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修改行政法規案例
⑴ 如何修改行政法規
的規章條例等等;狹義的僅僅特指中國當代法的形式的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據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規定和調整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某一方面帶根本性的社會關系或基本問題的一種法.
法規分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行政法規是 由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關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項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地方性法規是 由特定地方國家機關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僅作為地方司法依據的法;自治法規是 民族自治地方的權力機關所制定的特殊的地方規范性法律文件.
規章 一般稱行政規章,是有關行政機關依法制定的關於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
暫行條例 是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根據實際需要和實際情況制定並頒布的在一定時期或條件下適用的法律法規,當期限或條件滿足時自然廢除的法律.
⑵ 實施細則依據的行政法規修改了那麼實施細則將怎麼辦
一般情況國務院會及時發布新的實施細則。
但是在法已修正,細則還沒改的時間段,具體落實法條確實比較令人糾結,但是基本的原則是舊的細則與新法條沖突的內容,適用新法條,如果二者一致可以適用細則。待新細則出來一切問題就都明了了。
⑶ 關於國務院行政法規的廢除問題
你這個問題我們無法很好的回答你的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作為中央人民政府,掌管著內一個主容權國家的政權的行政事務,它應該是在立法機構的授權下制定合乎社會事務的方方面面的行政法規,由於在立法前無參照條文,可以暫時先立規矩,等條件成熟後再由立法機關出台法律議案的徵求意見稿,在不涉及國家機密、外交機密、國防機密、商業機密等應該向全社會的各級組織、公民等征詢對立法議案的意見。由於國家事務的繁多及機構的龐大等,只能先由政府牽頭先立規,後立法,法律的滯後性、前瞻性等,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都沒有對此有個說法,只能有待憲法和立法法修訂後才能有所作為。
⑷ 《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取消和調整了哪些行政審批事項
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記者劉禕辰)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國務院審改新聞發言人李章澤今天(10日)表示,一年多來,已先後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未來將進一步提高審批事項下放的含金量。李章澤介紹,國家統計局最近在河北、遼寧、浙江和甘肅四個省進行的調查顯示,在感受到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影響的企業中,對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表示「滿意」、「基本滿意」的分別達到39%和42.6%,總體滿意度達到了81.6%,對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的含金量,需要辯證看待。李章澤:同一個事項在不同人看來感受不一樣。舉個例子,一個是「省級普通貨物水路運輸許可」下放,陝西省認為沒什麼用,但是江蘇、浙江和廣東他們就認為受益非常明顯。而隨著審批事項的逐漸下放,明細政府的手能伸多遠的權力清單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省級政府,將權力清單對外公示。針對外界對中央層面的權力清單遲遲沒有露面的質疑,李章澤予以了澄清。李章澤:今年3月17日,在中國機構編制網上公布了1235項行政審批事項。1235項是國務院60個部門的審批權,事實上這個單子就是一個權力清單,只是和地方政府公布的權力清單相比,要窄一些。我們這個單子也在不斷地調整,其實就是在不斷地減少。記者統計發現,一年多來下放的632項行政審批事項,在數量上已經達到約占改革前行政審批項目總數的1/3。這意味著本屆政府任內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行政審批事項的承諾,完全有可能超額完成。
⑸ 行政法規的修改廢止
修改5件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
(一)將《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復議後拒不執行復議決定,又不起訴的,登記主管機關可以強制更改企業名稱,扣繳企業營業執照。」
(二)將《殯葬管理條例》第二十條修改為:「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
(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六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稅務機關按照前款方法確定應扣押、查封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的價值時,還應當包括滯納金和拍賣、變賣所發生的費用。」
第六十五條修改為:「對價值超過應納稅額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稅務機關在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擔保人無其他可供強制執行的財產的情況下,可以整體扣押、查封、拍賣。」
第六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抵繳稅款、滯納金、罰款以及拍賣、變賣等費用後,剩餘部分應當在3日內退還被執行人。」
(四)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二十一條。
(五)刪去《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三條。
廢止5件行政法規
(一)《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1951年4月24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布)。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暫行條例》(1991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82號發布)。
(三)《非貿易非經營性外匯財務管理暫行規定》(1994年3月24日國務院批准1994年3月29日財政部令第7號發布)。
(四)《事業單位財務規則》(1996年10月5日國務院批准1996年10月22日財政部令第8號發布)。
(五)《行政單位財務規則》(1998年1月6日國務院批准1998年1月19日財政部令第9號發布)。
⑹ 國務院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
為了依法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國務院對取消和下放行政許可項目涉及的行政法規,以及實踐中不再適用的行政法規進行了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
一、對7部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
二、對10部行政法規予以廢止。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一、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中的「在『機動漁船底拖網禁漁區線』外側建造人工魚礁的,必須經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二、刪去《城市供水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款修改為:「有前款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第(六)項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還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停止供水。」
三、刪去《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第八條第三項。
四、將《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培訓標准對從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人員進行崗前培訓。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應當掌握相關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後,方可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第十三條第二款修改為:「農業農村、水利、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林業和草原等有關部門應當及時無償提供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所需的災情、水文、火情等資料。」
第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單位之間轉讓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設備的,應當自轉讓之日起三十日內向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第十九條中的「情節嚴重的,取消作業資格」修改為「情節嚴重的,禁止從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第四項修改為:「(四)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單位之間轉讓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設備,未按照規定備案的」。
五、將《獸葯管理條例》第八條第一款修改為:「研製新獸葯,應當在臨床試驗前向臨床試驗場所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備案,並附具該新獸葯實驗室階段安全性評價報告及其他臨床前研究資料。」
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進口在中國已取得進口獸葯注冊證書的獸葯的,中國境內代理機構憑進口獸葯注冊證書到口岸所在地人民政府獸醫行政管理部門辦理進口獸葯通關單。海關憑進口獸葯通關單放行。獸葯進口管理辦法由國務院獸醫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海關總署制定。」
第五十九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違反本條例規定,開展新獸葯臨床試驗應當備案而未備案的,責令其立即改正,給予警告,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十條第一款修改為:「本條例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行政管理部門決定;其中吊銷獸葯生產許可證、獸葯經營許可證,撤銷獸葯批准證明文件或者責令停止獸葯研究試驗的,由發證、批准、備案部門決定。」
刪去第七十二條第七項中的「允許進口獸用生物製品證明文件」。
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第四條第一款修改為:「本條例所稱船員,是指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船員適任證書的人員,包括船長、高級船員、普通船員。」
刪去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
第九條改為第五條,修改為:「船員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取得相應的船員適任證書。
「申請船員適任證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年滿18周歲(在船實習、見習人員年滿16周歲)且初次申請不超過60周歲;
「(二)符合船員任職崗位健康要求;
「(三)經過船員基本安全培訓。
「參加航行和輪機值班的船員還應當經過相應的船員適任培訓、特殊培訓,具備相應的船員任職資歷,並且任職表現和安全記錄良好。
「國際航行船舶的船員申請適任證書的,還應當通過船員專業外語考試。」
第十條改為第六條,修改為:「申請船員適任證書,可以向任何有相應船員適任證書簽發許可權的海事管理機構提出書面申請,並附送申請人符合本條例第五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對符合規定條件並通過國家海事管理機構組織的船員任職考試的,海事管理機構應當發給相應的船員適任證書及船員服務簿。」
第十一條改為第七條,修改為:「船員適任證書應當註明船員適任的航區(線)、船舶類別和等級、職務以及有效期限等事項。
「參加航行和輪機值班的船員適任證書的有效期不超過5年。
「船員服務簿應當載明船員的姓名、住所、聯系人、聯系方式、履職情況以及其他有關事項。
「船員服務簿記載的事項發生變更的,船員應當向海事管理機構辦理變更手續。」
第二十二條改為第十八條、第五十七條改為第五十三條,將其中的「服務資歷和任職表現」修改為「履職情況」。
第四十六條改為第四十二條、第五十二條改為第四十八條、第六十五條改為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七條改為第六十三條,刪去其中的「船員服務簿」。
第五十六條改為第五十二條,刪去其中的「船員服務簿」。第四項修改為:「(四)未如實填寫或者記載有關船舶、船員法定文書的」。第五項修改為:「(五)隱匿、篡改或者銷毀有關船舶、船員法定證書、文書的」。
七、將《護士條例》第八條第一款中的「擬執業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修改為「批准設立擬執業醫療機構或者為該醫療機構備案的衛生主管部門」。
第九條中的「擬執業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修改為「批准設立擬執業醫療機構或者為該醫療機構備案的衛生主管部門」,「原執業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修改為「原注冊部門」。
第十條第一款中的「執業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修改為「批准設立執業醫療機構或者為該醫療機構備案的衛生主管部門」。
此外,對相關行政法規中的條文序號作相應調整。
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
一、防治布氏桿菌病暫行辦法(1979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准1980年1月31日衛生部、農業部發布)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1986年12月3日國務院批准1986年12月26日公安部、外交部、交通部發布1994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第一次修訂1994年7月15日公安部、外交部、交通部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三、開發建設晉陝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規定(1988年9月1日國務院批准1988年10月1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水利部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四、葯品行政保護條例(1992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1992年12月19日國家醫葯管理局發布)
五、賣淫嫖娼人員收容教育辦法(1993年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27號公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六、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1996年9月18日國務院批准1996年10月2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2003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74號公布)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2004年9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19號公布)
九、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2005年3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34號公布根據2016年4月23日《國務院關於修改〈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決定》修訂)
十、行政學院工作條例(2009年1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68號公布)
⑺ 國務院行政法規一年內能修改兩次嗎
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是拘役穩定性的不會經常修改比如一年修改兩次是不可能的
⑻ 誰能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能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十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
(二)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四)解釋法律;
(五)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
(六)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七)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八)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
(8)國務院修改行政法規案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在常務委員會開會期間,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提出對國務院或者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的質詢案。受質詢的機關必須負責答復。
第七十四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非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主席團許可,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非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許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