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發展史

刑事訴訟法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2-03-25 01:45:55

⑴ 制定1979年刑事訴訟法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是的。理由是根據從舊兼從輕原則來進行認定罪名及處罰。

2、「從舊兼從輕」原則是版我國處理各種法律問題的權一項基本原則,除了刑法適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也都適用「從舊兼從輕」原則。而在刑法中可以簡單用「有利於被告人」的准則。

3、具體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⑵ 刑事辯護的歷史沿革

古羅馬時期 刑事辯護制度
在中世紀的歐洲,因基督教權威的惡性膨脹,使得世俗統治之外存在著一個平行甚至高於它的神權統治。由於早期基督教的不寬容和獨斷,設立了宗教裁判所懲治異端,並實行「神罰」。在裁判所中雖容許被告人辯護,但其辯護已淪為對審判官的有罪或罪重觀點的補遺,而非依事實和法律予以駁擊,因此在裁判所中的辯護是徒有虛名的。而且在中世紀歐洲世俗政權方面,刑事訴訟中奉行糾問式訴訟模式,在本質上蔑視人的基本權利,幾乎剝奪被告人的所有權利,將其置於訴訟客體和司法處置對象的地位。因此,刑事被告人在中世紀的歐洲沒有真正的辯護權,即使在某些情況下有,也因為法官的預斷而難以發揮作用。 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夕,一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如英國的李爾本、洛克,法國的狄德羅、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提出「天賦人權」,「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響亮革命口號,在訴訟中他們主張用辯論式訴訟模式取代糾問式模式,賦予被告人辯護權,在審判中實現辯護原則。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在立法中肯定了刑事訴訟的辯論原則,賦予了刑事被告人自己辯護和延請他人辯護的權利。英國1679的《人身保護法》首先肯定了被告人的辯護權。該法明確規定了訴訟中的辯論原則,承認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從而確定了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主體地位。1808年拿破崙時期的《刑事訴訟法典》對辯論作了更為詳盡、周密的規定,使刑事辯護系統化、規范化起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民主進程的推進,西方的辯護制度不斷發展趨於完備。

⑶ 刑事訴訟法產生和修改的原因及背景

2003年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被納入了本屆人大的立法規劃,盡管這是一個政治決策行為,但我個人認為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是充滿著廣闊的歷史背景與深刻的發展動因的,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剖析此次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理由,特別是回答為什麼在短短的10年時間內兩次修改刑事訴訟法這一國家基本法律。
第一,在過去的近10年時間里,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GDP連年以9%以上的速度遞增。這種經濟發展的驚人成就也必然會推動著中國的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前發展,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逐步走向前台,成為了決策機關與社會公眾越來越關系的一個問題。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均著重強調了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司法改革在我國未來社會發展、改革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因此在過去的十年間,司法改革已經成為了推動中國法制狀況前行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司法改革如何改,風險最小、成本最低,最能為政治決策機關所認同?我個人認為,訴訟法的修改是首選的方案,訴訟法是關於訴訟程序、訴訟步驟的基本法律,其中更多地強調糾紛的程序化解決,與劇烈的司法體制、人財物等國家財政體制變革不同,通過修改三大訴訟法可以逐漸、安全地推動我國司法改革的進程。這也是為什麼刑事訴訟法等三大訴訟法要進行再修改的第一個背景與動因。
第二,尊重程序的理念在社會公眾與法律人當中越來越受到認同,這為刑訴訴訟法的修改創造了另一基礎。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後,學術界對程序獨立價值的研究逐步開始深化,新聞媒體也通過不斷的宣揚程序的價值、功用來提高社會公眾對程序獨立性、正當程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認知程度。觀念的轉變為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
第三,刑事訴訟法自身存在著若乾重大弊端與疏漏,亟待「大修」。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事訴訟法實施狀況進行了一次認真、細致的執法大檢查,檢查的結果暴露出我國刑事訴訟中長期存在三大痼疾:刑訊逼供、超期羈押、律師辯護難。近年來理論界與實務界圍繞著這三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整治,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對策,但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要依賴於立法中對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2005年頻頻發生的一系列冤假錯案使得通過立法修改,遏制長期困擾中國刑事司法的三大痼疾這一社會實踐要求顯得更加突出。要切實解決中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重演,是此次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又一背景。
第四,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也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走向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必然之路。坦誠地講,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盡管有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但尚處於起步階段,與世界法治先行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實際上,中國近年來法律制度的發展,在民商事方面進展較大,我們的民商事法律制度與世界法治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正在縮小,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為先進。但是我們的刑事訴訟制度、刑事訴訟法的發展、發達程度卻不容樂觀。這一推論可以從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兩個角度來證明:從「質」的角度來看,國際人權公約以及法治國家通行的一系列基本准則與制度在中國目前的刑事訴訟法中都處於缺失狀態,最簡單的例子是西方國家200多年前就已經確立的無罪推定原則,在21世紀的中國刑事訴訟法中仍然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這恐怕很難用「中國的國情」這一借口就能解釋得通;從「量」的角度來看,中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只有225個條文,2萬字多一點,這樣的一種條文規模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見的,須知刑事訴訟法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法,它的功能就是告知執法人員、相關人如何操作,作為一部操作性質濃厚的法律必須完備、詳細,其條文數量應當多於實體法的條文數量,而我國刑法現在的條文數量都有448個,可見刑事訴訟法的條文真是少得可憐。由於條文數量少,規定粗,導致目前刑事司法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各個機關的司法解釋、內部規定,這種狀況與刑事訴訟的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大趨勢是嚴重相悖的。總之,保質保量的推動刑事訴訟制度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也呼喚著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

⑷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有多少章節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這門課程有19章內容,包括:第一章刑事回訴訟法概述、第二答章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第三章刑事訴訟基礎理論、第四章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第五章管轄與迴避、第六章辯護與代理、第七章證據、第八章強制措施、第九章期間與送達、第十章立案與偵查程序、第十一章起訴、第十二章審判概述、第十三章第一審程序、第十四章第二審程序、第十五章死刑復核程序、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第十七章附帶民事訴訟程序、第十八章執行、第十九章訴訟特別程序。

⑸ 外國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與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的聯系

我國的刑訴經歷過幾個階段,在建國初主要是借鑒前蘇聯的刑訴制度,後來在蘇俄關系惡化後,借鑒了些留學國外歸國的學子的一些歐美思想,在這些學者被打倒後,刑訴基本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後僅是一些修訂和國情變化

⑹ 法治中國的歷史進程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就已經產生了奴隸制的習慣法。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國開始制定成文法,出現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時,中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並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所傳承和發展。中華法系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法系,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制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為了改變國家和民族的苦難命運,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於失敗。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逐步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紀元。從194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對鞏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維護社會秩序和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隨後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規范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職權,確立了國家法制的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動亂,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明確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國家的原則。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指引下,現行憲法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由此進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大任務。1999年,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揭開了新篇章。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建設繼續向前推進。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⑺ 與刑事訴訟法有關的法制史問題,求高人指點!!!

訴指民事,獄指刑事,當然有區分了,不是似乎
兩造、兩劑都是當時的內訴訟費用,大意就容是訴訟之前要交一筆費用,束是指箭,金就是銅了,入於朝就是說在朝上解決訴訟問題,朝就類似於今天的法院
不過你這不是很新的發現,如樓上所說,任何一本中國法制史教科書上都是這么說的

⑻ 形式上的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有哪些各有哪些特點

刑事訴訟的概念:是國家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的活動,即國家的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和懲罰犯罪分子的活動。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
一、刑事訴訟歷史類型的概念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是以某種標准為依據,對歷史上存在過的和現代的刑事訴訟所作的劃分或分類。
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以階級實質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以表面特徵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二、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

(一)奴隸制社會的刑事訴訟
奴隸制社會刑事訴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點:
1.刑事訴訟是維護奴隸佔有制的社會秩序的工具,它公開保護奴隸主享有種種特權,同時對廣大奴隸實行野蠻、殘暴的鎮壓。
2.奴隸制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是皇帝。
3.奴隸制社會一般都實行過神明裁判或神示的證據制度。

(二)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最顯著的特點:竭力維護封建地主階級享有的特權,殘酷鎮壓廣大農民。
封建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同樣是皇帝。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特別重視被告人的口供和廣泛採用刑訊的方法。

(三)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的本質特徵: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工具。
其次,資產階級在法律上規定了禁止刑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罪推定、法官獨立、審判公開以及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訴訟原則,比封建社會有進步。
另外,資產階級刑事訴訟的形式和評定證據證明力時所依據的原則或標准,也已不同於封建社會。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是保護人民利益、維護社會主義統治秩序的工具。
社會主義刑事訴訟繼承歷史上一切先進的、民主的、科學的法律思想和訴訟原則,同時在總結人民自己的司法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法律思想和新的訴訟原則。
在審查判斷證據方面,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為指導,反對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和單憑口供定案,強調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服從客觀事實。

三、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

(一)彈劾式
彈劾式訴訟的特點
1."不告不理"。訴訟的進行主要是依靠當事人雙方的積極性,訴訟是否提起完全取決於受害人。
2.法官在訴訟中處於消極仲裁者的地位,法官只負責審判不執行控訴職能。
3.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時,就會採用決斗等辦法並根據所謂神示的結果作出判決。
4.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權利是平等的,可以進行對質和辯論。
5.彈劾式訴訟形式下的審判一般都是公開的,並通過言詞辯論的形式進行。

(二)糾問式
糾問式訴訟的特點
1.國家官吏依其職權主動地追究犯罪。
2.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實際上都不具有現代法律意義上的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3.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不分,法官集審判權、起訴權和偵查權於一身。
4.同野蠻的刑訊、拷問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5.一般都是秘密進行的。

(三)混合式
混合式訴訟既有彈劾式訴訟的許多特點,又有糾問式訴訟的某些特徵。
在混合式訴訟形式下,刑事訴訟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追訴階段和法庭審判階段。這兩大訴訟階段界限分明,各有各的特點。

在審判階段,彈劾式訴訟的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混合式訴訟的法庭審判,也是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混合式訴訟中的審判職能和控訴職能是分開的。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訴訟地位是對等的,都是訴訟主本。混合式訴訟中的法庭審判都是採用言詞辯論和直接訊問等方式、方法,同時一般都是公開進行的。

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起訴階段,糾問式的特點有所體現。在混合式訴訟中,均實行以國家追訴為主的原則。被告人在這個訴訟階段的地位、應享有的權利以及與追訴者之間的關系等,同法庭審判階段相比,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混合式的偵查、起訴過程,一般都不公開,不通過辯論的方式進行。

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英美法系國家法庭審理所採取的方式是交叉詢問,即由檢察官和辯護律師對彼此傳喚到庭的證人,交替進行所謂"主詢問"和"反詢問"的方式。法官一般只是處於主持者和指揮者的地位。控、辯雙方之間的對抗、辯論等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只能了解起訴書中所列舉的事實,對案件的證據材料並不清楚,同時也不能對被告人進行庭審前的訊問。

職權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法官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是處於審問者的地位,特別是在法庭調查階段,法官始終是依其職權審訊被告人、詢問證人和查對核實各種證據的審問者。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就能了解全部案件事實和證據材料,同時可以在庭審前訊問被告,可以對證據進行查對核實工作。

我們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在1997年1月1日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比較接近,同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差距較大。1997年1月1日起,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借鑒和吸收了英美法系刑事訴訟模式的某些作法。

在網上找的
希望對你 有幫助啊

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一款之規定

第二百七十條 【侵佔罪】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

(9)刑事訴訟法發展史擴展閱讀:

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故意,即明知屬於他人交與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佔為己有。犯罪對象只限於三種財物:一是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二是他人的遺忘物,遺忘物不等於遺失物,也不同於遺棄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侵佔罪在中國刑法史上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就是在中國刑法第270條第一款的規定中也沒有使用「侵佔」一詞。因而在確定侵佔罪概念之前,有必要對「侵佔」一詞進行分析,因為「侵佔」是侵佔罪罪名中的關鍵詞,它代表了侵佔罪的主要內涵。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構成特徵:

1、侵害的客體是他人財物的所有權。本罪的犯罪對象為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

2、客觀方面表現為將他人的交由自己代為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⑽ 行政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

1.「三大訴訟法」的共同點
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同屬於程序
法,都是進行訴訟活動應當遵守的法律規范,都是為正
確實施實體法而制定的,有著很多共同適用的原則和制
度,如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以事實為根據、以
法律為准繩,審判公開,以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合
議制,在程序上實行二審終審制,有一審程序、二審程
序以及對已生效裁判的審判監督程序等。
2.「三大訴訟法」之間的整體比較
2.1.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
2.1.1.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均屬於程序法的范
疇,都是為了保證實體法關系的實現而規定的訴訟程序
的法律。二者的共同之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1.1. 部分基本原則相同。二者都有法院依法獨
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適用法律平等的原則、保障訴訟
參與人訴訟權利的原則、檢察監督的原則以及各民族有
權利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等。
2.1.1.2. 基本制度相同。二者都有審判公開制度、
迴避制度、合議制度、陪審制度以及兩審終審制度。
2.1.1.3. 管轄方面的分類相同。前者有級別管轄和
地域管轄,後者的審判管轄中也有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
的分類(當然具體的管轄法院的規定不同),前者有關於
指定管轄和專門法院管轄的規定,後者也有關於指定管
轄和軍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法院管轄的規定。
2.1.1.4. 訴訟基本程序相同。二者均有一審、二審
以及審判監督程序這樣的基本程序。
2.1.1.5. 訴訟階段相同。二者在一審普通程序中都
有起訴(但刑事訴訟有公訴和自訴之分)、審理前准備、
開庭審理、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評議和宣判等階段;
也都有執行、上訴以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等階段。
2.1.2. 由於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調整的對象不
同,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2.1. 具體的目的和任務不同。民事訴訟法的目
的是解決民事糾紛,保護民事合法權益,維護民事實體
法律秩序;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則是查明犯罪事實,懲罰
犯罪,維護刑事實體法律秩序。
2.1.2.2. 起訴的主體不同。民事訴訟中的起訴主體
是與本案有直接關系的當事人、組織或特定的負有其他
義務的人或組織;刑事訴訟除自訴案件外,由檢察院代
表國家提起公訴,被害人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
訴訟。
2.1.2.3. 某些基本原則不同。處分原則、支持起訴
原則、辯論原則和法院調解原則是民事訴訟法特有的基
本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犯罪
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以及未經人民法院
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的原則都是刑事訴訟
法特有的原則。
2.1.2.4. 某些審判程序的設置不同。民事訴訟法的
第~審程序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刑事訴訟法的第
一審程序則分為公訴程序和自訴程序。民事訴訟法有特
殊程序,例如: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
產還債程序;民事訴訟法還有特別程序,例如認定財產
無主案件、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蹤、死亡案件等。
刑事訴訟法沒有這樣的程序,但是刑事訴訟法有死刑復
核程序。
2.1.2.5. 強制措施不同。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是
指在民事訴訟中對有妨害民事訴訟秩序行為的行為人采
取的排除其妨害行為的一種強制措施。其目的是為了保
障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從性質上說,它是一種排
除妨害的強制性手段,既有教育性,又有懲罰性。刑事
訴訟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
院為保證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或者現行犯、重大嫌疑分子採取的限制其人身自
由或者暫時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各種法定強制方法。其目
的是為了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只有訴訟性,沒有
懲罰性。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適用范圍比民事訴訟強制
措施的適用范圍要小得多,只適用於犯罪嫌疑人、被告
人、現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而民事訴訟強制措施適用
於所有的有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人,包括當事人、其他
訴訟參與人,甚至案外人。
2.1.2.6. 執行程序不同。民事裁定、判決由當事人
自覺履行,如果當事人不自覺履行判決、裁定,經另一
方申請,法院才強制執行。民事執行的目的是實現權利
人的民事權利,而不能限制義務人的人身自由。刑事判
決、裁定除由法院執行外還得由有關機關執行。刑事執
行的目的,一般是限制或剝奪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及剝奪
被告人的生命權。
2.2. 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關系
2.2.1. 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一樣,也是程序法,
行政訴訟法從民事訴訟法中脫胎而來,人民法院審理行
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外,對於行政訴訟法及其司
法解釋沒有規定的,還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例如:民事訴訟中有關迴避、證據、期間、送達、
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以及執行程序中的有關規定,
人民法院在審理和執行行政案件時可以適用。
2.2.2. 由於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調整的對象不
同,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2.1. 訴訟的當事人不同。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
機關或履行公務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其他組織、法人
和公民之間在行政管理中引起的糾紛。行政訴訟的當事
人是恆定的,當事人之間具有行政隸屬關系。原告是認
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行政相對人(包括公
民、法人、其他組織等),被告是實施該具體行政行為的
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行使行政權的組織。民事訴
訟是解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的財產
關系和人身關系中產生的糾紛,民事訴訟主體之間地位
是平等的,不存在隸屬關系。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因案件
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2.2.2.2. 訴訟的性質不同。行政訴訟中爭執的是關
於行政權利義務問題,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服從
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時依法提起的訴訟。民事
訴訟中爭執的是關於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公民之間、
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發生糾紛時提起的訴訟。
2.2.2.3. 目的和任務不同。行政訴訟法除了保護行
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外,還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
使行政權。
2.2.2.4. 某些基本原則不同。民事訴訟法中的處分
原則和調解原則不適用於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基於其
特殊性質有其特殊的原則,例如: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
性審查原則,當事人訴訟權利平衡原則,被告不得處分
法定職權原則等。
2.2.2.5. 訴訟發生的條件不同。行政糾紛發生後,
有的爭議須經有關行政機關處理後,在當事人對處理不
服時,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民事糾紛發生後,
糾紛的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民事訴
訟程序因此而發生。
2.2.2.6. 舉證責任不同。行政訴訟中,由被告負舉
證責任,即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提供作出該
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民事訴訟
中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不論是原告
還是被告都要對自己主張的事實和請求負舉證責任。
2.2.2.7. 適用調解的范圍不同。行政訴訟中,除行
政侵權損害賠償之訴外,人民法院不能以調解方式處理
當事人之間的行政爭議。這是因為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
管理職權的主管機關,它的職責就是維護國家的利益,
保障社會的穩定,保護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權益,它不能
對依據國家法規所作出的決定加以更改或更改具體行政
行為的法律依據。民事訴訟中,自願、合法調解原則是
一項重要原則,貫穿於整個審判程序中,人民法院可以
用調解方式處理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爭議。
2.2.2.8. 強制執行方面不同。行政訴訟中,除人民
法院外,有強制執行權的行政機關也可以成為執行機構
(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的范圍只限於本機關作出的具體行
政行為),而民事訴訟中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行
政訴訟的強制執行,除對財產權進行外,還可以對人身
自由進行強制執行,例如強制拘留、強制服兵役等;而
民事訴訟的強制執行只能針對財產和行為,不能執行人
身。在行政訴訟的強制執行過程中,禁止當事人自行和
解,而民事訴訟執行過程中允許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
化,不過是到這里來「賞玩」中國的落後,「欣賞」中國
的野蠻,「那裡是真在尊重呢,不過是利用!⋯『無論是中
國人還是外國人,凡是稱贊中國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
自居的一部分。」(《老調子已經唱完》)
總之,魯迅的中西文化觀前後經歷了一些變遷,但
是,這些都是在尋找改變「無聲的中國」的情況下變化
的。而且有很多觀點也是他一生都堅持並為之實踐的。
魯迅在這個過程中是孤獨的,是寂寞的,也是不斷地在
懷疑的。他雖然~生都在不停地為文化事業戰斗,他的
內心裡卻常常充滿了蒼涼,時光的幕簾張開又合上,一
代代人從出生到墓穴,把一個個生命甩在了光陰的背後,
帶走的是生命,不變的是現實。「從來如此,便對么?」
一句魯迅的名言不但表明了他的懷疑精神,也表明了他
的不自信,他努力地抗拒著歷史,抗拒著舊文化,但是
卻又懷疑自己的懷疑和抗拒究竟有多大的價值。甚至他
競懷疑自己不遺餘力地破壞和戰斗是否正確,會不會害
了喜歡他作品的年輕人。
但是,無論魯迅的掙扎和痛苦多麼厲害,在東西文
化的碰撞交匯中,他一生都在努力地改造著舊文化,呼
喚著新文化。

熱點內容
編寫規章制度培訓教材 發布:2025-07-27 14:17:10 瀏覽:437
婚姻法三章 發布:2025-07-27 14:11:54 瀏覽:383
小學生法治宣傳手抄報 發布:2025-07-27 13:59:33 瀏覽:401
南京律師事務所免費咨詢電話 發布:2025-07-27 13:54:02 瀏覽:995
社工項目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7 13:52:59 瀏覽:401
注冊公司法人監事 發布:2025-07-27 13:47:59 瀏覽:350
順風車免責公告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7 13:33:33 瀏覽:834
合肥律師號碼 發布:2025-07-27 13:23:32 瀏覽:501
離婚律師焦艷艷泳裝 發布:2025-07-27 13:13:26 瀏覽:334
違反經濟法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7 12:34:44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