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競業限制補償金

勞動法競業限制補償金

發布時間: 2022-03-30 14:06:23

⑴ 關於勞動法第二十三條「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

是必須的
不給經濟補償 保密協議生效 但是競業限制協議無效 勞動者可以內到相同或類似行業容工作
無法達成一致那就是不簽競業限制協議 如果你簽了協議就表明雙方對補償問題已近達成共識
保密協議不需要進行經濟補償 競業限制協議才需要經濟補償

⑵ 勞動法中對競業禁止補償金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⑶ 競業限制補償金問題

你好。2007年9月簽訂的勞動合同中關於競業限制的約定並不明確,如果只是績效資金的一次性補發,則該競業限制條款不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
2010年重新續簽勞動合同時並沒有關於競業限制的約定,單位雖然要求你簽訂了承諾書,但該承諾書並不符合勞動合同法關於競業限制的有關規定,你無需遵守。
競業限制條款的約定無效,並不必然導致勞動合同無效,因此2007年9月簽訂的勞動合同的其餘部分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

⑷ 競業限制補償金

不失效.

若公司每月有支付經濟補償,則員工須承擔違約責任.

⑸ 離職競業限制補償金如何納稅

在中國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人力資源高度流動的背景下,中國公司在其關鍵雇員離職時,防止他們的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被泄露給競爭者的風險。為此,中國公司為其關鍵雇員設置一段時間的競業限制期間。《勞動法》對如何在競業限制期間補償關鍵雇員有一個相對明確的規定。但是,中國稅法尚未在國家層面明確對競業限制補償金的稅收征管,這意味著該問題仍處於地方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之下。
一、關於競業限制補償金的規定
根據《勞動合同法》,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單獨的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後,在不超過兩年的競業限制期間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
為保護勞動者勞動的權利和基本的收入來源,《勞動合同法》限制了競業限制的最長期限和支付方式。競業限制補償金的數額除地方勞動法規另有規定外,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確定。
一些地方法規可能限制競業限制補償金的數額。例如:江蘇省規定月經濟補償額不得低於該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的三分之一;深圳市規定月經濟補償額不得低於該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的二分之一。
然而,若地方法規未對此作出限制,則用人單位須遵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的規定。根據該解釋,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要求用人單位適用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30%和勞動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資標准兩者之較高金額按月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二、競業限制補償金的稅收問題
基於上述勞動法規的規定,競業限制補償金一般是以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按月支付,且支付時間上限為兩年。
當支付補償金時,作為稅法規定的扣繳義務人,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辦理個人所得稅的扣繳申報並向稅務機關繳付扣繳的稅款。
因缺乏國家層面的明確規定,地方稅務機關可行使其自由裁量權,以決定該補償金的個人所得稅的稅務處理和徵收程序。
三、稅務處理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個人所得應按所屬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關於競業限制補償金,實踐中有兩種稅務處理方式:
1.按照解除勞動合同一次性經濟補償金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地方稅務機關通常傾向於將針對用人單位在解除勞動合同時向勞動者支付的一次性經濟補償金的稅務處理方式適用於競業限制補償金。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對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該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考慮到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通常數額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固定收入,因此,對於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國家給予了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免徵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如上規定提及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僅適用於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金,也適用於因解除勞動合同而產生的其他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同時提出,該等收入在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以內的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此外,個人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即「四項基金」),可以在計征其一次性補償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時予以扣除。
基於上述規定,多數地方稅務機關認為,競業限制補償金應當與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的經濟補償金適用相同的稅務處理,即使其並非一次性收入。
實踐中,個人所得稅以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雙方在勞動合同或單獨的保密協議中達成協議的競業限制補償金)為基礎,適用以下公式計算: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經濟補償收入總額-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部分)÷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3500/4800人民幣〕×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
在缺少國家稅務總局進一步指引的情況下,人們支持將上述針對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稅務處理適用於競業限制補償金,是基於以下原因:
(1)兩者的支付前提相同:勞動合同的解除或終止,即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合同關系是支付該類補償金的基礎。
(2)兩者都涉及用人單位向勞動者付款。
(3)兩者都為補償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後收入來源的不足的情況,盡管目的不同。然而,逐月支付的競業限制補償金對於稅收征管來說更為復雜。
2.按照偶然所得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2007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頒布了《關於企業向個人支付不競爭款項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財稅〔2007〕102號,以下簡稱「102號文」)以明確一個特定性質的競業限制款項的稅務處理。
根據102號文,不競爭款項是指資產購買方企業與資產出售方企業自然人股東之間在資產購買交易中,通過簽訂保密和不競爭協議等方式,約定資產出售方企業自然人股東在交易完成後的一定期限內,承諾不從事有市場競爭的相關業務,並負有技術資料的保密義務,資產購買方企業則在約定期限內,按一定方式向資產出售方企業自然人股東所支付的款項。
根據102號文,上述定義下的不競爭款項依據《個人所得稅法》應按照「偶然所得」計算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稅率。
一些地方稅務機關可能參照該102號文,將此種稅務處理同樣適用於勞動關系終止情形下支付的競業限制補償金。
但是,除了具有相同的保密意圖外,兩類競業限制款項的支付前提和所涉及的當事人均存在差異:
(1)批復下的不競爭款項與資產購買交易相關,並非與終止勞動關系相關。
(2)批復下的不競爭款項涉及資產購買方企業向資產出售方企業自然人股東付款,而非用人單位向勞動者付款。
(3)批復下的不競爭款項的具體條款,僅受制於當事方的協議約定,不受勞動法規所調整。
鑒於批復給予不競爭款項一個限定性的定義,那麼,對該款項的稅務處理則可能不應當適用於一個更寬泛的范圍。
無論如何,該種稅務處理將有益於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的經濟補償金總計數額較大的勞動者,原因是第一種稅務處理在此情形下將導致一個高於20%的稅率。
四、稅收征管
因為競業限制補償金是逐月支付而非一次性支付,若個人所得稅在起初已經計算並扣繳,則後期稅收征管將更變得復雜。
在履行過程中,用人單位可以縮短約定的競業限制期限,導致計算所依據的稅基減少,進而導致多繳個人所得稅的情形。這意味著取得競業限制補償金的個人需要申請退稅。鑒於多數地方稅務機關極少處理過此種情況,個人申請退還其多繳的稅款將耗時費力。
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終止時,並無其他補償金可用於支付應繳的全額個人所得稅,則前幾個月的競業限制補償金款項將可能直接用於支付個人所得稅款。與此同時,其因受限於保密義務可能無法從事勞動賺取收入,而因支付稅款導致納稅人無法獲得基本收入的情形將是對納稅人的不公。
一些稅務機關採用了逐月計征個人所得稅的方法,其基於累計已經取得的經濟補償金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金額,減去前期已支付的個人所得稅金額,得出當月應付的個人所得稅金額。這種計算方法增加了稅務機關和用人單位雙方在勞動合同終止後的負擔,但對勞動者是更為公平。
盡管國家稅務總局尚未明確競業限制補償金的稅務處理,實踐中多數稅務機關將針對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稅務處理適用於競業限制補償金。關於稅收征管方式,多數地方稅務機關以個人可能取得的補償金的總額為基礎一次性計算扣繳個人所得稅。國家稅務總局應當出台關於競業限制期間所支付的補償金的稅務處理和稅收征管程序的規定,以確保在全國范圍內,針對此類相同性質的個人收入適用一致的稅務處理,並確立一個稅收征管程序,以保護取得該類補償金的個人。

⑹ 勞動法第二十三條「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補償數額怎樣算

按照雙方約定,沒有強制性規定

⑺ 競業限制補償金和工資福利一起包括嗎

工資福利不包括競業限制的補償金。工資福利是單位發給勞動者的工資性報酬和福利待遇,是與勞動者正常付出的勞動有關的,而競業限制的補償金是因勞動者遵守了競業限制協議而給的補償,不屬於工資福利。
【法律依據】
《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第三條
工資總額是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
工資總額的計算應以直接支付給職工的全部勞動報酬為根據。
第四條
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
(一)計時工資;
(二)計件工資;
(三)獎金;
(四)津貼和補貼;
(五)加班加點工資;
(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六條
國家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興建公共福利設施,為勞動者休息、休養和療養提供條件。
用人單位應當創造條件,改善集體福利,提高勞動者的福利待遇。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規定什麼時候投保險 發布:2025-07-21 02:44:17 瀏覽:887
被逼致死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1 02:42:52 瀏覽:251
郭峰律師 發布:2025-07-21 02:22:57 瀏覽:120
法官員額年 發布:2025-07-21 02:22:20 瀏覽:537
醫事法治研究中心 發布:2025-07-21 02:21:41 瀏覽:759
合同法的四個特徵 發布:2025-07-21 02:00:18 瀏覽:65
民法龍衛球 發布:2025-07-21 01:58:00 瀏覽:185
勞動合同法選擇題解析 發布:2025-07-21 01:47:50 瀏覽:466
我的依法治國夢 發布:2025-07-21 01:39:54 瀏覽:393
人事檔案是否屬於行政法律關系 發布:2025-07-21 01:39:19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