴格遵守訴訟秩序,服從人民法院的統一指揮,尊重對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以保證法律的統一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