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地位

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地位

發布時間: 2022-04-01 05:38:39

1. 論行政向對方在行政法中的法律地位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之間,存在著兩個方面的法律關系,一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二是監督行政法律關系。在前一關系中,行政主體擁有多種行政管理權利,處於主導地位,比如,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由於行政主體是管理者,依法享有強制、命令、指揮、制裁等權利。而行政相對人處於被管理地位,由於行政公務優先、推定有效及不停止執行等公務原則,使得行政相對人具有服從和接受管理的義務,因而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處於不對等地位。而在後一關系中,相對人享有法律規定的監督權、請求權、訴訟權等,處於監督主體和原告等地位,就應與行政主體處於平等的法律地位。再比如,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依法擁有較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權,而行政相對人具有服從管理的義務,但在行政程序法律關系中,則要求行政主體行使職權和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做到公正、公開和事實清楚,如行政處罰中具體規定了亮明身份、告知處罰事實、理由和依據、迴避及當事人有陳述權和申辯權等,行政主體就承擔了較多的程序性義務,而行政相對人就享有了較多的程序性權利。因此,觀察認識相對人的法律地位,只有從這種具體狀態出發,才能明白雙方的具體權利和義務,從而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行政相對人的具體法律地位,也會因行政相對人存在的狀態不同,所享有的權力與承擔的義務的內容也不同,而導致一定的差別,如公民,就會因自然人狀態而享有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申請結婚登記權等;而法人組織也會因企業法人、社團法人的不同,享有不同的法律權利,如企業法人就享有申請頒發營業執照和經營自主權,事業單位就享有自主發展權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雙重性,導致了其在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的復雜性。行政相對人在進入某項行政法律關系前,就已依照其他法律、法規,取得了基於公民(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身份享有的法律權益,這些法律權益主要是憲法所確認的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政治權利,勞動、休息、受教育等權利,民法所確認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等民事權利。當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產生行政法律關系進入行政法領域後,除非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行政主體不得任意侵犯或克減這些權利,必須加以認可和保護,並且應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和維護相對人的這些權益。這不僅是行政主體的神聖義務,而且是行政法律制度的性質和宗旨所在。當然,相對人在享有上述權利的同時,也應當履行憲法、民法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義務。不過,上述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畢竟還不是行政法上的權力義務。所謂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是指在行政法律規范中,處於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相對人被規定的那些權力義務。雖然這些權力義務總是具體體現在單個的行政法規范中,但並不妨礙我們可以把它綜合出來加以慨括和認識。

2. 論學校的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

學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學校作為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社會組織和機構,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及責任能力。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開展其活動時,根據條件和性質的不同,可以具有多種主體資格,如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資格、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資格、訴訟法律關系主體資格等等,此處主要探討學校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資格和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資格。當學校參與行政法律關系,它就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當其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它就是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學校的法律地位由行政法規定。我國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了社會組織作為行政法關系的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一般說來,社會組織的權利有:(l)依法獨立自主管理各自內部事務的權利;(2)依法捍衛自己合法權益的權利;(3)依法代表和維護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組織成員權益和要求的權利;(4)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5)依法對行政機關監督或訴訟的權利。在享有上述權利的同時,社會組織還應承擔或履行下列義務:(l)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法令,執行行政管理法規;(3)接受國家行政機關委託代理執行的義務;(4)承擔違法後依法受到處罰的義務;等等。行政法律關系的主要特徵是單方面性。因此,學校在同國家行政機關發生行政法律關系時,其地位是不對等的。只要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下達的行政指令,學校應遵照執行,而不得各行其是。如果學校認為某項行政指令有違背法律法規的地方,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向上反映或依法提出行政訴訟。但在沒有作出否決之前,仍然要遵照執行。《教育法》關於學校的規定如關於學校的設置、學校的權利和義務等,均體現了上述特點。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學校應符合《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條件,具有法人資格。《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的一般條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或者場所;(4)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學校同時具備了這四個條件,就能取得法人資格。法人是和自然人相對應的,在法律上能夠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社會組織。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法人應能以自己的名義,作為獨立完整的單位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並能在法院或仲裁機構起訴或應訴。我國《民法通則》依據法人宗旨、任務的不同,把法人分為企業法人和非企業法人兩大類。企業法人又分為公司企業法人與非公司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包括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根據《民法通則》的分類,學校應屬於非企業法人中的事業單位法人。由上可知,學校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資格和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資格是兩種不同的主體資格,性質不同,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行政關系是發展其他關系的基礎,是堅持國家對教育的統一管理及堅持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保證。但行政關系不能代替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在我國,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政府對學校的管理以單純的行政手段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獨立法人地位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但是,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得到擴大,這意味著行政部門必須轉變職能,向學校放權,這勢必導致原先相當大的一部分行政關系將發生性質上的變化,成為具有民事性質的關系。這種趨勢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而日趨明顯。需指出的是,學校的法人地位與法律地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校的法律地位既包括學校在民事關系中的法人地位問題,也包括它在行政關系中的法律地位問題。由於學校具有多種主體資格,因此僅僅確立民事法律關繫上的法人地位,並不足以解決當前體制改革中的一切問題。事實上,政府與學校關系中的學校法律地位問題,是當前體制改革中急待解決的緊迫問題。要擺脫政府對學校過多的行政干預,要使學校成為獨立的辦學主體,享有真正的辦學自主權,首先應當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用法律明確學校在行政關系中的地位,否則,學校不可能獲得自主的辦學權,更不可能確立法人地位。

3. 36 .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 分)

是。國家行政機關作為一方,其地位優於當事人。

4. 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這句話錯誤來,行自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
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國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5. 如何確定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的地位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專主體:行政主體和屬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

6. 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表現在哪些方面

行政主體的地位可以表現在各個方面,但在這里限指法律地位。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體在國家行政管理中權利、義務的綜合體現。而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內容,法律關系以外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存在的。

基於行政主體與國家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主體與相對人形成了行政法律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行政主體代表國家行使行政職權,並享受行政優益條件,相對人有服從和協助行政主體實施管理的義務;同時,相對人有監督行政主體依法行政以及在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申請救濟的權利;行政主體有依法行政、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之責。行政主體如果違反職責,應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另一說是權、名、責

7.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地位謝謝!

當事人主體地位不平等
一方是行政主體就是政府 一方是行政相對人
公務員可以稱為行政主體 公務員是行政主體的下位概念
行政監督的主體是 同級人民政府 上一級主管部門 或者 人大

8. A.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對嗎

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9. 如何確定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的地位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指受行政法規范的調整,享有行政法上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
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的組織。
行政主體是組織,但並不是所有的組織都能成為行政主體。是否享有國家行政權,是決定某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一個決定性條件。
2、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
「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指在法律范圍內依照自己的判斷作出決定,發布命令,並以自己的職責保障這些決定和命令的實施,獨立採取行政行為等。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主要標准。
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
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一個關健條件。
行政職權
行政職權是國家行政權的轉化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資格及其權能。行政職權的內容和形式因行政主體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不同行政主體的職權范圍也不一樣。但總的說來,行政職權大致包括如下內容。
1、行政立法權。
行政立法權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政主體有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權力。
2、行政決策權。
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對其所轄領域和范圍內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項作出決策。
3、行政決定權。
行政決定權,包括行政主體依法對行政管理中的具體事宜的處理權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未明確規定事項的規定權。
4、行政命令權。
行政命令權,即在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主體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行政決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而相對方必須服從的權力。
5、行政執行權。
即行政主體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或者有關上級部門的決定和命令等,在其所轄范圍內具體執行行政事務的權力。
6、行政處罰權。
即行政主體對其所轄范圍內的行政相對方違反有關法律規范的行為,依法對其實施處罰等法律制裁的權力。
7、行政強制執行權。
即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當法定義務人或某項具體行政法律關系的義務人不依法履行義務時,行政主體採取法定的強制措施,以促使法定義務人履行法定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同樣狀態的權力。
8、行政司法權。
即行政主體作為某項糾紛的第三人,對當事人雙方的糾紛進行調解、仲裁、裁決和復議的權力。
行政職責
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職權,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作為行政職權的享有者,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承擔一定的義務,以對賦予其權力的人民和國家負責。行政職責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主要內容如下:
1、依法履行職務,遵守許可權規定。
行政主體所享有的職權必須有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定的職權,在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履行職務。
2、符合法定目的。
行政主體的一切管理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並且,都必須符合法定目的,遵循合理、適當的原則,避免不相關因素的干擾。
3、遵循法定程序。
一切行政活動,除實體上合法、合理外,還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確保程序上合法、合理。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要考哪幾門 發布:2025-07-20 10:44:54 瀏覽:444
成立投資有限公司法律規定 發布:2025-07-20 10:44:07 瀏覽:560
我來當法官 發布:2025-07-20 10:39:44 瀏覽:176
中國婚姻法改了 發布:2025-07-20 10:38:56 瀏覽:746
河南信陽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20 10:34:07 瀏覽:916
民法的任意性 發布:2025-07-20 10:32:34 瀏覽:842
神靈法官 發布:2025-07-20 10:12:52 瀏覽:315
法官插隊 發布:2025-07-20 10:12:41 瀏覽:652
演員法官 發布:2025-07-20 10:12:10 瀏覽:365
2016年1月8號對中國安利立法 發布:2025-07-20 10:09:12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