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現代行政法學有感
Ⅰ 我是行政法學專業本科學生,能否跨專業報讀法學本科第二學歷
本科畢業學生可以通過成人繼續教育包括自學考試(自考)、網路教育專(遠程教育)、成屬人高考(學習形式有脫產,業余,函授)、開放大學(原廣播電視大學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方式跨專業報讀法學本科第二學歷。
法學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法學思維,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和法律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綱精神,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及論證才能以及較好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畢業生適合從事法院、檢察院、律師,以及法律顧問、法律事務助理等專業工作。本科畢業生可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Ⅱ 行政法學的介紹
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行政法學主要研究行政法產生和發展的規律,行政法的本質、內容和形式,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國家行政管理關系以及在這種關系中當事人的地位,由此確立行政法的原則、原理和理論體系。
Ⅲ 沈巋的發表文章
· 論怠於履行職責致害的國家賠償[2011.06.19]
· 風險交流:法治政府與傳媒[2011.05.08]
· 《國家賠償法:原理與案例》自序[2011.03.03]
· 拆遷補償原則有望城鄉統一[2010.12.13]
· 「化解行政爭議新機制實務研討座談會」上的發言[2010.12.11]
· 「拆遷變法」需要推進系統改革[2010.12.03]
· 師東兵是怎樣煉成的[2010.11.15]
· 《公法變遷與合法性》之序[2010.05.03]
· 「開門立法」演進之我見[2010.03.30]
· 「整肅」+「大赦」?重慶治警猜想[2010.03.23]
· 暴力拆遷背後是一種城市化帝國主義[2010.01.17]
· 徵收·補償·拆遷:各歸其位[2009.12.11]
· 反酒後駕車之路要走多遠?[2009.10.17]
· 信用懲戒不是漫天飛舞的劍雨[2009.09.17]
· 法學榮耀的艱難守望[2009.07.22]
· 反思食品免檢制:風險治理的視角[2009.06.05]
· 故鄉在淪陷?如何拯救?[2009.02.10]
· 反歧視:有知和無知之間的信念選擇[2008.12.17]
· 行政法理論基礎回眸:一個整體觀的變遷[2008.12.17]
· 行政法理論基礎回眸:一個整體觀的變遷(下)[2008.12.17]
· 「法政思想文叢」-《憲治與主權》學術研討會發言記錄[2008.07.04]
· 國家賠償:代位責任還是自己責任[2008.04.28]
· 司法解釋「民主化」和最高法院的政治功能[2008.04.28]
· 受害人故意偽證的國家賠償豁免——基於司法實務的考察[2008.04.24]
· 司法解釋擔負政治使命?[2007.09.24]
· 二十世紀美國法律思潮與新公法運動[2007.01.03]
· 行政行為公定力與妨害公務——兼論公定力理論研究之發展進路[2006.11.28]
· 《行政國的正當程序》譯者序[2006.11.27]
· 解析行政規則對司法的約束力[2006.05.23]
· 由行政自由裁量權看行政合法性與合理性——讀《美國行政法的重構》[2006.01.13]
· 公共行政組織建構的合法化進路[2005.10.07]
· 暴力後的和解,為什麼?如何可能?——讀《暴力之後的正義與和解》隨感[2005.08.05]
· 試錯改革的憲政結構和政府德性之略論[2004.10.14]
· 21世紀行政法(譯文)[2004.10.14]
· 收容遣送之後……[2004.10.14]
· 試錯改革的憲政結構和政府德性之略論[2004.10.14]
· 因反思、開放而合法[2004.09.27]
· 《誰還在行使權力》(主編)[2004.09.27]
· 行政訴訟確立「裁量明顯不當」標准之議[2004.07.28]
· 因開放、反思而合法[2004.07.28]
·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司法裁量的空間與限度[2004.07.28]
· 准政府組織:一個新的研究題域[2004.05.31]
· 傳統行政法控權理念及其現代意義[2004.05.31]
· 1949年以前行政法學研究梗概[2004.05.31]
· 傳統行政法控權理念及其現代意義[2004.05.31]
· 走進汽車森林的人……[2004.05.31]
· 利益參與、信賴保護同比例合理——城市規劃制度完善之原則[2004.05.31]
· 學會在高雅的審美中生存[2004.05.31]
· 准政府組織:一個新的研究題域[2004.05.31]
· 復雜的行政合法化原理和技術——《美國行政法的重構》評介[2004.05.31]
· 偶然事件的偉大創舉——美國憲法第一案之啟示[2004.05.31]
· 討伐制度更為重要[2004.05.31]
· 以生活經驗貼近法律——紅綠燈下的法律思考[2004.05.31]
· 1949年以前行政法學研究梗概[2004.05.31]
· 傳統行政法控權理念及其現代意義[2004.05.31]
· 討伐制度更為重要[2004.05.31]
· 以生活經驗貼近法律——紅綠燈下的法律思考[2004.05.31]
· 復雜的行政合法化原理和技術——《美國行政法的重構》評介[2004.05.31]
· 學會在高雅的審美中生存[2004.05.31]
· 利益參與、信賴保護同比例合理——城市規劃制度完善之原則[2003.11.23]
· 走進汽車森林的人……[2003.11.23]
· 偶然事件的偉大創舉——美國憲法第一案之啟示[2003.11.23]
· 從收容遣送到救助:舊制度與新制度簡評[2003.06.25]
· 深以當下個體生命為切——一個學人的孫志剛案備忘[2003.06.25]
· 警惕以共和國納稅人的錢袋袒護邪惡[2003.06.25]
· 制度試驗的名與實——簡評首例法官「彈劾」[2003.06.25]
· 質疑缺乏理智的冰冷計算[2003.05.24]
· 生命中不能排遣之宗教情結——關於理性與激情思考的又一維度[2003.05.24]
· 憲法的美麗、權威和適用[2003.05.24]
· 個體生命如何獲得制度的尊重——點評周起財案[2003.05.24]
· 《美國行政法的重構》(翻譯)[2003.05.24]
· 憲法統治時代的開始?——「憲法第一案」存疑[2003.05.24]
· 色情、隱私、鄰居和警察[2003.05.24]
· 蹣跚前行:行政訴訟與中國人權保障[2003.05.24]
· 讓每一個人成其為人:中國憲政的精神出路——讀《超驗正義》有感[2003.05.24]
· 敬畏生命的制度出路:呼籲人本主義的憲政[2003.05.24]
· 質疑缺乏理智的冰冷計算[2003.05.24]
· 色情、隱私、鄰居和警察[2003.05.24]
· SARS拷打之下的「各自為政」[2003.05.23]
· 制度變遷與法官的規則選擇——立足劉燕文案的初步探索[2003.05.23]
· 法治和良知自由:行政行為無效理論及其實踐之探索[2003.05.23]
· 對付隨地吐痰陋習:補道德約束與懲戒法制之遺[2003.05.23]
· 政治理論視角中的公法——《公法與政治理論》簡介[2003.05.23]
·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個性化研究之初步[2003.05.23]
· 重構行政主體範式的嘗試[2003.05.23]
· 公立高等學校如何走出法治真空——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維度[2003.05.23]
· 界定權利的時代[2003.05.23]
· SARS拷打之下的「各自為政」[2003.05.23]
· 對付隨地吐痰陋習:補道德約束與懲戒法制之遺[2003.05.23]
· 界定權利的時代[2003.05.23]
· 制度變遷與法官的規則選擇[2000.11.13]
· 《平衡論:一種行政法認知模式》[2000.11.11]
· 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引發的初步思考[2000.11.11]
· 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2000.11.07]
·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個性化研究之初步[2000.10.25]
Ⅳ 有誰知道行政法學的名言名句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孔丘(春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禮記。學記》
少而好學,如曰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曰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劉向(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引自〈說苑〉
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
——桓寬 引自《鹽鐵論。制議》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曰,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義大利)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茅以升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曰曝十曰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愛迪生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雨果
Ⅳ 行政法學的內容簡介
該書對行政法學的基本原理、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進行了簡明闡釋。全書分為四版章:行政法概念、行政主權體與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與行政程序法、行政救濟與國家賠償法。
全書內容精當、用語簡潔易懂,是初學法律的本科生易於接受的法學教材。
Ⅵ 如何表達對憲法與行政法學的熱愛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就業前景1、社會的發展對法律人才需求加大隨著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我國法制建設也處在一個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但需要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經濟法的制定或修
Ⅶ 學習行政管理專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一名人大在讀的行政管理專業的大二學生,我簡要地談一下讀行政管理專業的感受。
中國人民大學的公共管理學院下設三個學科,行政管理是其中之一。從分專業開始,我們學習的課程不僅包括包含全校共同課程,還包括專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開設《統計學》、《行政法》、《公共組織與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管理的憲政基礎》等專業課程。通過大學兩年的學習,我大概對行政管理的相關內容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
Ⅷ 行政法學:對「法無授權皆禁止,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理解
這兩句話針對的其實是不同的主體,法無授權皆禁止是指國家機關尤其是行政專機關,在沒屬有法律的明確授權的情況下,不得擅自做出超出法律的越權行為,也就是說依法行政。
法不禁止皆自由針對的是公民和組織,只要法律對公民和組織的行為沒有禁止,那就是你的自由和權利,你有權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
Ⅸ 後現代法學對我國行政法發展有何影響 急啊~~~ 老師要3000字的作業~~~~(>_<)~~~~
後現代法學與現代法學有明顯不同。如果說現代法學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強調合理性、形式性、價值性以及與社會的融洽性的話,那麼後現代法學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第一,強調法的不合理性與非理性。這一點與現代法學針鋒相對。在後現代法學者看來,社會上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均存在著不同的法,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統治與被統治關系,不可能存在共識。現代法學所強調的合理性完全是一種意識形態。法只不過是社會主流階級的意識,但卻被打扮成所有人的意識與意志。這一特點的不足之處,是錯誤地理解了共識,對法的理解過於極端。共識不一定是社會每一個成員的意志,我們通常所說的全體人民的意志也絕不可能是每一個人的相同意志的簡單相加,它顯然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合成概念。當然這種觀點本身的批判性還是相當有價值的,但後現代主義的極端化觀點不具有親和性。一方面,後現代主義主張解構(deconstruction) ,強調差異與沖突,對法的理解也是如此。在他們看來,法形成的過程,不是形成共識的過程,而是社會上的各種弱勢群體被剝奪和被邊緣化的過程,弱者意志和利益不可能反映出來。另一方面,後現代法學派主張視角主義(perspective) ,它不代表主流意識,而是從窮人、婦女、黑人和精神病人等弱勢群體的角度看問題。這種看問題的角度當然富有啟發意義,但他們大多像極端女權主義者那樣走入極端,反而適得其反。 第二,強調法的實質性。這一點也是與現代法學相對的。現代法學強調形式上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推理只能依法律而不能依法以外的任何其他標准、法是自治自主而非他治的並不應與法之外的道德、政治等因素相混同。但後現代法學懷疑現代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釋的客觀性與中立性。他們認為法律推理的過程並非如許多學者所說的那樣客觀公正,而是法官進行選擇的過程,其間,摻雜著法官的個人感情和倫理價值。這種強調法的實質性而反對法的形式性的觀點也具有片面性和誤導性,特別是對法律解釋進行了片面性理解。我們不能想像,一個完全主觀的充滿個人好惡的法律推理與法律解釋會成為經典的被人們一以貫之地尊奉的法,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等。 第三,強調法的非整體性與非統一性,反對法的一切宏觀話語。現代法學強調法的普遍性、法的至上性及法的中立性等特點,但後現代法學思潮對這些基本觀念嗤之以鼻,認為這些不過是虛擬的宏觀話語。利奧塔就指出,後現代社會是告別整體性和統一性的社會,所以類似於法律普遍性這樣的宏觀歷史敘述已經完成了使命。就一般意義而言,現代法學並非完全否認社會多元的現實,甚至為迎合多元社會而允許多元性地方立法的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統一性的立法就沒有存在的價值,相反,正是在統一性的價值理念指引下,人們對法律全球化充滿了期待。 展開來說,如果把討論限制在法律思潮的范圍內,我們就會發現,後現代法律思想其實是很活躍且頗具啟發性的。明確承認自己是法律後現代主義者的學者並不算多,恐怕只有施拉格(Pierre Schlag)、費爾德曼(Stephen M. Feldman)等寥寥可數的幾位,但用後現代主義的方法從事法學研究的人卻為數不少。在這些人中有人們比較熟悉的波斯納。他首先是一個經濟分析法學者和新實用主義法學的倡導者,其次才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如果我們把經濟分析法學派和新實用主義法學都看作後現代主義法學的流派,那麼,波斯納應該是首屈一指的後現代主義法學家。甚至連桑司坦(Cass Sunstein)這樣穩重而溫和的現代主義者有時也會用到後現代主義的分析工具。 大概可以這樣說,後現代之於現代就像剛剛落地、臍帶仍然連著母體的嬰兒,只能哭叫,卻無法宣告獨立。因此,了解後現代就必須要從現代入手,或者同現代相對照。如果我們同意這種說法,即現代法律制度與法學以理性為基礎、注重法律基本原則和規則、要求法律制度的統一、相信法律的確定性和法律的自主性,那麼,後現代主義法學則是對這一切的質疑、批判乃至拋棄。大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略作說明: 從法律的基礎來看,現代法學認為法律是人類理性的反映,而法律制度和法律規則乃是客觀的邏輯或經驗系統。法律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法律乃是不同利益集團間利益的妥協和人為因素作用的結果,並非客觀的邏輯系統。很難說法律在何種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理性,而一些主要法律原則諸如正義、權利、自由等都具有相對性,而不代表絕對的真理。 從法律制度的重心來看,現代法學所注重的是法律規則和法官,而法律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法律的重心乃是在語言及其解釋上。語言作為法律的載體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給規則和法官蒙上了一層面紗,既為其提供了保護和自由裁量的可能性,也使其主體資格受到了挑戰。解釋學使實現嚴格執法的法治命題更為艱難。一起案件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神話也隨之解體。代之而來的是法律解釋的多樣性和從中進行選擇的衡量。 從法的獨立性來看,現代法學認為法律是獨立自主的,不受制於其它因素的干擾。即法的制定不反映宗教教義或政治意識形態;法的執行不受制於非法律機構的干涉等等。而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那完全是不可信的說法,法律制度不是封閉的體系,它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宗教、以及其它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對這些因素的研究應是法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從法的確定性來看,現代法學認為法的內容是基本確定的,人們對某一條規則的理解大致可以達到共識;即使法律語言具有一些灰色地帶,但不影響法律整體的確定性。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法律基本上是不確定的。因為法律是以語言來表述的,而語言是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解釋的。人們對同一條規則的理解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大不相同,從而導致對它的應用上的不同。況且,法律並不是一個天衣無縫的邏輯系統,法律規則之間經常充滿了矛盾。這些矛盾也會導致法律的不確定性。 從法律的統一性來看,現代法學基本上都是一元論者,一般主張法律制度的統一性,把法律制度看成一個金字塔結構,從下往上可以溯源到一個最終權威。該權威賦予了某一法律制度的合法性及其規則系統的有效性。與此相對照,後現代主義者則主張法律制度的多元化,強調探討各種非西方傳統或多元傳統的選擇。法學研究應該更加關注法律知識的地方性和大的結構內部的局部和枝節方面,而不應該一味強調整個法律系統的大結構及其統一行和完整性。用Jean Baudrillard的話說,就是「剩下的就只有玩碎片了。玩碎片——那就是後現代。」 從法律方法來看,現代法學一般認為法官在做出司法判決時依賴於一種獨特的法律推理方法或過程,包括三段論演繹模式、形式推理、實質性推理、類比推理、歸納推理等在法律程序中的應用、以及所謂「遵循先例」的特殊方法。無論採用哪一種推理方法,司法判決做成的過程是一個相對嚴密的推理過程,而司法判決則是這一過程的必然產物。換句話說,司法判決做成的過程是先有推理,而後有判決。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事情剛好恰恰相反,不是先有推理而後有判決,而是先有判決而後有理由。法官很可能在面對一個案件的時候,先有了決定,然後再為該決定提供一個理由來支持他的判決。[13]如果這是一種確當的描述,那就是說,司法判決並非一個嚴密的推理過程的必然產物,而是充滿了法官個人意志的非必然性的結果。換句話說,一項已經做出的司法判決並不是對某一案件所作的唯一正確的判決,很可能只是幾種選擇中的一種選擇,而不同的法官很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這便使人們對法律和法院的公正性產生了懷疑。 從法律與其它社會現象以及法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來看,現代法學較注重研究法律制度自身和法學自身的問題,志在建立一個法律的王國。後現代主義者則更主張法律制度和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關聯和相互作用,主張用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法律。
三、後現代法學觀點及其缺陷
後現代法學思潮不僅僅只局限於幾個後現代哲學家的法律思想,除哲學家福柯、德里達等人的法思想外,還包括批判法學、極端女權主義法學、法與文學、種族批判法學和法解釋學的相關思想。[7]這個范圍基本涵蓋了20 世紀50 年代以來的一批法學極端派思潮。
Ⅹ 行政法學心得體會
我粘貼給你參考下
文章作者 :文秘工作者 發布時間:2009-7
部分內容:
通過參加**縣人大法律培訓班學習,我對法律條文由表面理解到深層次內涵的深刻領悟,有了質的變化。對照所學的知識,結合本職工作,聯繫到執政為民、依法辦事上,真正覺得法律對一個基層幹部來說,既是護心鏡,又是當家寶。
——領悟學法的重要性
普法教育已經開展了十幾個年頭,隨著法律知識的不斷普及,公民法律意識的明顯增強,各級幹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聯系自身工作經歷,我認為,法律知識的匱乏,法律運用的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極大程度地阻礙著經濟發展,引發著各種矛盾。無論在工作方式上,還是在決策領域上,總是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去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而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雖然認識到學法的重要性,但知識准備不足;雖然對法的公正價值有了認識,但樹立信心不足;雖然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依法辦事的能力低下。隨著公民法制觀念的普遍增強,領導幹部的思想、言行,毫無掩飾地接受著群眾的裁判。所以說,作為基層的一把手、大當家,不僅要自己學好、用好法律知識,還必須引導群眾學好法律知識,運用法律去溝通思想、交融感情、理順工作、維護正義、實現和諧、謀求發展。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窮富懸殊的差異,急功近利的貪欲打破了心態平衡,盲目的發展,使土地、水資源、森林、能源等出現了嚴重的生態赤字,私慾的膨脹占據了法律的位置。當我面對愚昧的做法,面對貪婪的糾纏,面對苛刻的質疑,面對辦一件事得不到理解,面對辦一個企業是如此艱難時,深深感到:法律意識淡薄和執法的蒼白,是那樣毫不留情地阻礙著發展。因此,這一個多月的法律知識學習,對我是個很大的鞭策,更是一個很大的收獲。我不僅一掃缺少法律知識帶來的困惑和迷惘,更收獲了增長法律知識帶來的巨大財富。所以說,學法重要,用法必然,執法關鍵。
——堅持學法的自覺性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法律法規學習,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黨委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形象的大事。我深深體會到,當人大代表要學好《代表法》;搞行政事務要學好《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抓生產要學好《農業法》、《土地法》;植樹造林要學好《森林法》;項目引進要學好《環保法》;優生優育要學好《計生法》;調解糾紛、維護穩定要學好《民法》和《刑法》,如此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涉及到法律法規。要學深學透,靠上級安排不行,必須形成自覺的、有序的、重點的學習風氣和習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領悟,依法履行職責的觀念才能得到增強,自身法律素質才能明顯提高。
——提升用法的技巧性
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法。通過從書本學到實踐學,我深深感到,只有把學習法律知識與依法辦事緊密結合,與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與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緊密結合,在涉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決策時,才能做到充分論證,依法決策,才能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去用法?我認為:
一是思想上綳緊「一根弦」。計劃辦什麼事,首先要在思想上打問號,符合法律的就去預謀、策劃;計劃說什麼話,先想想群眾願不願聽,聽了是什麼反映,會有什麼效果和後果,用換位思路反復去想,自己先和自己過不去,直到說出來公平、公正、依法為止。
二是工作中穿好「二根線」。作為書記、鎮長一肩挑,又是一名人大代表,必須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從群眾的角度去審視問題,以發自內心的真情與群眾溝通交流。在今年「七一」煤礦60萬噸甲醇項目征地補償的問題上,群眾一時不能理解,我就堅持「換位思考」,除親自接待來訪群眾外,多次走田間、進農戶、坐坑頭,講《土地法》,講國家征地補償政策,一次講不通多次講,口頭講不清用書本,一條條列印出來,發到群眾手中,經過反復宣傳、講解,群眾解除了疑慮,最終達成了合法、合情、合理的佔地補償協議。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自己有法律知識還不夠,還必須讓群眾有法律意識。群眾和國家這二根線,針眼再小也得穿過去,並成一根線。
三是決策上把好「三道關」。我始終認為為民辦事、辦民謀利,必須依法執政、依法決策。面對虒亭「地大、物稀、財薄、民困」的現狀,也曾想放「三把火」燒個通紅,砍「三板斧」來個痛快,強建基礎,調產增收,招商引資,開發旅遊一步到位。想法是好的,但做起來不易。在不斷的強化法律意識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符合實際,體現民意,只要是依法決策,再硬的石頭也去啃。我體會到,要想辦成一件大事,還必須把握好「三道關」。即:
——法律關。法律是准繩,法律至上、法律至尊、法律至貴;學法律充實自己心中有數,用法律保護群眾深得民心,依法律辦事得心應手。
——公開關。公開是依法行政的窗口。近年來,國家補償政策多,農民實惠大,但要把握不好,就會造成不穩定因素和違法事件發生,把各項補償政策、標准公布於眾,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才能保一方穩定。
——行政關。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最有效的行為。幹部在工作中的每個具體的行為都能反映政府的形象。在具體工作中,作為領導、班子,必須做學法榜樣,當用法先鋒,行法定職權。行政權的運用,最經常、最廣泛、最密切地關系著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崇尚法制權威,是實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執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