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69條
❶ 行政訴訟 什麼叫「不具有可撤銷內容」
就是原行政訴訟前產生的該行政結果不改變,維持原樣。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第八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九條 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該條並無第八項。
❸ 《行政訴訟法》第69條是什麼
訴訟和仲裁都是解決糾紛兩個法律途徑,為了保證訴訟仲裁的順利開展,國家有一系列的訴訟仲裁法規,保障了訴訟仲裁的運行,其中也規范了司法工作人員的行為,維護司法的威嚴和公正。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苐六十九條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的內容是:
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❺ 行政訴訟法的條文
行政訴訟法中並沒有針對這一問題的專門的條文,因為行政訴訟法是部老法內了,而且馬上就面容臨修改了。在實踐中,往往是參照民事訴訟以及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來進行的。
也就是說根據《刑訴法解釋》第53條第1款:收集、調取的書證應當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確有困難時,才可以是副本或者復印件。
第3款:書證的副本、復製件、物證的照片、錄像,只有經與原件、原物核實無誤或者經鑒定證明真實的,才具有與原件、原物同等的證明力。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9條第1款第4項規定: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❻ 濫用私權屬於什麼違法
一、關於兩法的宏觀屬性及其原則 首先,應明確兩個法律調整的行政行為性質上的重大差異,因而決定了兩個法律的立法價值取向的不同,在具體制度設計上《行政許可法》調整的是有利行政(也稱賦權與授益行政)其追求便民,提高效率,程序簡便靈活,適用信賴保護。《行政處罰法》規范的是不利行政(亦稱奪權、負擔與損益行政),其程序設計突出公平,程序嚴格,不適用信賴保護。其次,兩者都堅持了合法原則。第三,兩者都規定行政相對人有陳述事實、申辯理由,申請復議、提起訴訟、請求賠償的權利。 二、關於設定權 設定權在《行政許可法》和《行政處罰法》中均分為創設權(從無→有)和規定權(從有→有)。《行政許可法》第14、15條規定的是創設權,16條是集中規定的規定權或落實權;而《行政處罰法》第9~13條是在一條中分別用兩款的方式規定創設權和規定權。《行政許可法》規定了行政許可的評價制度,《行政處罰法》則無此規定。 1.行政許可的設定權→創設權 ①法律:√經常性許可 行政法規:√經常性許可 ②國務院 決定:√經常性或臨時性許可【無期限】 ③地方性法規:√經常性許可 部門規章x ④規章 省級政府規章:√期限為一年的臨時性許可 地方政府規章 較大市的政府規章x ⑤規定x 2.行政處罰的設定權: 設定權屬 種 類(罰則) 性質法律 9 X法律保留→專屬權行政拘留★、勞動教養、驅遂出境★人身罰行政法規 10 x吊銷企業營業執照→效力終止 行為罰地方性法規 11 x 吊銷許可證→效力終止責令停產停業→效力中止沒收違法所得、工具、違禁品、標的 財產罰規章部門規章12 地方規章13 罰款警告、通報(要式行為)申誡罰 下(14條)——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無權設定 ★靜態作出行政拘留和驅逐出境是行政處罰,動態實現其義務的強制拘留和驅逐出境就是行政強制執行了! ▲區分:為程序之目的的暫扣車輛和行駛證的行為是行政強制措施,為實體結論的弔扣駕照三個月的行為就是行政處罰了。 三、關於實施主體 這一章的標題兩法均不宜用「實施機關」名之,因為以《行政處罰法》15~19條規定的三個適格處罰主體看:機關、授權和委託,後兩個都不是行政編制的機關。行政機關、法定的授權組織依法實施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行為無差別,但在行政委託上,許可的委託只能委託給另一行政機關【又分為上→下,一部門→另一部門,一部門→一般許可權(一級政府)】,不得委託給企事業單位;而行政處罰的委託則只能委託給事業單位,不能委託給企業。 四、關於程序 1.簡易程序:兩法均規定當場處罰與當場審批的簡易程序且可一個人實施。一般程序則均強調了兩人執法。 2.在聽證制度上。①啟動模式,《行政許可法》有依職權與依申請兩種;《行政處罰法》只有依申請一種。②聽證請求人范圍,《行政許可法》寬於《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有申請人和利害關系人兩種,而《行政處罰法》限於被處罰人;③請求權的時效,《行政許可法》是五日;《行政處罰法》是三日。④從提出聽證的請求到最遲必須組織完畢聽證的期限,《行政許可法》規定20日,而《行政處罰法》未作規定。⑤兩者均規定在舉行聽證的7日前通知當事人聽證的時間、地點。⑥公開舉行聽證與否,許可原則上公開,但其實施和結果會涉及「兩秘一私」的除外;《行政處罰法》則規定在涉及「兩秘一私」時依法不公開。⑦兩者的聽證主持人均由行政機關法制部門的人員擔任。⑧聽證筆錄的效力,《行政許可法》規定了案卷排他原則,《行政處罰法》限於歷史的原因未作規定。⑨聽證發生的費用均由行政機關承擔【9點中3同6異】 相同:其一,7日前通知;其二,費用機關出;相異如下: 啟動模式請求人范圍請求權時效至遲舉行聽證時效主持人筆錄效力依職權 依申請 申請人與 利害關系人520法制辦(處科人員)案卷排他僅依申請僅被處罰人3無與上同未規定 五、關於監督中的撤銷——有利行政與不利行政撤銷條件的差別 《行政訴訟法》第54條確立的撤銷條件是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主要證據不足的;②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③違反法律程序的;④超越職權的;⑤濫用職權的。從立法背景來說,《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的撤銷條件主要是針對行政處罰行為等不利、損益行政設定的,而《行政許可法》第69條規范的是有利、賦權行政的撤銷。有利行政與不利行政撤銷的條件不盡相同:①濫用職權、玩忽職守;②超越職權;③違反法定程序三個條件是兩個撤銷制度中相同的條件。兩者的差別主要在於,有利行政——行政許可的撤銷條件中沒有主要證據不足和適用法律錯誤兩項,他們被具體「物化」在申請許可的單行法規定的法定條件之中了。故而有利行政的撤銷條件除上述三個相同的外就是不符合單行法規定的條件。
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69條的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❽ 行政訴訟法解釋為何第六十九條沒見第一款(一)條
一般法律會有法律本文,就是你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但有時高院會出台針對此法的司法解釋,你可以咨詢法院,詢問是具體哪年的司法解釋哪條條款,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