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規範文件監督行政法
A. 行政法是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嘛
不是。國家機關包括各級政府,包括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也包括各級人大,全國人大制定的是法律,地方人大制定的是地方性法規。只有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才是行政法。
行政法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1.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2.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這樣,但是有的教科書會分得更詳細,包括把憲法也認為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我覺得不必要。有覺得不對的可以補充,這玩意就是個學術問題,誰都有自己的觀點。
B. 行政法規、行政法、行政法律規范的區別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回行政法規制定程序答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律規范,是指由各種國家機關所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規只不過是行政法的淵源(或者說表現形式)之一,行政法律規范則是行政法的內容。
C. 簡述行政法律規范與行政法的關系
行政抄法律規范:是指由各種國家機關所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不是具體的法典,由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定,一般稱某某法,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等,而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其效力低於行政法,一般稱某某條例。
D. 行政立法和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區別是什麼
1、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行政行為,所具有行政性,它是專一種主體活動,所屬以具有立法性,它的內容主要為貫徹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採取行政措施,所以主工具有執行性和從屬性特點,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2、行政規范性文件就是由行政機關發布的對某一領域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准立法行為。
3、區別:前者屬於法律的一部分,可作為法律依據,而後者則是行政機關的一個文件,如果同法律違背,則以法律為准。顯然前者的使用范圍更為廣泛,地位更高。這是最大的區別。
E. 屬於行政法律規范的文件有哪些
行政法律規范,是指由各種國家機關所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根據立法主體的不同,行政法律規范的基本內容構成如下:
1.憲法
2.法律
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相關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政府組織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些法律則不僅包括行政法律規范,還包括其他部門法規范,如《人民警察法》中有關人民警察職務犯罪和有關這種犯罪管轄的規范就分別屬於刑法與刑事訴訟法范疇。當然,在主要是屬於其他部門法規范的一些法律中,也有可能包含有行政法律規范,如《婚姻法》中有關結婚登記的規范,就屬於行政法律規范。
3.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
包括中央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規范;而行政規章則指中央政府各職能部門制定的法律規范。
4.地方性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根據憲法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性規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所有這些地方性立法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涉及地方性行政權力及其運行方面的規范,屬於行政法律規范的范疇。
5.法律解釋與國際條約
法律解釋通常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與行政解釋等幾種,也是行政法律規范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此外,一國政府所簽訂、加入或承認的國際條約,其中許多涉及國家行政權力及其運行,如各種關稅管理協定、有關行政管轄權以及行政公共關系的國際公約等,這些在該國國境之內同樣具有法律規范功能,因而也成為一國行政法律規范的組成部分。
F. 如何理解行政規范性文件的監督機制
推行行政監督制度,是堅持從源頭預防腐敗、加強對行政權力運行監督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新形勢下深刻認識和把握權力運行特點與規律、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證和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積極探索,對構建為民、務實、高效、透明、廉潔政府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那麼怎麼樣才能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強化對行政行為的監督?
一是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要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接受質詢。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虛心聽取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各行政機關都能積極出庭應訴、答辯。對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行政判決和裁定,各行政機關做到自覺履行。
二是加大了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力度。一是嚴格審查政府下發的行政規范性文件,做到嚴格把關,確保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同時,對下發的規范性文件嚴格按規定上報上級法制辦和同級人大常委會審查備案。二是給類規范性文件嚴格實行備案審查制度。對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審查到不能行文的絕不備案,並及時以書面形式告知行文單位,要求行文單位限期撤消或變更。
三是切實做好行政復議工作和行政應訴工作。在行政復議方面,要通過組織開展《行政復議法》及其實施條例學習宣傳活動,召開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座談會等形式,總結交流經驗,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在行政應訴工作方面,制定並下發《×××人民政府行政應訴暫行規定》,切實規范行政機關行政應訴工作,提高行政應訴質量。
四是積極拓展行政監督渠道。一是加強層級監督,強化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對下級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開展經常性的監督檢查。二是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制定下發《關於開展機關效能建設的意見
》,對行政低效、行政失效等問題,由監察部門督促進行整改。三是發揮審計和監察作用,切實保證執法活動的廉潔和公正。四是對經市長公開電話、市電視台、市長信箱以及縣長公開電話、縣長信箱投訴事項和反映的問題,縣政府領導都直接答復或指示相關單位限時答復,使其及時得到解決。
G. 行政法,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區別
1、范圍不同來法律法規、行政源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H. 行政規範文件和行政法規、規章的區別
法律的定義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它的目的和功能。
在社會中法律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維持秩序和解決糾紛。說到這里我們必須記住,法律不單是一套行為規則,它也是明確責任和力促社會正義的手段。
法律也被定義為上級對下級的命令,稅法很符合這種對法律的認識。法律也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方法。法律為社會帶來了變化,社會又促成了法律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既是變化的工具又是變化的結果。
法律有多種分類方式。有時候法律被稱做實體的或程序的。實體法規定了權利,程序法則確立保護權利並使其生效的程序。
法律也常常被分為公法或私法。公法一般包括影響公眾的法律,它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憲法,行政法和刑法。私法處理有組織社會中個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合同,侵權和財產。任一個還可往下繼續細分。
法律和法規的區別在於:
1、制訂的機關不同:法律的制訂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來完成的,法規的制訂可以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來完成,也可以由部一級主管機構來完成。
2、法律效力不同,法律的效力一般高於法規的效力,與法律相抵觸的法規,在實際的審判和操作中應當以法律為准。
3、空間效力不同,地方性法規只能在某一地方生效,其他省市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的空間效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圍之內。
4、調整范圍不同,法律的調整范圍可以涉及多個方面或多項內容,法規的調整范圍一般是社會生活的某一具體方面或某一項具體內容。
地方性法規是與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具有相同法律效力的我國的法律淵源。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北京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屬於(規章)
2.若上述四種抽象性文件的規范發生沖突,應優先適用(行政法規)
I. 行政規范性文件、行政慣例在一定時候可以成為行政法的形式源淵。從法律形式源淵角度,你是如何理解的
行政規范性文件慣例作為現代行政法法源之一,存在於行政和司法實務之中。專行政慣例源於行屬政機關在行政過程中的習慣性「做法」,它不同於民間慣例。行政慣例作用於成文法出現的漏洞之處,所以它是一種補充性法源。行政慣例的形成條件是成文法沒有明確規定,且存在著一個持續相當時間的行政「做法」,並獲得了一定范圍內民眾的普遍確信和為法院生效判決所確認。成文法源效力住階受制於制定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的地位高低,行政慣例的效力位階也可以參照此方法確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