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中市縣的范圍
1. 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異地指的是市還是縣
指的縣級市范圍外。
2. 刑事訴訟法 第69條第一款的"市.縣"的含義是地級市嗎
我認為這樣判斷是不對的,」刑訴第六十九條【被取保候審人的義務】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取保候審是刑法中的一項強制措施,有避免犯罪嫌疑人逃避審判的功能,根據」刑法第五條[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即只指取保候審人不得離開被所居住的市或者是縣,根據被取保候審人居住地而定,不能因為有的被取保候審人居住在地級市他的活動范圍就是地級市全部范圍,被取保候審人的權利應是平等的。「、」在這里的意思是或者的意思,即被取保候審人居住在地級市或縣級市裡的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的市區,不包括地級市所管轄的縣級市或縣,而是僅僅是市區,被取保候審人居住在縣里的不得離開所居住的縣。
不要把政府那套行政規劃帶進法律,法律及相關解釋並未涉及於此,因為法條已經說的很明確了,法律中不存在地級市和縣級市
3. 刑訴法中市、縣的理解
刑法第六十條是針對犯罪嫌疑人的偵查階段的強制措施。公安階段採取的強制措施,逮捕之前主要是拘留,但拘留是有時限的,一般是14天,特殊情況下最長37日。如果在此時間段內,尚無法完成偵查,就必須將人釋放,或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措施,以便於偵查工作順利進行。 一旦採取逮捕的措施,即代表著要追究該人的刑事責任。逮捕是一種嚴厲的羈押措施,可以一直持續到司法程序全部完結,即可以從偵查、起訴、審判。司法程序不終結,逮捕措施就不完結。如果判處不到徒刑以上刑罰,一般不會採取逮捕措施。比如管制、拘役、單獨判罰金等。徒刑的刑期是從六個月為起點,如果判決徒刑一下,一般都是犯罪危害性非常小的罪名,基本上都是可以判處緩刑或者免刑的。沒有必要採取這么嚴厲的措施。因為刑法規定判決之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有期徒刑、拘役折抵一日刑期,管制折抵兩日刑期,如果是判處緩刑、或免刑,單處罰金,對於被告人來說,對他的羈押就有失公正了。因為判決是事後裁斷,但是羈押已經開始了。 如果判不到徒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這種措施不足以防止社會危害性,可能就要發生其他犯罪行為或嚴重擾亂司法程序的行為了,比如串供,比如教唆做偽證、比如賄賂司法人員等等,那罪責一重當然可以變更強制措施,選擇採取嚴厲的逮捕措施,刑訴法解釋中對此有明確解釋。 我的解答有些羅嗦了哈,好像總怕別人不明白,好像自己多明白似的。其實你的問題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二條就有答案了。 附參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八十二條 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應當變更強制措施,決定逮捕: (一)已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被告人,違反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的規定,不逮捕可能發生社會危險的; (二)具有本解釋第六十六條第(三)項規定的情形而未予逮捕的被告人,疾病痊癒或者哺乳期已滿的。 決定變更強制措施,予以逮捕的,應當通知負責執行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公安機關。 第五十六條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二)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四)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款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保證金,並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未違反前款規定的,取保候審結束的時候,應當退還保證金。 第五十七條 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住處,無固定住處的,未經批准不得離開指定的居所; (二)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會見他人; (三)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五)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款規定,情節嚴重的,予以逮捕。
4. 刑事訴訟法總則的范圍
所謂刑訴總論就是指1、刑事訴訟法基本概述 2、基本原則 3、訴訟中的專門機關專和訴訟參與人 4、管轄屬 5、迴避 6、辯護和代理 7、刑事證據 8、強制措施 9、附帶民事 10、期間、送達
祝你考出好成績~^^
5. 刑事訴訟法受案范圍是怎樣的
(一)公訴案件人民法院受理的公訴案件,是指刑事案件經過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通過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而由人民法院審判的案件。
(二) 自訴案件所謂自訴案件,是指由被害人本人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3款規定: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70條規定和有關司法解釋,自訴案件范圍有以下幾類: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具體包括以下4種:
(1)《刑法》第246條規定的侮辱、誹滂案,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刑法》第257條第1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3)《刑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虐待案。
(4)《刑法》第270條規定的侵佔案。
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所謂輕微刑事案件,是指犯罪事實、情節較為輕微,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管制等較輕刑罰的案件。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刑法》第234條第1款規定的故意傷害案(輕傷)
(2)《刑法》第245條規定的非法侵入住宅案。
(3)《刑法》第252條規定的侵犯通信自由案。
(4)《刑法》第258條規定的重婚案。
(5)《刑法》第261條規定的遺棄案。
(6)《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一節規定的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7)《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七節規定的侵犯知識產權案,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8)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依據有關司法解釋,所謂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已經作出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是指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已經作出不予追究的書面決定的案件。即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已經作出了不立案、撤銷案件、不起訴等書面決定。
6. 刑事訴訟法當事人范圍是什麼
刑事訴訟中會涉及到很多人,包括當事人、嫌疑人等等,而當事人一般是與案件相關聯、與訴訟結果有直接關系的人員,他包括一些種類,也有不同的訴訟權利和承擔責任,刑事訴訟法中有詳細的規定。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一下刑事訴訟法當事人范圍是什麼。
一、刑事訴訟當事人
是指在刑事訴訟中處於追訴或被追訴的地位,同案件事實及判決結果具有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刑事訴訟的參與人。
二、刑事訴訟法當事人范圍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1、被害人
是指在公訴案件中,正當權利或合法利益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而參加刑事訴訟,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人。
2、自訴人
是指在刑事自訴案件中,以個人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當事人。
3、犯罪嫌疑人
是指在公訴案件立案後,人民檢察院提起攻速前,因涉嫌犯有某種罪行而依法接受刑事追究的當事人。
4、被告人
是指因被指控犯有某種罪行而被自訴人或人民檢察院起訴到人民法院,接受審判的當事人。
5、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
是指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中提出賠償請求的訴訟參與人。
6、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
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對自己的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負有賠償責任,被依法提起民事賠償訴訟的訴訟參與人。
三、當事人共有的訴訟權利
提出控告;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申請迴避;委託訴訟代理人或辯護人;申請法院排除非法證據;針對非法偵查行為提出申訴或控告;參加法庭調查、辯論、提出證據;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提出量刑意見;和解的權利;上訴(公訴案件被害人除外)、申訴。
四、當事人不同的訴訟權利
1、被害人
無刑事上訴權,有權請求檢察機關對判決提起抗訴。
2、自訴人
有刑事上訴權;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自訴;接受調解(公訴轉自訴案件除外)。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防禦性權利: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辯護權、拒絕回答權、被告人獲得起訴狀副本、參加法庭調查、辯論、最後陳述權、反訴權(公訴轉自訴案件除外)。
救濟性權利:申請復議權、控告權、申請變更、解除強制執行權、申訴權、上訴權。
4、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的特殊訴訟權利: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有權申請訴訟保全和先予執行。
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的特殊訴訟權利:有權就附帶民事訴訟進行答辯、進行反訴。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和被告人共有的訴訟權利: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有權參加附帶民事訴訟部分的調查和辯論;進行和解或請求法院進行調解。
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要了解刑事訴訟法當事人范圍,它包括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和被告,不同的當事人有不同的訴訟權利,例如自訴人有刑事上訴權,而被害人則沒有,我們作為社會公民,需要仔細了解,不能混淆。
延伸閱讀:
刑事訴訟立案程序是怎樣的?
2017年刑事訴訟法解釋
刑事訴訟律師費用大概是多少
7. 我國刑事刑事訴訟法鑒定范圍有哪些
我國的刑訴法鑒定規定的規定: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刑事訴訟中的鑒定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查明案件事實,公安司法機關依據職權或者應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申請,指派或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評定的活動。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
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
第一百四十七條
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意見,並且簽名。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8. 刑事訴訟法中搜查的范圍是怎樣的
刑事訴訟法中的搜查為:搜查是指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罪證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的地方進行搜索、檢查的一種偵查行為。搜查只能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偵查人員進行,其他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都無權對公民人身和住宅進行搜查。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
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偵查人員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犯罪證據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的地方進行搜查。
第一百三十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義務按照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要求,交出可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