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績效工資考核與工資佔比
⑴ 績效工資佔比勞動法規定
法律分析:新勞動法中對於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沒有進行規定。事實上勞動法連企業採取哪種工資結構、是否必須設置績效工資都沒有規定,完全由企業依據管理的需要而設定。工資的構成,屬於用人單位薪酬制度的一部分,可以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確定,法律不幹涉。用人單位每月支付給正常出勤的勞動者的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⑵ 員工績效工資佔比多少合適怎麼分配更合理
績效工資一般占總工資一成到五成。在月度考核後發放。員工績效工資佔一成到三成。
績效工資的計算方式如下:一種是絕對法:績效工資是崗位工資乘百分之三十乘以個人績效考核系數乘以該部門績效考核系數。一種是相對法:績效工資是崗位工資乘百分之三十乘以個人績效考核系數乘以(該部門績效考核分數除以全部部門績效考核分數平均值)。
員工績效工資注意事項
績效工資的評判標准必須得到勞資雙方的共同認可。鑒於績效工資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對於企業評判標准和方法一定要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嚴格嚴肅的制定,必須要得到包括企業和員工在內的勞資雙方都認可才行,不然執行起來會非常困難。
員工對績效工資具體方案的真正滿意度。有時績效評價難免會存在主觀評價,比如目前在企業中的績效考核方式普遍採用主管考核下屬的方式,這其中就會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這些困難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績效工資制度的有效實施,從而降低了激勵效用。
⑶ 新勞動法中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
新勞動法中對於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沒有進行規定。
工資的專構成,屬於用人單位屬薪酬制度的一部分,可以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確定,法律不幹涉。
用人單位每月支付給正常出勤的勞動者的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⑷ 績效工資占工資總額多少比例合適
績效工資占工資總額比例與行業、職位及工資水平相關,沒有固定標准。
績效工資分為廣義績效工資和狹義績效工資,廣義績效工資又稱績效加薪、獎勵工資(Merit pay)或與評估掛鉤的工資。
績效工資是以對員工績效的有效考核為基礎,實現將工資與考核結果相掛鉤的工資制度,它的理論基礎就是「以績取酬」。企業利用績效工資對員工進行調控,以刺激員工的行為,通過對績優者和績劣者收人的調節,鼓勵員工追求符合企業要求的行為,激發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努力實現企業目標。
績效工資在不同部門或不同層次崗位有不同的配置標准,由於績效工資種類很多,這里,我們以其中一種——業績工資進行說明,業績工資的配置標准與各個崗位的工資等級和對應的外部薪酬水平相關;其與個人或團隊的業績聯動,使得員工或團隊可以通過對業績的貢獻來調節總體工資水平。具體配置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切分法,先依據崗位評價和外部薪酬水平確定不同崗位的總體薪酬水平,再對各個崗位的總體薪酬水平進行切分,如某崗位總體薪酬水平(100%)=基本固定工資(50%)+業績工資(50%);第二種是配比法,先依據崗位評價和外部薪酬水平確定各個崗位的基本固定工資水平,這時應考慮薪酬水平市場定位,這種情況下,一般基本工資水平應定位於市場薪酬水平的相對低位,再在各個崗位基本工資的基礎上上浮一定比例,使各個崗位薪酬的總體水平處於市場薪酬水平的中高水平,如某崗位的薪酬總體水平=基本固定工資+業績工資(業績工資為基本工資的40%)。
這樣在員工沒有達到或低於預期業績標准時,其總薪酬水平低於市場水平;而達到或高於業績標准時,其總薪酬水平就會持平或高於市場薪酬水平,從而達到員工依業績控制自己薪酬而激勵績效的目的。
⑸ 員工績效工資佔比多少合適該如何進行分配
引言:員工績效工資佔比50%是比較合適的,績效工資,他的目的其實就是利用績效考核來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績效工資,它是崗位工資乘以30%再乘一個人,績效考核系數乘以該部門績效考核分數除以全部部門績效考核分數的平均值。
三、總結
績效工資它屬於一種常規項目和獎金屬於非常規項目,績效工資根據部門及崗位表現來發放,而且有一定的范圍區間不是有沒有的問題,是多與少的問題。我總覺得績效工資單和獎金是一樣的,獎金他可發可不發,但是績效工資不一樣。想讓這個績效工資高一些的話,那必須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面好好的努力為公司創造價值,這樣的話你才能夠達到稍微高一點的工資。
⑹ 勞動法有沒有規定績效工資不能超過工資總額的百分之幾
一般都不會超過40%。
績效工資是近年來採取的一種公司激勵方式。
至於占個人收入的比重回,這個並沒答有正規的規定。因為屬於企業自己的行為,而且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工種,這個比例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銷售行業,基本工資一般比較低,甚至都沒有基本工資,完全靠銷售業績的提成來賺取薪資。這個銷售業績的提成就是所謂的績效工資,可見比例是有很大差別的。
傳統行業的不同崗位績效也是差別很大的。
比如行政崗位,工人,技術員,管理人員等,他們的工作方式不一樣,所採取的績效管理模式不一樣,這個績效比例也是很有懸殊,但是一般都不會超過40%,超過了,這些拿固定收入的人就人心惶惶了。感覺幹活總有一雙眼睛盯著,很是不踏實。最後活都沒法幹了。
公司以前有過,本來是40%,後來調到20%不到一年,就取消績效考核了。
尤其是行政管理崗位,以及聯合作業的崗位,發下這個計算績效的成本遠遠高於實際的管理成本,最後都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既然是激勵機制,那麼就要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以及員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計算,最終目的是成功激勵員工,所以不要苛求什麼正規比例。
⑺ 企業考核工資占收入比例法律法規
一般都不會超過40%。
績效工資是近年來採取的一種公司激勵方式。
至於占個人收入的內比重,容這個並沒有正規的規定。因為屬於企業自己的行為,而且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工種,這個比例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銷售行業,基本工資一般比較低,甚至都沒有基本工資,完全靠銷售業績的提成來賺取薪資。這個銷售業績的提成就是所謂的績效工資,可見比例是有很大差別的。
傳統行業的不同崗位績效也是差別很大的。
比如行政崗位,工人,技術員,管理人員等,他們的工作方式不一樣,所採取的績效管理模式不一樣,這個績效比例也是很有懸殊,但是一般都不會超過40%,超過了,這些拿固定收入的人就人心惶惶了。感覺幹活總有一雙眼睛盯著,很是不踏實。最後活都沒法幹了。
公司以前有過,本來是40%,後來調到20%不到一年,就取消績效考核了。
尤其是行政管理崗位,以及聯合作業的崗位,發下這個計算績效的成本遠遠高於實際的管理成本,最後都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既然是激勵機制,那麼就要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以及員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計算,最終目的是成功激勵員工,所以不要苛求什麼正規比例。
⑻ 績效工資占工資比例是多少
績效工資一般占總工資的一成到五成,在月度考核後發放員工績效工資佔一層到三層。
績效工資的計算方法如下,一種是絕對發績效工資是崗位工資乘百分之30,乘以個人績效考核系數乘以該部門績效考核系數,一種是相對法績效工資是崗位工資乘以百分之30,再乘以個人績效考核系數再乘以員工績效工資。
績效工資的佔比不能太高,太高的話,遇到業績不穩定,收入波動過大的員工,心裡很難接受,不利於人員的穩定,但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痛不癢,達不到激勵的作用,所以通常在40%到60是比較合理的。
績效,是一種管理學概念,指成績與成效的綜合,是一定時期內的工作行為,方式,結果及其產生的客觀影響。在企業等組織中,通常用於評定員工工作完成情況,職責履行程度和成長情況等。
績效是指組織,團隊或個人,在一定的資源,條件和環境下,完成任務的出色程度,是對目標實現程度及達成效率的衡量與反饋。
⑼ 績效工資占工資比例
績效工資一般占工資總額的20%左右。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九條 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
(四)就業狀況;
(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第四十條 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節;
(三)國際勞動節;
(四)國慶節;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