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頒布的教育行政法規有哪些
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幼兒教育行政法規是
1989 月,國家教委制定發布了《幼兒園管理條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國務院批准頒發的第一個幼兒教育法規。
Ⅱ 我國幼兒教育法規主要有哪些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幼兒園的管理,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招收三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對其進行保育和教育的幼兒園。
第三條 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應當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和諧發展。
第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制訂幼兒園的發展規劃。
幼兒園的設置應當與當地居民人口相適應。
鄉、鎮、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的幼兒園的發展規劃,應當包括幼兒園設置的布局方案。
第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依據本條例舉辦幼兒園,並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公民舉辦幼兒園或捐資助園。
第六條 幼兒園的管理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和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原則。
國家教育委員會主管全國的幼兒園管理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轄區內的幼兒園管理工作。
第二章 舉辦幼兒園的基本條件和審批程序
第七條 舉辦幼兒園必須將幼兒園設置在安全區域內。嚴禁在污染區和危險區內設置幼兒園。
第八條 舉辦幼兒園必須具有與保育、教育的要求相適應的園舍和設施。幼兒園的園舍和設施必須符合國家的衛生標准和安全標准。
第九條 舉辦幼兒園應當具有符合下列條件的保育、幼兒教育、醫務和其他工作人員:
(一)幼兒園園長、教師應當具有幼兒師范學校(包括職業學校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程度,或者經教育行政部門考核合格。
(二)醫師應當具有醫學院校畢業程度,醫士和護士應當具有中等衛生學校畢業程度,或者取得衛生行政部門的資格認可。
(三)保健員應當具有高中畢業程度,並受過幼兒保健培訓。(四)保育員應當具有初中畢業程度,並受過幼兒保育職業培訓。
慢性傳染病、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幼兒園工作。
第十條 舉辦幼兒園的單位或者個人必須具有進行保育、教育以及維修或擴建、改建幼兒園的園舍與設施的經費來源。
第十一條 國家實行幼兒園登記注冊制度,未經登記注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舉辦幼兒園。
第十二條 城市幼兒園的舉辦、停辦、由所在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登記注冊。
農村幼兒園的舉辦、停辦,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登記注冊,並報縣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第三章 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第十三條 幼兒園應當貫徹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創設與幼兒的教育和發展相適應的和諧環境,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
幼兒園應當保障幼兒的身體健康,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衛生習慣;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德行為。
第十四條 幼兒園的招生、編班應當符合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
第十五條 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招收少數民族為主的幼兒園,可以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語 言。
第十六條 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
幼兒園可以根據本園的實際,安排和選擇教育內容與方法,但不得進行違背幼兒教育規律,有損於幼兒身心健康的活動。
第十七條 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幼兒。
第十八條 幼兒園應當建立衛生保健制度,防止發生食物中毒和傳染病的流行。
第十九條 幼兒園應當建立安全防護制度,嚴禁在幼兒園內設置威脅幼兒安全的危險建築物和設施,嚴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質製作教具、玩具。
第二十條 幼兒園發生食物中毒、傳染病流行時,舉辦幼兒園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立即採取緊急救護措施,並及時報告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或衛生行政部門。
第二十一條 幼兒園的園舍和設施有可能發生危險時,舉辦幼兒園的單位或個人應當採取措施,排除險情,防止事故發生。
第四章幼兒園的行政事務
第二十二條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負責監督、評估和指導幼兒園的保育、教育工作,組織培訓幼兒園的師資,審定、考核幼兒園教師的資格,並協助衛生行政部門檢查和指導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會同建設行政部門制定幼兒園園舍、設施的標准。
第二十三條 幼兒園園長負責幼兒園的工作。
幼兒園園長由舉辦幼兒園的單位或個人聘任,並向幼兒園的登記注冊機關備案。
幼兒園的教師、醫師、保健員、保育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由幼兒園園長聘任,也可由舉辦幼兒園的單位或個人聘任。
第二十四條 幼兒園可以依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收費標准,向幼兒家長收取保育費、教育費。
幼兒園應當加強財務管理,合理使用各項經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剋扣、挪用幼兒園經費。
第二十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和破壞幼兒園園舍和設施,不得在幼兒園周圍設置有危險、有污染或影響幼兒園採光的建築和設施,不得干擾幼兒園正常的工作秩序。
第五章 獎勵與處罰
第二十六條 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由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予以獎勵:
(一)改善幼兒園的辦園條件成績顯著的:
(二)保育、教育工作成績顯著的;
(三)幼兒園管理工作成績顯著的。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幼兒園,由教育行政部門視情節輕重,給予限期整頓、停止招生、停止辦園的行政處罰:
(一)未經登記注冊,擅自招收幼兒的;
(二)園舍、設施不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安全標准,妨害幼兒身體健康或者威脅幼兒生命安全的;
(三)教育內容和方法違背幼兒教育規律,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由教育行政部門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罰款的行政處罰,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門建議有關部門對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一)體罰或變相體罰幼兒的;
(二)使用有毒、有害物質製作教具、玩具的;
(三)剋扣、挪用幼兒園經費的;
(四)侵佔、破壞幼兒園園舍、設備的;
(五)干擾幼兒園正常工作秩序的;
(六)在幼兒園周圍設置有危險、有污染或者影響幼兒園採光的建設和設施的。
前款所列情形,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三十一條 本條例由國家教育委員會解釋。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自一九九O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Ⅲ 我國頒布了哪些教育法律和法規呢
一、教育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版
3、中華人民共和權國義務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二、教育行政法規
1、教師資格條例
2、幼兒園管理條例
3、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4、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三、教育部門規章
1、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2、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3、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
4、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
5、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四、相關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Ⅳ 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的教育法律都有哪些
一、教育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二、教育行政法規
1、教師資格條例
2、幼兒園管理條例
3、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4、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三、教育部門規章
1、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2、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3、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
4、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
5、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四、相關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Ⅳ 試論述我國主要的教育法律及其主要內容
現階我國教育基本政策和法規的主要內容:
「開辦一所學校,就等於關閉一所監獄」―――(英)教育家、原教育部長薩德勒語。
這是一句具有時代氣息的哲理名言。它揭示了辦學校與辦監獄的辯證關系,指出了現代教育與法制之間的必然聯系,提出了依法辦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現階段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基本政策:
所謂教育發展的基本政策:是指對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教育,對教育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環節,都具有制約作用或影響力的政策。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1993年2月13日《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
國務院於1999年1月13日批准同意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國務院於2004年2月10日批准同意國家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現階段我國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在辦學方向上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十七大報告的教育論述 )
十八大報告的教育論述: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師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三個關鍵詞:基石、公平、公益。
(二)、在培養目標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中國教育方針的變化和發展:
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⑵、1950年中央教育部提出:「為工農兵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教育方針。
⑶、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⑷、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 「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⑸、1981年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 「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⑹、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⑺、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大規模地准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⑻、1990年12月30日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⑼《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93年2月13日)第27條中明確指出: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0)、1995年3月18日,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教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⑾、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明確了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 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在教育體制上主張給地方和學校以更多的自主權.
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模式的改革,中心是實行簡政放權,加強宏觀管理,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使學校能與整個社會協調發展,滿足不同利益主體的需求。
教育行政部門要轉變職能,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主要承擔四個方面的職能:
----規劃;
----協調;
----服務;
----監督。
(四)、在辦學模式上倡導多形式。
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提出:在發展民辦教育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凡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辦學形式均可以大膽實驗。
目前我國民辦辦學模式:個人獨立辦學型、社會贊助辦學型、企業投資辦學型、中外合作辦學型和國有民營辦學型。
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民辦教育占國民教育的12.44%。
五)、在教育投資上鼓勵多渠道
目前我國教育投資有六種渠道:
1、財政撥款(財)
2、城鄉教育經費附加的開征(稅)
3、非義務教育的學費制度(費)
4、校辦產業和學校有償服務收入(產)
5、社會捐資、集資(社)
6、設立教育基金(基)
(六)、在教育發展策略上突出統一要求和因地制宜相結合。
我國的教育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必須走出符合我國各地區實際的發展教育的新路子。
(七)、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強調政治業務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相對穩定。
「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 。----鄧小平
1、教師職業的性質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以影響,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2、教師職業的特點
(1)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關於教師的職業角色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A、有人曾對教師職業角色進行了分析,提出教師職業角色主要有三個方面:
教學與行政角色——如教員、榜樣、課堂管理員、辦事員、青年團體工作者等;
心理定向角色――如人際關系藝術家、社會心理學家、臨床醫生、催化劑等;
自我表現角色――如學習者與學者、父母形象、尋求權力者、助人的需要等。
B、袁振國先生(國家教育部基礎司副司長)認為:
④未來生活的設計者;
(2)職業訓練的專業化
(3)由於教師的勞動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決定教師的勞動是一種示範性的勞動___示範性
(4)由於教育成果具有群體性和個體性的特點,決定教師的勞動是一種群體性和個體性相結合的勞動___協作性
(5)由於教育勞動哺育人才的周期性長,決定教師的勞動是一種持久性的勞動____持久性
4.教師的勞動任務
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
作為教師應承擔以下具體任務:
(1)搞好所任學科的教學工作;
(2)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組織好課外活動;
(4)參與管理學校;
(5)協調好學校與社會、家庭的關系;
(6)結合本職工作,進行教育科學研究。
5.對教師的要求
(1)重道
重道--指教師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強烈的事業心、使命感。
教師是塑造未來一代靈魂的工程師,其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態度和效益,直接影響著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教師應該既是學生的「經師」,又是學生的「人師」,既有經師之能,又有人師之本,集二者於一身,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
(2)博識
博識--就是指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學識修養、良好的知識技能結構。
教師的文化科學素質、修養和智能的高低,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
(3)會教 會教--就是要善於從學生實際出發,恰當地運用教育教學原理、原則和方法,使教育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4)愛生
愛生--就是教師對學生必須具有強烈而深沉的教育愛。
(5)善處
善處--就是要善於自處,要加強自我修養,注意保持心理平衡,形成良好的心境,應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和熱情、飽滿的精神狀態,不斷提高自我心理品質。
6、教師的基本功
語言基本功
板書基本功
寫作基本功
實驗操作基本功
備課基本功
了解和評價學生基本功
組織管理學生基本功
教育科研基本功
二、我國現行教育法規的表現形式及內容
(一)、憲法中的教育條款
1、關於我國教育性質和方向的規定;
2、關於我國教育目的和任務的規定;
3、關於公民在教育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4、關於我國教育制度的規定 ;
5、關於我國教育法制制定的基本原則的規定。
(二)、教育基本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稱謂:教育根本法、教育總法、教育母法、教育憲法等)
1、意義:可用16個字形容:「十年制定,百倍其功,千秋基業,萬眾受益」 。
2、《教育法》的主要內容
3、實施《教育法》要注意抓住重點和難點。
重點:
(1)確保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落實;
(2)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加大實施素質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3)增加教育投入;
(4)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難點:
落實《教育法》的難點,仍是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問題,關鍵是教育經費和教師待遇不夠落實。
(三)、單項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中的教育條款:
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單行(或單項)的教育法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是中國教育發展新的里程碑,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史從此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1、新法出台,有哪些亮點和突破?
以人為本,凸顯義務教育發展新理念
新《義務教育法》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維護適齡兒童、少年受教育權利的平等,作為立法的基本宗旨和價值取向。
這種新理念在《義務教育法》中的「新」體現在什麼方面呢?
均衡發展 平等教育
----規定適齡兒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要求「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
----不得分設「重點校和非重點校、重點班和非重點班」;
----「均衡配置學校師資力量」;
----「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
----對「均衡發展狀況」進行督導;
----對外來工子女「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等等。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主要表現為「八大均衡」:
(1)入學權利和入學機會實現均等發展;
(2)區域間實現均衡發展;
(3)城鄉間實現均衡發展;
(4)校際間實現均衡發展;
(5)學生間實現均衡發展;
(6)不同類別、不同級別教育間實現均衡發展;
(7)教育質量實現均衡發展;
(8)教育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間實現均衡發展。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是學校的均衡發展。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經費保障:
----建立「共擔」、「分擔」的投入機制;
----專門規定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未履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法律責任。
政府職責
---省級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政府「為主管理」的職責 ;
----明確了省級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經費投入的責任;
----設立的「問責制度」。
2、如何依法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強化政府統籌公共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責任;
——加強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
——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基本標准,實施標准化學校建設;
——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
——規范學校辦學行為;
——努力解決弱勢群體公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教師法》主要內容
(1)《教師法》的適用范圍
本法適用范圍是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教師。
(2)教師的權利
教師具有六項職業權利:教育教學權、學術研究權、學生管理權、報酬待遇權、參與管理權和進修培訓權。
(3)教師的義務
教師應履行教育教學、遵紀守法、思想教育、尊重學生、保護學生和提高水平等六個方面的義務。
(4)教師資格制度
----教師資格條件
----教師資格分類與學歷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的認定
(5)教師聘任制度
(6)教師的待遇
(7)法律責任
2、《教師法》的實施
(1)強化政府行為,切實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2)加快《教師法》配套法規的制定實施,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另一種是其它法律中的教育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四)、教育行政法規
教育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制定或批準的有關教育方面的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法規的重要內容。(或: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為實施、管理教育事業,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1)《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1981年5月20日國務院發布);
(2)《中小學勤工儉學暫行工作條例》(1983年2月20日國務院發布);
(3)《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1986年12月15日國務院發布);
(4)《掃除文盲工作條例》(1988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
(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1988年3月3日國務院發布);
(11)《教學成果獎勵條例》(1994年3月14日國務院發布);
(12)《殘疾人教育條例》(1994年8月23日國務院發布);
(13)《教師資格條例》(1995年12月12日國務院發布);
(14)《社會力量辦學條例》(1997年7月31日國務院發布);
(15)《禁止使用童工規定》(2002年10月1日國務院令第364號發布);
(16)《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03年3月1日國務院發布);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2004年3月5日國務院令第399號公布)等。
(五)、地方性教育行政法規
地方性教育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或常委會,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在地的市人大或常委會,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大或常委會制定和頒布的有關教育方面的規范性文件。
地方性教育行政法規從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上劃分,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執行性、補充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規
2、自主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規
特點:
一是具有從屬性
二是具有區域性
三是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④未來生活的設計者;
(2)職業訓練的專業化
(六)、教育行政規章
1、教育行政規章的含義 -----是指國家教育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在地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批准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和頒布的有關教育方面的規范性文件 。
2、教育行政規章的特點 (1)教育行政規章是由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其他一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群眾組織均無權發布教育行政規章;
近10年來,教育部公布的主要教育行政規章:
(1)《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2006年9月1日教育部令第23號)
(2)《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2005年3月4日20日教育部令第22號)
(3)《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令第18號發布)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2004年3月1日教育部令第20)
(5)《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修訂)》(2003年5月1日教育部令第15號)
(6)《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規定》(2003年5月21日教育部令第16號)
(7)《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2002年9月20日教育部令第14號)
(8)《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令第13號)
(9)《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號)
(10)《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2001年6月7日教育部令第11號發布)
(11)《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令第10號)
(12)《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1999年12月30教育部令第8號)
(13)《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令第7號)
(14)《中小學接受外國學生管理暫行辦法》(1999年7月21日教育部令第4號)
(3)教育行政規章必須是在國家行政機關職權范圍內發布,其法律效力具有特定性,只在本專業和本地區范圍內有行政法律效力;
(七)、聯合發布的教育行政法規和規章
這一類行政法規和規章比較少。它反映了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直接參加教育行政管理。
1、黨和政府聯合發布的 ;
2、教育行政部門和其它行政部門聯合發布的 ;
如:教育部、財政部1997年6月23日發布的《中小學校財務制度》。
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2001年10月8日發布的《關於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
3、教育行政部門和群眾團體聯合發布的。
三、我國應有的教育法規的法律體系和內容
(一)、教育法規體系的構成
1、橫向構成 ------是指按照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范圍或社會關系的構成要素(主客體內容)之不同,劃分出若干處於同一層次的部門法,形成法律調整的橫向覆蓋面。
2、縱向構成 ------是依據法的效力、級別和適用范圍,使所有法律形成高低不同的層次,這些不同層次構成法律體系的縱向構成。
(二)、我國教育立法應有的基本內容
從各國教育立法的經驗和趨勢來看,我國目前應盡快著手制定教育行政組織法、教育經費法、學校保護法、師范(教師)教育法等法
憲 法
第一層次 教 育 基 本 法
第二層次 教 育 部 門 法(教育一般法)
縱 義 教 教 教 學 師 職 成 高 社
向 務 育 師 育 校 范 業 人 等 會
構 教 行 法 經 保 教 教 教 教 教
成 育 政 費 護 育 育 育 育 育
法 組 法 法 法 法 法 法 法
織
法
第三層次 橫向構成
若干教育行政法規(條例、規定、辦法、細則等)
第四層次 若干教育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教育法規
(規定、辦法、規程、守則、標准等)
總之,從世界范圍看,教育法規的結構體系已基本形成,這就是以憲法為母法,以教育基本法為核心,形成了包括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法,各種層次和形式的教育法規與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行政、教育財政、國防教育、企業教育、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等等方面法律在內的縱橫交錯的立體型全方位的教育法規結構體系。
(修改編輯參考:http://wenku..com/view/fc891cb6c77da26925c5b052.html)磕謝
Ⅵ 我國頒布了哪些教育法律和法規
教育立法指的是國家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關教育的法規。 教育的法規回包括最高國答家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憲法中的有關教育的條款和有關教育的法律,國家地方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地方性教育法規,以及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頒布的教育命令、章程、條例、決議等規范性文件。
我國已頒布了的教育法律
1995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
Ⅶ 我國教育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教育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7)我國頒布的教育行政法規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十七條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
國家建立科學的學制系統。學制系統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設置、教育形式、修業年限、招生對象、培養目標等,由國務院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教育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八條國家制定學前教育標准,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特別是農村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
第十九條 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學。
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有義務使適齡兒童、少年接受並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第二十條 國家實行職業教育制度和繼續教育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和行業組織以及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採取措施,發展並保障公民接受職業學校教育或者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使公民接受適當形式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業務等方面的教育,促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推動全民終身學習。
第二十一條 國家實行國家教育考試制度。
國家教育考試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確定種類,並由國家批準的實施教育考試的機構承辦。
第二十二條 國家實行學業證書制度。
經國家批准設立或者認可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頒發學歷證書或者其他學業證書。
第二十三條 國家實行學位制度。
學位授予單位依法對達到一定學術水平或者專業技術水平的人員授予相應的學位,頒發學位證書。
第二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採取各種措施,開展掃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國家規定具有接受掃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應當接受掃除文盲的教育。
第二十五條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評估制度。
Ⅷ 什麼是教育立法,我國已頒布了哪些教育法律
教育立法指的是國家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關教育的法規。 教育的法規包括最高國家回權答力機關制定頒布的憲法中的有關教育的條款和有關教育的法律,國家地方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地方性教育法規,以及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頒布的教育命令、章程、條例、決議等規范性文件。
我國已頒布了的教育法律
1995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
Ⅸ 教育行政法規有哪些
教育行政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為實施、管理教育事業,根據憲法和教育專法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教育屬行政法規在內容上是針對某一類教育管理事務發布的行為規則,而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事件和具體問題作出決定,在形式和結構上必須比較規范,在時效上必須有相對的穩定性;其制定、審定、發布須經過法定的程序。只能了解這個。。
Ⅹ 一道選擇題: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國務院有權制定和發布()A 教育法律 B 教育行政法規
B 教育行政法規
國務院只能發布法規,而法律只能由人大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