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行政法典
1. 唐朝法律思想根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封建史上較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統治時期,朝廷人才濟濟,形成一個較為開明的統治集團。唐初統治集團的法律思想基本繼承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並有所發展。其在立法、司法活動中表現如下:
(1)以「安人寧國」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
以李世民為首的統治集團認為,隋亡的主要原因在於統治者過於貪婪,人民負擔過重。他們「動靜必思隋氏,以為殷鑒」。在制定政策時以「安人寧國」為指導,施行「無為」政治。魏徵以為「以為而治,德之上也」。李世民既推崇儒學,將堯舜之道、孔孟之書作為為政摜,又吸收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及法家的某些思想。在「安人寧國」方針指導下,唐初法律思想具有禮法融合,德主刑輔,立法寬簡,執法嚴明等特點。
(2)立法公平,務求寬簡
李世民君臣認為,要安邦治國,必須重視立法,而立法應以禮為指導,以「寬簡」為核心。這主要表現於以下幾點:其一,既制禮,又立刑。唐初統治者認為,治國必須禮法兼用,「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李世民強調禮法統一,主張失禮則入刑,不忠、不孝皆為犯罪行為,《貞觀律》條款處處體現了禮刑結合的思想,它為永徽時律疏奠定了基礎。其二,立法必須公平。唐初統治者認為,法是國家的權衡,人君立法應「以天下為公,無私於物」。魏徵言:「聖人之於法也,公矣。」唐初統治者所說的「公」,當然是指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而言。為了能保護地主階級的整體、長遠利益,唐初統治集團主張立法要從公而棄私,不能以這個人好惡代替法律。其三,立法須穩定,「不可數變」。李世民君臣認為,法律固然應隨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但卻不可多變,法律多變害處甚多,官吏不能盡記,前後條文牾,民不知所避,失掉權威而難以實行。其四,「國家法令,惟須簡約」。在強調立法公平、法律穩定的同時,唐初統治者格外強調律文的簡約,認為只有簡約,才能使律文前後一致,公平合理。貞觀年修律,便「削煩去蠹,變重為輕」,貫徹了這一原則。
(3)慎獄恤刑,務求其「實」
為貫徹正統法律思想「德主刑輔」的主張,李世民統治集團不僅在立法上強調變簡,執法上也強調慎獄恤刑,務求其實。其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慎獄恤刑。李世民認為,官吏多以入人之罪為能,利在殺人,因此造成冤獄。他明令,司法官員須慎刑慎殺,依法斷罪,或重或輕,均依定製。其二,創立九卿議刑制度。唐初統治者對待死刑十分慎重,「大辟罪,皆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其三,完善死刑審批程序。唐太宗將死刑三復奏變為「五復奏」,京城中兩天內復奏五次,給皇帝以充分的時間考慮生殺予奪,有效地避免了冤案。其四,反對嚴訊,務求其實。李世民君臣以隋嚴訊逼供為戒,強調審訊中要注重事實,並規定了「不嚴訊,不旁求,不貴多端」的原則,以防止濫刑濫罰。
(4)明正賞罰,一斷於律
唐太宗贊揚諸葛亮罰不避親,賞不遺仇,要求官吏審獄斷案「一斷以律」。他自己還帶頭守法,在司法判決與自己的敕令有所違背時,克已從法,使司法人員敢於維護法律,犯顏直諫。(5)納諫與執法相結合唐太宗從諫如流,當其敕令與律相矛盾時,他往往能接受司法機構的觀諫,忍個人小忿,而存法律大信。因此,皇權對司法的干涉相對減少,使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在司法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
綜上所述,李世民及其統治集團在總結了歷代統治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更為嚴密、更能適應社會發展和鞏固統治的法制思想。他們在"公平"的基礎上,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出現了中國社會罕見的、為人稱道的"法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