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非編制的勞動法
A. 事業單位編制人員不適用於勞動法
國家機關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納入公務員編制或者參照公務員進行管理的工作人員,適用《公務員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聘用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而有編制的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條的規定,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適用勞動法。
我國當前採取的是公務員和非公務員分別立法的模式,公務員勞動關系,由《公務員法》和其他法律加以規范。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工作人員(如工、青、婦等社會團體的機關工作人員)也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拓展資料:
公務員,全稱為國家公務員,是各國負責統籌管理經濟社會秩序和國家公共資源,維護國家法律規定貫徹執行的公職人員。在中國,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公務員法規定:「本法所稱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按照上述規定,是否屬於公務員,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依法履行公職
納入國家行政編制
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
B. 事業單位在編和非在編的同工同酬
事業單位在編和非在編的可以要求同工同酬,但是前提是付出等量勞動,並且取得相同勞動業績。
按照《工資支付條例》相關規定,工資支付條例的執行和立法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其中兩個相對的問題。
一是工資的內涵。此前各項工資有關法規中,工資都等於貨幣。而今後將加入例如期權等內容的相關規定。
二是同工同酬寫入法規。此前工資規定按勞分配,今後將加入同工同酬。事實勞動關系形成後,企業非正式合同工勞務派遣工等,與正式工從事相同內容工作,付出等量勞動,並且取得相同勞動業績的,都應獲得同等報酬,即報酬在同一工資區間內浮動。任何用人單位都應該執行。
(2)事業單位非編制的勞動法擴展閱讀:
所以只要工作的崗位、職級、內容相同,應做到「同工同酬」——不僅工資待遇相同,社保、福利等也應一視同仁。所謂『同工同酬』並非要求他們的工資數額一樣,而是允許在同一工資區間內進行浮動。
二是將同工同酬寫入法律法規當中。人保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資支付相關法規,「同工同酬」將首次作為立法內容。無論正式工還是勞務派遣工,只要從事相同內容工作,應當獲同級別工資待遇。
比如都是總監級別,單位的薪酬體系可以自己確定是在5000至8000元區間內,還是定在6000至9000元的區間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同工同酬
網路-工資支付條例
C. 事業單位不實行新勞動法怎麼辦
1、沒有新勞動法。
2、事業單位不適用全面實行勞動合同法。
事業單位僅與其單位中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勞動合同法。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D. 新勞動法與事業單位非編制人員問題
按新的勞動法講工作是事實了,有沒有合同都要按合同法執行,你現在可以申請單位給你補發以前的保險和加班等待遇
E. 機關事業單位非在編人員辭退的補償標准有什麼規定
就是按勞動法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F. 事業單位非在編工人應該享受哪些勞動法規定
現在規定是同工同酬的,只要是事業單位員工有的,那麼你也是有的
G. 非編制人員和事業單位是勞動關系還是聘用關系
適用。《勞動法》規定:本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H. 在編人員發錢非在編人員不發錢這屬於違反同工同酬的勞動法么
事業單位在編人員,與單位確認的是人事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所以在編人員的待遇不是按照《勞動法》調節的。而是依據《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管理條例》,其入職條件、學歷、經歷與合同制人員不一致,而且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的工資組成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基本工資=崗位工資+薪級工資+職稱工資。而職稱工資是評聘結合的,所以工資組成不一樣,因此同工缺乏依據。
《勞動法》里的同工同酬指的是合同制人員的同工同酬,合同制人員與勞務派遣人員的同工同酬,合同制人員、勞務派遣人員與單位確認的是僱傭關系而不是人事關系,其待遇依據《勞動法》,其待遇在錄用方式、勞動報酬來源、適用法律上與事業單位在編人員不同。
下面給你個案例
事業非編人員能否主張「同工同酬」?
案例回放: 上海市某幼兒園(事業單位)因工作需要招聘保育員,但又受編制所限,只能招用非在編人員。2006年9月1日,幼兒園招聘王某擔任保育員工作,期間幼兒園和王某簽訂了《非在編人員聘用協議書》,協議最後期限至2008年1月31日,協議中明確約定王某的工資為1000元/月。協議期滿後,該幼兒園向王某發出終止雙方勞動關系的通知,王某收悉後,認為自己在職期間與在編人員在相同的崗位,從事相同的工作,理應享受同工同酬待遇,要求單位按照同工同酬待遇為其補繳社會保險,單位卻認為王某與在編工作人員不具有可比性,不符合享受同工同酬的法定情形。於是王某於2008年3月1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不予支持王某請求事項的裁決;王某不服起訴至法院,法院經過審理後,判決駁回起訴;王某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案件評析: 本案主要涉及事業單位中非在編制人員是否與在編人員應當享有同工同酬的問題,幾乎所有的事業單位都遇到過這一矛盾,因此,該案的判決對於類似問題具有較強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編制問題是事業單位對所聘人員實行不同管理的根本性標志。有編制的,簽訂聘用合同,適用《事業單位聘用合同辦法》;沒有編制的,通過勞務派遣機構簽訂勞動合同,適用《勞動合同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三條之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何謂「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工作崗位、從事相同的工作、取得相同的績效、獲取相同的報酬。也就是說只有王某能夠證明與單位其他員工「同工」的情況下,才能要求同酬,但如何衡量相同時間、崗位、工作內容、績效目前卻並沒有客觀的、統一的標准,要求獲取相同的報酬自然就沒有事實的依據。
更為重要的是,王某與其他在編人員在錄用方式、勞動報酬來源、適用法律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事業非在編工作人員依據勞動合同法主張與事業在編人員同工同酬,難以獲得法律支持。 本案中,由於王某系事業單位非在編人員,王某與幼兒園建立的是勞動關系,適用勞動合同法,雙方在協議中對工資報酬的約定是明確的,而且王某在實際履 行協議過程中也未對工資數額及繳納的社會保險提出異議,因此王某要求按照事業編制人員的工資收入為基數繳納社會保險沒有任何事實與法律依據。
通過本案,我們想給用人單位提個醒,在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時應當將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必備的條款約定明確,尤其是對勞動報酬更應該明確具體,以免發生同工同酬爭議,這樣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才能更好地維護好單位的合法權益。
相關的你可以網路一下事業單位同工同酬的案例,網上有很多案例。法院都是不予以支持的,為什麼不支持,都有進行法律上的說明。
I. 事業單位不適用勞動法嗎
1、公務員編制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內國勞動法>若容干問題的意見》第4條的規定,下列人員不是《勞動合同法》上所稱的勞動者,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公務員依法行使國家職權的行為,不是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而國家職權不能作為合同的對象,從而不能把公務員視為雇員。我國當前採取的是公務員和非公務員分別立法的模式,公務員勞動關系,由《公務員法》和其他法律加以規范。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工作人員(如工、青、婦等社會團體的機關工作人員)也不適用《勞動合同法》。
2、事業單位是否適用,要看你是公務員編制,還是合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