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法行政法規對
⑴ 安全生產法的適用范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都適用安全生產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適用本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鐵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與輻射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三條 安全生產工作應當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1)安全生產法行政法規對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必須遵守本法和其他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改善安全生產條件,推進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安全生產。
第五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
第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依法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並應當依法履行安全生產方面的義務。
第七條 工會依法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督。生產經營單位的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參加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職工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合法權益。生產經營單位制定或者修改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
⑵ 安全生產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規定具體如下:
1、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的安全生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鐵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與輻射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3、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其餘負責人對職責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責。
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依法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並應當依法履行安全生產方面的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七條 工會依法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督。
生產經營單位的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參加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職工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合法權益。生產經營單位制定或者修改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第八條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安全生產規劃,並組織實施。安全生產規劃應當與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規劃相銜接。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安全生產監管能力建設,所需經費列入本級預算。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完善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按照安全風險管控要求,進行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並對位置相鄰、行業相近、業態相似的生產經營單位實施重大安全風險聯防聯控。
⑶ 《安全生產法》適用的范圍有哪些
《安全生產法》適用的范圍:在中國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的安全生產,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鐵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規定的除外。
《安全生產法》的調整的是安全生產法律關系,即各行各業的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之間,在從事生產經營和監督管理的活動中所發生的安全生產權利和義務關系。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部門、有關安全生產專項監督管理部門及其安全生產檢查監督人員,在履行法定職權時與生產經營單位、有關社會組織和從業人員之間所發生的監督管理關系。
生產經營單位內部管理者與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管理關系;生產經營單位之間及其與社會組織、公民之間的安全生產權利義務關系;涉外安全生產管理關系。
(3)安全生產法行政法規對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適用本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鐵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與輻射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安全生產工作應當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⑷ 安全生產法》對行政處罰做了哪些規定
行政處罰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應受懲罰的單位或個人給予和行政制裁。懲罰的社會功能主要在於督促工作人員遵守勞動紀律、規章制度和國家法律,防止和限制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對違法亂紀者予以制裁,以收到懲一儆佰之效。 根據行政違法的程度、實施行政制裁的主體和制裁對象的不同,行政責任主要有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大類: 行政處分。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根據法律或者內部規章制度的規定,按照隸屬關系,對其所屬的工作人員犯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尚不夠刑事處分的或者違反內部紀律的一種制裁。行政處分的對象只能是自然人,行政處分只能由其所屬的單位給予。根據1957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行政處分從輕到重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查看和開除等八種形式。 從行政處分主體上看,行政處分主要包括兩種情況:(1)國家機關對有違法失職行為尚不構成犯罪或者已構成犯罪但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給予的行政處分;(2)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內部規章制度對其所屬工作人員實施的紀律處分,也應當屬於行政處分的內容,歸屬於行政責任的范疇。不應當將其從行政責任或者法律責任中抽取出去,單獨視為一種紀律責任而不認為是一種違法後果。 違法違紀行為是實施行政處分的前提,行政處分是違法違紀行為的後果。只有當二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時,才能對違法違紀者進行行政處分。否則,不得對行為人實施行政處分。 行政處罰是,是指特定的行政執法部門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不構成犯罪或者已構成犯罪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的一種行政制裁。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有權實施行政處罰的機關只能是具有行政處罰權的機關,這些機關通常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加以確定。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機關、單位或者個人,都無權實施行政處罰。從性質上看,行政處罰主要有五種:(1)警戒罰,即給予違法行為人以批評、訓戒、警告、通報等,使其認識到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後果,以免今後再度違反。(2)財產罰,即給予違法行為人以財產上的懲罰,使其經濟上受到損失。財產罰主要包括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等。(3)行為罰,即給予違法行為人以剝奪某種行為能力的處罰,使其失去或者暫時失去從事某種行為的權力,以便引起違法行為人的重視,不再實施違法行為。行為罰主要包括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營業執照、暫停或者取消從業資格等。(4)人身罰,即給予違法行為人剝奪人身自由的處罰,使其在一定時間內失去人身自由,以便促使其悔過自新,改正錯誤。人身罰主要包括行政拘留等。(5)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違法行為是實施行政處罰的前提,行政處罰是行政違法行為的結果,只有當二者構成一定的因果關系時,才能對違法行為人實施行政處罰。否則,不得實施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同屬行政責任,但二者之間也有區別: (1) 二者的對象不同。行政處罰的對象是實施了違法行為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處分的對象則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社會團體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職工。 (2) 二者的依據不同。行政處罰的依據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行政處分的依據是法律、法規和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 (3) 二者的程序不同。行政處罰的程序主要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進行;行政處分則主要是按照《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企業職工獎懲條件》以及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進行。 (4) 二者的救濟措施不同。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對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只能向作出行政處分決定的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提出申訴。 (5) 二者的內容不同。行政處罰的內容主要是警告、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非法所得、沒收違法財物、吊銷營業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分的主要內容是警告、記過、記在過、降級、撤職、開除等。 《安全生產法》所規定的行政處罰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整頓,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取消相應資格等。 依據《安全生產法》的規定,實施行政處罰的條件是:1、未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分配職工上崗作業的;使用不符合國家安全標准或者行業安全標準的設備、器材、防護用品、安全檢測儀器的;未按照規定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所必須的資金投入,拒絕安全生產監督人員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隱滿事故隱患;不如實反映情況的;未按照規定如實報告事故的。有上列行為之一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整頓;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2、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不具備安全專業知識的;安全生產的特種作業人員未取得操作資格證書上崗作業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調整配備合格人員後,方可恢復生產。3、建設項目(工程)安全生產設施的設計未經批准擅自施工的;由管理企業的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施工,拒不執行的;由管理企業的主管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停產整改。
⑸ 國家安全生產法是屬於行政法規類型的規范性文件嗎
是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2002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公布
⑹ 安全生產的行政法規有哪幾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
《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是為了嚴格規范安全生產條件,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
三、《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
《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是為了制裁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規范安全生產行政處罰工作,依照行政處罰法、安全生產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的辦法。
(6)安全生產法行政法規對擴展閱讀:
強化安全生產依法治理:
1、完善法律法規標准體系。
加強安全生產立法頂層設計,制定安全生產中長期立法規劃,增強安全生產法制建設的系統性。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立改廢釋並舉的工作協調機制,實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執行效果評估制度。完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解讀、公眾互動交流信息平台,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
2、加大監管執法力度。
完善安全監管監察執法的制度規范,確定執法的主體、方式、程序、頻次和覆蓋面。統一安全生產執法標志標識和制式服裝。健全執法標准,規范執法文書。建立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裁量基準制度。建立定區域、定人員、定責任的安全監管監察執法機制。
3.健全審批許可制度。
深化行政審批和安全准入改革,簡化程序,嚴格標准。編制安全生產行政審批事項服務指南,制定審查工作細則,規范行政審批的程序、標准和內容,及時公開行政審批事項的受理、進展情況和結果。推動安全生產同類審批事項合並審查。
4.提高監管監察執法效能。
制定安全監管監察能力建設標准,實施安全監管監察能力建設規劃。完善各級安全監管監察部門執法工作條件,加快形成與監督檢查、取證聽證、調查處理全過程相配套的執法能力。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企業數量、安全形勢相適應的執法力量配備以及工作經費和條件保障機制。
⑺ 安全生產法是屬於行政法規的范疇嗎
不是的,它屬於基本法的范疇。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而安全生產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
⑻ 《安全生產法》規定
第五十抄六條 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對生產經營單位執行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行使以下職權:
(一)進入生產經營單位進行檢查,調閱有關資料,向有關單位和人員了解情況。
(二)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當場予以糾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對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三)對檢查中發現的事故隱患,應當責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責令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責令暫時停產停業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後,經審查同意,方可恢復生產經營和使用。
(四)對有根據認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產的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設施、設備、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並應當在十五日內依法作出處理決定。
監督檢查不得影響被檢查單位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⑼ 安全生產法屬於行政法規嗎
法律分析:安全生產法屬於國家的法律。不是行政法規。法律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它可劃分為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規由國務院發布,包括有立法權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地方政府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本法規定的生產安全一般事故、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別重大事故的劃分標准由國務院規定。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責分工,制定相關行業、領域重大事故隱患的判定標准。
⑽ 安全生產法規定,國家對嚴重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施設備採用什麼制度
《安全生產法》第三十五條 國家對嚴重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實行淘汰制度,具體目錄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並公布。法律、行政法規對目錄的制定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並公布具體目錄,對前款規定以外的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予以淘汰。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使用應當淘汰的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
(10)安全生產法行政法規對擴展閱讀:
(1)國家對嚴重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實行淘汰制度,具體目錄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並公布。
法律、行政法規對目錄的制定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並公布具體目錄,對上述規定以外的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予以淘汰。
(2)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使用應當淘汰的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
參考資料:應急管理部-淘汰落後安全技術工藝、設備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