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角度看黨校改革
『壹』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有下列五個特點:
①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
②行政法規版范是以多種權多樣的法律形式表現出來的,是由多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為規范組成的統一體。
③行政法規范的數量多,內容廣泛。
④行政法規范具有明顯的易變性。
⑤行政程序性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類行為規范,與行政實體性規范通常交織在一起,其存於同一個法律文件之中。
『貳』 從行政法的角度看,能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有哪些
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兩個概念的關系極為密切。行政機關是行政主體的一種,也版是行政主體中最重要的權一種。在行政主體中,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只佔較小的比重,國家基本的主要的行政職權都是由行政機關行使的。以至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將行政機關作為行政主體的代名詞。
但是,行政機關與行政主體仍然是有重要區別的。這些區別主要如下:
首先,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一方當事人的總稱,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它與行政相對人相對,是行政相對人的對稱;在行政法制監督關系中,它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相對,是監督主體的對稱。而行政機關只是行政法律關系具體當事人的稱謂,與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及法律關系對方當事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等並列。
其次,行政主體主要是一種行政法學的概念,而行政機關主要是一個具體法律概念,用以指稱享有某種法律地位,具有某種權利(權力)、義務(職責)的法律組織。
此外,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具有包容關系,前者包容後者。盡管行政機關在行政主體中佔有極大的比重,但畢竟行政機關不是行政主體的全部,行政主體除了行政機關以外,還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叄』 行政法原理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 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與經濟法的區別 1)性質不同,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不是單純的行政管理關系。 2)主體地位以及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聯結狀態不同。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中主體的地位雖有上下層次之分,但彼此卻都互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 3)主旨不同,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中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從根本上服從經濟規律,行政活動首先服從的是長官意志。 4)調整手段不同,經濟法主要運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為輔而且一般與經濟手段等結合運用,行政法則以行政手段為主,主要以命令與服從的方式實施。
『肆』 行政法角度看「市」
權責不統一,有權不擔責,有市有權,無視無責。
『伍』 行政法有什麼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5)行政法角度看黨校改革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
『陸』 陳峰的獲獎情況
省級以上獎項:
2011年 「法治江蘇」徵文三等獎
2010年 獲江蘇省行政法學會論文一等獎
2010年 第一屆江蘇省行政與經濟法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2009年 獲江蘇省行政法年會論文二等獎
2008年 獲第三屆「全國公法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
2008年 獲江蘇省行政法年會論文三等獎
2007年 獲第二屆「全國公法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
2004年 獲江蘇省大中專學生暑期實踐先進個人、優秀成果獎
校級以上獎項:
2010年 獲蘇州大學「朱敬文特別獎學金」(全校三人之一,文科唯一一人)
2010年 獲蘇州大學「朱敬文獎學金」
2009年 獲蘇州大學2008~2009年度校學術標兵稱號(全校六人之一)
2009年 獲蘇州大學「王健獎學金」
2008年 獲校「學習十七大、學習新黨章」主體徵文活動中獲一等獎
2007年獲蘇州大學王健獎學金
2006年 榮獲蘇州大學2006年度王健獎學金
2005年 獲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第二次論文發布會二等獎
2004年 獲蘇州大學 2003~2004年度人民獎學金二等獎學金
2004年 獲蘇州大學 2003~2004年度校優秀學生幹部
2003年 獲蘇州大學 2002~2003年度人民獎學金三等獎學金
2003年 獲蘇州大學 2002~2003年度校學生會優秀學生幹部
2002年 獲蘇州大學2001~2002年度校三好學生
2002年 獲蘇州大學2001~2002年度校優秀學生幹部、學生幹部先進個人獎學金
2002年 獲蘇州大學2001~2002年度專項獎學金
2001年 獲蘇州大學2000~2001年度人民獎學金一等獎學金
2001年 獲2000~2001年度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優秀學生幹部
2001年 獲蘇州大學2000~2001年度校暑期實踐先進個人
最近5年曾發表過的主要著作、論文(包括發表時間、刊物名稱、合作者及本人在合作者中排名次序):
1) 2010年參編(副主編)學術論著《中國行政法學專題研究述評(2000-2010)》(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 2009年合著(第二作者)學術專著《行政協助過程規制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 《建議制定我國憲法性法律「尊重和保障人權法「——完善我國公民基本權利體系的另一種思路》,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第四卷),第二作者,2010年3月版;
4) 《協力行政的興起及其行為型態探析》,載《求是學刊》(全國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10年第1期;
5) 《協商民主:提供「審議」傳統憲政理念的新視角》,載於《中共中央黨校學報》(全國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08年第4期;
6) 《互聯網管制背景下的網路人權保障體系探析》,載於《法治論叢》,第二作者,2008/02,並於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8年第8期轉載;
7) 《審議民主:一種「審議」傳統憲政理念的憲政觀》,載於《甘肅政法學院學報》(核心期刊),(CSSCI來源集刊,全國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008年第4期;
8) 《試論實現給付行政任務的公私協力行為》,載於《南京大學法律評論》(CSSCI來源集刊,全國核心期刊),第二作者,2008年春秋號;
9) 《論實現給付行政任務的公私協力行為》,載於2008年10月「第三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獨立作者(該文獲2008年第三屆全國公法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
10) 《試論行政法任務變遷對我國行政法學研究的啟示》,載於《社會公正與法治國家》,獨立作者,2008年11月版(該文獲2007年第二屆全國公法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
11) 《協力行政及其行為型態研究意義考略——」公民有序參與」法治化路徑研究》,載《法政研究》(武漢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學科集刊),2009年創刊號。
12) 《行政協力行為初論》,載《東方法學》,獨立作者,2009年第4期,並於「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9年第12期轉載;
13) 《農村群體性事件法治化的制度邏輯——基於城鎮化背景的分析》,第二作者,2010年全國行政法年會論文。
14) 《行政協力范疇探略——行政協力的概念與若干相關問題》,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一作者,2009年第4期;
15) 《論行政程序中當事人協力義務的相對性》,載《江蘇省法學會行政法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獨立作者,2009年;
16) 《論實現給付行政任務的公私協力行為》,載於2008年10月《「第三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獨立作者(該文獲2008年第三屆全國公法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
17) 《域外行政公益訴訟制度之特徵》,載於《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第一作者2008/04。
18) 《行政證據收集中的若干問題及對策——由「釣魚執法「事件引發的思考》,載於《」江蘇省行政與經濟法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第二作者(該文獲第一屆江蘇省行政與經濟法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19) 《基於過程理念的行政程序法研究——評《中國行政程序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獨立作者2008年第4期;
20) 《試論行政法任務變遷對我國行政法學研究的啟示》,載於《社會公正與法治國家》,獨立作者,2008年11月版(該文獲2007年第二屆全國公法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
21) 《協力行政及其行為型態研究意義考略——「公民有序參與」法治化路徑研究》,載《法政研究》(武漢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學科集刊),2009年創刊號;
22)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的法治路徑探析》,載於《江蘇農村經濟》,第二作者,2008年第5期;
23) 《論行政法律關系「不平等下的對等」之性質》,載於《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第一作者,2009年第2期;
24) 《論行政程序中當事人協力義務的相對性——以行政調查程序為例》,載於《學習論壇》,獨立作者,2010年第1期;
25) 《論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司法審查》,載於《鄂州大學學報》,第二作者,2009年第4期;
26) 《評翁岳生主編之<行政法>》,《湖南農機》,第一作者,2008年第11期;
27) 《試論行政法任務變遷》,《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第一作者,2007年第11期;
28) 《透視我國缺席判決制度的程序缺陷及其完善》,《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4期(第二作者)
29) 《行政指導價值基礎初探》,《西南法學》2005年第四卷,吉林文史出版社(獨立作者)
30) 《試論行政指導在行政法意義上的理論基礎》,《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獨立作者)
31) 《台灣地區行政法學研究集大成之巨著——評翁岳生主編之<行政法>》,《美中法律評論》,2007年第1期(獨立作者)
32) 《試論電子政務對傳統行政行為理論的影響》,《社科研究》,2006年第3期(香港雜志)(獨立作者)
33) 《試論我國公共人事服務事業民營化的行政法學思考》,《研究生法學雜志》,2006年第五卷第2期(獨立作者)
34) 《行政權:行政法邏輯起點的科學界定》,《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7月(第一作者)
35) 《淺論研究行政法理論基礎的憲政意義》,《河南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
36) 《司法賠償委員會若干問題分析和改革建議》,《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報》,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37) 《公共人事服務事業民營化的行政法學思考》,《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
38) 《論行政法律關系雙方權利義務的對等性》,《學術論壇》2004年第一輯「法學研究」,內蒙古大學出版社第28頁~29頁(獨立作者)
39) 《農民權利保障問題探析》,《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
40) 《芻議我國行政訴訟收費制度》,《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
41) 《確立行政權為行政法邏輯起點的可行性分析》,《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42) 《試論我國建立行政法人制度的可行性》,《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
43) 《試論行政法邏輯起點》,《檢察研究》(2006年第三卷),中國檢察出版社。(第一作者)
44) 《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精髓是政府法治文化》,《工商管理科學》,2006年第8期(第二作者)
45) 《偵查權性質之定性探討》,《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7期(第二作者)
46) 《刑事被害人保護制度之構想》,《法學教育》,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
47) 《論西部大開發與法治現代化》,《理論新探索》,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
48) 《和諧工商 法治先行》,《工商管理科學》,2006年第12期(第二作者)
49) 《行政緊急程序初論》,《大連幹部學刊》,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
50) 《淺談政府采購合同的法律適用》,《中國律師和法學家》,2006年3月號(第二作者)
『柒』 對行政法本質的認識
,「飛關於如何評價行政法的作用問題, 我
攀鉀行政法學界雖已從行政法的階級性、行
』 , 川聲政法的內容、行政法與改革的關系等多種
視角進行了探討, 依然存在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
在於從行政法的社會價值取向即其所追求的社會
作用方面, 如何認識行政法的本質當前, 對行政法
本質的不同見解, 基本可以歸納為「 保權」 、「 控權」
和「 平衡」三種觀點。
「 保權』論者認為, 社會主義行政法與資產階級
行政法有著根本不同的性質、目的和作用。資產階
級行政法的作用, 就其根本點來說, 是加強資產階
級對人民群眾的統治。社會主義國家的行政管理
是與人民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管理, 因而社會主義行
政法主要是管理法, 本質上是保權法, 不應襲用資
產階級行政法學的控權論當然, 「 保權」論者並不
否認行政法的控權作用, 但與資產階級行政法的控
權作用有本質區別。
「 控權」論者認為, 西方資產階級的行政法, 主
要作用是控制行政權, 社會主義行政法也不例外,
主要作用同樣是對行政權實行法律控制。這並非
簡單移用西方行政法學的觀點, 而是建立在對行政
權力本質認識基礎上的, 正確揭示了行政法與行政
權之間的關系行政權力的性質不因國家不同而
有差別, 它是社會秩序賴以維持的力量。因而在任
何國家, 行政權力都是強制他人服從的, 行政法存
在的原因就在於行政權力存在及其運行有可能損
害他人利益, 需要行政法加以控制「 控權」論者又
認為, 主張行政法有保權的作用, 或者既有保權作
用又有控權作用的「 兩面說」 , 都是不能成立的。
「 平衡」論者認為, 行政法具有「 保權』和「 控權」
的雙重性質, 但這兩種作用是統一的, 並非截然對
立的。「 控權」是在行政權超越行政法治軌道時的必
然要求, 而這同時也就意味著當行政權在合法范圍
內行使時, 它就應當予以保護和維持的, 這本是行
政法治的題中應有之義。同理, 保權也不是偏袒, 而
是保證行政權合法運行, 這種保護實質上也就包含
了控權的要求。「 平衡」論者強調指出, 平衡是一種
狀態和過程, 把平衡解釋成折衷是一種誤解。因為,
平衡是以不平衡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尋求平衡,
是通過對行政權的合理控制實現的。但這種控制
只是實現平衡的手段, 目的是促使行政權合法有效
運行, 使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得以協調統一。
以上三種見解均有可取之處, 但不敢苟同。從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馬克思主義人民主權理論角
度分析, 一毅可以說, 行政法的本質魷最保護人民
利益。眾所周知, 近代以來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的
主題, 是人民與政府的關系間題社會主義民主在
內容和形式、理論與實踐各方面, 都以追求人民與
權力的統一為原則。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國家一切
權力屬於人民並接受人民的監督。在人民與權力
統一的原則下, 一方面確認人民與政府是主人與公
仆的關系, 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包括作為政
府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公
仆, 另一方面, 肯定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必須切實保
護, 不容侵犯和損害。因此, 保護人民利益是社會主
義民主政治和馬克思主義人民主權理論的本質所
在。同時這也是我國憲法的根本要求。我國的行政
法律制度是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礎, 以馬克思
主義人民主權理論為指導, 以憲法為依據建立和發
展起來的, 因此, 具有保護人民利益的一般屬性。行
政權的設立和行政主體的確認, 行政行為的實施和
監督, 歸根結底, 都是為了保護人民利益
『捌』 簡述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8)行政法角度看黨校改革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
『玖』 從行政法的角度能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主要有哪些
『拾』 怎麼從行政法的角度分析就近入學
您好,
行政執法類職位具有下列特點:一是純粹的執行性。只有對法律法規的執行權,而無解釋權,不具有研究、制定法律、法規、政策的職責。這一點與綜合管理類職位的區別尤為明顯。二是現場強制性。依照法律、法規現場直接對具體的管理對象進行監管、處罰、強制和稽查。行政執法類職位主要集中在公安、海關、稅務、工商、質檢、監、環保等部門,且只存在於這些部門中的基層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