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周敏
1. 懷化市 鄧衛華
[1]尹少成. 國外訴訟和解與我國法院調解之比較研究——關於廢除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思考[J]. 懷化學院學報,2011,(1).
[2]王璇. 調審分離:我國法院調解制度改革的路徑[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3]毛興平,劉艷芳. 法院附設調解制度與法院調解制度之比較[J].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2).
[4]李玥. 法院調解制度有關問題探析[D].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2009.
[5]徐萬鵬,劉芳,喻玫. 試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重構[J]. 河北法學,2006,(1).
[6]齊愛軍. 和諧社會下的法院調解制度的重構[J]. 邢台學院學報,2006,(4).
[7]劉新紅. 論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J].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6,(6).
[8]鄧輝輝. 論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J].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9]陸金偉. 法院調解制度的實踐探索與模式選擇[D].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2010.
[10]馬艷. 試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D].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2005.
[11]姜霞. 反思與借鑒:法院調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 湘潭大學: 湘潭大學,2003.
[12]盧勇. 法院調解制度的反思與重構[D]. 湘潭大學: 湘潭大學,2006.
[13]張珉. 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重構——以協同主義訴訟模式為背景的分析[J]. 寧夏黨校學報,2005,(6).
[14]鄭小明,羅志堅.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弊端、原因及完善[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
[15]白潔. 法院調解制度:檢討與重構[J].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16]張玉. 對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反思[J].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2,(6).
[17]王國春. 法院調解制度之重構[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18]胡文文. 淺析我國法院調解制度[D]. 蘇州大學: 蘇州大學,2010.
[19]周衛華.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實例解析[D]. 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2009.
[20]張岩. 中國法院調解制度研究[D].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2005.
[21]周耀榮. 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發展和完善[D]. 蘇州大學: 蘇州大學,2005.
[22]何亞軍,施春軍. 我國調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兼論人民調解與法院調解的協調與整合[J]. 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5,(3).
[23]張躍進,江洪娟. 法院調解制度價值分析——兼談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再重構[J].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1).
[24]汪振江. 法院調解高反悔率現象審視與調解制度的回歸[J]. 科學經濟社會,2011,(1).
[25]劉顯鵬. 和諧社會下法院調解之發展探析[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6]李浩. 調解的比較優勢與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27]劉顯鵬. 法院調解適用范圍探析[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28]楊立明.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探討[D]. 湘潭大學: 湘潭大學,2006.
[29]季俊強. 構建我國特色法院附設調解制度——基於我國調解改革實踐的思考[J].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3).
[30]吳志剛. 法院調解制度中的人權保障研究[J].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6,(2).
[31]李道剛. 美國法院建立調解制度的歷史嘗試[J].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4).
[32]周向明,王靜. ADR對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重塑[J].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33]李俊傑,甄世輝. 法院調解制度改革之構想[J].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3).
[34]林爭暉. 論法院調解制度之改革[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35]劉金華. 論基層法院強化訴訟調解之必要[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1).
[36]文曉慶. 論我國法院附設調解制度的構建[J].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37]張輝,張德峰.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博弈分析——再論調審分離[J]. 時代法學,2005,(3).
[38]石先鈺. 法院調解制度的反思與完善[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39]高金嶺,李富堂. 論法院調解制度的價值及完善[J]. 河北法學,2003,(2).
[40]劉芳.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困惑與出路[J]. 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1).
[41]鍾玲. 法院調解制度中的人權保障研究[J].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3).
[42]李建玲. 略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之改革[J]. 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4,(3).
[43]張玉.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反思與改革[J].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4).
[44]孫富安. 論法院調解制度[D].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2009.
[45]朱琳. 我國法院附設調解制度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2009.
[46]韓立軍. 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之重構[D]. 燕山大學: 燕山大學,2010.
[47]賀柯. 新時期法院調解制度研究[D].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2010.
[48]趙欣. 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D].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2008.
[49]周敏華. 試論法院調解制度[D].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2005.
[50]劉剛. 從司法ADR視角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重構[D]. 華東政法學院: 華東政法學院,2006.
2. 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的機構設置
1、人權法研究中心
2、中東法研究中心
3、禁毒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
4、行政回法答應用研究中心
5、比較行政法研究中心
6、地方政府法治研究中心
7、軍事法研究中心
8、教育法研究中心
9、動物衛生與福利研究中心
10、政府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研究中心 1、團總支書記:鞠娟 金惠萍
2、院辦公室:王凱 葉林
3、輔導員:鞠娟 金惠萍 侯毅 羅娜 朱騫
4、教務辦公室:崔小宜 馬思潔
5、資料室:魏小盈 1、客座教授
應松年中國政法大學
楊小君國家行政學院
周健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安 東 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
2、憲法教研室
教授: 董和平 鄭軍
副教授:侯西勛 薛西麗 褚宸舸 管華 常安 錢景宇 劉璞
講師: 張佐國
教研室主任:侯西勛
3、行政法教研室
教授:王周戶 貢世康 賀樂民
副教授:王德星 徐文星 安子明 李大勇
講師:李燕玲 鄭寧波 杜國強 張燕
教研室主任:王德星
4、行政訴訟法教研室
教授:王麟 姬亞平
副教授:王玉樓 李瑰華 王丹紅 湯洪源 彭濤
講師: 胡曉玲 周敏
教研室主任:姬亞平
5、軍事法教研室(研究中心)
副教授:冉巨火
講師:楊永康
教研室主任:楊永康
研究中心主任:冉巨火
3. 關於西部的傳說
彝族,過去是奉以祖先崇拜為主的多神崇拜,該族的巫師叫畢摩,因為他們在保存和傳播宗教及民族文化方面曾發揮重要作用,因而被神化了。該族的神話傳說中,提到遠古時天地有過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因天上有六個月亮,七個太陽,天官派畢摩下凡,用馬桑枝與鐵莖草掃除了宇宙的孽障。第二次是風暴肆虐,也是畢摩下凡拯救了人間。第三次洪水泛濫,天官派了三個畢摩攜帶經書下凡。他們各騎黃牛一頭,經書便拴在牛角上。經過汪洋大水時,經書被浸濕了。經書放在青樹葉上曬,被沾破了一半,所以彝文經書不全了。另有一說是被老鷹抓破了一半。因此,經書便被視為「天書」。這里所說的「天書」,便是彝族古老文化集大成的彝經。其中最著名的彝經典籍《西南彝志「,原名的意譯是」影形及清濁二氣「。全書共37萬余彝文文字,在黔西北水西地區發現,是目前所見到記載彝族古史和文化最全面的書。該書開篇便是創世神話。
納西族的2400多種,其中大神有220多個,善神60多個,惡神60多個,一般神90多個,女神20多個,勝利神120多個。此外,還有雷神、山神、護法手摩卡神半人、神化的巫師東巴等等。有神便有神的故事。可見東已經中保存神話之豐富。納西族有學者說,東巴文學的主體是神話。東巴神話與東巴祭禮互相依存。虛幻的色彩,想像的魅力,信仰的忠誠,迷茫的氛圍,構成了一個人神相依、人神相通了人神難分、神為人形的神秘世界。後人正是通過這個五色絢麗的神界,窺視那逝去久遠的古代社會。
居住在我國東北邊境的鄂溫克族,自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善於獰獵、馴鹿,仍有熊圖騰崇拜的殘余。他們獵到熊以後,有一系列的崇拜儀式和禁忌,先將熊的頭和骨、五臟等用樺樹條或乾草包好,掛在樹上,進行風葬,然後向其敬煙、叩拜、做哀哭狀,意思是對祖先的悼念,求得熊圖騰的寬恕。
為什麼鄂溫克人會把熊視為祖先呢,他們的神話傳說是這樣解釋的:有一個獵人進山打獵的時候,突然被一隻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帶進山洞,強迫獵人與她成婚。獵人被迫元奈,便在山洞裡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幾年,直到他們生了一隻小熊。後來獵人乘機從山洞中逃了出來。母熊發現獵人逃走了。便抱著小熊追趕就把小熊當場撕成兩半,一半拋向獵人,一半留在身邊。留在身邊的成了後來的熊,拋給獵人的就是後來的鄂溫克人。這當然很荒誕,哪有熊會變人的,這便是他們遠古祖先圖騰觀念的反映。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同源,「原是一個古老部落的兩個親近的分支」 ②,因此這兩個民族流傳著完全相同的關於熊祖先的神話,鄂倫春還有一系列復雜的獵熊祭熊的儀式,其目的之一是為了怕他們認為有靈性的熊對獵人與分食熊肉的人進行報復。風葬時,還要唱一首風葬的歌,歌詞的內容,其中隱含這樣的意思:不是我們打死了你,而是你的壽命到了,自己死去的。他們稱雄熊為祖父、舅舅,稱雌熊為祖母③。鄂溫克與鄂倫春的熊祖先神話,屬於比較單純的動物圖騰神話,沒有與後世的其它傳說故事相混在一起。西南少數民族此類神話更不鮮見。怒族傳說,他們的始祖是蛇與蜂交配所生,藏族說猴子與岩妖交配才有了人類。彝族崇拜的動物有虎、鹿、猴、水牛、綿羊、岩羊、豬子、熊、鼠、鷹、自雞、綠斑鳩鳥等等。西雙版納的勤納的克木人,直至80年代初,還保留著完整的圖騰制度,形式相當原始。克木人對所信奉的圖騰動物,不捕不吃,連摸一摸都認為是不敬。
小麻雀氏族的圖騰神話說:有一男子守旱谷地。穀子成熟了,各種鳥都飛來吃。他一天到晚,邊敲竹筒邊大聲喊叫驅逐雀鳥。一天中午,天氣悶熱,他就用刀來削黃瓜吃。正用刀口往嘴裡送黃瓜時,突然一群小米雀來吃穀子,他慌忙大聲吼叫著趕雀,刀子將嘴劃開,人死了。從此,小米雀就成了這戶子孫的姓氏①。
傣族的潑水節神話傳說,既與宗教信仰有關,也與傣族人民居位地特殊的地理氣候有關,人們選擇當地旱季與網季交替的季節歡度節日,意味人們要進入耕耘的農忙時節。同時,民間也流傳著幾種不同的傳說。其中最古老的傳說保存在一部長篇史詩《巴達麻嘎捧尚羅》①中。該史詩的整理本漢譯文約13000行左右。
史詩保存了傣族古老的龐大的神繫世界。其中歷法神捧麻遠冉狂傲無禮,天王瑪哈捧使其閉目睡倒10萬年。想不到此神的七個女兒與第三層天神帕雅英相勾結。七個女兒為了帕雅英的主後,使用七個姐妹的頭發所作的弓,割下了父親的頭顱,闖下了大禍。神們為了救活捧麻遠冉,只好到森林裡砍下了大象的頭為他安上,此神從此便成為象首之神。
七個女兒因犯了殺神父之罪,被趕下天層,她們輪流抱著神首贖罪。七女輪流抱,一人抱頭,其餘六人不斷潑水,免成火災。要一直潑到神頭不再噴火,七女的罪才算贖清。這是傣族著名的關於潑水節的早期內容。隨著小乘佛教由印度傳入傣族地區,潑水節傳說的內容便有了改變,將這一天說成是佛的生日,又叫」浴佛節「。據說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在河裡洗了一次澡,精神爽快,身體感覺甚佳,才得徹底覺悟而成佛。佛徒為效法佛祖,也希望經過洗浴後成佛,故佛寺中這天要舉行浴佛的盛典,並相互潑水。其實這是晚出的。現代人過潑水節,多是相互嬉戲,相互祝福,已沒有多少宗教色彩。自從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後,男性祖先取代了女性祖先的地位。在生產、經濟和生活,以至宗教領域里,男性都取而代之,唯有一件事,是男性永遠也取代不了的,即生育後代。然而繁衍後代關繫到一個族的生存興衰,偉大而神聖,。男性為了爭得這最後一塊地盤,認為男子跟女子一樣,不需要異性,同樣能生育子女,因此中外神話都有男人生孩子的傳說,還產生了相應的風俗。13至14世紀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這樣寫過他在雲南地區的見聞:「這地方的人,流行一種奇異的習慣。孕婦一經分娩,就馬上起床,把嬰兒洗干凈包好後,交給他的丈夫,丈夫立即坐在床上,接替她的位置,一擔負起護理嬰兒的責任,共須看護40天。孩子一生下後,一會兒,這一家的親戚、朋友都來向他道喜。而她的妻子則照常料理家務,送飲食到床頭給丈夫吃,並在身旁邊哺乳。」這正是男子企圖爭奪生育權的心理在風俗上的表現。由此可見,兩性之間曾經有過爭奪生育權的斗爭。
這種有趣的社會現象在中國防神話傳說里有生動的反映。高山族是這樣解釋人類誕生的:一塊巨石裂開,從中走出一個男子。海波奔涌,海濤奔向竹林,一根大竹突然裂開,從叫L跳出了一位男子。這兩個興趣相投,形影不離,在睡夢中彼此的膝頭相互摩擦了一下,一人右膝生出了一個男孩,另一人的左膝生下了一個女孩。這一男一女,便是雅美人的祖先。牙美人,分布於台灣島東南70公里的蘭嶼島上擊1977年統計,人口約2500人。他們這一神話的內容很古老,所謂兩膝相擦生孩子的男神,實際是兩個不同氏族的象徵。也就是說,以巨石為主圖騰的氏族與另一個以大竹為圖騰的氏族的後代實行外婚制。按生理特點,應是一男一女的結合生育後代,然後他們的後代再相配。因為到父系社會以後,女神一變而為男神,所以成了兩位男神結合生子女的奇談。
阿布卡赫赫經過千難萬劫,雖然暫時打敗了她的對手惡神耶魯里,也還是改變不了歷史的命運。又不知過了多少年代,這位女天神本身竟逐漸轉化成了男天神,改稱為阿布卡恩都里。從此,他是宇宙之主,享受人間的祭祀。此神已有專橫獨斷的特點,酷似英雄時期的部落首領。
看來,神間確實是人界的折射,男神奪女神之權多麼不容易,達到六親不認,你死我活的程度。戰斗驚心動魄,對戰敗者的制裁嚴酷無情,與古巴比倫神話中的兒殺母,希臘神話中的子除父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們對天象進行解釋時,加以人格化塑造了各種形象。其中,尤以太陽神話和月亮神話最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