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關於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
㈠ 新刑訴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什麼
認罪認罰從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對於指控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檢察機關的量刑意見並簽署具結書的案件,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㈡ 認罪認罰量刑建議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認罪認罰量刑建議的法律規定是在原則的基礎上,對認罪認罰的人員進行從寬處理,但是要堅持罪責刑相適應等原則。
根據《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第一條 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應當根據犯罪的具體情況,區分案件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實行區別對待,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對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認罪認罰案件,要盡量依法從簡從快從寬辦理;
探索相適應的處理原則和辦案方式;對因民間矛盾引發的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認罪、真誠悔罪並取得諒解、達成和解、尚未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要積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特別是對其中社會危害不大的初犯、偶犯、過失犯、未成年犯;
一般應當體現從寬;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嚴重暴力犯罪,以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敏感案件,應當慎重把握從寬,避免案件處理明顯違背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第二條 堅持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既要考慮體現認罪認罰從寬,又要考慮其所犯罪行的輕重、應負刑事責任和人身危險性的大小,依照法律規定提出量刑建議,准確裁量刑罰,確保罰當其罪,避免罪刑失衡。特別是對於共同犯罪案件,主犯認罪認罰,從犯不認罪認罰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注意兩者之間的量刑平衡,防止因量刑失當嚴重偏離一般的司法認知。
第三條 堅持證據裁判原則。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按照證據裁判要求,全面收集、固定、審查和認定證據。堅持法定證明標准,偵查終結、提起公訴、作出有罪裁判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防止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而降低證據要求和證明標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但證據不足,不能認定其有罪的,依法作出撤銷案件、不起訴決定或者宣告無罪。
第四條 堅持公檢法三機關配合制約原則。辦理認罪認罰案件,公、檢、法三機關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認罪認罰,依法推進從寬落實。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強化對自身執法司法辦案活動的監督,防止產生「權權交易」、「權錢交易」等司法腐敗問題。
(2)刑事訴訟法關於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讓他陳述有罪的情節或者無罪的辯解,然後向他提出問題。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規定。
第二百七十九條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㈢ 最高院關於被告人認罪認罰可以從輕處罰嗎
對於很多的案件一般都是會經過司法程序的,如果說經過了司法程序的話那麼就肯定是需要去法院進行解決問題的。對於去法院解決問題一般都會有兩個角色,原告和被告。被告在法庭上面是可以認罪的,這樣的話一般都會從輕處罰。那麼最高院關於被告人認罪的相關規定有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最高院關於被告人認罪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要堅持繁簡分流,開展好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引導簡單、小額民事案件通過簡易程序快速辦理,實現訴訟程序多樣化、精細化。要探索改革庭審方式,提高庭審質量和效率。要積極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認罪、自願接受處罰、積極退贓退賠的,可以探索通過簡易程序結案,以提高司法效率,節約司法成本。
為提高審理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結合刑事訴訟工作實際,制定本意見。
第一條被告人對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無異議,並自願認罪的第一審公訴案件,一般適用本意見審理。
對於指控被告人犯數罪的案件,對被告人認罪的部分,可以適用本意見審理。
第二條下列案件不適用本意見審理:
1、被告人系盲、聾、啞人的;
2、可能判處死刑的;
3、外國人犯罪的;
4、有重大社會影響的;
5、被告人認罪但經審查認為可能不構成犯罪的;
6、共同犯罪案件中,有的被告人不認罪或者不同意適用本意見審理的;
7、其他不宜適用本意見審理的案件。
第三條人民檢察院認為符合適用本意見審理的案件,可以在提起公訴時書面建議人民法院適用本意見審理。
對於人民檢察院沒有建議適用本意見審理的公訴案件,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可以適用本意見審理的,應當徵求人民檢察院、被告人及辯護人的意見。人民檢察院、被告人及辯護人同意的,適用本意見審理。
第四條人民法院在決定適用本意見審理案件前,應當向被告人講明有關法律規定、認罪和適用本意見審理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確認被告人自願同意適用本意見審理。
第五條人民法院對決定適用本意見審理的案件,應當書面通知人民檢察院、被告人及辯護人。
第六條對於決定適用本意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前可以閱卷。
第七條對適用本意見開庭審理的案件,合議庭應當在公訴人宣讀起訴書後,詢問被告人對被指控的犯罪事實及罪名的意見,核實其是否自願認罪和同意適用本意見進行審理,是否知悉認罪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對於被告人自願認罪並同意適用本意見進行審理的,可以對具體審理方式作如下簡化:
(一)被告人可以不再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進行供述。
(二)公訴人、辯護人、審判人員對被告人的訊問、發問可以簡化或者省略。
(三)控辯雙方對無異議的證據,可以僅就證據的名稱及所證明的事項作出說明。合議庭經確認公訴人、被告人、辯護人無異議的,可以當庭予以認證。
對於合議庭認為有必要調查核實的證據,控辯雙方有異議的證據,或者控方、辯方要求出示、宣讀的證據,應當出示、宣讀,並進行質證。
(四)控辯雙方主要圍繞確定罪名、量刑及其他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
第八條適用本意見審理案件,應當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和程序,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切實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第九條人民法院對自願認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從輕處罰。
第十條對適用本意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一般當庭宣判。
第十一條適用本意見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有不符合本意見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決定不再適用本意見審理。
第十二條本意見自二○○三年三月十四日起試行。
對於最高院關於被告人認罪會不會從輕處罰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是可以從輕處罰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認罪都是可以從輕處罰的。因為對於案件來說有的情況是很惡劣的,嚴重危害社會對社會有很大影響的案件這一般都不會有從輕處罰這一說。
延伸閱讀:
法庭拒不認罪的話會怎麼處置
盜竊拒不認罪的認定後果是什麼?
在我國嫌疑人拒不認罪如何訊問
㈣ 2020年認罪認罰新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第四條,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堅持下列原則:
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充分考慮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結合認罪認罰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從寬以及從寬幅度,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確保辦案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堅持罪責刑相適應,根據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後果,依照法律規定提出量刑建議,准確裁量刑罰,確保刑罰的輕重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堅持證據裁判,依照法律規定收集、固定、審查和認定證據。
㈤ 刑訴法第十五條認罪認罰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條文原文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5)刑事訴訟法關於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1、不追究刑事責任是指司法機關對沒有或依法不碰負刑事責任的人所作的決定。
2、按照中國刑事訴訟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范圍包括: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依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法令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3、凡符合上述情況之一者,已收案的不予立案:已立案的應予撤銷;偵查終結的不予起訴;已移送法院起訴的,或終止案件的審判程序,或宣告無罪。
4、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了5類具體情形和一類條件情形;同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未滿14歲的人和 精神病人兩類情形。
㈥ 認罪認罰制度
認罪認罰制度如下:
1、認罪認罰從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對於指控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檢察機關的量刑意見並簽署具結書的案件,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從寬分為實體上從寬和程序上從簡兩方面。對認罪認罰案件,屬於基層法院所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被告人認罪認罰可以適用速裁程序進行審判。對於基層法院管轄可能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在審理當中,被告人對程序適用提出異議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簡化審理情形的,人民法院依法轉為普通程序進行審理。這是程序上的從寬;
2、實體上,檢察機關根據犯罪事實和對社會危害程度以及認罪認罰的情況,依法提出從寬處罰的量刑建議,人民法院在做出判決時一般應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但是如果被告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違背意願認罪認罰,否認指控犯罪事實,或者指控的罪名跟人民法院審理的罪名不一致,以及有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情形的除外;
3、但是從保障人權和確保司法公正角度,對以下幾類案件是不適用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屬於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他們的代理人和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不構成犯罪,以及有其他不宜適用的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㈦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什麼規定
《刑事訴訟法》修改,在第一編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中增設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將認罪認罰從寬確立為刑事訴訟法的重要原則,並在訴訟程序和操作規范中作相應規定,形成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激勵和程序保障,從程序法角度完善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豐富了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內涵。
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及罪名沒有異議,並簽署具結書。
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檢察機關建議判處的刑罰種類、幅度及刑罰執行方式均沒有異議。
從寬分為實體上從寬和程序上從簡兩方面;
程序上,對認罪認罰案件,屬於基層法院所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被告人認罪認罰可以適用速裁程序進行審判。對於基層法院管轄可能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在審理當中,被告人對程序適用提出異議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簡化審理情形的,人民法院依法轉為普通程序進行審理。
實體上,檢察機關根據犯罪事實和對社會危害程度以及認罪認罰的情況,依法提出從寬處罰的量刑建議,人民法院在做出判決時一般應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但是如果被告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違背意願認罪認罰,否認指控犯罪事實,或者指控的罪名跟人民法院審理的罪名不一致,以及有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情形的除外。
但是從保障人權和確保司法公正角度,對以下幾類案件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二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
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不構成犯罪;
四是其他不宜適用的情形。
㈧ 認罪認罰有法律規定嗎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日前分組審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情況的中期報告。與會人員表示,試點工作提高了審理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不少與會人員建議,要認真總結試點工作取得的經驗,為將來修改實體法律提供參考。王其江委員建議,在研究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修改刑事訴訟法將改革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來,使改革成果制度化、法制化。
「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僅要落實在刑事訴訟法等程序法上,也應該在刑事實體法上增加相關的配套規定。」白志健委員說。
法律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