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行政法律在行動
1. 法律與行政法律的關系
法律包含行政法。
行政法是法律的一個學科分支,也是一個法律部門(以行政法律關內系為內容容的法律規范的有機組成體系)
同行政法相平行的概念有:刑法、民法、商法、經濟法、社會法、程序法、憲政法。
可以這樣理解,人是一個大類,以膚色分,人分為白人、黑人、黃種人、棕色人。那麼法律,以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分就可以分為:刑法、民法、商法、經濟法等。行政法就是其中一個
2.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
所謂的行為、種類、和幅度范圍以內首先是指不能大於或者小於法律規定的范內圍,下位法的容規定只能是對於行為、種類、幅度的具體化和細化,不能作任何自主的變更。
比如法律規定某一違法行為處500-20000元罰款,那麼,下位法在進行規定時只能對違法行為的表現形式、違法程度對應的罰款數額進行規定,而不能擅自將數額縮小為500-10000,將罰款變成警告。
3. 在法律運行過程中,法律實施和實現的基本途徑是
1、建設法治政府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必須建立健全政府決策機制,以嚴格完善的制度克制「拍腦袋」「拍胸脯」「拍屁股」三拍式決策的任性與隨意。
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2、建設法治政府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權責不明、權責交叉、多頭執法,是當前我國行政執法過程中突出問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要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糾錯問責機制。
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任務復雜艱巨,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全力推進改革深入進行。
3、建設法治政府要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監督。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這是權力運行的基本規則,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會損害國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
我國現行的權力監督機制包括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要加強制度建設,充分發揮這些監督機制對權力運行的制約作用,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作制約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4、建設法治政府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只有公開透明才能避免權力濫用和暗箱操作。近年來,為了推進政務公開,各級各地政府部門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
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立法形式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建設,實現了政務公開法治化。建設法治政府要以政務公開為突破口,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3)法律在行政法律在行動擴展閱讀
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需要從下面幾方面用勁發力
「法律的高效實施,依賴於守法觀念的形成,而守法觀念的形成,首先就要求政府嚴格依法辦事。以守法、高效、廉潔的政府帶動社會守法氛圍的形成。」張志銘認為。
馬懷德也指出,法律有效實施,嚴格執法是關鍵。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做到行政行為於法有據,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應整合執法機構、充實基層執法、強化綜合執法,做到嚴格高效執法。
同時,他還提出,保證法律的高效實施,需要合理的激勵評價制度和嚴密的有效監督。「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形成全天候立體監督模式,讓執法者須臾不敢忘記法定的職責,司法者絲毫不敢違背法律准則,確保法律的嚴格、公正實施。」
楊建順提出,高效的法治實施體制,要做到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分層治理才能達到高效。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應一體建設,但在具體的操作上要分層治理,即法治國家需要考慮什麼問題,法治政府需要考慮什麼問題,法治社會需要考慮什麼問題。這樣才能高效、有針對性地把法律實施到位。
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認為,司法公正已經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4. 法律優先原則的在行政法中
「法律優先」一詞,源自德國行政法鼻祖奧托.邁耶之首創,他認為,法律為國家意志中法律效力最強者。到目前為止,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的學者在論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時,也大都把法律優先作為其中的一項。只不過,在他們那裡,法律優先的含義相當寬泛。法律優先(法律優位)這一概念被引人我國行政法學時,多數學者則將其內涵相對限制在法律與行政立法的關繫上,認為法律優先的基本涵義是指法律優先於行政立法,即強調法律對於行政立法(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優越地位。
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法律優先原則還應包括司法活動優先於其他活動,以體現社會對法律的遵從和敬畏。對於一個公民。但參與司法活動和其他活動出現時間沖突時,應當優先參與司法活動,使司法活動得到優先的保障。 在我國行政法學中引入法律優先這一概念是必要的,但沒有必要象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學者那樣寬泛地使用這一概念。因為他們所使用的廣義上的法律優先一詞,實際上從一個側面表述了依法行政的全面涵義。而目前,我國行政法學明確而公認的概念——「職權法定」已經表述了依法行政的表層涵義,即「任何行政都必須具有法定依據,而不得與之相違反」。只是作為依法行政所依之「法」的關系,尤其是法律和行政立法之間的關系卻一直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來表述。法律優先一詞則能夠准確而明快的概括出法律與行政立法的關系。
同時,在這種意義上使用法律優先一詞,也表明在這里,「法律」僅限於狹義上,即僅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因而與其字面含義相一致。並且,德、日學者所使用的法律優先一詞,只是說「行政」是廣義上的,即法律優越於一切行政活動,而其中的「法律」在本意上則僅限於狹義上使用。因此,將法律優先的基本涵義限定在法律與行政立法的關繫上是適當的。這樣,法律優先原則與法律保留原則一起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共同說明法律與行政立法的關系,進而與職權法定原則一起共同構成了行政法定原則或者依法行政原則的完整內容。
據此,法律優先原則的基本涵義是指法律對於行政立法幾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優越地位。從這個角度而言,法律優先實質上強調的是法律的位階體系。所謂法律位階,是指「一部法律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中的縱向地位。」
在我國,權力機關的立法權居於立法活動的主導與核心地位,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的依據和基礎。行政立法為從屬性立法,是在國家權力機關立法權保留之外的立法,並要受權力機關的監督。
法律優先原則作為法律位階的行政立法中具體作用的客觀要求,在強調國家立法許可權與行政立法許可權劃分的同時,側重於要求低位階法律規范的制定必須以高位階的法律規范為依據,前者必須服從於後者,並不得與之相抵觸。
據此,法律優先原則又可具體導出「根據(法律)」和「不相抵觸」兩個派生性原則:
一是「根據(法律)」原則。該原則是指行政立法應服從法律位階的要求,以上位法作為行政立法的根據。「根據(法律)」原則理清了立法權在不同地位的國家機關的許可權劃分標准,保障了國家立法體系的統一性和有序性,同時也是對行政立法內容的一種限定,使行政立法遵循上位法的規定,符合內容合法有效的成立要件。
二是「不抵觸」原則。所謂「不抵觸」,是指在法律位階的層級結構中,下位階的法律不得與上位階的法律相沖突,凡有沖突應以上位階的法律為准繩。與「根據(法律)」原則相比,「不抵觸」原則主要側重於行政立法的內容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為了執行法律而進行行政立法,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和原則,其立法內容不得與法律相悖。
5. 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是()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您所問的是否是如下問題:
在不與我國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機關有( BCD)。
A.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
B.省、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
C.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城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D.省會城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
[解析]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7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法第63條對此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4個月內予以批准。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立法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6. 行政法包括哪些基本法律
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內議法百、行政訴訟法、國容家賠償法等。
1、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4、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度。
7. 法律,法規和 法律,行政法規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回圍最大,包答含了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8. 行政法律規范有哪些
行政來法律體系包含的法律規范有自不少,凡是規范和約束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都屬於行政法律法規,無法一一列出。
下面只列舉部分:
行政法律:
行政訴訟法
行政強製法
行政復議法
行政許可法
行政監察法
行政法規:
徵用土地公告辦法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9. 行政法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10. 在行政執法中的法律佔百分比地方性法規佔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