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學知識框架圖

行政法學知識框架圖

發布時間: 2024-03-28 07:01:51

Ⅰ 行政人事工作需要了解那些法律知識

行政人事工作需要了解那些法律知識?

做人事,勞動法是必須的。社保福利政策是必須的,其他的只能說是多多益善。
行政的話沒有什麼特別需要知道的法律。

物流監管方面需要了解那些法律知識?

至少需要了解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司法以及這些法律的司法解釋;另外還需要了解一些和運輸相關的行政法規刑法

經營超市需要了解哪些法律知識?

特許經營,指的是特許者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商號、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以特許經營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許者使用,加盟商希望利用這些智慧財產權發展自己企業,由此而形成的特許加盟體系。被特許者按合同規定,在特許者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並向特許者支付相應的費用。由於特許企業的存在形式具有連鎖經營的統—形象、統一管理等基本特徵,因此也稱之為特許連鎖。特許加盟連鎖的實質則是超市總部將自己所擁有的智慧財產權(商標、商號、服務標識、經營模式等)出給獨立的加盟者,由其在總部的統一指導下共同經營的一種超市連鎖發展方式,是特許經營形式的一種,該種方式對於發展連鎖的超市總部而言,能實現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擴張,即所討低成本迅速擴張」。下面,談一下特許經營中若干法律問題的看法。
一、超市特許經營中的收費問題
首先,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那麼我們就先從法律的角度探討一下超市特許加盟的收費問題。
1、加盟收費的法律淵源
特許加盟作為項特殊的經營方式,其加盟收費必須基於一定的法律關系才能產生。
加盟收費的間接法律淵源是我國的民商事法律,如《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根據這些法律,特許者(授權方)和被特許者(被加盟者)之間只要達成合意、訂立合法契約,即可按契約的約定收取加盟費用。
加盟收費的直接法律淵源是原國內貿易部1997年11月釋出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第八條第二款、第十二條第二款均規定了特許者有權向被特許者收取特許經營權費及各種服務費用,這實際上也賦予了特許者收取加盟費的權力。
2、加盟收費的法律構成
收費是權利(權力),任何收費都是建立在一定法律關系之上的,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收費是法律關系的產物,每一項合理的收費都應該有其對應的一種法律關系。
我們認為,一般超市特許加盟收費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分別建構在三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之上:
①基於智慧財產權(商標、商號、字型大小等)有償許可使用關系而產生的收費;
②基於商業指導服務關系而產生的收費(註:特許者對被特許者的服務依法可以是有償的);
③基於貨物買賣關系而產生的收費。除此之外,收費專案還包括個別基於其他法律關系而產生的雜項費用,但主要是上述三種。每一項收費都應對應—種法律關系作為依據,使收費有理有據、清晰明了。
請看下面的文字列圖:
①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智慧財產權有償使用關系
②加盟店管理指導費——技術咨詢服務關系
③貨款及運費——貨物買及附隨義務關系
④雜項費用——其它相應法律關系
3、現行加盟收費制度的不足
我們現在許多從事超市特許經營企業的加盟收費制度、收費專案中基本上都會有定期收取的「特許權使用費」(加盟金)這一項(註:「特許權使用費」這一概念出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教材)。經營特許加盟,主要的經濟收益就來自定期向加盟店收取加盟金。可問題就出現了:「什麼是『特許權使用費』?『特許權使用費』的法律性質是什麼?」 在「特許權使用費」的問題上我們不能簡單的照搬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教材中的相關概念,因為這個概念過於含糊,它沒有穩固的法律關系作後盾。我們也不能簡單將基於不同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加盟收費籠統地歸入「特許權使用費」的概念中,而是應該將加盟收費明晰化,通過收費專案各自明確的法律關系來分別加以調整。現行的加盟收費制度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特許權使用費」這一項上,該收費專案的概念本身就比較模糊,其法律依據和所對應的法律關系也比較單薄。「特許權使用費」的概念與智慧財產權許可使用費、加盟咨詢指導費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收費專案會降低加盟合同的對價性,引起不必要的疑義。
在特許加盟知識尚不算普及的今天,就連人民法院都把特許加盟案件劃入聯營合同糾紛一類,那我們就更加應該把這一特許加盟的主要收費專案明確化、規范化。
4、改進加盟收費制度的設想
我們認為,應該從法律角度著手,對現行一般超市特許企業的加盟收費制度在法律上作出一些調整,明確地把「特許權使用費」分為兩項:①智慧財產權有償許可使用費;②加盟店管理指導服務費。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這兩項收費是完全基於兩種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各自獨立的收費,只要有一種法律關系存在,該關系所對應的收費權利義務也就存在了。換句話說就是,只要特許加盟關系存在,只要加盟店在使用授權者的商標、商號、字型大小等智慧財產權,它就應該定期支付授權者一定的使用費用。加盟店不能以授權者提供的服務有問題而拒絕支付智慧財產權使用費。從訴訟實踐來看,一旦因加盟收費問題引發訴訟,法院也比較容易認定其中的法律關系。
二、超市特許經營中的風險與控制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凡是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經營特許連鎖的優點突出、低成本擴張,既增加了超市的知名度,又獲得豐厚的回報,同時也帶動經濟增長。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由於加盟者是獨立實體,經營自由度高,因此總部對加盟店的控制力度小,管理難度高,繼而各類風險也就隨之發生。我們可以把超市特許經營的風險歸納為以下兩類:一是法律框架內的風險;二是經營框架內的風險。本文主要試圖分析法律框架內的風險。
(一)什麼是法律框架內的風險?
我們知道,維系特許授權者與特許加盟者關系的往往只是一紙契約,而在特許授權者與特許加盟者之間發生的卻是商標、商號、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的特許使用等一系列復雜的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特許經營所牽涉到的法律關系涉及了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等數個法律部門,用以調整特許經營的法律規范和行政法規、規章有幾十個之多,如此之多的法律規范來調整—項商業行為,在工商領域中還不多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特許經營對於法律的依賴極其之大也可見一斑。具體來看,法律框架內的風險主要有:
1、違約之險
我們這里所說的違約風險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合同違約風險,而是在特許授權者與特許加盟者建立加盟關系之後,由於加盟者怠於履行特許加盟合同約定的義務,不服從授權者的管理而造成的風險。最常見的,是加盟者利用各種借口,拖欠應繳納的費用,又或者違反約定擅自進貨,更有甚者,加盟者不經授權者同意就擴大商標、商號、專利、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的使用范圍。對於任何一個超市而言,這個風險的產生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在每個超市的特許加盟連鎖體系中,加盟者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的財產所有權關系不變,在總部的指導下共同經營。在目前中國法律架構下,特許經營的法律環境,還不是很完善。由於沒有具體的特許經營立法,所以在審判實踐中對於加盟關系的認定,法院往往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五十三條來加以調整。根據《民法通則》第五十三條規定: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按照合同的約定各自獨立經營的,它的權利和義務由合同約定,各自承擔民事責任。總部授予加盟者使用這個超市的商標和店招等整體形象,就是所謂的CI(視覺識別系統)。而在法律地位上,總部與加盟者是完全平等和彼此獨立的,並不存在從屬關系。加盟者擁有獨立的經營權,由總部對其進行必要的業務指導,提供相關的技術和培訓支援。由於加盟者是各自獨立經營的實體,總部對其的約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加盟者的某些自主經營行為有可能直接傷害授權者的利益,威脅加盟體系的安全。加盟者具體的違約行為包括但不限於:①不執行總部統一采購的規定,擅自進行采購;②不服從總部統一管理,自行其是;③隱瞞加盟店的銷售狀況,規避交納加盟金等費用的義務;④加盟者擅自單方終止合同等等。加盟者這些嚴重的違約行為直接侵害了授權方的利益,造成了權利義務關系的不對等,使授權方在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後不能享受到相應的權利。這種違約風險是所有法律風險中最大的風險。
2、侵權之險
由於特許經營往往和一定的商標、商號、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智慧財產權的特許使用相關,所以在實踐中也會發生加盟者侵犯授權方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的情況。比如說,加盟者未經許可擅自擴大、變更授權方相應授權使用的范圍,或擅自非法地進行轉授權、再授權,或擅自使用、傳播授權方的商業秘密等。又比如說,在雙方特許加盟關系終止後,加盟者不停止使用原授權方的相關授權,則其就構成了侵犯授權方的專有權利。侵權風險的唯一救濟手段主要就是司法途徑,但無論結果如何,企業都將承擔高額的法律成本,並因此導致特許企業管理成本上升,從而使授權方得不償失。

在澳洲買房,需要了解哪些法律知識

在澳洲買房子,從法律本質上說,和在中國國內購買房屋沒有區別,都是簽署購房合同,遵循 合同法,執行合同,買方付款,賣方提供房屋,房屋過戶。但是由於兩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律師體制、房屋登記制度,房屋銷售傳統和所有權根源的不同,在購買、 銷售房屋的過程中有著明顯重大的不同。
澳大利亞早先是英國的殖民地,從英國繼承了英國普通法系(Common Law)的傳統。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保護財產私有權是其核心。
而從封建社會發展來的私有權法律保護,私有權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是基於土地私有權,土地所有權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澳大利亞作為繼承了英國普通法體系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土地所有權制度已經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非常完善健全,但是同時,這種完善健全也帶來了其土地轉讓法律流程的復雜繁瑣和專業化,其法律體系龐雜,同時還受高等法院判例影響,再加上聯邦制的澳大利亞各個州 *** 有自己獨立的司法體系 和法律規定,導致沒有受過專業法律培訓的人士很難能夠順利的處理整個購買或者銷售澳大利亞房屋的程式。
很多國內的客戶說 因為我不懂英文,所以要請律師處理相關法律事務,含義是如果我英文好,我自己就能處理了。這種想法可能不太正確。其實雖然良好的英文在處理房屋轉讓法律程 序中是必須的,是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只是英文好而沒有相關法律知識和法律培訓並不能很好的處理相關的法律問題。由於上述澳大利亞法律體系繁雜、專業分 工體系完善,澳大利亞本地土生土長的居民在土地轉讓中一樣需要聘請律師處理。所以在澳大利亞房屋轉讓程式中,買家和賣家都需要自己的律師為自己處理法律事務。

做人事相關的工作需要了解哪些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還有一些地方上面的相關法規。

網購者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識有哪些

需要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
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平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絡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賠償;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公布戀情,確立戀愛關系,需要了解哪些法律知識

這個東西因人而異,有些人溫水煮青蛙,有些人速度很快,這要看你選擇哪種了,當然,這跟你的性格也有關系。

咨詢精神病人離婚需要了解的一些法律知識 與精神病人離婚需要了解些什麼?

需要至少三甲醫院開的證明,並且要有院方的公章和病歷證明。如果有去醫院住院治療還要列印醫院的住院清單。還有從三甲醫院開出來的處方葯以及葯單的發票和收款收據。這些就能證明確實有精神病患史。

辦公司需要了解那些法律?

最重要的法律是《公司法》《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
其次你需要了解下《民法》《保險法》《證券法》《破產法》

准備買車的,都需要了解這幾個法律知識

要是捐款的話,直接提車就可以,要是貸款的話,你得考慮,有沒有服務費?掛牌費是自己交還是全部包括在內?延期還款會不會將車拖走?保險一次性需要上幾年

Ⅱ 司法考試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對司法考試的一些感想,希望對你有幫助。
司法考試對於我來說已經是過去式,兩年的司考之路確實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有喜有悲,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謹以此文來祭奠它對於我的離去。

1、對司法考試定位的錯誤認識

一直以來,由於司法考試及格分數線的相對固定,使廣大考生產生了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即司法考試是360分的考試。其實不然,司法部在每年司法考試成績公布前都會先行公布當年的及格分數線,且一般都以360分(總分600分)或240分(總分400)分作為幾個分數線,這使部分考生認為只要考過360分就可以通過司法考試。但事實上,司法考試屬於選拔性的考試,作為法律職業的入門考試,國家對每年的通過人數和比例是進行宏觀調控的,比如對於法律專業人員匱乏的西部地區放寬報名資格和分數線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要想通過司法考試,對自己的定位不應該是360分,而是擠進前12%(雖然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在逐年上升,但從各地區的差異情況看,本人認為在近幾年內前12%是一個安全系數較高的區域)。

2、司考通過率的再認識

司法考試素有「天下第一考」的美譽,雖然這樣的說法多少有些誇張的成份,但是,司考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這從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就能得到體現。司法考試的通過率每年都會毫無例外的成為司考界熱議的話題。通過的人以此實現某種自豪感,未過的則以此作為某種慰藉。無論如何,這個數據是殘酷的,不過在我看來,也是合理的。綜合考查世界各國的司法考試制度和現狀,中國的司法考試通過率已經算是高的驚人了。比如在日本和英國,司考的通過率只有1%左右。

在我看來,中國的高通過率是與中國目前的整體法治水平相適應的。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法治水平相對落後,對法律專業人員也相當缺乏,在某些落後地區甚至出現了缺口。現階段,我國司法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法律專業從業人員。因此,目前我國司法考試的高通過率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但這種狀況不會長期持續下去。在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後,隨著對法律職業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參考人員基數的逐年增加,司法考試的通過率會呈現出逐步回落的態勢。

3、司法考試中「萬古不變」的定律——重者恆重

司法考試大綱范圍內的大小法律共有200部左右,涉及的法條一共有1萬余條。這對於整個法律體系來說,只是一部分的內容,或者說是相對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是對於准備司法考試來說,這些法條所涵蓋的內容足以讓所有的考生望而生畏。

那麼,我們該如何來復習呢?是全看?還是只看一部分?什麼該看,什麼又不該看呢?到底應該怎麼來看?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雖然,從學習知識、提高專業水平的角度來說,我絕對贊成全面掌握所有知識點。但這是不切合實際的,沒有人有足夠的精力去掌握這么多的內容,其實也沒有必要。因為,在司法考試中,有一條「萬古不變」的定律,那就是「重者恆重」。據統計,刑法、民法、三大訴訟法、公司法和行政法在司法考試中的分值在65—70%之間,其中又以刑法和民法為重中之重。這種狀態在每年的司法考試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其實,這與各部門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所以,有人說在司考中,得民刑者得天下。

打個通俗的比方說,在2004、2005年的考試中考查了故意殺人罪的內容,在2006、2007年也同樣會考,而且,在2008年肯定也還會考,因為它是刑法中的重點,並且永遠都是重點,它的地位不可能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當然,如果真實現了所謂的「大同」社會,則另當別論)。

4、網羅復習資料

伴隨著司法考試的成長,司考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各類司考輔導班和輔導書籍、資料層出不窮,這對廣大考生來說是有利有弊的。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復習資料就成為我們首要的任務。我認為,不同的資料都有其特點和側重,如果能將這些資料融會貫通,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發揮它們各自最大的功效,相信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比較常用的復習資料包括以下幾種:

(1)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

俗稱的「指定教材」,共三本,按照司法考試前三卷的考試內容進行編排。原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司考官方教材。後在《行政許可法》頒布之後,取消了「指定教材」的稱謂,但是,作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唯一司考專用教材,其「指定教材」的地位仍然是毋庸質疑的。因此,作為考生,也應當對其有足夠的重視。當某些教材或者復習資料對某個觀點存在爭議時,我們應當以輔導用書的觀點為准。當然,三大本中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不少內容似乎對於司法考試的作用並不是很大,我們在復習時也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

(2)講座系列教材

此類教材一般為各高校、法學研究機構或者司考輔導機構編寫的「民間教材」,比如萬國編寫的系列講座。此類教材的特點是重點突出、高度歸納,考生在復習的時候可以省去很多概括知識點的精力。 我認為在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其與司法部的輔導用書穿插起來使用,效果會好一些。

(3)法律匯編

各法律出版社每年都會出版一些司考用的法律、發規匯編,此外,還會有一些重點法條導讀。對於重點法條,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據統計,雖然司考范圍內的法條總共有一萬多條,但每年實際考核的只有600條左右,而從2002年司法考試至今,考核過的法條不超過3000餘條。對於其它的「休眠」法條,一方面是因為其重要性相對次要,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法條不具有可考性。這也體現了「重者恆重」的定律。

因此,對重點法條進行重點復習、全面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司法考試的主要得分點。對於其它法條,也要有所了解,能夠結合運用。

(4)常規教材

所謂常規教材,指的是一些普通的教科書。之所以看這些書,主要是與命題人有關。比如,往年的司考刑法部分的命題人一般為張明楷和陳興良,那麼,很多考生就會去看他們編寫的刑法學方面的教材。從中除了可以了解他們對於一些爭議問題所持的觀點,把握答題脈絡,還可以對他們的出題思路進行大膽的預測。

不過,本人認為,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復習並不適合於大部分考生。因為這種方式有助於考生深入掌握知識點,但難以面面俱到,難免顧此失彼,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對於那些基礎掌握比較扎實,有充足時間復習的考生來說,可以適當顧及這類教材。

(5)歷年真題

對於司法考試而言,歷年真題的作用是相當突出的,我們必須對它要有足夠的認識——善待真題。應該說,歷年真題是司法考試的精華所在,它將司法考試范圍內的知識點以題目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也是命題專家智慧的結晶。

如何用好真題是關鍵問題。曾經有位考生僅通過看重點法條和做真題通過了司考,由此可見一斑。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真題必須反復的做,並且要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夠真正搞懂每一道真題,而並非單純的記住答案。在制訂復習計劃的時候,應當把真題練習單獨列出來,穿插在每一輪的復習過程中。我的建議是,真題至少做兩到三次。希望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每次對題目的內涵都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

(6)流傳於網路中的文字和音頻資料(附較有影響力的部分論壇網址)

互聯網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也方便了我們的交流。目前,網上有不少專門針對司法考試的網站和論壇,很多考生都會將自己學習的體會和經驗發表於此,此外,也會有很多復習的資料能從那裡淘到。這些資料主要是考生自己整理和總結出來的要點、難點,以及大家從各個司考輔導班中整理出來的講義和講座的音頻資料。應該說,這些資料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有時能給大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5、各部門法的復習方法

基於各個部門法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以及在司法考試體系中的重要性的不同,在對各部門法的復習方法上,也是有區別的。根據本人的復習經驗,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梯隊:

第一梯隊:包括刑法和民法。如前所述,得民刑者得天下,對於民法和刑法必須高度重視。從最近兩三年的司考來看,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越來越側重理論,所以,對這兩門部門法一定要看透教材(此處所說教材一般指《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下同),這是基礎,當然,對於刑法,可以只看總則部分,刑法學的理論基本集中在總則部分。對它們,必須站在理論的高度來學習,掌握原理性的知識點,而並非單純的去記憶法條。然後在看重點法條,對於重點法條必須完全掌握,做到運用自如。之後,在把所有法條都看一遍,達到融會貫通之功效。

第二梯隊:包括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包括仲裁法)。這兩個部門法和第三梯隊的行政訴訟法的分值一般在180分左右,佔了司法考試的三分之一,因此,從考試得分的層面看,必須把三大訴訟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不像其它部門法那麼靈活,訴訟法考查的多為法條的直接規定(行政訴訟法稍有不同)。在復習的時候,應當直接面對法條,全面掌握訴訟法的每一個法條,應該說,訴訟法的每一個法條都具有可考性,因為其都為操作性的內容。而對於仲裁法,法條內容不多,可每年分值都在10分左右,可以說,仲裁法是最好得分的一部法律。不少司考輔導機構的目標是「訴訟法不丟分」,我們也可以以此作為自己的復習目標,真正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第三梯隊:包括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商法、經濟法、憲法、知識產權法和司法制度及法律職業道德。這部分內容龐雜、法條冗多,而理論性相對較弱。對於這部分內容,可以只看重點法條,並且,從經驗來看,掌握重點法條已經足夠。這些法律中有很多法條是不具有可考性的。比如《環境保護法》中只有第10、11、41、42條四條可能作為考查對象,因此,在復習時,只需掌握這四條內容就可以了。如此,可以少走不少彎路。

第四梯隊:包括法理學、法制史、三國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這部分內容本身沒有法條,而三國法部分的國際條約也沒有必要去看,其實也不可能有精力去掌握國際條約的內容。因此,對於第四梯隊只看教材即可。

Ⅲ 北京外國語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考研分享

北京外國語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考研分享

Ⅳ 司法考試的復習順序

司法考試的復習建議:
第一輪:重點是三大實體法(民、刑、行政)

第二輪:重點專是三大實體法和三大訴屬訟法

第三輪:重點是商經,三國,法理等小法(當然不要忘了對三大實體法和三大訴訟法的學習和鞏固)

第四輪:通過做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點

第五輪:多頻率做真題,強化記憶瑣碎的知識點
看看高人寫的《2011年司法考試備考全攻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a38bea0100rgmt.html 會對你有很大幫助。

Ⅳ 經濟法的體系結構

(考慮角度不同,經濟法的體系結構也就不盡相同。下面結構為其中之一.)
經濟法的體系是由多層次的、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通常認為經濟法的體系應採取如下的結構:
1.企業組織管理法;
2.市場管理法
3.宏觀調控法
4.社會保障法。 競爭法是由三個法律所組成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拍賣法》、《招標投標法》。三者相比較,《反不正當競爭法》更重要一點。競爭法立法目的是為保障社會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004年司法考試中後兩者沒有出現考題,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出了一個三分的題)
《反不正當競爭法》
該法可以以「哪一種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其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主線來具體掌握。
關於競爭法部分,目前我國商務部正在加緊進行反壟斷法的立法,而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密不可分。因為標准意義上的競爭法即是由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兩個部分所組成的,而我國並沒有出台反壟斷法,關於反壟斷的法律規定散見於其他法律如《價格法》等,其中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里就存在部分反壟斷的法律規范。這也可以解釋一些通用的競爭法的教材中,把十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分為「限制競爭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兩個部分。其中的「限制競爭行為」實際上即應是對壟斷行為的調整。
「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本部分的重點,具體如下:
①市場混淆行為。有四種表現形式。其中《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是關於第二種表現形式的描述:「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此種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此處應注意關鍵詞「知名商品」,並應掌握關於「知名商品」的界定的問題。第5條第(三)項規定:「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此處與《公司法》中關於「公司名稱專用權的保護」的問題相呼應。
②商業賄賂行為。第一,回扣、折扣和傭金是不同的。回扣是違法的,而折扣和傭金是法律允許的。第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此處的「其他手段」,不僅僅指提供金錢,還包括提供免費項目等手段。
③虛假宣傳行為。此種行為應注重分析何謂「引人誤解」。另外,注意此處與《廣告法》相結合的知識點,即在何種情況下廣告的經營者和發布者應承擔連帶責任。
④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此種類型的構成條件是:一是要求有商業秘密。二是有不正當的行為,關於不正當行為的具體表現,《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對其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三是行為主體可以是經營者,也可以是其他人。四是已經或可能給權利人帶來損害後果。
⑤低價傾銷行為(或稱「低於成本價銷售行為」、「掠奪性低價行為」)。需要考生注意:不是所有低於成本價銷售的行為都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必須是要「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為前提。關於此種類型的例外情形是很重要的出題點:如銷售鮮活的商品、季節性降價等。
⑥不正當的有獎銷售行為。第一,有獎銷售行為在我國是法律所允許的。第二,我國法律禁止的是不正當的有獎銷售行為。包括「虛假的有獎銷售」和「抽獎式銷售中的巨獎銷售」。另外,需要考生明確的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調整的是「經營者」的不正當有獎銷售的行為,而不包括公益性的有獎銷售行為。
⑦詆毀商譽行為。例外情形是新聞單位被利用或被唆使時,僅構成一般的侵害他人的名譽權行為,而不是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因為對於新聞者來講,其與消費者之間不是競爭的關系。
關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責任部分,立法重點並不是在民事責任上,而是在行政責任方面。應注意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有三種行為是沒有行政責任條款的,即低價傾銷行為、搭售行為和詆毀商譽行為。
《拍賣法》
本部分在司法考試中最典型的出題方式是「依據拍賣法,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不正確的)?」
重點內容是拍賣規則,尤其是拍賣法的特有規則。
一些細小的知識點:法定公物的拍賣;拍賣企業的法定最低注冊資本金為100萬元人民幣;在拍賣活動中有三方當事人——拍賣人、委託人和競買人,需要注意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及三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
「瑕疵請求規則」——是拍賣規則中最重要的規則。其強調的是當拍賣物出現瑕疵時,由誰來承擔責任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委託人和拍賣人應該承擔責任,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不承擔責任,如經過展示的或拍賣物有明顯瑕疵等情況競買人喪失請求權。
關於拍賣法特有的規則,還需要掌握底價規則、價高者得規則及禁止參與競買規則等。
《招標投標法》
重點掌握:必須招標的范圍。
中標通知書的法律性質,其發出即生效。
在招投標的過程中關於分包的情形,及責任承擔的問題。關於本部分法律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規則,就分包項目這一部分出現的責任承擔問題,發包人既可以要求分包人,也可以要求中標人承擔責任。 本章由兩個部分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關於二者的區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維護的對象是確定的,貫徹特殊保護原則,是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的法律,其立法主旨在於消費者的受損權益如何救濟,而不是具體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因此,只有是消費者的身份才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沒有主體上的限制,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均可適用。其立法主旨在於產品責任由誰來承擔的問題,以及對受害者的利益的救濟的問題。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本部分重點在消費爭議的解決的問題。
①消費者的界定。作為自然人,必須是依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形才適用該法。例外是農民在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時,也參照該法來執行。
②由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一個特別保護法,因此在法條構成中,消費者只有權利沒有義務,而經營者只有義務沒有權利。這並不是說在消費活動中消費者沒有義務、經營者沒有權利,而是因為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中已經做了具體的規定。
③在經營者的義務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經營者不得單方作出對消費者不利規定的義務」,若作出了不利規定,則規定也是無效的。
④消費爭議解決的問題。在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是輕微後果,如商品不符合質量,可以通過退貨等方式解決;另一種是造成嚴重後果,即對其他財產或人身造成了損害。第一種情況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向銷售者要求賠償。而對於第二種情況,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害的,則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這個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
另外,營業執照、展銷會、櫃台出租、虛假廣告等情況下所產生的消費爭議的解決也是司法考試重要的出題點,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里有非常明確的規定。
⑤關於「三包」的規定。
⑥雙倍返還。此種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承擔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經營者有欺詐,二是提出要求的主體必須為消費者。
《產品質量法》
最重要的是產品責任的承擔的問題。
①產品的涵義。
②生產者和銷售者對於產品質量的具體義務的種類。這些義務包括產品質量的內在要求如安全性、實用性、明示性等。另外還包括包裝標識義務、不作為義務等。
③承擔產品質量責任時,有兩種路線:一條路線是從責任的分擔的角度來看,即當產品責任發生的時候,關於責任的分配遵循「生產者的嚴格責任」和「銷售者的過錯責任」兩個原則。這里需要重點掌握生產者的嚴格責任和除外情形(如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將產品投入流通時所存在的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等)。
另一條路線是從受害者的權益救濟角度來看,存在多重的救濟途徑,既可以找生產者要求其承擔責任,也可以找銷售者。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在修訂的過程中,增加了兩個連帶責任的主體——產品質量責任的認證機構、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如果產品質量的認證機構不履行其法定義務,對因其產品不符合認證標准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其要與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對產品質量作出承諾和保證,而產品又不符合其承諾和保證的質量要求,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時,其與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 《商業銀行法》
(所謂的商業銀行,是指國家要進行特別監管的特殊的金融企業。)
①商業銀行的設立條件。
②商業銀行與銀行業監管機構的關系。在我國現行體制中,對商業銀行進行管理的機構有兩個,一是作為中央銀行的中國人民銀行;二是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考生應理解二者各自所監管的范圍。
③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是三大業務——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其中中間業務的風險性不是特別大,因此相應的法律規制也少一點。而在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中存在一個重要的規則——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主要是為了滿足審慎經營的要求。為了保障商業銀行的審慎經營,因此會對銀行的特定業務有一些要求,在《商業銀行法》里強調:商業銀行在我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投資於非自用的不動產,不得向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依行使抵押權、質權而取得的不動產或股票,應當自取得之日起兩年內處分。
④商業銀行的接管。這不是一個破產前的必經程序,但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因此接管的條件、目的和法律後果需要重點掌握。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①中央銀行與銀監會的分權。
②監督管理的對象。《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2條有非常明確的規定。
③《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22條(「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對下列申請事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書面決定;決定不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非常明確的規定了監管機構的審批時限。此為立法上的一大進步,防止濫用監管權力。
④中央銀行與銀監會的關系。《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26條規定:「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的檢查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建議,應當自收到建議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回復。」
⑤《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里確立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特別的監督管理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強制整改的措施」——第37條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為嚴重危及該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運行、損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的,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負責人批准,可以區別情形,採取下列措施(一)責令暫停部分業務、停止批准開辦新業務(二)限制分配紅利和其他收入;(三)限制資產轉讓;(四)責令控股股東轉讓股權或者限制有關股東的權利;(五)責令調整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限制其權利;(六)停止批准增設分支機構。銀行業金融機構整改後,應當向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提交報告。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經驗收,符合有關審慎經營規則的,應當自驗收完畢之日起三日內解除對其採取的前款規定的有關措施。」本措施說明我國法律在公權力介入時,不再單單是傳統上的罰款。
本章法律責任的問題需要將《商業銀行法》與《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聯合起來掌握。 《證券法》
與《公司法》的結合的問題。關於股票、債券的發行,股票的上市、暫停和終止,在《公司法》均有規定,而沒有關於證券交易的相關規定。因此《證券法》中關於證券交易行為的規范,是需要掌握的內容。
關於《證券法》的修訂。一是第28條(「股票發行採取溢價發行的,其發行價格由發行人與承銷的證券公司協商確定。」)二是第50條(「公司申請其發行的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由證券交易所依照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核准。」)
重點掌握:①證券機構。一是證券交易所,在我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會員制的事業法人。二是證券公司,注意區分綜合類的證券公司與經紀類的證券公司在設立的條件、業務范圍上是不同的。
②證券的發行的行為。《公司法》上已經有所涉及。在發行過程中,對於律師事務所而言,其相關的證券業務及行為不當法律責任的承擔。另外,我國發行人普遍採用承銷發行。在承銷的過程中,有一個期限即代銷包銷最長不得超過90天。
③證券的交易行為。首先應明確掌握受到限制和受到禁止的證券交易行為的確定,不同的機構和人員受到的限制和禁止是不同的。比如對於證券交易所的人員,是禁止其進行證券交易的,而對於證券中介機構人員來講,是限制交易時間的交易。另外,大股東的短線交易是很重要的出題點,法律不允許大股東在買入6個月以內再賣出或出賣後6個月以內再買入,否則要承擔一個法律後果——公司的歸入權。其次是證券的上市。重點掌握債券的上市條件。再次,關於上市公司的收購制度。立法實質上是鼓勵上市公司的收購的,但是反對利用上市公司的收購來做不良的行為。因此應掌握收購不同比例時相對應的不同的規則。 財稅法由稅法(又分為稅收程序法與稅收實體法)、會計法及審計法組成。
稅法稅收實體法涉及各種稅種,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重中之重又是個人所得稅,因此,關於個人所得稅里的納稅人、征稅對象、稅基、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稅收減免等等應注重掌握。關於稅收程序法里,主要是《稅收徵收管理法》,其重要的知識點為:①在該法修訂以後,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納稅人繳納的稅雖然是無償的,但是納稅人在整個稅收征納的過程中是有權利的」。②注意掌握稅款徵收中的基本制度,如征納期限制度、應納稅額的確定的制度、稅款徵收的保障制度等。③在該法修訂後,加了一個「稅收優先權制度」,其具體的內容為:稅收優先於普通的債權,在特定的情況下優先於有擔保的債權。優先的程度為:納稅人欠繳的稅款,發生在納稅人以其財產設定抵押、質押或者納稅人的財產被留置之前的稅收應當優先於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來執行。
會計法
重點為會計核算的要求——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的處理問題。
審計法
隨著我國審計風暴的來臨,審計法可能會受到司法考試的關注。
重點掌握審計法的調整范圍、審計機關的職權及在特定情況下的審計程序。 重點問題:①勞動法的適用問題。②勞動合同的解除權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合同解除權是不同的。勞動者享有更多的勞動合同解除權,而用人單位的解除權是受到嚴格限制的。③勞動爭議仲裁和仲裁法里的仲裁是不同的。勞動爭議的仲裁主要解決的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糾紛的,因此仲裁法中的一些仲裁規則是不能在勞動爭議仲裁中適用的。
重要的知識點:①勞動法的適用范圍。②勞動能力的問題。凡是年滿16周歲,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均是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的人。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的效力問題中關於勞動合同無效的情形與合同法所規定的大致相同。注意:在勞動合同中違反勞動法規定的條款是無效的。關於勞動合同的解除,要准確記憶具體法條的規定。勞動合同的糾紛處理問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與「違反勞動合同的賠償責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違反勞動合同的賠償責任」中,勞動者的賠償責任是很重要的考點。④勞動法中的集體合同。集體合同的形式本身是為了保障勞動者的權利。集體合同的效力高於勞動合同的效力。關於集體合同的生效,強調的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⑤勞動基準法。掌握休假的種類、加班加點時工資的支付。在工資的法律制度里,需要掌握工資的支付保障,如必須以法定貨幣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代替支付、對待扣工資的嚴格法律限制等。⑥勞動保護法。重點為女職工的特殊勞動保護。⑦勞動爭議。先仲裁後訴訟。需要重點掌握勞動爭議仲裁與仲裁法里的仲裁的具體區別,以及在仲裁時間上的限制,如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等等。
分析2004年司法考試中經濟法部分所涉及的知識點,有兩個部分考查的最多,即銀行業法(其有《商業銀行法》與《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勞動法。究其原因:第一,銀行業法是新法,且在2004年我國整個銀行業的監管體制進行了一個重大改革,並出現了一個新型的監管的模式。這也提醒考生,出現變化的法律,或者已經出現變化但司法考試沒有考過的法律,均是復習重點。第二,勞動法雖然不是新修改的法律,但是其與2004年整體的社會大環境有很密切的關系,以人為本,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的問題,引起了法律界的廣泛關注。而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弱者是勞動者一方,因此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問題,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重要的問題。 本章實質是兩個法律,但是卻密不可分,原因就在於我們國家房屋的所有權和土地的所有權是分離的。
《土地管理法》
①土地的所有權。我國土地是公有的,一種是國有土地所有權,一種是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對於國有土地,需要掌握哪些土地是屬於國家土地的。對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是由三個不同的所有權的代表,即由村、村內的集體經濟組織或鄉鎮來代表。集體土地的所有權,是受到國家法律和政府管理的限制,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②土地使用權的取得。國有土地取得使用權的方法是兩種,一種是出讓,一種是劃撥。出讓的方式、期限,出讓土地使用權的限制,如何取得劃撥的土地等問題需要掌握。
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取得主要是按用途來確定的,土地的用途不同,取得的方式也不同,(耕地—承包,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經營權也是復習的重點。
③建設用地的管理。所謂的建設用地的管理是指當要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開發,將其變為建設用地時,則會涉及到國家徵用的問題。必須由國家來徵用的,在徵用的過程中,實際上涉及到國家利益和農民利益的保護問題,尤其是農民利益的保護問題。在土地的徵用過程中,怎樣保護農民的權益問題已引起各方關注的一個很重要的焦點,所以此部分一定要了解在征地的過程中,國家建設用地的批准許可權,以及關於征地的嚴格的程序規定,需注意的是:在特定的過程中,由於土地是公有的,所以政府實際上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的權利。
關於土地糾紛的解決,需掌握的是:土地糾紛在確權行政爭議上,主要由行政機關來進行處理;但在土地侵權糾紛上,它實際上是因侵權而引起的一個民事糾紛,這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只是幫助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則可提起民事訴訟,而非行政訴訟,因為糾紛本身的性質是侵權糾紛。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當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等權屬問題解決了之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相對來說就會比較容易掌握了,最重要的知識點是:哪些房地產不得轉讓,尤其是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轉讓,即不符合法定條件時,比如未交出讓金等;此外,不允許炒賣地皮。
在整個的房地產開發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由於未向國家交足出讓金或者未交出讓金,在獲得後若想進行開發經營以盈利,則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土地的收益部分,必須上繳給國家,此處涉及到國有資產或者國家權利的保護問題。此外,在復習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法條時,還應注意的是房和地,雖然它們是一個土地的使用權,但它們是合並在一起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主體。 環境保護法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環境保護法本身可考的條文不是特別多,因此它的重點內容特別容易勾畫出來,准確來講,本部分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環境特殊侵權責任,此外還應注意環境糾紛的解決問題。
1.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環境保護法確立了非常多的制度,比如環境規劃的制度,清潔生產的制度,對此至少要了解哪些制度屬於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在對這些制度基本了解的情況下,重點掌握: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2.環境法律責任問題。在這里常被考的知識點是環境民事責任。環境民事責任作為一個特殊的侵權,它是一個嚴格責任,這意味著它不問行為人的過錯程度。環境民事責任的要件是:實施了侵害行為,發生了損害後果,行為和後果之間有一個因果關系。至於主觀的過錯狀態在此不考慮,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嚴格責任意味著行為人不能隨便的免責,其主觀有沒有過錯,不會成為免責的條件,必須有法定的免責情形。對於環境民事責任,法定的免責情形主要是:①由於不可抗力造成的,並且行為人及時採取合理措施的。②受害人自我致害的。③第三者過錯的。由此可知行為人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免責,在什麼情況下必須要承擔責任,注意掌握上述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
3.由於環境保護行政部門本身具有一些特有的專業性、知識性問題,所以在一些環境民事糾紛中,它也會做一些調解,如同土地侵權糾紛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所做的調解工作;但是它的調解結論,調解過程不是必經程序,也不是最終程序,其調解結論也沒有法律的強制執行力,如果當事人對其調解不服,則可以提起的是民事訴訟,而非行政訴訟。
另外在環境民事糾紛的解決中,環境民事訴訟的時效是3年,且在環境民事訴訟里常會出現責任倒置、因果關系推定等情形,總之我們應注意把環境民事糾紛的解決和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結合在一起來掌握、運用。

Ⅵ 綜合法律知識:行政法體系的構成

行政法體系包括五部分內容: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責任法;行政救濟法。
(1)行政組織法:調整行政權在行政主體之間的分配(不涉及行政相對人)。

(2)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的運用和行使。設計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的運作規則和程序。

(3)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中應當遵循的方式和搏圓步驟。

(4)行政責任法:行政機關行政違法和行政責任的法律規范。

(5)行政救濟法: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方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後,行政相對方可以尋求的法律保護途徑,包絕腔括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等。

以上五個部基宏塌分的排列是有順序的,從規范行政權力的設置、行使、程序、責任一直到救濟。

Ⅶ 我國行政法的結構

法律分析:行政法知識結構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從權力控制的邏輯去詮釋。因為行政法就是控制行政權的法,所以整個行政法都是圍繞著行政權這根主線展開的。離開了行權,行政法是沒有價值可言的。既然要控制行政權,首先就是要看誰掌握行政權,這是行政組織法的內容;然後看行政權是怎麼運用的,此即行政行為法(包括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再看行政權侵權了怎麼辦,這是行政爭議法(包括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法);再看怎麼賠償的問題,此即國家賠償法部分。由此可見,圍繞行政權這根主線,行政法的知識體系結構是一目瞭然,清晰可辨的。這是一種詮釋的進路。

另一種理解則更通俗,也更容易記住。就是我們可以把行政法看成是「兩個人」與「兩件事」。先看兩個人——「官」和「民」。「官」,就是行政主體,行政組織法要解決什麼是行政主體以及具體種類的問題,還包括授權和委託的異同等。再看「民」,就是行政相對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這個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中均有專門章節予以闡釋。再看兩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官管民」,另一件事就是「民告官」。什麼是「官管民」,怎麼管?簡單說來,就是通過抽象和具體行政行為兩種方式進行管理。抽象行政行為包括行政立法和制定規范性文件的行為,我們要重點掌握的是行政立法(包括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兩部分)。而具體行政行為則更為多樣,我們要重點掌握的是行政行為三部曲(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以及行政公開。另一件事是「民告官」,包括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這三個都是「民告官」,三種救濟程序既有相同又有差異,且具有內在規律,值得留神。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Ⅷ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體系與結構包括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體系與結構包括如下: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內容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包括行政法學的基本概念、行政法的法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行政法學與行政法的歷史發展等;第二部分為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法主體、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和行政法制監督主體;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七版)》是在近幾年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發展變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完善和修正,反映了該領域新的理論和立法實踐和變化,是該領域的經典教材。

熱點內容
司法局大院 發布:2024-05-09 06:21:41 瀏覽:184
小鎮大法官女律師 發布:2024-05-09 04:15:52 瀏覽:378
涉僑法律服務工作站 發布:2024-05-09 02:39:52 瀏覽:457
刑法224條資本運作 發布:2024-05-08 23:34:44 瀏覽:562
虛假訴訟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8 22:32:27 瀏覽:660
法官科級 發布:2024-05-08 21:52:49 瀏覽:433
2014中級經濟法第四章 發布:2024-05-08 19:59:47 瀏覽:334
勞動法未按公司制度 發布:2024-05-08 19:59:31 瀏覽:760
勞動法上班時間幾點 發布:2024-05-08 19:46:26 瀏覽:50
勞動法里關於機械職工工作中休息時間規定 發布:2024-05-08 19:22:22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