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55條

行政訴訟法55條

發布時間: 2022-04-13 19:13:06

Ⅰ 行政訴訟為什麼取消了維持判決

沒有取消

維持判決與履行判決和確認判決區別:
1、維持判決是確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合法的判決。
2、履行判決是要求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針對的是行政機關不作為。
3、確認判決是確認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主要存在於行政行為已經產生效果,撤銷或變更已無意義的情形。如行政拘留已經結束的案件。
行政訴訟一審判決包括:
1、維持判決。維持判決是人民法院對被訴行政行為的肯定,是人民發育那對原告一方訴訟請求的駁回,是人民法院對業已形成的行政法律關系的認可。《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1款規定:「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2、撤銷判決。撤消判決意味著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否定評價,是司法機關糾正違法行政行為的最有效手段,它集中體現著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和制約。撤消判決分為全部撤消、部分撤消以及可以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撤消。
3、履行判決。履行判決在性質上屬於給付判決的一種。所謂給付判決,是確定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前提下,判令負有義務的當事人履行一定義務的判決。《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3項規定:「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60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應當指定履行的期限,因情況特殊難於確定期限的除外。」
4、變更判決。《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1款第4項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平的,可以判決變更。」這就是說,人民法院判決變更具體行政行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體行政行為系行政處罰行為,對非行政處罰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不能直接變更;二是行政處罰有顯失公正的情況。《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5條對訴訟不加重對原告的行政處罰作出了明確規定,旨在對法院變更處罰權加以必要的限制。
5、確認判決。確認判決是對被訴行為是否合法的判定,它通常是其他判決的先決條件。盡管,《行政訴訟法》對確認判決未作明確規定,但由於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司法實踐中被廣泛採用。,〈〈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7條和第58條把這種判決形式規定下來,彌補〈〈行政訴訟法〉〉的不足,以滿足行政審判實踐的需要。確認判決包括兩種情況:確認合法或有效與確認違法或無效。
6、駁回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判決是對原告訴訟請求的否定,是對被訴行政行為或不作為的不同程度的間接肯定。《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一)起訴被告不作為理由不能成立的;(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的;(三)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變化需要變更或者廢止的;(四)其他應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情形。」

Ⅱ 經復議機關復議後加重原行政處罰的應該怎麼處理

復議機關不能加重原行政處罰決定。你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該復議決定。

《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規定,行政復議機關在作出復議決定時,根據不同情況,可以分別作出維持具體行政行為或撤銷、變更、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等決定,並可責令被申請人限期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2000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加重對原告的處罰。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2001年9月6日指出:行政復議機關在對被申請人作出的行政處罰或者其他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議時,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不得對該行政處罰或者該具體行政行為增加處罰種類或加重對申請人的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2)行政訴訟法55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 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Ⅲ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

【意思分解】《行政訴訟法》的判決種類,系司法考試必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一大難點。對此,我們詳陳如下:依上述各條款之規定,第一審判決可為以下幾種情形:1、維持判決。維持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有效,從而作出否定原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指控,維持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維持判決之作出必須同時滿足3個條件:(1)證據確鑿;(2)適用法律、法規正確;(3)符合法定程序。2、撤銷判決。撤銷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部分或者全部違法,從而部分或全部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並可以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撤銷判決可分為三種具體形式:(1)全部撤銷;(2)部分撤銷;(3)判決撤銷並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作出撤銷判決的情形有:(1)主要證據不足;(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3)違反法定程序;(4)超越職權;(5)濫用職權。適用撤銷判決時,需特別注意的特殊事項有:(1)《行訴解釋》第53條;(2)《行訴解釋》第59條;(3)《行政訴訟法》第55條及《行訴解釋》第54條第2款之例外規定;(4)《行訴解釋》第60條第1款。3、履行判決。履行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被告負有法定職責無正當理由而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責令被告限期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履行判決是針對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而採用的一種判決形式,主要適用於《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四)、(五)、(六)項三類情形。適用履行判決,應注意的特殊事項有:(1)《行訴解釋》第60條第2款;(2)《行訴解釋》第58條。4、變更判決。變更判決是人民法院認定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運用國家審判權直接改變行政處罰行為的判決。適用條件是:(1)變更判決只能針對行政處罰行為作出,對於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無權直接變更。(2)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適用變更判決,應注意的特殊事項是《行訴解釋》第55條之規定,即人民法院對行政處罰行為作出變更判決,原則上只能減輕不能加重(注意例外);不能對行政機關未給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5、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為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不能成立,但又不適宜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其他類型判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直接作出否定原告訴訟請求的一種判決方式,見於《行訴解釋》第56條。該條共規定了四種情形可適用該種判決。6、確認判決。確認判決是指人民法院確認被訴具體行為合法或違法的一種判決形式。

Ⅳ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5條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 第五十回五條 人民法院審答理行政案件不得加重對原告的處罰,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的除外。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對行政機關未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理解:上級人民法院不得作出對申請人更為不利的行政訴訟決定。行政訴訟機關禁止自己作出或要其他機關作出對訴訟人較原行為更為不利的決定,既不能加重處罰、苛以更多義務,也不能減損既得利益或權利。這樣的規定,有利於消除申請人的顧慮,鼓勵其通過行政訴訟渠道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Ⅳ 公務員考試行測題,求詳解

1、要證明一種東西的可能,一條路徑是指出它的確存在(過去曾經存在,現在正在存在),另一條路徑是從邏輯上證明它的存在,即使它現在並不存在,過去不曾存在,但按理它應該存在,或者在將來的某一天總會存在。這段文字表明(B)。
A.要從兩條路徑證明一種東西的可能
B.一種東西的可能與否不確定
C.證明可能即證明存在
D.存在分為確實存在和邏輯存在

排除法可以解決,題目中沒有提到要用兩種方法來證明,只是有兩種方法可以,所以排除A;C明顯不符合題意;D在文中沒有明確提到

不當得利:指一方並非因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而獲得利益,但利益的獲得又沒有合法根據,致使他人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

A.小章在一次運貨中,雖然發現對方因失誤算多了很多的貨物,但是沒有告訴對方 (對方的失誤就是小章一方並非因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而獲得利益,小章沒有錯誤就獲得了不應該獲得的財物,而導致對方利益受損)

B.某甲為某乙介紹一筆生意給某丙,然後他分別從某乙和某丙處提取「聯系費」 (利益的獲得有合法根據)

C.賣水果的魯某將顧客遺忘在水果攤上的手提包加以藏匿,將財物據為己有 (違法行為)

D.王某偷的5000元錢 (違法行為)

3、時間是有方向性的,問題從過去向未來流動。這就是時間之箭。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時間的過去與未來是不對稱的,這是一個不可逆過程。但生物進化的時間箭頭與熵增不同。熵增意味著退化,即舊事物的分解和衰亡;而進化是新事物的產業和發展,它的時間箭頭是指向熵減少的。因此(B)
A.生物的進化只有一個方向
B.生物的演化可分為退化和進化兩大類
C.生物進化過去用的時間短,未來用的時間長
D.熵的變化是沒有方向性的

該題出得不是很嚴密,直接讀答案就知道選什麼,根本不需要直接去分析
提示:公務員考試不要提出假設這個題目怎麼怎麼出,該怎麼怎麼做,只要明白方法就可以了,很多題目直接讀答案就可以得到答案的.

如果非要詳細的解釋,我只能告訴你,排除法,直接就排除了ACD

4、《行政訴訟法》第55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下列哪項內容屬該條規定的例外情況?(C)
A.人民法院以具體行政行為主要證據不足為由判決撤銷的。
B.人民法院以具體行政行為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為由判決撤銷的。
C.人民法院以具體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銷的。
D.人民法院以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為由判決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的。

題目告訴我們的是最基本的法律常識"一事不在理",指的是同一實體問題不可以兩次告訴
ABD三項是法律的實體問題,C說的是程序問題
所以選C

友情提示:復習考題時,掌握規律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文字類每個題目都弄明白;但對於運算類的,一定要明白計算過程

Ⅵ !急!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55條!

《最高抄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襲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1999年11月2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8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第五十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加重對原告的處罰,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的除外。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對行政機關未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Ⅶ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重點法條】第五十五條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內實和容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54條。
【意思分解】1、掌握本條的禁止性規定。該原則意思是:(1)被告可以同一事實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不同的行為;(2)被告可以不同的事實、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或相同的行為。(3)被訴具體行政機關因違反法定程序而被撤銷,行政機關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受此限制。2、行政機關違反該禁止性規定的後果:(1)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重新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 (2)並按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處理。

Ⅷ 行政訴訟法案例

(1)法院加重對原告錢某的處罰是正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內問題的解釋容》第5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對行政機關未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本案中,錢某與孫革查利害關系人,而且同為原告,所以法院在審理中不受「不得加重」的限制,可以對錢某的處罰予以加重。因此法院的做法是正確的。

(2)法院對李某作出予以罰款的判決的做法不正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對行政機關未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本案中,公安機關並未給予李某以行政處罰,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不能直接給予其行政處罰,否則,便侵犯了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權,也不利於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所以本案法院不應對李某作出任何處罰判決。

Ⅸ 行政訴訟法的證據排除規則是怎樣的

論文摘要新《刑事訴訟法》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確立。本文通過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立法上的具體規定,並對其具體內容進行思考分析,並提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具體實施中的發展建議。論文關鍵詞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排除范圍證明責任排除程序2012年3月14日,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獲得通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法律的形式在我國得以確立,並對非法證據排除范圍、舉證責任、證明標准以及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設置等方面都作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定。一、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早已設立,並以相當完善的證據法規則。在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不完善至逐步完善的過程。我國關於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如下法律中:1.《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1988年我國加入該公約,其要求各簽署國嚴格貫徹保障人權精神,並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2.《憲法》,在我國,憲法對於非法取證行為也持否定態度,並作了原則性規定,《憲法》第33條、第37條都涉及人權和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保障。3.1997年《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須依法定程序,收集能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該法條中並沒有將非法獲取的證據給與「排除」的規定。4.為解決97年刑訴法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關於執行》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明確了對非法獲取的證據予以排除的規定,否定非法證據的證明力。其雖仍未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但相比之前的刑訴法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5.201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頒布的《關於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非法證據排除規定》,標志著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的真正建立,也為我國司法人員的實踐提供了指導。6.2012年《刑事訴訟法》中第54條規定:「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第55條規定了檢察院對非法證據的審查,第56條規定了法院審判過程中對非法證據排除以及當事人對非法證據的審查申請,第57條規定了檢察院對非法證據的舉證責任,第58條則規定了將非法證據予以排除。此次刑訴法的修訂,對非法證據排除具體內容做了規定,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二、非法證據規則的內容(一)非法證據排除范圍1.對於非法獲取的言詞證據採用「無條件排除」。口供被稱為「證據之王」,長且期以來在我國實務界,被廣泛應用,是司法人員偵破、審查、審判案件的重要依據。刑訊逼供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便是為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它也是我國司法實踐中影響和危害最大的的非法取證行為。這不僅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肉體,也給其帶來了精神上的嚴重侵犯,這種非法取證行為也破壞了口供本身的證明價值。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訊、威脅、引誘的情況下完全可能做出虛假的供述,而過分倚重這些供述將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即規定非法獲取的證據將予以排除,這樣也就在源頭上減免刑訊逼供現象的發生,也是程序正義的內在體現。2.對於非法獲取的物證、書證等實物證據應當採取「區別對待」。與言詞證據相比,實物證據是存在於人腦之外的,在犯罪發現之前形成,它的產生、存在、變化、消亡也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轉移,加之實物證據證明力和其獲取方法之間的關聯性較弱,可信度與證明力都要比口供強,也更客觀。因此,筆者認為,對於此類證據不應採用「無條件排除」的原則,應當是在程序公正優先的前提下,兼顧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需要,並考慮我國刑事司法實務需求和社會治安的形勢,區別的、有選擇的對非法獲得的實物證據的效力來進行判斷。對於未經法定的審批進行搜查、扣押、凍結、查封等嚴重侵犯公民憲法基本權利獲取的非法實物證據,因其獲取手段的違法性嚴重,應當堅決予以排除。但對於獲取手段僅違反立法上某些「細節性」或者「技術性」的一般違法性手段取得的實物證據,如偵查工作人員在對犯罪現場進行檢查、勘驗的過程中,沒有見證人到場等其他違法行為所獲取的證據,其效力就可以由法官結合具體案情進行自由裁量。3.「毒樹之果」應否排除。所謂「毒樹之果」是指以非法的方法所收集的證據為線索,但用合法的方法收集的證據,且這個果應該是獨立的新的證據,而不是原有證據的重復收集。對待毒樹之果,英國採用了排除毒樹但食用毒樹之果的原則,即對於從被排除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中發現的證據和事實,只要其相互關聯,就可作為定案的依據。而美國的證據排除規則不那些違反證據規則所獲得的實物或言詞證據,而且對於毒樹之果也予以適用。但鑒於我國的現實條件,如簡單的排除毒樹之果,這既不現實也不合理。因為不可否認,通過一些非法取證行為所間接獲得的證據對於查清犯罪案情、佐證犯罪事實以及形成證據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證據與非法搜查、查封、扣押、所獲取的證據相比較,區別在於非法搜查、查封、扣押獲取的證據的程序本身是違法的,而「毒樹之果」的收集證據的程序本身是合法的,只是在發現這些證據之前的程序存在有違法的情形。筆者認為,在我國對於「毒樹之果」的效力,我們應當予以承認,這既符合我國司法實踐的具體情況,也有利於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二)證明責任分配問題承擔證明責任,即意味著承擔訴訟的風險,然而是否排除非法證據同證明責任的承擔上有著密切的聯系。代表國家追訴犯罪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所進行的司法活動應當符合法定的要求,遵循法定的程序,當其行為的合法性遭受質疑時,其必然也要承擔證明其取證行為合法性的責任。可是如果讓控訴方對每一項證據的合法性進行證明,那無疑是增加了案難度,也會造成司法資源的大大浪費,但若讓不懂法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的話,也是相當困難的。鑒於此,我國刑事訴訟法採用了由雙方分別證明的方法。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6條、57條的規定,被告人一方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的線索或材料,人民檢察院對於收集證據的合法性加以證明。即我國刑事訴訟中,啟動證據合法性調查程序初步責任是歸於被告人一方的,但證據合法性問題之證明責任便是控訴方承擔的。(三)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設置《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第5條規定,被告人可在庭審前提出排除非法證據的申請,而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2款則規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過程中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書和判決的依據」,我國非法證據的排除的職責不僅賦予了法院,還賦予了檢察機關,使得檢察院有了審查證據合法與否的職責。在排除程序的啟動主體上,我國則採取了被告人申請啟動和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兩種方式,給予了被告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權利,也能夠讓檢察機關更好的發揮其法律監督職能。在非法證據的法庭處理上,《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然而,筆者認為,此規定也有不足之處,即未規定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救濟性權利,如果在司法實踐過程匯總法院拒絕或未能准確的作出排除非法證據的決定時,被告及其辯護人應當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呢?故筆者認為,相關機關可考慮出台司法解釋對此類問題予以規定。三、關於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的建議「法律不是抽象的存在,相反,法律必須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實效才能證明自己的生命」。故如何讓這一規則在司法實務界進行貫徹實施,仍然是我們需要研究討論的問題。第一,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貫徹到司法實踐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的初期,必定會面臨諸多困難,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司法人員的人權保障意識薄弱。但我們要知道,該規則的確立不是為了補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個人權利所受到的傷害的,更不會放縱犯罪行為,而是為了從宏觀上改善我國的人權狀況,使我國的法制更加健全,並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落實到具體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的過程當中。第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具體實施應當注重發揮司法解釋的規范作用。雖然新刑訴在排除證據的范圍、證明責任及排除程序的設置上都做出了具體詳細的規定,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操作過於原則化、排除條件特別嚴苛以及程序設置存在未涉及之處等等。我們應及時研究制定相關的司法解釋,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相關內容進行規范和補正,指導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各項問題。第三,加強司法隊伍人員的整體素質建設,強化對其專業知識方面的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水平。「法不徒以自行」,再完善的法律也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發揮其作用的,而在此過程中,人的素質和能力的高低,也決定了法的作用發揮的大小。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對司法人員隊伍的建設,加強其對於新《刑事訴訟法》中新的規定的內容進行學習,規范其司法實踐中的具體行為,嚴格要求其遵循法定程序、運用法律規定的方法,將新刑訴法各項具體規定貫徹運用到具體工作當中。來源重慶律師網頁鏈接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書中提到,「對於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艱難的事物,人們不應期望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他們逐漸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此次新《刑事訴訟法》的頒布,是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但這並不意味著該項規則在此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其中的相關法律條文所規定的內容,仍需要經受司法實踐的檢驗,發現不足之處,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刑事訴訟法的進步和完善。

熱點內容
2016年中級經濟法考試試題 發布:2025-07-13 17:24:48 瀏覽:733
經濟法前沿問題 發布:2025-07-13 17:03:02 瀏覽:643
抗疫法院 發布:2025-07-13 17:01:21 瀏覽:767
客人在店裡摔傷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13 16:56:57 瀏覽:161
土方法治早迣簡單快速 發布:2025-07-13 16:56:38 瀏覽:39
京津冀地區協同立法的作用 發布:2025-07-13 16:50:46 瀏覽:741
廣東省質量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13 16:44:52 瀏覽:389
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試卷 發布:2025-07-13 16:12:13 瀏覽:456
陝西2017二建法規 發布:2025-07-13 16:12:10 瀏覽:166
無照經營條例 發布:2025-07-13 16:02:18 瀏覽: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