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制化

行政法制化

發布時間: 2020-12-21 16:45:58

Ⅰ 我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內容 是什麼

行政管理法制化主要內容是通過法律對國家行政管理的各項活動、各個環節進行調節和規范,將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術方法、協調手段、行為方式、步驟和程序法律化,為國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法治原則主要包含以下三項內容:
1、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律依據。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採取行動,這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根本要求。對於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動,而無須法律授權。但是,對於行政機關來說,則沒有這種自由,而必須嚴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規則。這是行政行為與公民個人行為的最大區別。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機關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包括事務、時間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規定在憲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當成文法規定不明確時,行政法院根據法的一般原則對成文法的規定進行補充和解釋。行政機關不得超越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自由行動,否則,構成「無許可權」。無許可權行為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在越權之訴中,「無許可權」是行政行為被撤銷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無許可權機關所作出的行為,屬於羈束行為,且該行為的內容符合法律規定,有管轄權的機關在同樣的情況下也只能作出同樣的決定,行政法院對這種行為並不撤銷,因為撤銷該行為「並不影響行政決定的結果和當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費訴訟時間。」
2、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僅要求行政行為的存在須有法律依據,而且進一步要求行政行為的實施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說,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過程必須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律對行政行為全程的監督和控制,使行政權在法律所設定的軌道上運行。但是,我們不能把行政法治的這一要求,簡單理解為行政機關只能機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則適用於具體事件而沒有任何斟酌選擇的餘地。行政行為有羈束行為和自由裁量行為之分,它們受法律制約的程度上是有所區別的。但是,二者都必須受制於法律這一點是共同的,不可動搖的。根據行政法治原則,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律往往出於不同的目的和考慮對行政行為規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條例的咨詢、討論和公布程序,行政處理的說明理由和書面形式等。由於法律規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於保障相對人權利的考慮,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遵守,否則行政法院將宣布該行為無效。但是,出於行政效率的考慮,行政法院對於形式違法的行政行為也並不是一概予以撤銷,而是根據形式違法的具體情況分別作出撤銷、不予撤銷和補正等不同形式的靈活處理。
明確的管轄權與合法的形式共同構成了控制行政權行使的主要條件,無許可權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國家參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銷行政決定的最初的兩個理由。在當代的法國,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因為「手續不僅限制每個公務人員的權力,也使每個公務人員受到其他公務人員的制約和補充。」 比如,法國在 1978 年公布實施了《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79 年公布實施了《說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83 年又公布實施了《行政機關與其使用人關系法令》等單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則的重要內容。首先,任何行政行為都必須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須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而不能出於以私人或黨派或者所屬團體的利益。例如,當某家旅館與市長的某個親戚開辦的旅館形成競爭時,該市長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為借口關閉該旅館。其次,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授權的特別目的。例如,在 1875 年的巴利塞訴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銷了省長作出的關閉 巴利塞 先生的火柴場的決定,理由是該行為的目的不是法律與規章授予他權力時要保障的目的,而是為了維護國家財政部門的利益。
行政行為的目的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是行政法治原則進一步深化的表現。在法國行政法治進程的初期,只要一種行政行為是由具備法定許可權和資格的行政機關依據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會認定該行為合法,而不問該行為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隨著行政法治的進一步發展,行政法院發展了濫用權力的理論,根據該理論,行政法院可以審查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如果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不符合法律規定,該行為將被行政法院以濫用權力為由予以撤銷,從而使每一項行政行為都處於行政法院的監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目的和動機的審查極大地擴展了行政法治原則的內容,狄驥認為這導致了自由裁量行為概念在公法領域的消失。
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還要求行政決定的內容和法律根據合法。
3. 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積極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法治有兩層含義:消極的行政法治和積極的行政法治。消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方式、程序和目的。積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機關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這是法國行政法治原則的最新擴展。
根據積極行政法治的要求,不僅行政機關拒絕作出實施法律的具體行政處理決定構成不作為的違法,而且當法律和上級機關條例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制定條例,而行政機關不履行該義務的行為同樣也是違法的。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 1959 年的一個判決中聲稱,行政機關在情況需要的時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條例來維持秩序,就是違反法律。 1969 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觀點:當制定行政條例為實施某個法律所必要時,行政機關有義務制定這個條例。

Ⅱ 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應採取哪些措施

1、從基礎上入手,重點強化軟環境。

(1)切實加大措施,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及其後備人員乃至全體公務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建設並形成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更新他們的認識理念和思維方式,使他們能夠很好駕馭各種復雜情況,應對各種復雜局面,提高他們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與科學決策的能力。

(2)切實提高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各級領導幹部的民主作風。要改寫各級領導乃至全社會對民主的理解,民主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精神,是滲透到每個社會成員身心與血液的一種精髓。民主絕不是擺設,不是為某種需要而存在,而是同生存本身一樣是人的一種需求,應該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只有這樣的條件下,真正的民主才將成為可能,各種不民主的行為才將失去市場,遭到唾棄,社會才會更快的進步。

(3)切實提高各級領導的法制意識和法制水平。民主是管理的基礎和管理所追求的目標。但管理本身還是要靠法規和制度,這是社會組織約定的規范,具有強制性。這才是管理的要義。而管理的失當往往一方面是沒有相應的規范,另一方面是規範本身不科學、不公正,再一方面是領導者不能帶頭遵守規范。說到家,還是沒有理解規范的意義。因此,法規意識的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而言,別有特殊的意義。

2、從制度上切入,嚴格剛性措施。

(1)制定並施行科學性較高的決策程序。A、制定領導幹部學習制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認識水平,武裝科學頭腦,改變思維方式;B、制定並施行調查研究工作制度,深入實際,搞好決策前期調研,做到不調研的問題不決策;C、建立科技顧問制度和專家咨詢制度,做到大的項目不論證不決策,防止決策失誤。

(2)制定並施行民主化程度較高的決策程序。A、對可以公開的重大決策制定並施行社會問卷調查制度,廣泛征詢社會意見和反應,傾聽群眾聲音;B、對重大決策實行新聞公開制度,向社會公示;C、制定並施行人民群眾建言獻策制度,廣開民主渠道;D、在決策程序上堅持會議討論制和實行集體表決制(特殊情況除外)。

(3)制定並施行法制化水平較高的決策程序。A、積極支持各級人大立法並做好立法的前期工作;B、強化行政立法活動和立法行為,提高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法制水平和執法能力,促進政府決策法制水平的提高,保證科學決策並貫徹實施;C、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決策,不越權行政;D、嚴格履行決策的法律程序,依法決策。

(4)圍繞決策活動制定切實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限制領導者亂用權力,越權行政,特別是把重點放在抑制「一把手」的個人專斷和權力擴張上。對「一把手」要圍繞決策行為和民主作風進行專項考核,對個人專斷、越權行政、違法行政者要視同違紀處理,對造成後果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以強化這方面的限制

Ⅲ 什麼是法治行政

法治行政是指政府的一切權力來源於法律,法律優於行政,行政受制於法律版,政府受法律權支配,並嚴格按照法的規定以及法的宗旨和原則行事。
法治不等於「用法來治」(Rule by law)。
「用法來治」是把法單純作為工具和手段,政府運用這種工具和手段來治理國家、管理公民。
法治首先是依法治權、治官,依法規范政府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為;而不是首先、更不是僅僅依法治民、治事,只用法律規范和約束行政相對人的行為。
法治行政的核心是用法律控制政府,防止政府越位、錯位與缺位,避免行政機關失職、越權和濫用職權,從權力源頭上最大限度地控制行政權的惟我獨尊,切斷行政權的無處不在,限制行政權的無事不管,轉化行政權的無所不能。

Ⅳ 行政法制化的基本要求及標志分別是什麼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Ⅳ 怎樣理解社會行政的科學化,法治化,現代化

一、社會工作行政管理的科學化,主要表現為社會工作行政體制的科學化。回體制是指「答國家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機構設置和管理許可權劃分制度。」
社會工作行政體制是指在社會工作行政管理活動中,所採取的基本組織結構形式和基本制度與方法的統稱。
二、社會工作行政管理的現代化,主要是指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在社會福利領域,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手段的現代化。
三、社會工作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就是運用法律規范和其他具有法律性質的各種行政規則來進行社會工作行政管理,實現「依法行政」,以保證和維持行政管理的權威性和行政效能,具體表現為社會工作行政管理中的政策制定、執行程序、行政效能及行政監督的法制化。

Ⅵ 對推進行政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學化分別有哪些作用

行政決策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環節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要實現科學、高效的行政管理 ,行政決回策的答優化是關鍵.衡量行政決策優化的三個要素是民主化、科學化和法治化.行政決策民主化是行政決策科學化和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 ,行政決策科學化是行政決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目的 ,行政決策法治化則為行政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Ⅶ 中國編制行政如何法制化

1、修改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組織法,夯實機構編制管理法規體系的基礎。
2、研版究權制定國家機構編製法,確定機構編制管理的法律地位。
3、進一步加強程序立法,規范機構編制管理審批程序。
4、制定機構編制實體標准,創新編制管理機制。
5、建立健全機構編制管理監督機制,增強機構編制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Ⅷ 行政過程法制化的方面如何理解法無明令不可為,法無明禁即可為

對於行政機復關(公權力)的制要求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對於相對人(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規定是「法無禁止即自由」。
也即是執法者只能做法律規定的職責活動,不能超越。對於百姓,只要法律沒有明文禁止,都可以做。

Ⅸ 簡述你對行政權利約束法治化看法

公務員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地位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法在實現國家行政職能過程中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行政主體之間以及行政主體與其它各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行政法規范對一定社會關系(行政管理關系)調整後形成的特定的法律關系的總稱。[2]按不同的標准,行政法律關系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果以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隸屬關系為標准,可以將其分為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和內部行政法律關系。

1.公務員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外部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因外部行政活動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公務員在外部行政行為中,既不是行政主體,更不是行政相對人,因而不具有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而僅是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一的國家行政機關的代理人。因為:

第一,公務員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並能獨立地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要成為行政主體,則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行政主體必須是社會組織,而不能是個人,公務員本身是分散的個人,所以公務員就不能成為行政主體。二是該社會組織擁有國家行政職權,其行政職權可以是依憲法、組織法或其它法律、法規的授權。三是能以自己的名義對外行使行政權,即能在法律范圍內依照自己的判斷作出決定,發布命令,並以自己的職責保障這些決定和命令的實施,獨立採取行政行為等,能否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它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主要標准。四是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而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它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一個關鍵性條件。公務員是從事公共行政活動的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因此不能成為行政主體。

第二,公務員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行政相對人是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一方主體,相對於在行政活動中具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行政主體而言,行政相對人是不具有也不能行使國家行政權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一方,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活動中所行使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都是其為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自身的權利或義務,這些權利、義務與行政主體權利義務即行政或職責相對應。且行政相對人是行政主體的外部行政行為所直接約束的對象,當其認為行政主體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損害了其合法權益時,有權以自己名義提起行政訴訟或申請行政復議以得到救濟。而公務員則不具有這些特徵,不能成為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

但是公務員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和行政主體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因而擁有特殊的地位。第三,行政機關的職權、許可權和優先權涉及到公務員,即行政機關的職權由公務員履行,同時行政機關的優先權成為公務員當然的權利,行政機關的職權和許可權同樣約束著公務員。

第四,公務員在分享行政機關的職權、優先權和分擔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時,行政機關有權對分享和分擔物進行再分配。如行政機關對公務員的職責許可權進行進一步劃分,公務員不僅不能超越其所屬行政機關的許可權,而且同樣不能超越本機關內部公務員之間的許可權。

第五,公務員實施行政管理活動時,必須以行政機關的名義,按行政機關的意志進行,在符合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前提條件下,公務員的行為所引起的一切法律後果,都歸屬於行政機關,而公務員對外不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對公務員的過錯行為承擔責任,支付行政賠償費用後再根據公務員的故意或過失程度,決定是否行使追償權,是否追究公務員的個人責任。所以公務員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以行政主體名義,根據行政機關意志在行政機關的委託范圍之內,代錶行政機關對外行使政權,進行行政管理活動,其行政行為的法律後果由行政機關承擔,而在整個上部行政法律關系中,不享有屬於自己的權利,對外部不承擔法律責任,這實質上構成一種委託代理關系,公務員成為行政機關的代理人。

2.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內部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主體之間或者行政主體與所屬的公務員之間因內部行政管理活動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具有許多內部管理的特徵,如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及其公務員具有絕對的命令權,下級機關或公務員則有服從的義務等。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具有主體地位,這是因為:

第一,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特定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即這些權利和義務是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才能享有或履行的。當公務員作為普通公民或以公務員的身份進行對外行政管理活動時不能享有這些權利,也無須履行這些義務。

第二,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有無自己的權利義務,是判斷有無主體資格的根本性標准。如我國《公務員暫行條例》第7條第7項規定公務員有權「依照本條例規定辭職」,即有辭職的權利,即當公務員由於主觀或客觀原因不願意繼續擔任公職,可要求重新選擇職業。這種權利,普通公民是無法享有的,他們並未在國家行政機關中擔任公職,連辭職的前提條件都不具備,又何來辭職權?而作為公務員,要辭職也只能向其所在的行政機關提出,而不能向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提出。由此可見,公務員的辭職權是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一項特有權利。以其義務而言,暫行條例規定了公務員有公正廉潔、克已奉公的義務。公正廉潔、克已奉公作為道德要求,對任何公民都適用,但作為一項法定義務,卻僅是對於特定身份的人提出的,公務員就是其中一類。進一步規定了不得「經商辦企業及參與其它營利性的經營活動」。這一些義務都體現了公務員與普通公民的差異。由此可見,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第三,公務員是內部行政法律關系的實際參加者,並受內部行政行為的約束,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公務員是以個人名義與行政機關之間各享權利,互相承擔義務,如行政機關要保障公務員獲得勞動報酬和享受保險福利待遇的權利和參加培訓的權利,相對國家行政機關而言,公務員須要對國家行政機關履行忠於職守、勤奮工作、盡職盡責、服從命令的義務,而這些義務需要由公務員自己去實際履行,不可放棄。

第四,當公務員認為國家行政機關對其合法權益造成侵害的時候,可以向有權機關尋求救濟。當行政機關給予公務員行政處分,如給予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或扣除其薪金等,而公務員認為行政機關的這些行為損害了其合法權益,公務員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向主管行政機關或專門的行政監察機關申訴解決。

二、 公務員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

監督行政,即對行政的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群眾組織、民主黨派、公民等對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及其公職人員遵守法律、執行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的活動。監督行政法律關系則是指在對行政的監督過程中,監督主體與被監督者之間受行政法規范調整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行政監督中,監督者的范圍是極為廣泛的,其中有公民、政黨、社會組織、國家機關等,然而,公民、政黨及社會組織等主體的監督卻不會必然地產生法律效力,而國家專門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對公務員執行公務的行為的監督卻會產生法律效力,這類監督被稱為行政法制監督。在這一類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公務員處於當事人的地位。

監督者監督的是行政機關行為和公務員的職務行為,作為專門監督機關實施的行政監察,其監督范圍甚為廣泛,要監督一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遵守政紀、法紀的情況,而不受行政管理部門的限制,且不僅僅限於行政機關和公務員的公務活動。根據我國《行政監察法》第18條的規定,監察機關的以下許可權將會直接涉及到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受理對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和國家機關任命的其它人員違反行政紀律形式的控告檢舉。

第二,調查處理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它人員的違反行政紀律的行為。

第三,受理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它人員不服主管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決定的申訴。這三方面的規定對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帶來直接影響,使公務員在行政監督法律關系中具有自己的特定權利與義務。

三、 公務員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行政訴訟法律關系,是由行政訴訟法確定和調整的,法院因解決行政爭議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存在的訴訟權利義務關系。公務員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能夠成為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之一,但與訴訟主體的主體地位有極大差異。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行政訴訟權利義務的承擔者,即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享有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的人。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凡是參加行政訴訟活動的組織和個人,都是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但主體之間存在著極大差異。法院是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當事人一方,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後,還必須有法院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審判活動,行政訴訟法律關系方能發生。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中,訴訟主體是參加行政訴訟活動的主體,他們的訴訟行為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化和發展。其它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不能夠直接引起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化和發展。訴訟主體包括法院、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和第三人。公務員不能成為訴訟主體,這是因為:行政訴訟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受理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在雙方當事人和一切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的制度和活動,以及這些訴訟活動產生的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原告只能是作為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公務員在外部行政管理活動中,是作為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不可能是行政管理的相對人。

第二,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權力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公務員雖然是以其所在的行政機關的名義進行行政管理活動,但由於公務員與行政機關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委託代理關系,其活動的後果最終歸所屬行政機關承擔,而公務員並不對外承擔行政責任。由於公務員失去了對外承擔行政責任的基礎,所以不可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第三,共同訴訟人只能是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第三人則是與被訴具體行為有利害關系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公務員亦不能成為共同原告、共同被告或第三人。而當公務員加入到行政訴訟中來時,不具有訴訟主體身份,而只能以其它訴訟參加人的身份加入進來,具體而言,可以作為行政訴訟中的證人或(被告的)訴訟代理人。

Ⅹ 論述什麼是行政決策法制化和行政決策法制化的意義

對我國行政決策法制化途徑分析的重要意義 :
(一)行政決策法制化的重要性內 人類歷史已經容證明:任何重視強調決策的法制化的國家,將穩定健康成長。我們必須提高行政決策的地位在改革和發展的行政決策法制化的一個更重要的位置,因為行政決策不遵照法制化,也就談不上行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
(二)行政決策法制化的必要性 實現行政改革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實現行政決策法制化,但是實現這個目標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實現方法基礎之上。
所以,針對此我們應該尋找到有利途徑,還有范圍以及類型,進行專業的針對性的分析,做到緊貼時代,發揮出時效性。還應該對這種途徑進行判斷其是否能夠真正處理相關性問題,做到不斷完善以及提升我國當前的法律整體性,為實現行政決策提供必要的基礎,還應該找出全新的值得學習的新觀點,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我國行政決策得到有效實施。

熱點內容
法院強制執行的執行費 發布:2025-05-10 10:37:58 瀏覽:869
溫江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0 10:31:55 瀏覽:687
微信罵人立法 發布:2025-05-10 10:17:37 瀏覽:180
四川省名木古樹保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0 10:16:53 瀏覽:974
出借證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10:15:57 瀏覽:762
2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發布:2025-05-10 09:34:35 瀏覽:269
新婚姻法婚後繼承的財產如何分配 發布:2025-05-10 09:34:29 瀏覽:187
笑刑刑法美女 發布:2025-05-10 09:28:06 瀏覽:566
民法為准 發布:2025-05-10 09:23:04 瀏覽:345
聘請法律顧問為公司 發布:2025-05-10 09:10:54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