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有專門知識的人
㈠ 民訴中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產生的費用誰承擔
誰提出來的誰承擔。
第七十九條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㈡ 專家證人,專家輔助人,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和鑒定人的區別與聯系
摘要 在訴訟活動中,除去案件的當事方以外,為查明案件事實,允許出庭闡述意見的往往有證人、鑒定人和專家輔助人三種類型。
㈢ 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和專家輔助人的區別
首先,概念不同。證人是指知道案件情況並提供證言的人;專家輔助人是指在科版學、技術以及權其他專業知識方面具有特殊專門知識或者經驗的人員根據當事人的聘請並經人民法院准許,出庭輔助當事人對訴爭的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或者發表意見和評論的人。
其次,法律地位不同。證人證言屬於民事訴訟法中一項單獨的證據種類,而專家輔助人的意見並非單獨的證據種類,而是被視為當事人陳述。(《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
再次,出庭人數是否受限不同。證人出庭不受人數限制,凡是知道案件事實的人,都應當出庭作證;但專家輔助人出庭有人數限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當事人只能申請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
然後,舉證針對的對象不同。證人出庭作證,只能就其直接感知的事實提供證言,不得就其感知的事實發表意見或者作出推斷;而專家輔助人與證人恰好相反,只能針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湖綜合對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個人的意見。
最後,出庭作證啟動程序不同。出庭作證的證人,可以由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也可以依法院職權要求證人出庭;而專家輔助人只能依據一方當事人的申請並經法院同意才能出庭。
㈣ 專家輔助人是不是訴訟參與人
專家輔助人屬於訴訟參與人,有專門知識的人經人民法院通知後可以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鑒定人應當提出書面鑒定意見,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所以專家輔助人是訴訟參與人。
㈤ 民事訴訟法一道,請具有法律相關知識的人士幫忙解答。謝謝,需要保證正確率哦,答案准確,馬上懸賞。
民事訴訟法第復四十四條 審判人制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1、2、3的情況都能得到支持。1、2屬於「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3屬於「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
第4題:法院對此迴避請求應不予支持,無需自行調取證據,也無需要求對方反證。民訴法只規定了申請迴避的應當說明理由,沒有規定證據不足的處理。因此如果法院認為要求迴避的理由缺乏證據應該駁回。
第5題合議庭組成不合法。應當組成新的合議庭,王某不能再擔任審判長。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㈥ 民訴中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的陳述需要簽訂保證書嗎
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頒布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並於2015年2月4日起正式實施。《解釋》對此沒有明確的要求(即不需要)。
一、《解釋》規定當事人以及證人應當簽訂保證書,載明陳述為真實的保證以及願為虛假陳述接受處罰等內容。並規定了當事人與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法律後果。
2、《解釋》規定,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代表當事人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或者對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意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就專業問題提出的意見,視為當事人的陳述。
此外,法官與對方當事人可以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
㈦ 在民事訴訟中可以要求有專門知識的人迴避嗎
民訴里有專門知識的人不用迴避,其發表的意見是證據。刑訴里有專門知識的人適用迴避,老師課上講的。
㈧ 民事訴訟法 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出具的專業意見是否是一種法定證據種類
一、鑒定意見(結論)鑒定意見是證據的一種。是指在訴訟中運用專門知識或技能,對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分析後所作出的科學判斷,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稱之為鑒定意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七)鑒定意見;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二、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最高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1、第一百二十二條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代表當事人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或者對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意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就專業問題提出的意見,視為當事人的陳述。2、第一百二十三條人民法院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經法庭准許,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專業問題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三、鑒定人拒絕出庭的,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㈨ 民訴第79條 有專門知識的人 的訴訟地位是什麼
首先丙鑒定中心是由法院委託,當事人沒有意見,所以鑒定中心出具的鑒定報告是作為乙是否侵權的認定條件之一。教授只是代表鑒定中心做專業解釋。其個人只能作為第三方鑒定機構的代表對鑒定報告的真實性有效性做擔保,我個人是這么理解的
㈩ 新民事訴訟法的介紹
民事訴訟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重要的基本法律。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是1991年通過施行,分別於2007,2012年進行兩次修正。同時,《民訴解釋》也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本次修正結合了實踐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切實解決了訴訟中的現實困難。 具體而言,有以下十大亮點:
亮點一:關於管轄
1、管轄方面修改了協議管轄規定,增加了「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明確了將協議管轄的范圍由合同糾紛擴展至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把因履行合同競合產生的侵權糾紛也收納進來。
2、增加了默示管轄規定。該制度需三個基本條件:當事人未在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當事人應訴答辯,應訴管轄不得違反專屬管轄和級別管轄的規定。
3、修改了上下級法院移交管轄制度。按2007年民訴法規定,上級法院既可審理下級法院管轄的案件,也可將其管轄的案件交下級法院審理,這種規定極易導致地方保護風險的增加。此次修改,增加了「確有必要」和「其上級法院的批准」的條件。
亮點二:關於公益訴訟
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民訴解釋》就提起公益訴訟的條件、管轄法院、告知程序、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關系以及公益可以和解、調解等具體操作程序予以明確。值得注意的是,依據目前法律規定,我們認為,目前民訴法中可以公益訴訟的主體即「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是「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和「消費者協會」。
亮點三:關於第三人撤銷之訴
增加了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民訴解釋》就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應提交的證據材料、審理程序、不予受理的情形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一是提起的期限是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這六個月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期間一樣,都是不變期間,不適用延長、中止、中斷的規定。二是管轄法院,第三人應當向作出該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亮點四:關於舉證時限及逾期舉證
證據部分增加了證據時限制度。此前,《證據規定》等對於當事人未在舉證期限內提供證據的,一律發生失權效果的規定,過於嚴苛。此次修改,關於舉證期限:應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可由當事人協商經法院准許,法院確定一審普通程序不少於十五日(此前的規定是三十日),二審不少於十日,期滿後的反駁證據等法院可酌情確定期限。關於逾期舉證救濟:一是只要當事人申請延長舉證期限,原則上法院都應准許,但要審查是否「確有困難」情形;二是為逾期提供證據的當事人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說明理由等;三是分層次設置了逾期舉證的後果,據情節的不同適用訓誡、罰款直至證據失權(但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採納)三種不同的後果。
亮點五:關於證人證言
關於證人,新民訴對「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採用並補充了《證據規定》的部分內容。如:證人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不僅限於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這是在范圍上進行了擴展,更符合實際。同時,在《民訴解釋》中規定: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此前規定為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增加了法院依職權通知證人出庭作證、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等內容。
亮點六:關於專家輔助人
「專家輔助人」,在訴訟中的功能是:協助當事人就有關專門性問題提出意見或者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回答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就鑒定意見或有關專門性問題的詢問、與對方當事人申請的「有專門知識的人」對質。新民訴提出的鑒定人與專家輔助人並存的「雙層」專家證據制度,既能維持鑒定人中立立場,又能對鑒定人的行為和作用形成有效制約,防止鑒定人過度介入訴訟,有利於法官作出更客觀的判斷。
亮點七:關於小額訴訟
增加小額訴訟制度。小額訴訟程序,簡言之是簡易程序的再簡化,其是與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三者並列的獨立訴訟程序。《民訴解釋》就小額訴訟規定的更加詳細,如以不完全列舉的方式明確了適用該程序審理的范圍、糾紛類型(大前提是金錢給付的案件)以及不適用的范圍、類型。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障效率,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亮點八:關於司法確認
增加調解協議確認制度,該制度是指對於涉及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糾紛,經具有調節職能的組織調解達成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的協議後,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的一種新的案件類型。新民訴規定:提出時間系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主體系雙方當事人共同提出,管轄法院系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法院。
亮點九:關於實現擔保物權程序
增加擔保物權實現制度。申請人系抵押權人、質權人、留置權人以及抵押人、出質人、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或者所有權人等;管轄法院系「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基層法院」等。另外,擔保物權實現案件的具體程序:提出申請,同時提交《民訴解釋》第三百六十七條規定的材料,法院受理後依據《民訴解釋》第三百七十一條規定內容進行審查,並依據《民訴解釋》第三百七十二條的規定作出處理。值得注意的是裁定生效後,申請人即可申請強制執行。
亮點十:關於檢察建議
增加檢查建議制度。目前,進入再審有三個渠道:一是人民法院依職權再審;二是當事人申請再審;三是抗訴再審。就新民訴審判監督程序規定看,「法院糾錯先行,檢察院抗訴斷後」以及「在窮盡審判監督救濟渠道之後,再啟動檢查監督機制」是得到了立法機關的認可。在檢察機關作出提出或者不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後,當事人不得再次向檢察機關申訴。此時,當事人也不得向人民法院再次申請再審或申訴。也就是說,所有程序終結。實際上,我國的有限再審制度是通過法院處理一次、檢察院處理一次所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