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復議
❶ 公安局不予立案如何申請復議
立案是復指行政執法機關對制於報案以及自訴人起訴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轄范圍進行審查後,認為有犯罪事實發生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決定將其作為刑事案件進行偵查的一種訴訟活動。
對公安局不予立案不服應當採取辦法:
一、申請復議。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請復議。復議申請應當向作出不予立案決定的公安機關提出。復議申請書要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書後七日內提出。申請書中要講明應當立案的理由。
二、申請復核 。控告人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後七日內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復核。上一級公安機關應當在收到復核申請後七日內作出決定。
三、向檢察院投訴。控告人對公安機關不予立案決定不服的,也可以向同級檢察院投訴。檢察院有權利要求說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公安機關應當在收到檢察院的通知後七日以內,對不予立案的情況、依據和理由作出書面說明,回復人民檢察院。
四、拒絕自訴 。公安機關以犯罪情節輕微,可以到法院自訴為由不予立案的。被害人堅持要求公安機關處理的,公安機關應予立案。
五、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公安機關不予立案或者檢察院不予起訴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
❷ 刑事訴訟法中的「復議」、「復核」以及「申訴」定義、區別與運用。
三者的定義:
1、復議
指司法機關根據有關機關和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或要求,對已作出的決定重新予以考慮,或重新審查處理。
2、復核
法院判處死刑案件的特定司法程序。在我國指高級人民法院對於判處死刑的案件做再一次的審核。(注意最高人民法院對死刑案件的審核程序叫做核准)
3、申訴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對某一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正確,而向國家的有關機關申述理由,請求重新處理的行為。也是公民維護權益的一種方式。
三者的區別:
1、三者的時間順序不同:
復核強調的是在某個決定作出以前,對該決定決定作出進一步的討論核實以提高決定的正確性;
復議強調的是對已經作出了決定的事項做再一次的評議和討論,確定原決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以及是否符合事實;
申訴強調的是對某個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這一結果不服時,依法向法院或者檢察機關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
2、三者面對的對象不同:
復核面對的特定對象是死刑案件;
復議和申訴面對的對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三者的運用:
1、復議:
確認執法機關已對你作出具體行政行為。通俗說,就是執法機關已經向你送達具有決定性的法律文書,如:處罰決定書、強制措施通知書等。
撰寫行政復議申請書,提交時須一式三份。
搜集復議所需材料,包括:個人身份證復印件(正反面均需復印)、營業執照復印件、法人身份證復印件、相關證據材料。部分人認為行政復議、訴訟舉證責任應該倒置,企業無需提供證據,這是錯誤觀念。有力的證據可以幫你更快更好的解決行政糾紛。
到法定復議機關(一般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上一級機關或者政府)提交復議申請和相關材料。復議機關會在5日給予答復是否受理。受理會有受理通知書,不受理則有不予受理通知書。復議機關認為需要補充證據材料後才能作出決定的,還會發出補正通知書,申請人必須按要求在規定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否則就會被視為放棄復議申請。
2、復核:
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不上訴的,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公安機關認為檢察院的不起訴的決定有錯誤的時候,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
3、申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上訴應當遞交上訴狀。上訴狀的內容,應當包括當事人的姓名,法人的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及其主要負責人的姓名;原審人民法院名稱、案件的編號和案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
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
❸ 刑事處罰可以申請復議嗎
您好,刑事處罰不可以申請復議。
刑事處罰是違反刑法,應當受回到的刑法制裁。答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還有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
❹ 刑事訴訟法不捕申請復議復合期限是怎樣規定的
申請刑事復議、復核應當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規定的期限內提出,因不可抗力版或者其他權正當理由不能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的,應當在障礙消除後五個工作日以內提交相應證明材料。經刑事復議、復核機構認定的,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法定申請期限內。 前款規定中的「其他正當理由」包括:
1、因嚴重疾病不能在法定申請期限內申請刑事復議、復核的;
2、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法定申請期限內不能確定的;
3、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並、分立或者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法定申請期限內不能確定的;
4、刑事復議、復核機構認定的其他正當理由。
❺ 刑事訴訟法向誰提起迴避復議
如果是在公安局偵查階段就向公安局提出,如果是在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就向檢察院提出,如果是審判階段就向法院提出。
❻ 對刑事拘留不服.申請復議是多長時間
我國規定了公安機關可以進行刑事拘留的7項情形。刑事拘留不同於行政拘留,行政拘留屬於行政處罰,相對人對公安機關行政拘留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被刑事拘留的人對公安機關的決定不服的,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能向公安機關提出異議,公安機關如果認為採取刑事拘留的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作出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按照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對沒有犯罪事實或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受害人有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因此,對刑事拘留決定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如果事後證明刑事拘留是錯誤的,受害人可以依照國家賠償法規定的程序申請國家賠償。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1.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時間超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限,其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2.對公民採取逮捕措施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3.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4.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5.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❼ 刑訴法中哪些決定可以復議
依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復議復核案件程序規定的規定,刑事案件可以復議復核的情形包括對沒收保證金決定不服的、對不予立案決定不服的等。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復議復核案件程序規定》規定:
第六條 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下列相關人員可以依法向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提出刑事復議申請:
1、對駁回申請迴避決定不服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律師可以提出;
2、對沒收保證金決定不服的,被取保候審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可以提出;
3、保證人對罰款決定不服的,其本人可以提出;
4、對不予立案決定不服的,控告人可以提出;
5、移送案件的行政機關對不予立案決定不服的,該行政機關可以提出。
第七條 刑事復議申請人對公安機關就本規定第六條第二至四項決定作出的刑事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其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刑事復核申請。
(7)刑事訴訟法復議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的迴避制度:
申請迴避的期限。
根據迴避制度的立法宗旨,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等各訴訟階段都可以提出迴避申請。
例如,在審判階段,人民法院在開庭的時候,審判長應當告知當事人有權對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申請迴避。
當事人在知悉其權利後,可立即申請有關人員迴避。
迴避的審查與決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
院長的迴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
另外,參與偵查活動的記錄人、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迴避,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
參與檢查活動的書記員、司法警察、人民檢察院聘請或指派的翻譯人員、鑒定人的迴避,由檢察長決定。
參與審判活動的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迴避,由人民法院院長決定。
檢察委員會討論檢察長迴避問題時,由副檢察長主持,檢察長不得參加。審判委員會討論院長迴避問題時,由副院長主持,院長不得參加。
對駁回申請迴避決定的復議。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 對駁回申請迴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不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
對於「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所列情形的迴避申請,由法庭當庭駁回,並不得申請復議」。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駁回申請迴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目前,暫無刑訴中被迴避人能申請迴避復議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