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舉證責任倒置

行政訴訟法舉證責任倒置

發布時間: 2022-03-25 12:21:56

㈠ 行政機關如何適用舉證責任倒置

舉證責任是法律假定的一種後果,即承擔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舉出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否則將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舉證責任的本質特徵是將當事人的舉證與其訴訟結果直接聯系的一個制度,即要求舉證責任的承擔者提供證據,如果不能提供證據,就將承擔敗訴也就是訴訟主張得不到法院支持的後果,而不是其他不利的結果。
由於行政訴訟的特殊性,決定了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不同於其他訴訟活動的舉證責任。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有以下特徵:
1、行政訴訟強調了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未將法院依職權取證和原告或第三人的舉證責任置於同等地位。
2、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擔相對確定,就是說在行政訴訟中,對於被訴
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而原告並不會因為證明不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違法的而敗訴,這不同於民事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行政機關舉證責任是單方責任,即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這不同於民事訴訟中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擔原則。
3、行政機關的舉證范圍不僅局限於事實證據,還包括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規范性文件;在舉證時間上,也有特殊限制,即被告應當在一審答辯期內向法院提供證據。
舉證責任分擔是法律規定應當由哪一方當事人對訴訟中的相關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否則就應當承擔敗訴後果的問題。對這一問題,我國《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對這一規定的理解,應當是我們研究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擔的出發點。
一般認為,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應當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應當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這就意味著,如果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不能提供證據證明自己被訴的行政行為合法,則無須原告證明其行為違法,也無須所謂法院依職權不能查明其行為合法的證據,就應當徑行判決行政機關敗訴。這是因為:
1、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要求具體行政行為符合法定程序的一個最基本規則是先取證後裁決,即行政機關在作出裁決前,應當充分收集證據,然後根據事實,對照法律作出裁決,而不能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行政行為。因此,當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後被訴至法院時,應當能夠有充分的事實材料證明其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這是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基礎。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居於主動地位,其實施行為時,無須徵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同意。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則處於被動地位。因而為了體現在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就應當要求被告證明其行為的合法性,否則應當承擔敗訴的後果,而不能要求處於被動地位的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否則將對原告不利。事實上,由於行政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這種不同地位,原告將無法或者很難收集到證據,即使收集到,也可能難以保全。在這種情況下,當原告不能舉證證明自己主張時,由原告承擔敗訴後果,是有失公允的。
3、行政機關的舉證能力比原告要強,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原告幾乎沒有舉證能力,有的案件的證據需要一定的知識、技術手段、資料乃至於設備才能取得,而這些又往往是原告所不具備的。如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污染的程度多大,某項獨創是否獲得發明專利,葯品管理中偽劣葯品的認定,等等,這些都是原告無法收集、保全的,因而要求原告舉證是超出其承受能力的。
我國《行政訴訟法》要求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充分體現了行政訴訟目的。首先,有利於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嚴格遵守先取證、後裁決的規則,從而防止其實施違法行為和濫用職權;其次,有利於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當被告不能證明其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法院又不能放棄審判時,作出有利於原告的判決,防止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遵守不法行政行為的傷害。

㈡ 行政訴訟中實行證明責任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原告所提出的特定事實主張(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合法),由被告就該事實主張承擔否定其成立的舉證責任,否則將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把握:
(1)結果責任承擔的主體始終是被告,是由行政機關作為被告在行政訴訟中就案件爭議事實承擔結果責任,原告對此承擔相應的提供證據的行為責任。(2)所要證明的對象是被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查清與該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關的一切要件事實,即由法律規定的,能引起法律效力產生、變更、消滅的法律構成要件的事實。(3)舉證不能的敗訴後果是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實質上是一種法定的訴訟風險責任,因證據資料的不足而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將由負擔結果責任者承擔。被告作為結果責任的承擔者,如果不能或有效地履行其證明責任,有力的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其將承擔敗訴的不利後果。(4)適用結果責任的前提是訴訟程序上已窮盡了一切證明手段,法官無法達到自由心證,而判決所依據的案件要件事實仍然處於真偽不明的狀態,此時方可判決由承擔結果責任的被告敗訴。
在行政訴訟中設定舉證責任倒置制度適應於行政訴訟自身的特點。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被告的舉證能力優於原告。
被告是代表國家行使行政職權的國家機構,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占據主動地位,是管理者,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決定者,最清楚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根據與法律依據,並收集了足夠的材料和證據,否則是不可能隨意作出某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其掌握和控制著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全部證據,具有完全而充分的舉證能力;而原告實際上只掌握和控制著對自己有利情況的一些證據,尤其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原告幾乎沒有舉證能力。
二是「先取證、後裁決」執法原則的遵循。
即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前,應當充分收集相關證據,然後根據已查清的現有事實,對照相關法律作出公正的裁決,而不能在毫無證據或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對行政相對方隨意作出某一具體行政行為。因此,當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訴至法院時,應當能夠有充分的事實材料證明其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這是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基礎。
三是平衡不平等法律地位的需要。

補充:
證明責任最初是德國民事訴訟法的術語,後經日本傳入中國。其基本含義是,在民事訴訟中,應當由當事人對其主張的事實提供證據並予以證明,若訴訟終結時根據全案證據仍不能判明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真偽,則由該當事人承擔不利的訴訟後果。證明責任又稱舉證責任。

㈢ 行政復議有沒有舉證倒置的原則

有。在行政復議中,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參照的是行政訴訟法的舉證責任專倒置原則。也可以說,被申屬請人在行政復議中負舉證責任的主要部分,申請人承擔的是舉證責任的次要部分。 被告負舉證責任是行政訴訟最為重要的特殊證據規則,並且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舉證,不舉證不影響案件的審理。《行政復議法》對此也有全面的規定,並且比行政訴訟更為嚴格,被申請人的舉證責任是自收到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筆錄復印件之日起10日內提出書面答復,不舉證將面臨承擔具體行政行為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㈣ 舉證責任倒置的法律規定

舉證責任導致的法律規定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二十三條,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九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4)行政訴訟法舉證責任倒置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㈤ 行政訴訟是否要舉證責任倒置

不知道你的「舉證責任倒置」是什麼意思?在行政訴訟中,由被告即作出具體行為內行為的行政機關對其行為容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從原告不承擔舉證責任(證明具體行為存在及自己與具體行為行為 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除外,即原告應對 此兩個事實承擔舉證責任)這個角度 看,可以說是「舉證責任倒置」,但從行政機關本身應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角度看,也可以認為不屬於舉證責任倒置(本來就應由行政機關承擔舉證責任)。因此行政訴訟是不是要「舉證責任倒置」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這個「倒置」可以作多種理解。只要記住在行政訴訟中,由被告即作出具體行為行為的行政機關對其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這一點就行了。

㈥ 行政訴訟中,負責舉證責任的主要是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二條 :【舉證責任的分配】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六條 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承擔舉證責任。

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交答辯狀,並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依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

第二十七條 原告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一)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

(二)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

(三)在一並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

(四)其他應當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

第三十二條 原告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被告有權提供不予賠償或者減少賠償數額方面的證據。

行政賠償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方舉證。

(6)行政訴訟法舉證責任倒置擴展閱讀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㈦ 行政訴訟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嗎

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承擔舉證責任。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舉證內責任倒置。容但在一些情況下,原告也負有一定的舉證責任,這主要是以下情況:
(一)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
(二)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
(三)在一並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
(四)其他應當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

㈧ 行政訴訟中實行證明責任倒置原則的原因是什麼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原告所提出的特定事實主張(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合法),由被告就該事實主張承擔否定其成立的舉證責任,否則將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

行政訴訟證明責任倒置的原因,即被告(行政機關)承擔證明自己行為合法性的原因是:

被告承擔證明責任是依法行政原則的應有內涵。依法行政原則要求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不僅要實體合法,而且程序也應合法。被告有充分的舉證能力。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符合大陸法系「主張消極事實的人不負舉證責任」的原理。行政訴訟的訴訟標的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還有立法政策上的考量和行政導向方面的意義。行政訴訟要解決的問題是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從行政訴訟的立法目的即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出發,擺在立法者面前的惟一合理的選擇是設置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推定原則

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所具有的行政導向方面的意義在於,有利於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促使其嚴格遵守「先取證,後裁決」的程序規則,以充分實現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 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㈨ 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有哪些

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依據相關規定包括:難以收集證據,難以舉證的訴訟;對方妨害舉證的訴訟;實行過錯推定的侵權訴訟以及實行因果關系推定的侵權訴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第三十八條
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熱點內容
行政立法的類型 發布:2025-07-27 02:30:17 瀏覽:728
1950婚姻法頒布前結婚未登記 發布:2025-07-27 02:30:09 瀏覽:387
下列哪個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7-27 02:28:53 瀏覽:779
河北省交通法規 發布:2025-07-27 02:28:11 瀏覽:129
城步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27 02:03:30 瀏覽:974
電商法電商法 發布:2025-07-27 02:01:33 瀏覽:6
法院聽審 發布:2025-07-27 01:48:34 瀏覽:804
國際法立法過程 發布:2025-07-27 01:46:59 瀏覽:467
專利侵權人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7 01:46:14 瀏覽:532
法規車是什麼 發布:2025-07-27 01:39:22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