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關於農民工權益

勞動法關於農民工權益

發布時間: 2022-03-26 10:29:12

A. 農民工維權法律應該怎麼規定

農民工維權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勞動法,因為勞動法調整的對象是所有的勞動關系,是整個維權的基礎,此外,還是有一些特殊的條例,類的,像什麼《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等。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勞動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勞動法》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B. 如何利用《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權益

如何利用《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權益?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必然要求農民工和用人單位要簽訂勞動合同,那麼,想要市農民工能夠運用到《勞動合同法》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就得實行農民工勞動合同專門化規定。農民工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其勞動合同的內容應有別於城鎮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在期限方面,根據農民工的就業特點,勞動合同的期限可以靈活掌握,但一般情況下不應低於一年。

二、《勞動合同法》的實行不是個人或者個別機關的事,想要利用《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權益,當然要加強相關部門的統籌和協調,明確其保護農民工權益的工作職權和責任;加強團體交涉權,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勞動合同法》是在國家公權力干預下勞資雙方博弈的結果,正是有了國家公權力的干預,它才能成為一部傾向於保護勞動者的法律。在實施過程中,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強烈的強弱對比,使得農民工根本不具備平等談判的資格,因而要實現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障同樣也離不開國家公權力的介入。

三、加強農民工的團體交涉權,即由工會代表勞動者與僱主進行集體談判簽訂集體勞動合同的權利。團體交涉權可以憑借勞動者集體的力量來改善整體勞動境況,實現通過團體一致的行動實現自我救濟。團體交涉權是否能有效實現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契約自由的存在;二是國家立法為團體交涉留有必要的空間;三是工會組織在法律地位上的真正獨立。

四、利用《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權益,不僅其本身法條要具有先進性,也要注重加大宣傳、爭取政府支持。加大宣傳,使《勞動合同法》深入人心。《勞動合同法》施行以來,大部分農民工對《勞動合同法》還是一知半解,在遇到權益侵害時,由於認識上的偏差,不會用法維權。究其原因,一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工認為《勞動合同法》是為有正式工作人員立的法,不是農民工的「專利」;二是有些農民工認為雖然國家制定了法律,對該法的執行和效力持懷疑態度;三是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因自身法律意識缺失,造成維權工作無法順利進行,部分農民工已習慣了對侵權的默默忍受,加上就業壓力大,即使有運用法律維權的想法也缺少抗爭的勇氣;四是《勞動合同法》本身也存在個別條款規定不明確,理解不統一的缺陷,加劇了農民工對法律效力的懷疑。擴大地方政府對《勞動合同法》實施的自主權。

C. 農民工的權益包括哪些

農民工與其他勞動者一樣,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按照《勞動法》相關規定,勞動者享有以下基本權利:
1.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即勞動者在就業時,不會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選擇職業時,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愛好、興趣的職業;
2.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勞動者按用人單位的要求付出了勞動,就有權獲得相應的報酬;
3.休息休假的權利,休息休假是指勞動者在法律規定的時間里不必從事生產和工作,自由支配自己時間的活動,即有權在規定的工作時間以外自行支配時間(《勞動法》規定職工每日工作不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不超過40小時以外的時間),休息休假時間包括:工作日內的間歇時間,即工作日內應給予職工休息和用餐的間歇時間、每周公休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法定節假日、職工探親假、年休假;
4.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5.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
6.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
7.檢舉和控告的權利,對違反勞動法律的行為有向國家機關反映真實情況,對企業領導幹部提出批評和控告的權利;
8.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包括依法組織參加工會的權利,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的權利,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等。

D. 農民工作為勞動者有哪些權益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一個公民既有勞動的權利,同時又有勞動的義務。《勞動法》進一步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一、勞動者有平等就業的權利
勞動權,也稱勞動就業權,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職業的權利。勞動是人們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是一切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源泉,它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參加社會勞動和切實保證按勞動取酬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如果公民的勞動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失去了基礎和意義。
二、勞動者有選擇職業的權利
勞動者選擇職業的權利,是指勞動者根據自己意願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有利於勞動者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改革,迫切要求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勞動力市場。勞動者成為市場的主體,勞動者與企業通過雙向選擇實現就業。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者作為就業主體,具有支配自身勞動力的權利,可根據自身素質、意願和市場價格信號,選擇用人單位。選擇職業的權利是勞動者勞動權利的體現,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三、勞動者有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是公民的一項重要勞動權利。我國憲法不僅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而且給予勞動者的勞動權利以現實的物質的和法律的保障。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各盡所能、按勞力分配的原則,是我國的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憲法還規定,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國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制定了許多有關工資制度的法規。它們的實施,保證了勞動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四、勞動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權利
我國憲法規定,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我國勞動法規定的休息時間包括工作間歇、兩個工作日之間的休息時間、公休日、法定節假日以及年休假、探親假、婚喪假、事假、生育假、病假等。近年我國對休息制度作了較大調整,由原來的每周48小時工作制,改為44小時。縮短工時是提高勞動生率的一種手段,也適應了勞動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休息休假的法律規定既是實現勞動者休息權的重要保障,又是對勞動者進行勞動保護的一個方面。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任意延長勞動時間。
五、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是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對享受勞動權利的主體切身利益最直接的保護。由於勞動總是在各種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的,在生產中存在著各種不安全、不衛生的因素,如不採取防護措施,就會造成工傷事故和引起職業病,危害勞動者的安全和健康。如果勞動保護工作欠缺,導致的後果不是某些權益的損失,而是勞動者健康和生命的直接傷亡,對任何一個勞動者而言,生命是行使勞動權利的前提,沒有生命,享受任何權利都是一句空話。
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特種作業的人員進行專門培訓,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
六、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
職業技能培訓是指對准備就業的人員和已經就業的職工,以培養其基本的職業技能或提高其職業技能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業務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教育和訓練。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職業教育。公民有勞動的權利,要實現勞動權是離不開勞動者自身擁有職業技能的,在職業技能的獲得越來越多地依賴職業培訓的今天,公民沒有職業培訓權利,勞動就業權利就無法充分實現。
七、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
社會保險是國家和用人單位依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的約定,對具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暫時失業時,為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給予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疾病、年老等是每一個勞動者都不可避免的,社會保險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一種客觀需要。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自建立以來,隨著生產建設的發展,不斷地得到補充和完善,對保護職工身體健康,解除職工的後顧之優,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勞動保險包括生育、養老、疾病、傷殘、死亡及供養直系親屬等,1986年又增加了待業保險。但目前我國社會保險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社會保險基金制度不健全,保險基金籌集渠道單一,國家負擔過重,企業負擔畸重畸輕,社會保險的實施范圍不廣泛,發展不平衡,社會化程度低,影響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等。
八、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
勞動爭議指勞動關系當事人因執行勞動法或履行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的規定引起的爭議。勞動關系當事人作為勞動關系的主體,各自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雙方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分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用人單位、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勞動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代表、同級工會、用人單位代表組成。解決勞動爭議應貫徹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在發生爭議時有提請爭議處理的權利,也是勞動者其他合法權利的保證。

E. 新勞動法對農民工的補償有那些

在勞動法中,所有被僱傭者的身份都是一樣的,稱之勞動者(傳統稱呼為「職工」),所享受的勞動法相關的權利和義務內容也完全相同,沒有區分所謂農民工、城鎮工、幹部、正式工待遇區別。
按勞動法規定,雙休日上班視為加班,單位應發放加班費,加班費按平日工資標準的二倍計發。
單位應為所有勞動者申報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社保費按社保規定的統一繳費標准,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單位繳費額高於個人繳費額)。
工作滿十年,勞動者可享受的特殊待遇不完全舉例如下:
1、單位應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2、每年享受5天的帶薪休假;
3、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需要停止工作醫療時,可享受最長十二個月的醫療期(醫療期是指企業職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時限。

F. 勞動法對農民工有哪些條款

看問題內容,主要想問《勞動法》針對於農民工,有哪些條款適用(包含正常與回違規)!

現在答國家針對勞動者正在使用的主要有兩類法律《勞動合同法》《勞動法》

只要隸屬關系屬於勞動關系(不管是不是農民工),都是適用於這兩款法律!由於法律法條較多可以自行搜索下載、查詢!

如果對不明白的細節條款可以追問。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G. 關於勞動法,對勞動著的合法權益有哪些

目前,我國個體私營企業中勞動者權益受侵害的現象比較普遍,為此,各相關政府部門必須提高認識,完善政策法規,為維護勞動者正當權益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證;嚴格勞動執法,建立健全規范的勞資關系;加強勞動關系督查,堅決糾正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行為
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03年我國個體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已達8936萬人,佔全國非農就業人數的23%。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中2/3以上人員在個體私營企業實現再就業。個體私營企業雇員是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個體私營企業中勞動者權益受侵害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主要表現在:一是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內容不規范,履約率低。全國私營企業與雇員簽訂勞動合同的不足50%。即使部分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也很不規范。有的缺少必備條款,如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勞動報酬及支付形式及時間、勞動安全衛生等。有的權利與義務明顯不對等,部分還含有「生死合同」條款。二是壓低、拖欠工資,延長工時,濫施扣罰。大多數私營企業均以當地最低工資標准作參照來支付一般雇員工資,有的甚至低於最低工資標准。有的實行計件工資制,但計件定額使多數雇員無法在8小時內完成,只得加班加點。拖欠工資特別是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十分普遍。三是勞動安全與衛生條件普遍較差。許多私營企業生產安全投入嚴重不足,勞動衛生設施遠不具備,雇員勞動環境條件相當惡劣,雇員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傷亡事故和職業病頻繁發生。四是企業普遍沒有工會,雇員沒有共同利益代言人。據全國總工會統計,我國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工會入會率不到30%。有的企業雖然建立了工會,但業主並不按《工會法》規定撥繳工會經費。許多私營企業不給雇員辦任何保險。
隨著法制建設的推進,特別是通過政府勞動保障部門及各級工會、婦聯的積極努力,上述現象近年來有一定程度改觀,但總體上看仍未根本好轉。
為了切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必須做到:
一是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勞資關系問題。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已是我國一種主要的社會關系,對社會穩定有重大影響。各級政府必須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和完善勞資關系處理機制,掌握社會動態,及時化解矛盾,避免沖突激化。
二是完善政策法規,為維護勞動者正當權益提供製度保證。我國絕大多數私營企業是中小企業,僱工的特點是,人數少、人員分散、就業方式靈活、流動性大、文化技能較低等。要針對上述特點,研究制定適合中小企業的勞動工資、社會保障、工會婦聯組織、僱工權益保護和勞動爭議等方面的具體辦法。
三是嚴格勞動執法,建立健全規范的勞資關系。私營企業必須按照《勞動法》和《集體合同規定》要求,簽訂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規范僱工行為。勞動合同中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必須公平、明確、具體和透明。私營企業必須建立工會和婦聯組織。企業必須為其開展正常工作創造必要條件,業主不得插手和干預工會婦聯活動。
四是加強勞動關系督查,堅決糾正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行為。各級政府要加大勞資關系監管力度,督促私營個體企業嚴格執行《勞動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對損害職工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及時制止與糾正,對嚴重違法違規者,要依法處理。勞動保障部門要完善勞動爭議制度,充分發揮勞動爭議調處機制和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及時化解勞資關系矛盾。

H. 為什麼勞動法保護不了農民工的權益

你在單位工作了七年不知道你有沒有跟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如果沒簽訂勞動合同的話,相當於你跟單位簽訂了不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受法律保護的。
1.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若是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向勞動者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
2.勞動者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即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時,勞動者享有單方解除權,無須雙方協商達成一致意見,也無須徵得用人單位的同意。具體又可以分為預告解除和即時解除。 勞動者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熱點內容
政法幹警考試民法學真題 發布:2025-07-24 07:02:04 瀏覽:555
道德儲蓄的感言 發布:2025-07-24 06:57:48 瀏覽:640
公共基礎法律知識總結大綱 發布:2025-07-24 06:50:02 瀏覽:978
合同法債務和債權 發布:2025-07-24 06:48:34 瀏覽:409
刑法中罰全 發布:2025-07-24 06:48:27 瀏覽:726
貨幣中的國際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24 06:46:16 瀏覽:793
黨紀法規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24 06:40:56 瀏覽:673
民法典公平 發布:2025-07-24 06:38:10 瀏覽:461
為法使用危爆用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4 06:15:06 瀏覽:977
科教園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4 06:00:01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