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結構圖
Ⅰ 中國法律怎麼組成的
一、以憲法為統帥.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於統帥地位,是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根本保障.現行憲法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現行憲法充分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突出成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斷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國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制定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二、以法律為主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幹,解決的是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國家法制的基礎,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確立了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幹,也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這是國務院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的重要形式.行政法規可以就執行法律的規定和履行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作出規定,同時對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將法律規定的相關制度具體化,是對法律的細化和補充.
四、根據憲法和法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這是人民依法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形式.地方性法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同樣具有重要地位,是對法律、行政法規的細化和補充,是國家立法的延伸和完善,為國家立法積累了有益經驗.
五、另外,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Ⅱ 行政法我愛你
一、填空題
評析:作業1填空題按教材中的內容做題,一般不易出錯,主要是同學們要通讀教材,並從中找答案.
1.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
_權利_和_義務_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
2.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 __物_、__行為_和_精神財富_。
3.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准,對行政法進行分類,可分為_一般行政法_和_特別行政法_。
4.行政許可權的行使,應當以_行政相對方_申請為前提。
5.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_組織_。
6.按照行政機關所轄的區域范圍不同,可分為_中央_行政機關和_地方_行政機關。
7.國務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職權主要有_制定規章權_和_本部門所轄事務管理權_。
8.機關的民事行為同公務行為可以根據各自行為的特徵來確認:具有縱向管理性質的行為屬於_公務行為_,具有平等有償特點的行為一般是_民事行為_。
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至少有一項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內)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B)。
A.行政相對方是不可少的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C.必有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 D.權利義務關系是平等的。
評析:本題中A、C兩個選項容易出錯,A選項在行政法制監督法律關系中不存在,C選項因為行政機關不是唯一的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包括(A B D)。
A.主體變更 B.客體變更 C.形式變更 D.內容變更
3.下例各項中,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是( B、D )。
A.鄉鎮人民政府B.公安派出所C.街道辦事處D.公安局法制科
評析:本題中B選項容易出錯,公安派出所作為縣一級公安局的派出機構,只有在法律法規授權的情況下才能成為行政主體,因此一般不把其作為行政機關中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機構。
4.下列各項中,不屬於行政職權的是( D )。
A.行政處罰權 B.行政復議權C.行政指導權D.行政審判權
評析:本題中C選項容易出錯,行政指導權雖然是一種不具有強制性的行政行為,但仍然屬於行政職權的一種。
5.我國行政機關的設置原則是( A B C D )。
A適應需要原則 B精簡原則 C高效率原則 D依法設置的原則
6.垂直領導就是由於業務關系極為密切,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採取直接組織與指揮,權力高度集中。如( A B )。
A.民航 B.鐵路 C.國家科委 D.國家體委
評析:本題中答案教材中有,但要注意一點,我國目前的垂直領導分為全國垂直和省以下垂直兩種。
7.有權機關任命公民擔任行政公職叫做( D )。
A.聘任 B.任命 C.選任 D.委任
8.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 A B C D )
A.合法性原則 B.行政法治原則 C.合理性原則 D.應急性原則
評析:D選項的應急性原則,有的學者認為是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則的補充,但我們所學的教材沒有講此內容,因此以教材為准。
9.行政監督的對象是( A D )。
A.國家行政機關 B.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C.行政相對方 D.行政受託人
評析:本題中B.D兩個選項容易出錯,B選項中法律法規授權組織雖然有部分也是行政監督中審計監督的對象,但不是全部。而D項的行政受託人因為與行政機關有委託關系,因此是行政監督特別是其中審計監督的對象。
10.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 A D )。
A行政關系B行政法律關系C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D監督行政關系
評析:本題中B、C兩個選項是經行政法調整後才能形成,而D選項容易出錯,因為監督行政關系也受行政法調整才能形成法律關系。
三、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40分)
評析:作業1簡答題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大部分學員只答小標題,而不能展開裡面的內容。做作業時要盡量答得全面,這對掌握知識和今後考試都有幫助。
1、行政法的法源的形式有哪些?
答:行政法的法源共有以下表現形式:(1)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根據。我國憲法所包含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的設置、組成及基本職權、職責的規范;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的活動基本原則的規范;關於公民在有關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的規范。(2)法律。作為行政法主要淵源的法律,有兩種情況:一是某一項法律的全部法律規范都屬於行政法規范。二是某一項法律,只有其中一部分和某一條款屬於行政法規范,其他部分或條款屬於其他性質的法律規范。
(3)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是行政法最主要的淵源,但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並不全部是行政法規范,它們也可以是其它部門法的淵源。(4)地方性法規和地方行政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5)與行政法有關的法律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地方解釋。此外,我國政府所簽訂、加入或承認的國際條約,以及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的法律文件,其中涉及行政內容的也是行政法的法源。
2.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內容?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行政法治原則,它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1)行政合理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行政合理性原則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方面的內容。(2)行政合理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行政機關不僅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種類和幅度范圍作出行政決定,而且要求這種決定符合法律的意圖和精神,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
3.行政主體的特徵是什麼?
答:行政主體具有以下特徵:(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一特徵將行政主體與其它國家機關、組織區分開來。行政主體享有國家行政權,是最重要的行政主體,但不是唯一的行政主體,一定的行政機構和社會組織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和條件也可享有一部分行政權,從而成為行政主體。(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主要是指行政主體應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獨立地對外發布決定和命令,獨立採取行政措施等。這一特徵將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內部的各種組成機構和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務的組織區別開來。(3)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一個組織能成為行政主體,還應看其是否能獨立對外承擔行政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即是否能獨立參加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活動,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國家行政機關有哪些特徵?
答:國家行政機關有如下特徵:(1)國家行政機關是具有國家強制性質的社會組織。它以國家暴力為後盾,是為實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完成統治階級的國家任務而組織起來的,與其他組織相比,國家行政機關具有高度權威性。(2)國家行政機關是具有較強的執行色彩的組織。行政機關是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行政機關可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規范性文件或採取具體行政措施等,均是屬於執行性行為。(3)為了順利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的職能,國家行政機關必須按一定的層次和結構組織起來,並且執照科學方法依法活動。
5.行政機關組織法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
答:行政機關組織法所包含的內容有:(1)法律依據。首先應明確本法是依據什麼法律制定的。(2)隸屬關系。即指行政機關之間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責權關系。這是行政管理體制的組成部分。我國目前有三種隸屬關系:一是垂直領導。二是業務指導。三是雙重領導。(3)職責許可權。行政機關的主管事項,即該機關的職責;行政權力的范圍,即該機關的許可權。明確劃分職責許可權,行政管理最基本的原則之一。(4)任職期限。行政機關組織法對於行政首腦任職期間應有明確的規定,不能過長,也不宜過短。(5)機構設置。指行政機關內部機構的設置。行政組織法對此應作明確規定。(6)人員編制。指行政機關的人員定額及各種人員結構。人員定額是數量限制;人員結構是各類人員的合理比例,包括文化程度、專業水平、年齡等方面的結構比例。
6.行政職務關系變更的情況有哪些?
答:公務員在任職期間,因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而使職務關系的內容(職權、職責等)發生變化,此謂職務關系的變更。主要發生於下列情況:(1)罷免。指按照法律規定,有罷免權的機關(一般是國家權力機關)對因違法失職,不宜繼續擔任原行政工作人員所實行的一種措施。(2)撤職。是有權機關對違法失職公務員作出的一種行政處分。(3)辭去領導職務。指公務員因某種原因,出於本人意願,向有決定權的機關請求不再擔任某種行政職務的行為。(4)免職。指有任免權的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免去當事人的職務。(5)降級。指公務員從較高的職務被調至較低的職務。(6)轉職。指原職務不變,但變更職務關系的性質。(7)調職。也叫調動工作。即把公務員調到另一種崗位擔任相同的職務。(8)升職。公務員依法從低職位調到高職位擔任職務。
7.被委託組織與被授權組織的區別是什麼?
答:被委託組織與被授權組織存在很大差別。被委託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而被授權組織具有。具體區分如下:(1)性質不同。被委託組織不具有法律法規所授予的職權,不是行政主體,只能與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作出具體的行政行為。而被授權組織則享有法律法規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職權,屬於行政主體。(2)產生的依據不同。被委託組織的許可權、范圍,只能依行政主體的行政委託行為產生,被授予組織的行政主體資格則由法律、法規的授予而產生。(3)行為的後果不同。被委託組織的行為後果的法律責任,由行政委託權的行政主體承擔。被授權組織則對其行為後果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8.行政法制監督是由哪幾個部分構成?
答:行政法制監督是由主體、對象和內容三部分構成的。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以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行政法制監督的對象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主體的工作人員包括行政機關的公務員和被授權組織中行使行政職權的工作人員。行政法制監督的內容是監督行政主體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以及監督國家公務員及被授權組織中的工作人員是否遵紀守法。
四、案例分析題(25分)
案情:1998年5月有,A縣某H獸葯門市部從外省一家J葯廠購進80萬單位青黴素鉀10萬支。從外表看,葯品的質量合格,但無質量檢驗合格證。J廠的代表人表示:保證質量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如果2年內出現質量問題,J廠願負一切法律責任。H獸葯門市部的工作人員信以為真沒有索要質量合格證。5個月之後,A縣農牧漁業局獸葯監督員發現該批獸葯質量不穩定,即取走50支送獸葯監察所檢驗。檢驗結果是:該批青黴素鉀1含量為標示量的80%,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屬劣質獸葯,並作出處罰決定:1)沒收未出售的4.5萬支獸用青黴素鉀;2)沒收銷售劣獸葯非法所得3萬元;3)罰款二萬元。H獸葯門市部不服處罰決定,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A縣農牧漁業的處罰決定,理由是:1)獸葯是J葯廠生產的,購買時J廠保證質量合格,並說2年內如發現問題,J葯廠負一切責任。因此,應處罰生產廠家J。2)不處罰生產劣獸葯的廠家,只處罰銷售劣獸葯的門市部,不符合法律規定,也顯失公平。
請問:
1.在本案中有幾種法律關系?它們之間有體育區別?
2.獸葯的門市部的理由能否成立?
答:1.本案中有三種法律關系。
(1)H獸葯門市部與A縣農牧漁業局因行政處罰所生產的行政法律關系。
(2)H獸葯門市部與人民法院之間產生的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3)H獸葯門市部與J獸葯廠之間因合同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
這三種法律關系的主要區別有:
(1)法律依據不同。行政法律關系依據行政法規范。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依據行政訴訟的法律規范。而民事法律民事關系依據民事法律規范。
(2)主體不同。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為行政主體,行政主體佔主導地位。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為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屬監督地位。而民事法律關系雙方主體為平等的民事主體。
(3)內容不同。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因行政處罰而形成的雙方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實施處罰是A縣農牧漁業局的權力,反之接受處罰是H獸葯門市部的義務。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內容是H獸葯門市部不服處罰而引起的三方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人民法院作為監督主體,對A縣農牧漁業局作出的處罰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就是其的權利,反之,認真聽取雙方當事人的申辯、依法實施審判,就是其義務。而作為原被告雙方的H獸葯門市部和A縣農牧漁業局雙方都享有各自的訴訟權利,同時又要履行訴訟義務,由於行政訴訟的特殊性,雙方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和履行的訴訟義務不是相同的。如原告有起訴權,被告沒有起訴權和反訴權,被告負有法院的舉證責任。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因為H獸葯門市部購買J獸葯廠劣質獸葯而引起的雙方權利義務關系,作為平等主體雙方有各自不同的權利和義務。
2.H獸葯門市部的訴訟理由不能成立。A縣農牧漁業局對H獸葯門市部的處罰行為是因為該門市部向顧客銷售不合格獸葯的行為,而不是H獸葯門市部與J葯廠之間批量交易獸葯的合同行為。只要有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就必然要進行行政處罰而引起行政處罰的法律關系。至於該獸葯是從何處買來,實際上屬於H獸葯門市部與J葯廠之間民事法律關系。如果獸葯不合格的過錯是在J獸葯廠,H獸葯門市部可以在行政訴訟後,另行擔起民事訴訟,要求J獸葯廠賠償損失。J獸葯廠當地主管機關也可以同樣對生產不合格獸葯的獸葯廠進行行政處罰。
評析:此案例分析的難點之一就是區分有一個民事法律關系,因為可能學員在學習本課程時,民法內容還沒有學習,在分析三種法律關系的區別上比較困難。注意一點的就是民事法律關系各主體間地位平等,雙方當事人在不違法的情況下,可以相互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內容。
Ⅲ 權力清單制度涉及行政法的哪些內容
廣推權力清單制度,是從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施行的政府內部的自覺行動,是一次深具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色彩強於法律強制要求的自我變革。
首先,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行政效能強調數量與質量、功效與價值、目的與手段、過程與結果的統一。[1]公布權力清單目錄,有利於明確權力邊界,增強組織內部的協調性和外部的遵從度,部門內外達成共識,一定程度上可減少不必要的摩擦沖突,降低行政管理和運行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其次,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調控行政立法的必要補充。20世紀以來,一般性、抽象性的根據、基準由法律來規定,而具體性、實質性的內容則委託給行政立法,「框架立法」越來越多。[2]立法權被分割、轉授,而道德約束相對軟性和政府部門有限理性等極易導致部門利益化,在陽光下晾曬權力並進行制度化運作,倒逼立法良性,是對行政立法天然缺陷的自我修復。
再次,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深化行政治理的突出體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關鍵是制度現代化。要培養和增強制度自信,就必須尊重製度形成規律並厲行制度創新。制度的發生、形成和確立是在人類歷史長河的消逝和人類活動沉積的雙重結果。[3] 廣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一次嶄新的行政實踐,是具有開拓意義的制度創新,必將為國家治理體系注入行政治理的強大內生動力。
第四,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優化行政服務的內在要求。美國「重塑政府運動」三原則:顧客導向原則主要是解決思想觀念即「為誰服務」的問題;競爭導向、結果導向原則主要是解決程序和實際效果即「如何服務」的問題。[4] 在職權法定基礎上,用行政手段編織權力的制度籠子,並著力規范權力運行軌跡,進一步解決「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如何為民用、如何讓民滿意」的問題,最終達到優化行政服務的目的。
最後,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推進行政公開的應有之義。在美國,公開公正成為民主程序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讓陽光照耀所有重要行政決策的過程,可激勵政府機關更高質量達成行政目標。[5]行政公開包括:行政立法和政策公開、執法行為公開、行政裁決和行政復議行為公開以及行政信息、情報公開。[6] 公開以權力依據、類型、數量和運行程序為核心內容的權力清單,既是公權的自我約束,也飽含對私權的尊重和敬畏,一定程度上明晰了公私權力(利)的界限。
(二) 邏輯起點:限制權力而非設定權力
權力清單制度的邏輯起點,在於限制權力而非設定權力,通過行政層級的內部管理方式進行梳理匯總並分類公布,具有「示範性、規范性、公示性、工具性、變動性」[7]等特性,在權力制約制度譜系中展示了四個維度。
1.權力清單應是伸縮有為的指向標。一般來說,行政職能和行政權力行使包含積極和消極兩個指向,即:依法作為和依法不作為以及應當依法行為而消極未作為。從對相對人的影響看,盡管大多數行政行為是賦予義務或限制甚至剝奪權利即侵益性行為,但某些行政行為賦予當事人權利或減免其義務即授益性行為。[8] 20世紀行政國家的產生,源於國家行政職能的增加和行政權的擴大,意味著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秩序的確立和保障,也意味著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受侵害的威脅性和可能性增大。[9]
2.權力清單應是動靜結合的刻度尺。從形式看,權力清單一經公布便成為靜態,而從內容看,權力清單目錄中的權力范圍、數量和類型等則是動態的。國家治理是個綜合體,在發展過程中,國家權力、社會權力等多種治理力量此消彼長、相互滲透或轉化擴張;國家管理領域、范圍和事項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發生變化;而且立法不可能事前對所有權力進行事無巨細的明確授權;加之法律具有滯後特性;並且制定的法不一定是良法等等,因而公布權力清單不能是得一勞永逸之功,而應實施動態管理。
3.權力清單應是松緊有度的調節閥。權力清單能將行政權力「一網打盡」嗎?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制度成本與制度收益是一對矛盾,一項制度的有效性某種意義上應遵循「木桶理論」,將有限成本規制最可能肆意濫為的權力比不顧制度成本更為有效。從行政權的屬性看,行政裁量和權力濫用是一對矛盾,「自由裁量意味著在在合理意志范圍內,符合法定要求並服務合法目的採取行動」[10],這樣的行政行為即具有公定力、執行力和拘束力。
4.權力清單應是公私分明的警戒線。行政實現的是公共利益,[11]任何行政行為都是從其所欲實現的公共目標中獲得強制力和價值。[12]行政權力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一方面這些特殊權利維護國家的普遍利益和法制,歸入國家的普遍利益和法制之內;[13]另一方面,政府管制服務公共利益的程度和對公共利益的增進是國家管制活動正當性的基本原因。[14] 這也意味著行政權力的擁有和行使都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未經授權不得進入社會自治、公民自治的私人領域、非為公共利益不得侵犯私人合法權益。
二、制度本質:最優選擇和行為清單
(一)行政行為承載行政權力:退而結網的最優選擇
行政行為是行政權力的外在載體,通過規范行政行為達到控制行政權力,是退而結網的最優選擇。
1.學理上,行政權力內涵界限難以清晰界定。
首先,行政、公共行政、行政行為、行政權力和行政職權是含混夾雜的綜合概念,甚至在一定意義上互用或混用,對行政權力作出非此即彼且最令人信服的惟一性詮釋,難度很大甚至難以進行,因而直接編織關住行政權力的「制度籠子」並不可行。有學者將行政和權力互用,認為行政,就是執行和實施法律的權力。[15]有學者將行政等同於為行政行為,認為其目的旨在完成更為技術性的與重復出現的、細節性的、區域性的任務。[16] 還有人按照行政活動的范圍和性質將公共行政區分為消極定義和積極定義。前者指立法和司法之外的活動;後者區分為實質意義、形式意義和組織意義等三種公共行政。[17]
其次,行政權力與行政職能、行政職權的內涵和界限不易界分。主流觀點認為,權力是依法賦予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權並從而具有的處理公務的資格和能力。[18] 按照組織機構行使的不同權力大體區分,法律終極的權力是國家強制權力。[19] 行政並不僅限於執法,而且也包含了立法和司法職能的意味,實質是一個集立法、執法、司法三權於一身的復合體。[20]有學者總結,行政職權包括決策權、執法權、任免權、外交權、軍事指揮權、緊急狀態權、刑事特免權以及其他權力。[21]相應的,行政權在結構上也分為決策、執行和裁判等不同部門。 [22]行政職能,行政管理學和法學的定義並不相同。行政管理學上,行政職能是行政機關的基本職責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麼、怎麼管、發揮什麼作用的問題。其基本職能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服務職能,運行職能包括決策、組織、協調和控制職能。[23]法學上,行政職能除了立法職能和司法職能外,還包括全部行政權力;具有剩餘的特徵,從制定廣泛的政策到對日常事務事無巨細的管理,都是行政職能的行使范圍。[24]
2.實踐中,行政行為和行政權力不能剝離
從行政實踐看,行政權力與行政行為相伴相隨,行政行為是行政權力的載體,「無形的」行政權力只有通過「有形的」行政行為來體現;靜止狀態的權力不具有危害的現實性,運動狀態的權力才是利害並行的「雙刃劍」;行政權力數量的多少和有無通過行政行為外化出來,行政行為的效力直接反映行政權力的運行效果,無權或不正當行使行政權力的行為應屬無效,反之行政行為無效、被撤銷等意味著行政權力越位、失位、越界,因而規范行政行為是約束行政權力的最好抓手,通過規范行政行為,以間接方式達到規范行政權力的直接效果。
(二)行為類型規范權力類型:名為權力清單實為行為清單
將行政行為抽象成不同的類型,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也是規范行政權力類型的基礎工程。一般來說,行政行為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政。抽象行政行為,即行政立法權。具體行政行為,分為行政司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和行政救濟三大類;行政司法行為細分為行政調解、行政裁決和行政仲裁;行政執法行為則分為行政決定、行政確定、行政許可、行政裁定、行政處理、行政處罰、行政徵收等;行政救濟分為行政法制監督、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25]
從各地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實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權力清單其本質是,將行政權力置換為行政行為,按行政行為類型規范行政權力類型,名為行政權力清單實為行政行為清單。
三、實然局限:實踐試錯和症結剖析
(一)實踐試錯:權力清單暴露內在瑕疵
限於篇幅,本文僅對出台較早、反響較好、傳播較廣的浙江、江蘇、安徽權力清單模板進行比對、分析和評判。
1.三張清單樣本
(1)浙江模式:部門清單匯總
2014年6月25日,浙江發布了省級政府權力清單,有關媒體報道是全國首張權力清單。(a)按類型: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政獎勵和其他行政權力;(b)按部門: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等42個部門;(c)部門權力分為:省級保留、市、縣(市、區)屬地管理、共性權力、審核轉報等四種權力。[29]
(2)江蘇模式:改進的部門清單匯總
2014年11月,江蘇省在省編辦門戶網站上匯總公布了省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各部門權力清單可分項查詢。(a)按類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確認、行政裁決、行政徵用和其他;(b)按部門: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等51家單位。
(3)安徽模式:總清單+部門清單
2014年10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了該省政府權力總清單,同時還公布了部門清單。(a)按類型:行政審批、行政處罰、行政獎勵、行政確認、行政規劃、行政徵收、行政強制、行政裁決、行政給付和其他權力;(b)按部門: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廳等55個單位。
2.內在瑕疵
從權力依據、類型和數量看,包含度不夠且數量不統一。權力依據,有的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有的則擴充到法律法規規章及省政府三定方案文件。權力類型總數均為十種但具體類型不盡相同,權力的具體數量則多少不一。除去相同的權力類型,不同的表現為:浙江將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列為權力類型;江蘇將行政許可、行政徵用列為權力類型;安徽將行政審批、行政規劃列為權力類型。究其原因,未准確把握好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的內涵和界限;二者分離的根本原因是立法層面未能處理好 「許可權法定」與「實踐需要」的緊張關系。行政機關創造性地把行政審批作為行政許可的上位概念,將行政審批分為許可類和非許可類審批;並通過規范性文件形式進行公布,獲得了實踐層面分類的法律效力。[26] 而行政徵用和行政規劃則屬於其他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行政權力。此外,應作為「主業」的行政權力卻遺漏未列入,如浙江省權力清單中省地稅局未有行政徵收的權力類型。
從職權部門看,職權部門名稱及職權認識不規范統一。職權部門總數,浙江42個、江蘇51家、安徽55個,最大差數達到13個之多;職權部門名稱更是「政出多門」。還有對部門職權的性質認識不統一,比如省政府法制辦是否列入清單,還有一些與行政相對人接觸不多、平時在行政管理領域「亮相」很少的單位如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是否屬職權部門,安徽列入了清單,其他兩家則未列入。從權屬等級來看,浙江分為省級保留、市、縣(市、區)屬地管理、共性權力和審核轉報等四種權力,其他兩省未作細分。
(二)症結剖析
1.功能誤區:正衣鏡還是通行證。一種觀點,把權力清單當通行證,即認為未列入清單目錄的權力不得行使;另一種觀點,權力清單可作正衣鏡,從權力設定法律效力位階、清單制度價值和實踐情況等分析,權力清單制度的利好不得優先於職權法定。[27] 筆者認為,權力清單並非設定(限定)權力的通行證,而應作為權力運行的正衣鏡。
2.調控誤區:行政權還是執法權。從各省公布的權力清單來看,清單目錄制度調控對象均為執法權;而行政權是集立法、執法、司法三權於一身的復合體,且實踐中導致行政管理亂象的源頭性因素正是行政立法的失控,各類紅頭文件大行其道,將行政立法權「置之度外」明顯欠妥,與《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的要求也明顯不符。
3.權責誤區:職責含混職權。實踐中,未正確區分職權和職責的內涵和界限,導致權力清單與責任清單含混不清、夾雜難分。職權與職責相比權力和義務職權是依據、基礎,對某一部門而言是其存在的依據,對某一行政行為而言是其成立的基礎;職責是後果、約束,職權應行使未行使或行使不當應承擔相應的後果;達到職權和職責的統一。目前來看,「職權法定」比「職責法定」的法定化程度高,行政職責更多的由內部管理制度文件作出規定。
4.職能誤區:法定覆蓋實有。如前文所述,行政職能具有剩餘的特徵,從制定廣泛的政策到對日常事務事無巨細的管理,除了法律明確授權,還有廣泛發揮作用但尚未職權法定的實有職能。按照現行公布的職權依據法律效力等級,大量實有的職能因沒有法定依據或依據「不夠格」不能進入權力清單目錄,未能列入是否意味著被覆蓋或取消呢?筆者以為,法律永遠落後實踐,實有職能並不等量於法定職能,隨著社會發展,實有職能和法定職能同處於辯證發展變化中,法定職能和實有職能均應進行制度化調控,但不一定採取「格式化」的清單模式。
5.依據誤區:條款代替條規。各地公布的權力清單目錄,權力事項進行細化分解並將依據精確到條、款、項、目,展示了制度的精細化程度,也不當擠壓了行政權力的彈性空間。權力類型化和依據條款化是一對矛盾,司法中法律適用要求精確、准確,而行政管理事項量多、事雜往往注重效率、簡便,將所有事項分解對應具體條款,可能導致事與願違、事倍功半。事實上,往往一個行政管理事項對應多個不同的法律依據或不同的條款,權力清單制度不同於具體辦事指南,更不是一個行政處理決定,以條款完全替代條規不值提倡。
6.主體誤區:政府等同部門。從各地的權力清單目錄看,都把政府部門清單匯總作為政府清單目錄,未對政府獨享權力開列清單,且政府部門名稱和數量嚴重不對應,暴露出了權力底子不清、職能不順等問題。各級政府均為獨立執法主體資格,且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下,政府部門職權來自政府指定或授權的現象並不少見,正是因為機構改革不徹底、不完全,部門職權法定程度低,政府授權不規范等問題的存在,導致部門職能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等現象層出不窮。
7.運行誤區:實體重於程序。從清單樣本看,各省的權力清單目錄均從權力依據的實體法角度進行了制度梳理和架構,而權力如何運行則有所偏失。實體和程序謂之行政行為的雙翼,也是行政運行的二輪驅動,缺一不行。當然,並不主張對每個具體的行政管理事項制畫權力運行流程圖,而應總結權力類型的共性,規范權力運行的程序軌道。
8.銜接誤區:權責偏離權義。除了權力清單,目前政府也在推行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簡稱「三單」制度,由於對三份清單的理解和認識不統一、不到位,導致銜接不好、夾雜不清。「三單」制度的邏輯起點均為限制行政權力,權力清單突出正向例舉、側重打造陽光政府;責任清單注重中間兜底、彰顯建設責任政府;負面清單進行反向限制、凸顯私法自治,共同劃定國家、社會和私人的治理領域。
四、局限克服:思路引導和路徑選擇
(一) 思路引導
一要遵循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為了突出社會自我調節的優先權,國家和社會必須分開但相互發生聯系,一方面確保國家能完成保障個人自由和社會自治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國家濫用權力侵害自由。[28]凡是市場能自我決定、自行調節、自我凈化的事項和領域,公權不得介入、無權干涉;然而,市場機制沒有能力在所有情況下或對每一種財產都提供正義性的利益性平衡,[29]當市場失靈、失控、失位的時候,公權為了公共利益應及時介入、主動干預。
二要遵循公權與私權的邊界。「區分真正現實中的利益競爭與法律規范的利益價值判斷」[30]既是法理命題,也是實踐問題。法律通過私益和公益的概念,對利益結構作了多重規范。事實上,公益和私益的范疇和邊界是變化發展的,界限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對負有履行管制任務的行政法而言,認知特定行政領域中實際利益的數量、利益結構及典型運作規則,是必要前提條件。法律授予廣泛的利益衡量空間,實質上也展現了公益到私益之間的多重過渡階段。[31]
三要遵循積極行政和消極行政的邊界。積極行政和消極行政分別對應不同的國家任務和行政任務。一般來講,消極行政對應守夜人式國家,也稱「最低限度的國家」(minamal state),國家是再分配的,其功能局限於保護所有公民免於暴力、盜竊等,公民能得到以稅收為基礎的擔保。[32]積極行政對應社會福利(法治)國,國家不僅僅只是出現災難或危機的時候才作出反應,而是要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並通過早期控制措施使其消滅於萌芽狀態。[33]事實上我國,既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也提供預防性的積極服務,行政是積極行政和消極行政的有機結合。
四要遵循政府職能和部門職能的邊界。凡履行由法律秩序決定的職能者就是一個機關,這些職能不論是創造規范性質或者是適用規范性質,全都是最終旨在執行法律制裁。[34]不論政府還是其部門,作為行政機關均具有立法、執法和司法的職能,既有造法功能也有適法功能;並且按照事務和地域劃分,行政權從普通向特殊、從復合向單一推移,劃分為不同部門和上、下級,實現行政權的橫向和縱向分配。
(二)路徑選擇
從已公布的權力清單樣本看,「一股腦兒」公布的總清單暴露出制度瑕疵,不可貪一時之功,宜探索路徑,著眼長遠,穩妥推進。
1.輕重緩急,先後有序。從行政行為(權力)對相對人的利益影響看,行政行為分為侵益性與授益性,侵益性行政行為的現實危害性大於後者,應先公布侵益性權力清單;從行政權力性質看,除了執法權力,還宜公布立法權力和司法權力清單,且須明確各級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加大對規章及以下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力度。
2.循序漸進,從粗到細。權力清單是一個動態管理的越織越密的制度網,按法律效力位階自上而降,權力依據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等逐步梳理公布。按權力類型分期分批公布,可按行政徵收、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許可等類型逐步公布。
3. 法律保留,程序正當。對屬於法律保留的權力和事項,未經授權不得實施;對清理出來的違規設定權力的依據文件,要宣布作廢或提請有權部門出台有效文件。對清理出來的權力(事項),要通過網路、座談、聽證會等方式廣泛徵求公眾意見,並組織專家評審論證。
4.上下聯動,內外有別。建立上下聯動機制,按照中央、省、縣(市)區、鄉鎮四級,對應清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下一級擬公布的權力清單應經上一級審核批准、政府部門的權力清單要提交政府匯總;同時在時間安排上亦應從中央到地方、從上級到下級逐次公布,避免沖突。對內要完善組織規范,提高部門職能職責的法治化程度,明晰授權或委託,禁止多次授權或轉委託。對外要明確權力邊界,不得越權、違規行使權力;公布權力運行流程圖和時限要求,接受公眾監督。
5.權權相稱,權責一致。對具有對外職能、行使權力的部門,要建立權力監督機制,加強行政法制建設並對應逐級完善罰則體系,做到權責統一,確保權力清單制度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6.格式統一,形式固定。為維持權力清單制度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央地上下應統一權力清單格式,同時給予地方少許調整空間。權力清單的路徑構造,一種是視為行政機關內部行政行為,以非正式文件公布;一種視為外部行政行為,通過正式文件發布。建議以同級政府以規范性文件形式統一公布清單,權力清單包括政府權力及部門權力;同時註明實行動態管理,如與上位法沖突以上位法為准。
五、結語
制度的建構及發展完善,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發展軌跡,歷經實踐先行、理論提煉、修正完善、實踐發展再到理論總結等不斷循環過程。政府及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並非如列出「菜單」般簡單,隱蘊其後的制度價值、功能定位、本質屬性等必須從理論上凝結、提升並及時反哺實踐並及時糾偏,推進制度建設,才能煥發制度生命力。
Ⅳ 2018年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各科目學習方法有哪些
1、理解記憶。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的牢。僅靠死記硬背則不容易記住。對於重要的部門法內容,最好能做到理解和背誦相結合,記憶效果會更好。
2、掌握最佳記憶時間: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復習記憶的第一個是早晨起床後:大腦在睡眠過程中並沒有停止工作,而是在對頭一天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整理。早晨醒後沒有新的信息干擾,這時記東西會印象清晰。
3、及時復習。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對剛學過的知識,趁熱打鐵,及時溫習鞏固,是強化記憶痕跡、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
Ⅳ 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
(一)關於行政法概念的幾種觀點
由於行政法是關於行政的法,人們對行政的涵義有多種多樣的理解,對行政法的理解也就必然多種多樣。因此,關於行政法的概念的表述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在對行政法概念的眾多表述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行政法是規定主權行使限度與行使方式的法。
(2)行政法是調整行政機關特定行政內容的法。
(3)行政法是控制政府權力的法。
(4)行政法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法。
(5)行政法是行政機關制定的法。
(6)行政法是執行機關適用的法。
(二)行政法的涵義
對行政法可作如下表述:行政法是法的一個獨立部門,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而產生的特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一表述包括以下兩層涵義:
1、行政法是調整特定社會關系的一類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是法的-個獨立部門
(三)行政法的特徵
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其他普通部門法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顯著的不同。
1、行政法在內容上的特點
(1)行政法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技術性較強。
(2)行政法具有很強的命令、服從性。
(3)行政法律規范的內容易於變動。
2、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點
(1)行政法律規范數量繁多,表現形式多樣,沒有統一完整的法 典。
(3)行政法實體性規范與程序性規范相互交織,往往共存於同一 法律文件之中。
(四)行政法調整對象
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任何-個部門法律,都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
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一般是行政機關)在實施國家行政權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簡單地說,即國家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關系是社會關系,但它不同於一般的社會關系。它的個性是通過它的特徵反映出來的。行政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從主體上看,在行政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即必有一方是作為行政管理主體的行政機關或得到授權的其他組織。否則,就不屬於行政關系。
第二,從內容上看,行政關系的內容都與國家行政權力直接有關。或者說,國家行政權是行政關系的核心。行政關系共實就是國家行政權實施所引起的關系。
第三,從內容處分上看,當事人對行政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不能自由處分。
第四,從雙方當事人所處的地位上看,行政主體始終處於主導地位,享有很大的優益權。行政主體的這種主導地位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行政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大多取決於行政主體的單方行為,無須以雙方協商一致為產生前提。(2為保證行政關系的實現,行政主體可以對相對人採取直接的強制措施,如行政強制執行,而相對人不具有這種手段。(3)行政主體實施行政權過程中享有不少行政特權,而這是相對人所沒有的。
第五,從解決爭議的方式上看,行政主體有處理行政爭議的權力這與民事關系明顯不同。在民事關系中,爭議雙方當事人,無論那--方都無權單方處理糾紛,只能求助於第三者來解決。而行政關系不同,雖然行政主體是爭議的-方當事人,但它有單方處理的權力;即使有的爭議需法院作最終裁決,但行政主體也往往有先置處理權。就是說,行政關系的特徵允許行政主體在-定范圍內"自己做自己的法官"。
(五)現代行政法本質上是平衡法
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作為行政法主體一方的行政機關擁有國家權力,是管理者;其相對一方則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擁有國家權力,是被管理者。這就決定了行政法的本質隨著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對行政法主體雙方地位的不同規定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行政法發展到今天,一方面,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已有效地控制了行政專橫,保障了公民權利;另一方面,這種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又要求適當擴大行政權、約束公民權。因此,適應這一社會趨勢,現代行政法在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跳出了"管理法"或"控權法"的窠臼,向著"平衡法"的方向發展。其特徵是行政權既受到控制,又受到保障;公民權既受到保護,又受到約束;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平衡。
與現代行政法實質上是平衡法相適應,現代行政法存在的理論基礎應是"平衡論",即在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的關系中,二者的權利義務在總體上應當是平衡的,而這一平衡是通過立法、執法和救濟三個動態環節來不斷調整和實現的。立法是公平分配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的過程;執法是著重保障行政權,要求公民服從的過程,但也應摻入民主與公正的機制與因素;救濟是著重保障公民權、審查行政行為的過程,但也應注意維護行政權的合法行使,防止公民權濫用。上述立法--執法--救濟的整個發展過程,實質上是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在權利義務關繫上既對立又統一、既沖突又平衡的矛盾運動過程。正是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的權利義務在執法和救濟兩個具體環節上的差異性和不對等性,保證了其在行政法總體狀態上的對等性和平衡性;也正是這種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內在發展規律,構成了現代行政法發展的動力和現代行政法學研究的核心。80年代以來我國行政法治和行政法學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重要行政法律的頒布,充分證明"平衡論''的思想確實貫穿於我國行政法治和行政法學的發展過程以及上述法律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內容之中。
平衡理論的主要內涵。平衡論最基本的主張是:現代行政法的目的、功能以及整個制度設置應該是平衡行政權與公民權以及相應的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等社會多元利益。它包括兩方面的意涵:一是立法上權利義務的公平配置;二是以利益衡量方法貫穿於整個行政法的解釋與適用過程。根據平衡論的觀點: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關系,是行政法所調整的一對基本矛盾。在總體上實現行政權與公民權的平衡,對於實現行政機關與公民義務的平衡,兩者各自權利義務之間的平衡,乃至各方法律地位(權利義務綜合體現)的平衡,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意義。
1、行政法的價值導向:平衡論認為,涉入行政法領域的社會多元利益、價值都應當得到尊重和協調。主張在價值沖突中訴諸中庸、平和的制度性解決方案。
2、行政法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平衡理論認為,行政法學應當轉移以法院或行政機關為中心的視角,直接以行政機關與公民的關系切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應當強調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配置,而以立法控制或司法審查作為一種憲政視野下的制度性保障。
3、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平衡論主張,從調整對象的角度界定,行政法的概念應當表述為,調整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4、行政法關系:平衡理論認為,行政法和民法一樣,均調整平等主體間的關系,並且兩者調整的狀態都應當是一種平等、平衡關系。平衡理論認為,無論在哪個具體的行政法關系中,行政法的權利義務結構都是不對等的,但這種不對等是必要的。
5、行政法治原則:平衡理論認為,權力和權利既然是法律授予的,就應當得到同等保護,都需要激勵;同時,權利和權力一樣,都有被濫用的可能,因此應當同等地受到法律的制約。
6、行政程序法 平衡論認為行政程序法的功能在於通過規范行政行為的空間和時間的表現形式,制約行政權力的行使,因而其規范應主要限定為行政機關的義務性規范,將更多的程序性權利機制賦予行政相對方。在行政程序法的價值取向上,主張協調、兼顧公正與效率,實現二者的動態平衡。
7、行政法體系 平衡論倡導在行政法律制度的層面上建立一種"行政權--公民權"之間的協調模式,認為行政法律制度應當分為兩大類:保障行政權有效行使的制度和抑制行政權違法行使、濫用的制度。
Ⅵ 我國法律體系包括哪些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包括三部分:第一,立法體制。立法體制是指國家關於立法主體的組織系統、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和行使制度。有的認為立法體制就是立法體系,有的還認為立法體制即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體系。我認為立法體系這樣的概念不夠准確。「體系」一詞與「體制」一詞不同。漢語中的「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系統)。而「體制」是指國家機構、企事業單位的組織制度。所以使用立法體制概念比較適合。至於把立法體制等同於規范性法律文件體系更是不合適,應把二者區分開來使用。我國的立法體制就是「一元兩級多層次」,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62條和67條規定,全國人大的職權15項,其中立法權4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21項,其中立法權8項。這就是一元的含義。兩級包括中央一級立法和地方一級立法。在國家行政結構上,分中央與地方,中央領導地方,地方服從中央,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立法體制上的表現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作為中央國家機關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和政府的政治地位高,處於領導地位。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立、改、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高於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中央國家機關制定的憲法、法律(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立法體制的多層次表現是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寶塔式的設置,層次清楚,許可權明確,相應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為梯級的。第二,規范性法律文件體系。這里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體系,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各類規范性法律文件依其地位和效力不同而構成的體系。如,制定法中憲法、法律、行政法規、條約等就是民法法系國家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體系。中國從古到今都是制定法的傳統,規范性法律文件在當代的形式體系是以憲法(含修正案)為根本大法,相配有法律、行政法規和軍事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軍事規章)、國際條約等。「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范圍上應包括一切立法機關、授權立法機關或行政立法機關所制定的階位不同、效力不同的具有法律形式淵源的一切規范性文件」。第三,部門法體系。部門法體系又稱法律部門體系,是指一國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按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劃分的本國同類法律規范即部門法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我以為不能把部門法體系等同於法律體系,這樣從概念上到內涵上都會給人們造成思想混亂。因為人們對法律概念的認識不統一,多元復雜,法律的分門別類派流眾多,於是把一國部門法體系等同於含義廣泛復雜的法律體系,或是用難於統一的法律體系概念取代部門法體系,都是不合適的。當然部門法體系是法律體系基本的構成部分。
Ⅶ 中國人民大學憲法及行政法
第一章 憲法總論
1.成文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由一個或幾個憲法性文件構成的有統一法典形式的憲法。成文憲法是憲法規范賴以存在的主要形式,它的特點是憲法規范的特點明確、集中以及方便了解等。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是成文憲法。同
2.不成文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不具有統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見於多種法律文書、憲法判例和憲法習慣的憲法。英國是典型的不成文憲法國家。密雲路
3.剛性憲法:是指制定、修改、解釋的程序不同於一般的普通法律,具有特殊嚴格的要求,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美國憲法屬於典型的剛性憲法。
4.柔性憲法:是指無論是制定、修改、解釋程序還是法律效力都與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樣的憲法。英國憲法屬於典型的柔性憲法。
5.憲法修正案:是指在不觸動憲法原文的情況下,把依照特定程序通過的修正內容按前後順序分條附於憲法原文之後。
6.憲法解釋:是指憲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憲法解釋權的國家機關或其他特定的主體根據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對已經存在並且正在生效的憲法規范的含義、界限及其相互關系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說明。憲法解釋既是使憲法規范適應社會實際的一種方法,也是保障憲法實施的手段和措施。
7.憲法習慣:是由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職權的國家機關在實施憲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與實施憲法的活動密切相關,經過長期的實踐成為實施憲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8.憲法判例:是指憲法條文無明確規定,而由司法機關在審判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憲法效力的判例,憲法判例一般產生於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國家。
9.憲法結構:是指單一憲法文件的成文憲法在內容上的體系和安排,實際上是指憲法內容的相互關系及其外在表現形式。憲法結構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之分。內部結構是構成憲法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外部結構是指憲法與其他要素在組成更大社會系統中的相互關系。我國的憲法由序言、總綱、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徽國歌五個部分組成。
10.憲法修改:是憲法制定者或者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憲法修改權的國家機關或其他特定的主體對憲法規范中不符合憲法制定者利益的內容加以變更的憲法創制活動。同
11.憲法監督:是憲法制定者通過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對依據憲法規定有權解釋憲法、修改憲法和實施憲法的特定主體所進行的憲法解釋、憲法修改和憲法實施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所進行的監督活動,其目的旨在使憲法的規定準確實施和完全實現,從而實現憲法制定者的立憲目的。包括人民監督、立法機關的憲法監督、國家元首的憲法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憲法監督。
12.最高代表機關審查制:是指由作為民意代表的立法機關,抽象的審查憲法行為是否違反憲法的制度。歷史上最早由英國實行。
13.司法審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具體附帶地就適用於該案件的法律的合憲性進行審查的制度。司法審查制度由美國自1803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創立。同
14.憲法法院審查制:是指在國家機構中設立專門保障憲法秩序的憲法法院以抽象的原則審查為主,附帶的案件審查為輔的方式審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憲法的制度,代表國為德國。
15.憲法關系:是指根據一定的憲法規范,在憲法主體之間產生的、以憲法中的權利和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政治關系,是立憲社會最基本政治秩序在憲法上的表現。憲法關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內各民族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組織之間的關系、國家與政黨之間的關系、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
第二章 我國的國家制度
1.共和制:為較多的資產階級國家所採取的政體。是指國家最高權力實際上和形式上都不屬於一人所有,而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掌握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美國、法國、德國。
2.議會制:也稱為責任內閣制。是指作為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的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政府即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總統由選舉產生,一般不掌握實權,只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德國。
3.總統制:是資產階級共和政體中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國家議會的權力很小,議會的議事程序要受政府控制和支配,議會的立法權和監督權都受到嚴格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美國。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它是指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在普選的基礎上選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並集中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其他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受它監督,對它負責;人大常委會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人民代表大會向人民負責,並最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
5.國家結構形式:是指特定國家統治階級根據一定原則,採取一定形式劃分國家內部的組成以及調整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言之,就是指國家整體和部分之間,中央機關和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6.單一制:是以普通行政單位或自治單位的形式來劃分其國家內部組成的國家結構形式。它在形式上比較簡單,是一個統一完整的政治實體。代表國為英國、法國、日本。
7.聯邦制:也叫聯盟國家,它是以州、邦或成員國的形式來劃分其國家內部組成的,在形式上較單一制國家復雜的國家結構形式。代表國為美國、俄羅斯、巴西。密雲路
8.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內,在國家統一領導下,按照憲法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實現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性事務的制度。
9.民族自治地方:是指我國境內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的行政區域,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民族鄉不是自治地方。
10.民族自治機關: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機關具有兩重性質,既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又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是民族自治機關。
1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人員構成特點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中應當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3)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4)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組成人員和自治機關所屬工作部門中,要盡量配備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
1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利。其特點是,自治權主體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不是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自治權具有法定性、原則性和靈活性。
1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主要內容
(1)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對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的變通執行和停止執行。
(3)自主地管理地方財政。
(4)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經濟建設事業。
(5)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6)組織本地方的公安部隊。
(7)使用和發展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
(8)培養幹部、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
14.自治條例:是指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製定的關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組織、活動原則、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以及自治地方經濟、文化重大事項的全面性規範文件。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15.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關於某一方面具體事項的規范性文件。自治區的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16.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發布的適用於本地區的規范性文件。
17.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的區別
(1)制定的前提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是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而制定的,而地方性法規是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
(2)著眼點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著眼於民族特點,地方性法規著眼於地方特點。
(3)制定的主體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制定的主體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地方性法規制定的主體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4)報批程序不同
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18.特別行政區(制度):是指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我國版圖內,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設立)實行不同於一般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在中央政府管理之下,不擁有國家主權的行政區域(以管理特定區域的制度)。
19.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
(1)根據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因此,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是一個主權國家內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或者說是中央對特別行政區進行管理和特別行政區在中央的監督下實行高度自治而產生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的核心在於中央與特別行政區權力的劃分和行使。
(2)中央對特別行政區享有的權力
①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與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外交事務。
②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特別行政區的防務。
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行政機關的主要官員。
④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決定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
⑤全國人大常委會享有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⑥全國人大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享有修改權。
(3)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
①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②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保持自由港、獨立關稅地區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主要指香港。
③可自行制定有關經濟、貿易、科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自行發行貨幣。
④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可以「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系,還可以「中國香港」或「中國澳門」的名義參加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
⑤負責維持社會治安。
⑥特別行政區可享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權力。
20.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法律地位
(1)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基本法律。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通過和修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憲法是制定基本法的法律依據,基本法與憲法是子法和母法的關系。
(2)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特別行政區區域內實施的最重要的法律,在特別行政區區域內具有憲法性法律的地位。它規定了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制度,規定了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規定了特別行政區居民在特別行政區范圍內享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從總體和全局上確定了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從憲制結構和內容上規定了如何在特別行政區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特別行政區內處於高居於其他任何法律之上的法律地位,在特別行政區實施的任何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均不得同此基本法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修改、廢除任何法律,均必須符合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在適用、解釋法律時,均不得同基本法相沖突。
21.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1)基本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
(2)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關於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的條款自行解釋。
(3)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的其他條款也可解釋。
(4)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對基本法進行解釋前應征詢其所屬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的意見。
(5)如果需要對基本法中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務或中央地方關系進行解釋,而該解釋又涉及到案件判決,在作出不可上訴的終審判決前,由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最終解釋。
22.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1)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相同點
①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是我國地方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②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域,歸中央人民政府統一管轄。
③都選舉人民代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④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2)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不同點
①設立的出發點不同。
②設立的區域不同。
③地方政權體系不同。
④自治權的大小不同。
⑤中央對它們的干預程度不同。
⑥實施的法律不同。
23.行政區劃:即行政區域劃分,屬於國家結構的范圍,也是國家領土結構。國家按照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把全國的領土劃分為大小不同、層級不同的部分,並設立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以便進行管理。
Ⅷ 行政法的結構可以歸納為「214」,請問「2」指的是什麼
行政法結構歸納中的二指的是兩個人。即行政法中的兩個主體,一個是實施政行為的行政組織,另一個是行政相對人。
Ⅸ 行政執法最終價值目標和意義
[摘 要]21世紀,在實現法制文明化、現代化這一歷史進程中,包含一項重要內容,即行政法制專現屬代化。中國行政法制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以完善的行政法律規范為基礎。完善的標准在於:一是行政立法應滿足社會的客觀需要,反映新的經濟關系,以實現行政法對經濟發展的保障作用;二是行政法應體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彰顯民主、科學;三是行政法要協調好行政權與各種權力與權益的關系,在價值上達到社會公正理念。
[關鍵詞]行政法;行政立法;社會公正
[中圖分類號]D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03)06-0042-03
一、行政法的保障作用與經濟發展同行
法是社會上層ㄖ
Ⅹ 一般來說,行政法律規范的適用包括哪兩個大的基本原則
法的要素是由法律規范、概念和原則構成的,其中法律規范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法律規范除具有 本身的含義、邏輯結構範式和種類外,有效性則是貫穿其始終的關鍵所在。法律規范的有效性應包括應然和實然 兩方面。應然有效性是正義和秩序的綜合體,就實然有效性而言,如果一項法律規範本質上與應然有效性同一,則 法律規范有效(或生效)。反之,則法律規范無效(或失效)。在法的要素中,為確保法律規范具有效性,應做到法律 規范應然與實然、本質與形式有效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法的要素;法律規范;有效性中 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2529(2001)03 0069 05 法的要素即是當法律被看作一個系統時,它與任 何系統一樣,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 的統一整體。[1](P61)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就是深 入到法的系統內部,從微觀的層面進一步考察和更 好地揭示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同樣,對於法律 規范的有效性(Validity)的探求也只能緣此而入,否則,別無他徑。筆者不揣淺陋陳一孔之見,以期求教於方家。 一在 法學史上,最先對法律進行要素分析並概括出 較系統的法的模式理論的法學家,首推19世紀英國 的約翰·奧斯丁(JohnAustin)的「命令模式論」。所謂 法的模式即是在解釋法律由何種要素所組成時使用 的概念。根據奧斯丁的理論,實在法最為本質的特 征乃是法的強制性或命令性。法律被認為是主權者 的一種命令。「任何一種實在法都是由特定的主權 者對其統治下的某個人或某些人制定的」,但是,他 又認為,並非每一種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 令———強制某個人或某些人必須為某類行為或不為 某類行為———才具有法律的性質。[2](P201,P22-24)奧斯 丁把命令、義務和制裁看作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即把 法所包含的眾多要素全部歸結為以制裁為後盾的命 令的總和。照此看來,法律中所有的特點和規范都 用命令來概括,這顯然是力不從心的事情,也是一種 過於簡單和片面的概括。正因如此,20世紀的西方 法理學界,又不斷有人提出新的法的理論模式理論 。 美國的社會法學派代表人物羅斯柯·龐德( RoscoePound)認為法律就是由律令、技術和理想三種 要素或成分所組成的,其中法律的「律令」本身又包 括規則、原則、概念和標准。他認為「規則」是對一個 具體的事實狀態賦予一種確定的後果的律令,「原則 」是用來進行法律推理的權威性出發點,「概念」是可 以容納某些情況的權威性范疇,「標准」則是根據每 個案件具體情況加以適用的行為尺度。英國的新分 析法學派代表人物赫伯特·哈特(HerbertHart),在批 判奧斯丁的命令模式論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規則 模式論」。他認為在所有發達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一 套規則,即分為設定義務的第一性規則和授予權利 或權力的第二性規則,其中,第二性規則又包括確認 規則、改變規則和審判規則三種成分。確認規則是 規定一定規則在符合何種條件下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它能夠消除單純第一性規則的不確定性,並能夠將 調整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以及區別正義行為與行政 行為的「首要」社會行為規則區分開來。[3](P89-93)美國 新自然法學派羅納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則反 對哈特把法的要素歸結為規則的觀點,他堅持法律 除了規則成分之外,還包括原則和政策的成分。特 別是在那些疑難案件中,原則和政策起的作用將會 更大。美國法律哲學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 odenheimer)對於法律的性質和作用的論述,也持「 規則—原則—政策模式論」的觀點。他認為一個法 律制度,從其總體來看,是一個由一般性規范同適用 與執行規范的個殊性行為構成的綜合體。它既有規 范的一面,又有事實的一面。在法律規范的有效性 上,他堅持「法律的規范性結構,可以說是一種『應然 』體的集合,這當然是從這些規范要求人們服從但在 現實生活中並不總是得到遵守或執行的意義上而言 的」。[4](P238-239) 就 國內法學家而言,對於法的要素所持的觀點,主 要有如下幾種學說:(1)四要素說。即認為構成要素 主要是規范,但不限於規范。一般地說法由法律概 念、法律原則、法律技術性規定以及法律規范四個要 素構成。[5](P37)(2)三要素說。 其一是認為法的要素 區分為三類,即:規則、原則和概念三種基本成分 。[1](P73) 其二是認為法由概念、原則和規范所構成 。[6](P149)(3)一要素說。即認為法律規范是法的最基 本的細胞,它與整體的法的關系是系統的個別因素 同整個系統的關系,並且認為原則不過是原則性規 范、概念不過是定義性規范而已,它們實際上都是調 整人們行為不可少的部分,是法的職能專門化的結 果和表現。[7](P353-362)綜觀國內外各家對於法的要素 的不同闡述,到目前為止,雖然每一種分析都未能在 法學界取得一致同意,但是各種觀點間的爭鳴,對於 深化「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的認識和理解卻是大 有裨益的。 筆者以為,法的要素區分為三類,即:規范、原則和概念三種基本要素。 理由是:第一,持四 要素說所認定的「法律技術性規定」這一要素,如法 律、法規中關於該法何時開始生效、凡與該法抵觸者 無效等規定,究其實,筆者認為法的要素中無論是規 范、概念還是原則,都是從法的本質亦或內容層面上 說的,而相對於法律技術性規定,應該是形式層面上 的,是為規范、概念和原則服務的。 第二,持一要素 說將「原則性規范」、「定義性規范」等同於「原則」和 「概念」,這是筆者不敢苟同的。法律原則是可以作 為眾多法律規則之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的 原理和准則。[1](P71)法律概念指的是在法律上對各 種事實進行概括,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徵而形成的 權威性范疇。[1](P75)《牛津法律大辭典》定義為:概念 是法律思想的基本要素,並是我們將雜亂無章的具 體事項進行重新整理歸類的基礎。[8](P533)例如,法律 上的「故意」和「過失」,這樣一些概念,它雖然存在於 規范之中,但它並不等同於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