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住宅權
1. 治安管理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治安管理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治安管理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治安管理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全面推進以人為本、依法行政的民主法制建設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學習貫徹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立法精神和有關新規定,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維護社會治安穩定,成為各級公安機關和廣大公安民警的當務之急。
社會治安管理不能僅靠處罰,更要靠加強教育、管理。治安管理的范圍很大,這里包括戶籍管理、特殊行業管理、危險品管理、社區治安管理等等。《治安管理處罰法》只是對違反治安管理的相關行為怎麼處罰的一部法律,是專門處罰的法律,不可能也不能涵蓋一切治安管理的內容,所以仍稱為《治安管理處罰法》比較貼切、准確。同時也應該指出,這部法律的名稱是關於處罰的,但在法律實施過程中,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教育,處罰作為管理手段之一,將繼續堅持以教育防範為主、處罰為輔的原則。另外,情節較輕可以不予處罰,不能為處罰而處罰。
由此來看,《治安管理處罰法》首先是保護其他沒有違反治安管理的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持社會公共秩序;同時也保護違反了治安管理行為人的合法權益,並提醒和教育行為人不要從違反治安管理發展到觸犯刑法。
我們在履行治安管理職責的過程當中,應該注重以下工作:
(一)注重應當受到處罰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這些行為大都是指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有的還比較突出,危害性大,因此,要明確治安管理處罰的規定。
(二)注意處罰的種類,把握好罰款處罰的幅度,以及對行政拘留處罰的自由裁量幅度。
(三)注重治安管理強制措施的規定。
(四)注重處罰程序。以現行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為基礎,將一些行之有效的程序規范吸收到實際工作中來,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調查、決定、執行和救濟都按照具體、細致的程序來履行。
(五)注意決定的事項。規定公安機關在做出治安管理處罰時,可以一並做出賠償損失或者負擔醫療費用的裁決,並可以強制執行。因此處罰范圍擴大了,處罰種類增多了,罰款幅度提高了,並且警察權力的行使得到了規范和監督。
把握好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規范警察權力、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在加強治安管理處罰力度、擴大處罰行為種類的同時,應該更加註重對此權力的規范、制約和對公民權利的保護與救濟,突出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因為治安處罰僅僅是手段,絕不是目的。
二是實體與程序並重的原則。隨著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程序正義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正在逐步得到克服。執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有關辦案程序方面規定得不夠全面,需要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調查、裁決、執行、救濟規定具體、細致的程序,以進一步增強《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可操作性,保證處罰的正確和准確。
三是針對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原則。將一些明顯具有社會危害性和老百姓反映強烈的違法行為補充進《治安管理處罰法》,使許多曾經界定不清、以致處罰無據但又確實破壞公共秩序、危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能夠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得到糾正和制止,為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提供法律武器;以此真正起到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作用。
在執法實踐中,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特別是執法辦案的民警,還有各級人民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穩定要充分。
社會治安問題是社會各種矛盾的綜合反映,必須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運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穩定,並作為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長期堅持下去。各級人民政府統一組織實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積極參與。實踐證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方針,也是解決我國社會治安問題的根本途徑。
我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比較嚴峻的國內治安形勢,我國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除了公安機關要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外,更需要各級人民政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採取有效措施,正確處理和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切實擔負起保一方平安的責任。當然,公安機關作為社會治安工作的主管部門,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和任務。
我們應當大力加強宣傳貫徹工作,認真領會立法精神,樹立公正執法和保障人權的基本理念,狠抓隊伍建設,狠抓執法辦案水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和執法觀念,由單純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為創建和諧社會、平安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2. 符合行政法的原則 案例
【裁判要旨】
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管理權,相關法律、法規裁量有不同規定時,行政機關應充分考慮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從更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的利益保護角度選擇處理方式,行政裁量不得違反比例原則。
【案例索引】
一審:諸暨市人民法院(2008)諸行初字第15號行政判決(2008年7月3日)
二審: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08)紹中行初字第37號行政判決(2008年11月25日)
【案情】
原告:郭建軍
被告:諸暨市國土資源局
諸暨市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郭建軍系諸暨市暨陽街道東三村趙四自然村村民。2001年3月開始,郭建軍在拆除老房的基礎上,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重建東面一間40.96平方米的住宅。2002年11月16日,諸暨市人民政府向郭建軍頒發了諸暨集用(2002)字第1—13279號《集體土地使用證》。2006年2月7日,諸暨市人民政府以郭建軍未經批准、擅自重建東面一間面積為40.96平方米的住宅,提供的房屋權源證明失實為由,對郭建軍作出諸政行決字(2006)第1號行政決定,撤銷諸暨集用(2002)字第1—13279號《集體土地使用證》,由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依法辦理更正登記。郭建軍不服,向紹興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2006年5月28日,紹興市人民政府作出維持諸暨市人民政府行政決定的復議決定。郭建軍於2006年6月19日向諸暨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該院於2006年8月3日作出(2006)諸行初字第22號行政判決:維持諸暨市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決定。郭建軍不服,提起上訴,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06年10月27日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007年3月22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對郭建軍未經審批、非法佔地建房行為進行立案查處。2007年9月11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向郭建軍送達行政處罰告知書。2007年11月28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認為郭建軍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三款和《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之規定,屬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對郭建軍作出責令其退還在暨陽街道東三村郭庄處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書。郭建軍不服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於2008年1月28日向諸暨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2008年4月20日,諸暨市人民政府作出維持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的復議決定。
郭建軍不服,訴至法院。
【審判】
諸暨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是諸暨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其對郭建軍擅自建房行為進行查處,主體適格。《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三款規定,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已建的建築物、構築物,需要重建、擴建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依法重新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手續。郭建軍從2001年3月開始,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在暨陽街道東三村土名為郭庄處,將原平房拆除後重新建造佔地40.96平方米三層住宅。諸暨市人民法院(2006)諸行初字第22號和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06)紹中行終字第55號行政判決書,分別確認郭建軍違反法律法規,擅自建造40.96平方米住宅的事實。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根據郭建軍非法佔地、擅自建房的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關於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規定,對郭建軍作出責令其退還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限郭建軍在處罰決定書接到之日起十日內自行拆除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處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據此判決:
維持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於2007年11月28日作出的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
郭建軍不服,提出上訴。
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行政處罰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說明行政執法中行政裁量必須遵循執法成本和執法收益的均衡,應當符合比例原則。從行政執法目的和手段關系而言,手段對目的應當是適當的,雖然行政目的是正確的,但也必須選擇是合適的手段。行政機關必須選擇相對成本最小的執法手段,選擇對行政相對人最小侵害的方式,從而使行政執法的成本與執法收益相一致。
本案上訴人郭建軍在拆除60多平方米老房的原宅基地上,重建一間40.96平方米的住宅,並未多佔其他土地面積,也未改變土地用途和性質,從庭審調查情況及雙方提交的證據看,上訴人所建房屋是否違反城市規劃及所在村區域是否有具體的規劃要求,被上訴人未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而且從實際狀況看,上訴人的重建房屋與其他房屋在結構上已聯為一體。可見,上訴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已建的建築物、構築物,需要重建、擴建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依法重新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手續。不改變土地用途並在規定的佔地面積范圍內重建的,應當簡化手續,及時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被上訴人在《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的補辦手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拆除選擇中,應當考慮上述特定的基本情況,首先選擇最小侵害的方式,在此方式不具備條件時,可再考慮更嚴厲的制裁措施。也就是,農村村民宅基地原拆原建,不改變土地利用性質,不擴大土地利用面積,不違反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雖未經審批,但其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處理方式,應有所區別。否則行政裁量不符合比例原則。因此,被上訴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對上訴人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屬於適用法律錯誤。原審判決維持不當。關於上訴人提出的行政處罰的時效問題,對非法佔用土地的違法行為,在未恢復原狀之前,應視為具有繼續狀態,因此本案未超過行政處罰追訴時效。據此判決:
一、撤銷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法院(2008)諸行初字第15號行政判決;
二、撤銷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
【評析】
行政法的基本使命就是要確保政府官員對裁量權的行使負責。如果不對行政自由裁量決定實質內容進行適度的司法審查,那麼行政訴訟的合法性審查制度也會暗淡無光。所謂行政自由裁量就是指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對作為或不作為,以及怎麼樣作為在方法、種類、幅度、結果、程序等進行選擇的權力。對自由裁量的司法審查就是審查裁量決定是否合理,裁量權有沒有不適當地行使。法院在什麼層面,依據什麼標准控制對行政裁量行為司法審查的深淺?如何才能保證行政裁量是適度的,不會為目的而不擇手段,不會採取總成本高於總利益的行為。在大陸法系中,是通過手段與目的之間的衡量來實現,即藉助比例原則來進行有效控制。行政機關的裁量行為,既要保證行政管理目標的實現,又要兼顧保護相對人的權益。應以達到行政執法目的和目標為限,盡可能使用相對人的權益遭受最小的侵害,這就是行政法比例原則的核心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從文義上看,該條款有明確而詳細的規定屬於羈束行政行為,行政主體必須嚴格依照法律不具有主觀判斷而進行選擇的空間。但是,行政主體在選擇適用法律過程中是無法迴避自身的主觀參與及價值判斷的。更何況在本案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行政處罰中同時引用了《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該《辦法》明確已建的建築物在符合相關規劃時,不改變土地用途並在規定的佔地面積范圍內重建的,存在重新辦理審批手續並且應當簡化手續及時批准。顯然,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理方式有明顯的不同,行政主體對處理的結果存在裁量的選擇。上訴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拆除處罰,顯然與其違法程度不相適應,違反了行政裁量的比例原則。筆者認為,紹興法院作出撤銷判決是正確的。
3. 房子自己出錢買的,證上寫的是別人的名字,產權歸誰
房產證購房者通過交易,取得房屋的合法所有權,可依法對所購房屋行使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的證件。即《房屋所有權證》,是國家依法保護房屋所有權的合法憑證。房屋所有者憑證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房屋。
房產證包括房屋所有權證和房屋共有權證,在通常意義上,房產證是房屋所有權證的簡稱,是由不動產登記機關發放的證明房屋所有權歸屬的書面憑證。按照我國現行的房屋所有權登記制度,房屋登記是城鎮房屋權利歸屬的法定公示方法。
(3)行政法住宅權擴展閱讀:
一、婚後男方父母出資買房,登記男方名字,若男方父母付全部款項,按照雙方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更為符合實際情況。即這種情況下,房子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二、婚後男方父母出資買房,登記女方名字,房子屬於女方嗎?除非有父母出資時的書面約定或聲明,證明此出資是贈與自己子女一方的,一般會認定為對雙方的贈與,即房子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1、男方父母出全資: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視為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應認定該不動產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如果離婚時尚未取得不動產權屬證書又缺乏明確贈與一方的證據,婚後父母為子女購房的出資應視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即房子視為夫妻雙方共同財產;
2、男方父母付部分款項,婚後夫妻雙方共同承擔按揭貸款:若男方父母沒有贈與協議不能視為贈與,只有轉賬憑條應當作為債務處理,作為夫妻共同債務對父母承擔還款義務。
在首付款是贈與的情況下,房產是男方個人財產,離婚時女方不能要求分割產權,只能就實際參與還貸部分及其部分,要求男方給予補償。
在首付款是借款的情況下,房產是婚後取得,雖然只登記在男方個人名下,但也是夫妻共同財產,在離婚時女方有權要求分割一半產權。男方父母和男方之間簽訂協議,約定這筆款項是贈與男方個人的,三個人簽字後將協議公證即可。
4. 肖澤晟的發表論文
1、肖澤晟:《論公物在中國人權保障中的作用》,《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3年第5期)
2、肖澤晟:《自然資源特別使用許可的規范與控制》,《浙江學刊》2006年第4期
3、肖澤晟:《住宅權行政法保護缺失分析》,《行政法學研究》2006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6年第5期)
4、肖澤晟:《公務員體檢中的體格歸類與平等擔任公職權》,《行政法學研究》2005年第2期
5、肖澤晟:《創舉中的缺憾——對《行政許可法》三「亮點」的反思》,《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春季號(人大復印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5年第2期)
6、肖澤晟:《南京「三個文明」協調發展與公園、道路等公物的管理》,《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總第210期
7、肖澤晟:《公物的范圍——兼論不宜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財產》,《行政法學研究》2003年第3期
8、肖澤晟、高琪:《論非訴行政執行案件中的幾個問題》,《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9、肖澤晟:《BOT法律問題研究中的幾個誤區》,《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春季號
10、肖澤晟:《論政府采購的性質》,《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秋季號
11、肖澤晟:《行政裁決及其法律救濟》,《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3期
12、蕭澤晟、馮慧:《走出行政許可的尷尬困境》,《政法論壇》2001年第1期
13、蕭澤晟、馮慧:《從行政許可的利弊看行政許可的發展走勢》,《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春季號。
5. 房子自己出錢買的,證上寫的是別人的名字,產權歸誰
你好,從法律意義上來講,房屋產權登記是證實房屋所有權的有效憑證,登記人即為房屋的所有人。如果是你實際出資購買,可以與對方簽訂相關協議,約定好對方負擔隨時辦理過戶登記的義務,並且及時將房屋變更登記在自己名下,否則是有很大風險的。
6. 房屋登記屬於行政確認行為嗎
你好 屬於行政確認行為。
1.根據《行政法》之規定行政確認:是指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對有關法律事實進行甄別,通過確定、證明等方式決定管理相對人某種法律地位的行政行為。
2.房管局屬於行政機關,通過房屋登記對房屋權屬問題進行確認,使其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確認你在法律上享有房屋所有權。
7. 住宅使用權70年到期如何續期
70年是土地使用權,屬於住宅性質的土地使用權,目前到期後自動續期
《物權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 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
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8. 居住權與產權有什麼區別
居住權內涵十分豐富,在國際公約、憲法行政法等公法領域以及物權法等私法領域含義並不相同。在國際公約及憲法中,通常的表述是居住的權利,或稱住房權、住宅權。如《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人人都享有在其國境內自由遷徙及居住的權利」。這里所說的居住的權利是指空間意義上的在什麼地方停留的問題,是與遷徙相對應的在某一地方常住的狀態,對這種權利的保護是人身自由的重要內容。 國際公約中還有一種作為生存權這一基本人權意義上的居住的權利(又稱住房的權利)。《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其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關於獲得適當住房權的第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六屆會議,一九九一年)》第一條規定:「適足的住房之人權由來於相當的生活水準之權利,對享有所有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是至關重要的。」 這里所說的居住的權利是指為生存而必須提供的住房方面的保障。我國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保障公民居住的安全與安寧,雖然不是從正面直接規定憲法保障公民居住的權利,但通過反向解釋可以推斷出這一精神。而在私法領域內,在物權法上,居住權則有其特定含義,是指非所有人因居住而使用他人住房及其附屬設施的權利,是他物權中的用益物權之一種。
上述國際公約和憲法中的居住權與物權法中的居住權在適用范圍上明顯不同。國際公約中的居住權是要求締約國承認和保護的基本人權,其適用的主體是國家;憲法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其中的居住權主要是調整國家和公民之間的住房財產關系,以保護公民的居住權利,防止遭受公權和他人的侵害;物權法中的居住權則是用於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房屋用益關系。
在私法領域,對他人住房進行居住的權利可由兩種法律關系創設,一種是通過物權法律關系創設,即產生作為他物權的居住權;另一種是通過債權法律關系創設,即產生承租權、借用權等。由於物權與債權性質上的不同,所以居住權與承租權、借用權在法律效力、權利內容、權利保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不可將二者混淆。
9. 房屋產權變更屬於行政確認嗎
房屋產權變更屬於行政確認
1.根據《行政法》之規定行政確認:是指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對有關法律事實進行甄別,通過確定、證明等方式決定管理相對人某種法律地位的行政行為。
2.房管局屬於行政機關,通過房屋登記對房屋權屬問題進行確認,使其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確認在法律上享有房屋所有權。
10. 居住權的內涵
居住權內涵十分豐富,在國際公約、憲法行政法等公法領域以及物權法等私法領域含義並不相同。在國際公約及憲法中,通常的表述是居住的權利,或稱住房權、住宅權。如《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人人都享有在其國境內自由遷徙及居住的權利」。這里所說的居住的權利是指空間意義上的在什麼地方停留的問題,是與遷徙相對應的在某一地方常住的狀態,對這種權利的保護是人身自由的重要內容。 國際公約中還有一種作為生存權這一基本人權意義上的居住的權利(又稱住房的權利)。《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其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關於獲得適當住房權的第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六屆會議,一九九一年)》第一條規定:「適足的住房之人權由來於相當的生活水準之權利,對享有所有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是至關重要的。」 這里所說的居住的權利是指為生存而必須提供的住房方面的保障。我國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保障公民居住的安全與安寧,雖然不是從正面直接規定憲法保障公民居住的權利,但通過反向解釋可以推斷出這一精神。而在私法領域內,在物權法上,居住權則有其特定含義,是指非所有人因居住而使用他人住房及其附屬設施的權利,是他物權中的用益物權之一種。
上述國際公約和憲法中的居住權與物權法中的居住權在適用范圍上明顯不同。國際公約中的居住權是要求締約國承認和保護的基本人權,其適用的主體是國家;憲法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其中的居住權主要是調整國家和公民之間的住房財產關系,以保護公民的居住權利,防止遭受公權和他人的侵害;物權法中的居住權則是用於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房屋用益關系。
在私法領域,對他人住房進行居住的權利可由兩種法律關系創設,一種是通過物權法律關系創設,即產生作為他物權的居住權;另一種是通過債權法律關系創設,即產生承租權、借用權等。由於物權與債權性質上的不同,所以居住權與承租權、借用權在法律效力、權利內容、權利保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不可將二者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