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行政法規屬於違規
A. 行政法和行政法規、行政規章是什麼區別關系,不要從立法主體上說,違反行政法規是違法行為還是違規行為
從法律抄上講是沒有違規行為的,不管你違反行政法規還是行政規章都叫做違法行為。我們一般所稱的行政法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律(如行政許可法、行政復議法等)、行政法規(如公務員處分條例等)和行政規章。
B. 違法、違規、違章、違紀分別是什麼意思
違法指違反法律的規定,違規是違反了某些規定,違章是違反道路交通等相關規定,違紀是違犯了紀律、違反了規則。
1、違法,也稱違法行為,是指特定的法律主體(個人或單位)由於主觀上的過錯所實施或導致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依法應當追究責任的行為。
違法行為表現為超越法律允許限度的權利濫用、作出法律禁止的行為以及不履行法定的積極義務等。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或公民,因違反法律的規定,致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
2、違規,是指違反了某些規定。但是「違規」一詞中的「規」字並不是指指定的某項規定,這個「規」字是指所有雙方協商好達成的規定。
3、違章通常是指交通違章,即機動車、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規、交通管理及影響交通路況的行為。另外,違章也可指違反常規章法處理事情。
4、違紀,詞語,讀作「wéi jì」,即違反紀律,意指違犯了紀律、違反了規則等有約束力的行為,或是違反了有關章程。
凡是其行為與組織、團體、單位等對相關人員行為紀律要求相抵觸的,都屬於「違紀」。但違紀不一定即是違法。
(2)違反行政法規屬於違規擴展閱讀:
違法的構成要素包括:
1、違法是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單純的思想意識活動不能構成違法。
2、違法必須有被侵犯的客體,即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秩序,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違法必須是行為者有故意或過失的行為,即行為人有主觀方面的過錯的行為。
4、違法的主體必須是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和具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設置的法人。
C. 行政違法行為屬於犯罪嗎
行政違法行為不一定屬於犯罪。違法與犯罪的聯系是犯罪一定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規的違法行為。包括兩種情況:
1、職務過錯,即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這類失職行為使國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遭受損害,但還沒達到瀆職罪的程度;
2、行政過錯,即公民和法人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如司機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有的學者認為行政違法在許多情況下,專指行政過錯,主張把職務過錯稱為紀律違法。行政違法的構成除了主體要件外,還包括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
1、主觀要件,行政違法的主觀要件是指行政違法主體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凡故意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都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雖然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心理狀態。過失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並且造成危害後果的,也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故意和過失是行政違法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主觀要件。所以,如果行為在客觀上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而是不可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不能認為是行政違法而追究行政責任;
2、客觀要件,行政違法的客觀要件是指構成行政違法的客觀事實情況。包括行為及其後果等。行為是行政違法客觀要件最重要的內容。行為包括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作為行政違法客觀要件的行為必須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所以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如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不構成行政違法。當然,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並不意味著必須產生一定的危害結果,危害結果只是某些行政違法(過失違法)必須具備的要件。在某些情況下,行政違法的確定並不取決於其是否具有直接的危害結果,而只要有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過錯行為就足夠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D. 違法、違紀、違規的關系
我認為,這三個概念在廣義上而言是有交叉的地方的,比如說違法與違規有交叉,違規和違紀有交叉.但是弄清這三者的概念,關鍵在於區別法、規、紀的外延。
1、法,分為「狹義上的法」和「廣義上的法」。
廣義上的法指法律和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
狹義上的法僅指法律。
事實上,法其實是具有國家權威的規范體系。而將其進行了細分,根據是制定的主體不同。
法律:在我國指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以法律名稱、形式存在的各種規則。(如《刑法》、《合同法》等)
行政法規:指由國務院制定的具體執行公務過程中適用於全國的規則。(如《婚姻登記管理條例》)
部門規章:指國務院某部門制定的專門用於規范全國其部門工作的規則。(如公安部制定的《刑事偵察條例》)
地方性法規:指有權的各地方人大極其常委會或者政府制定的在該地方實施的規則。(如河南省人大制定的《河南省種子條例》、海口市政府制定的《海口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
2、規。在字典上,規有規則、規范的意思。因此,規的范圍很廣泛,也包括了廣義和狹義的區分:
廣義的規:指除了法律之外的一切社會規則,規范。既可以是國家制定的強制性規則,也可以是一個民間團體制定的規范,甚至一個游戲規則等。
狹義的規:即法規。指除了法律之外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
3、紀。則為紀律的意思,而紀律一般是存在於政黨或者一般帶有政治性的社會團體中的內部行為規則。但是現在一般將其泛化,任何組織、社團的規章制度均稱為紀律。因此,
廣義上的紀:任何社團、組織的內部行為規章。
狹義上的紀:僅指政黨、帶有政治性社會組織(如共青團)的內部規章。
如果區分了上面三個概念各自廣義和狹義的概念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如果各自只取狹義概念的話,三者並沒有任何交叉。但是,如果是各自取各自的廣義的概念,那麼就有了一定的交叉。如違法和違規中都包括了違反行政法規的內容。違紀和違規中也都包括了違反社團規則的內容。
此僅為個人觀點。呵呵
E.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的法律是什麼
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他們以行政法主體身份或以行政法主體名義出現時,發生的違法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也就是說,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
F. 行為人違反規章以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行為不應屬於違法行為對嗎
行為人違反規章以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行為不應屬於違法行為。—— 正確。
解析:1、本質上,這是違規行為;從廣義上講,法律是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規章。它們的制定、審查、備案、發布都有嚴格的法律程序。
2、其他規范性文件,包括各個部委制定的一些其他規范性文件,效力低於規章;省政府、直轄市政府、較大市(含經濟特區)以下的市政府、縣政府甚至鄉政府以及省、市、縣政府所屬各部門都會制定一些規范性文件,這些規范性文件面很廣,量也很大,只要部門領導簽字就可以發布,程序非常的簡單,對其缺乏嚴格程序約束,因此,不能稱之為「法律」。
G. 違反行政法規是違法嗎
違反行政法規當然是違法行為。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它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第五十七條規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第五十八條規定: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第五十九條規定: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第六十條規定: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第六十一條規定: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H. 違反治安管理條例算違章還是違法
違章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通常對違章的理解是違反國務院部委制定的部版門規權章和地方規章,違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違法是指違反一切法律規范,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規章,狹義的違法是指違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治安管理處罰法》是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是違法行為。
I. 觸犯條例和法規算不算違法
是的。
違法: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或公民,因違反法律的版規定,致使法律所保護權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違法是指特定主體實施了與現行法相沖突的行為,引起相應的損害事實,法律對之進行否定性評價的狀態。 這是作為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之一的違法。
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2015《立法法》最新修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