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中較難的地方
A. 有哪些「給法學界出難題」的案件
1、有人把你人肉搜索出所有的身份信息,然後發到網上讓網民對你網暴,你去法院要怎麼起訴?
從2001年的「微軟陳自瑤事件」開始,就有了「人肉搜索」這個詞。但我國的「人肉搜索第一案」是姜岩自殺事件引起的王菲(不是王靖雯)被人肉搜索後維權案。
北京女白領姜岩懷疑丈夫王菲有外遇,在自殺前兩個月,她通過「北飛的候鳥」個人博客以日記形式在博客上連載了自己的心路歷程,認為王菲與他人有不正當關系,自己的婚姻很失敗,等等。
姜岩自殺前,把博客密碼告訴了一個網友;自殺後,該網友將其博客的密碼告訴了其姐姐姜紅,後姜岩的博客被打開。
再之後,大旗網、天涯社區以及「北飛的候鳥」博客上都出現了該事件的相關專題文章,甚至有聲討王菲的文章,相關文章里披露了王菲的詳細個人信息。廣大網民通過網路辱罵王菲,甚至前往現實中王菲的信息進行騷擾。
2008年3月18日,王菲將大旗網、天涯網、北飛的候鳥三家網站起訴至法院。但此時就發現一件很尷尬的事情:這個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王菲的個人信息被披露,其隱私權被侵犯。但是翻開法律,「隱私」這個詞,在《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精神衛生法》、《執業醫師法》、《律師法》等幾十部法律里都有使用,但是偏偏就是最重要的《民法通則》裡面沒有。
這個問題,司法實務中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把隱私權解釋為名譽權的一部分,所以最後這個案件,是以「名譽權」糾紛來審理的。
一直到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才正式確立了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並且規定,利用網路實施的侵害行為,規定網路用戶和服務提供者應承擔侵權責任。而後,在2017年的《民法總則》裡面,也正式把隱私權與名譽權並列為公民的權利之一。
在去年公布、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民法典》中,才正式、完整地對隱私權以及個人信息保護作了相關的規定。
#民法典宣傳# 1/1
2、「蛋殼腦袋」案怎麼處理?
所謂「蛋殼腦袋」,即被害人的身體有異於常人,腦袋像蛋殼一樣脆弱,在遭受同等外力傷害時,可能一般人不會受太嚴重的傷害,但「蛋殼腦袋者」卻可能重傷甚至死亡。
這種輕微暴力致異常體質者死亡的案件要如何處理,法學界至今也沒有明確、無爭議的答案。
這類案例非常多,不去詳細列舉某一例了。而且隨便一搜就有大量的相關文章。簡單來說,實務做法首先還是考慮定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其次是過失致人死亡罪,最後才有極少數案件認
B. 法學 刑事訴訟法
(一)彈劾式訴訟又稱「控訴式訴訟」。
其基本特徵是:
(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
(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
(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
(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糾問式訴訟可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
其主要特點是:
(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
(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二)你的用詞不準確。是訴訟參與人。當事人是訴訟參與人的一種
當事人就是當事人,是指在訴訟中的原告或者被告。范圍是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
當事人有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訴訟的權利,有對審判檢查人員控告的權利。有申請迴避的權利。有申請復議的權利。有參加庭審的權利。有申訴的權利。
其他訴訟參與人還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以及近親屬。
算了,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話我也沒啥好說的了。看看法條吧。
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這些都是當事人
(三)本原則有兩個方面基本含義:
1. 只有人民法院才有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
在我國,參加刑事訴訟的機關有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它們都屬於控訴一方,在刑事訴訟中承擔控訴職能。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承擔審判職能。在刑事訴訟中,控訴與辯護、控訴方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對立,審判居於二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確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任務,只能由人民法院來最後完成,否則就會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護。
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隨著訴訟的開始和進行,要作出各種各樣的決定,比如立案決定,拘留、逮捕決定,提起公訴決定。這些決定往往建立在公安、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基礎上。但是,應當明確,這里的「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不是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是一種暫時的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被確定為有罪,並不取決於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而是取決於人民法院的審判。人民法院可以否決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的有罪,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其有罪之前,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的法律效力也只能是確定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而不是確定其罪犯的法律地位。
2.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這是吸收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貫徹這一原則,立法上的表現如下:(1)區分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在原刑事訴訟法中,一般將受刑事追訴者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統稱為
「被告人」,甚至稱作「人犯」。修正後的本法將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加以區分。公訴案件在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後稱為「刑事被告人」。同時去除「人犯」這一明顯帶有有罪推定色彩、易與罪犯概念混淆的稱謂;(2)明確由控訴方負舉證責任。要定罪,必須由控訴方舉證,被告人不負提供證明自己無罪證據的義務,不得因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便推定其有罪。控訴方履行證明責任必須達到法律的要求,否則當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處理;(3)疑案作無罪處理。本法規定,檢察機關對被告人提起公訴,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判決有罪,都必須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證據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罪判刑的根據。但在司法實踐中,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或出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有些案件不可能查得水落石出或一時難以查清。對於這些證據不足,「處斷難明」的疑案如何處理,本法本著疑案作無罪處理的精神,明確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於經過兩次補充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仍然認為證據不足的,應當作不起訴的處理;在審判階段,對於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這項原則的要求:
1.只有法院有確定某人有罪行的權力。
2.在人民法院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宣告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
3.人民法院的一切判決都必須是依法作出的。
(四)立案管轄,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
審判管轄是人民法院系統內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職權分工。審判管轄包括普通管轄和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簡單地說,立案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機關管的,審判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級別或哪個地方的法院管。
法院享有立案管轄權的案件有: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我國刑法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有: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侮辱、誹謗案,第257條第1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虐待案,第270條規定的侵佔案。
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這類自訴案件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必須是輕微的刑事案件;(2)被害人必須有相應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根據六機關《規定》,這類案件包括:故意傷害案(輕傷);重婚案;遺棄案;妨害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以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這類自訴案件有下列限制性條件:(1)被害人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2)對被告人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是以刑事實體法對被告人行為衡量的結果。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是指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3)被告人的行為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4)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做出了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書面決定。
(五)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以及司法解釋,逮捕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2、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可能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
3、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
C. 我國《刑事訴訟法》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改到今後不用指控,法院隨便亂判。
D. 刑事訴訟法考研院校難度排名
2017刑法學專業考研學校排名,
全國共有20所招收刑法學專業研究生的學校內參與了排名,容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國政法大學,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學,排名第三的是中國人民大學,
排名是越靠前的理論上考研難度越大!以下是刑法學專業考研學校排名具體名單:
E. 學刑事訴訟法難不難
需要記憶+理解。不是太難。
F. 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存在哪些不足
1.我國刑事辯護制度不足.其一,會見難;其二,申請變更強制措施難;其三,調查取證難; 其五,採納律師的辯護意見難.
2.我國取保候審制度。其一,關於取保候審的條件。依據《刑事訴訟法》(第51條對刑事訴訟過程中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的適用條件是:「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和最高法院的解釋有關規定,結合司法實踐,我們不難看出,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是:犯輕罪並能足以防止其再發生社會危害性,兩者缺一不可。對犯重罪者,由於犯罪本身的嚴重性及其預計可能受到的懲罰程度決定了擔保約束措施很難防止其再次危害社會或妨礙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對犯罪可能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者,不應適用取保候審。但是,對「社會危險性」的內涵與外延,法律及司法解釋缺乏准確的界定;其二,申請取保候審主體資格的范圍過窄。刑事訴訟法》第52條規定: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申請取保候審。這一規定既具有授權性,也具有排他性。這里將申請取保候審的主體資格授予了已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那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師或者其他辯護人是否有權申請取保候審?其三,對「嚴重疾病」的內涵缺乏明確的規定。《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羈押期間患有嚴重疾病,可以解除羈押,變更為取保候審。然而,何為嚴重疾病,《刑事訴訟法》中並無明確的規定。
3.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在「證據」這個部分只有八條規定,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很多問題規定得過於簡單,有的根本就沒作出規定。
G. 關於刑事訴訟法的幾個小問題
1、需抄要迴避。
2、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請律師,應當經偵查機關批准。
3、不需要再批捕,直接走追訴漏罪程序。
4、法律上規定只要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都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是司法實踐中各個地方做法不一,有些是只受理人身傷害類的附帶民事訴訟的。畢竟,理論和實踐還是有差距的。
希望對你有用,望採納!
H. 刑法、民法、知識產權法、刑事訴訟法哪個比較難學哪一個比較重點
刑訴是程序法,都是規定好的,只要背下來就好了,注意時間點區分。法學二學版位的知產權不會學太深的,也就是把那幾個法走一下就成了,上課跟老師聽聽注意重點和之間的比較就好。民刑是中國兩大法,肯定是重點,我覺得民法是重中之重,平時用的多,內容繁雜 要細細地看。刑法規定明確,只要記住各罪的要件構成並有清醒的判斷就好了,要記得也不少,但是民法真的灰常灰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