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34條
① 民事訴訟法234條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中止執行是指執行程序開始後,因出現不能繼續執行的特殊情況而暫時停止對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根據我國現有的立法、司法解釋的規定以及執行實踐中的做法,中止執行可以分為立法規定的適用情形、司法解釋規定的適用情形以及實踐做法的適用情形三類不同的情況。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其次,撤訴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後,宣告判決之前,原告要求撤回其起訴的行為。申請撤訴,即原告在法院立案受理後,進行宣判前,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其起訴的要求。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想撤訴,必須是在判決之前向法院提出,如果已經判決,是無法提出撤訴的。同時,如果當事人在判決前提出撤訴,法院是否會批准其撤訴請求,無法估計。需要法院根據案情的發展做出裁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 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② 中止執行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一)申請人表示可以延期執行的。
(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繼承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
(四)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後,恢復執行。
(2)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34條擴展閱讀:
民事抗訴案件不宜一概中止原生效裁判的執行程序
執行中止是指在已經開始的案件執行中,由於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某種特定事由,需要暫時停止執行程序,待該事由消除後再恢復執行的一種案件臨時處理方式。
盡管執行中止並非對案件作出的最終處理結論,但它是法定暫停案件執行的一種形式,直接關繫到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因此對其適用必須慎重和符合法理。
實踐中,中止民事執行的直接法律依據主要是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而其他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在這個問題上的規定均系由該條文衍生而來;
尤以該條第一款第(五)項即「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為基礎。
然而,應該看到,中止執行的程序設計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發揮減少和避免執行回轉困難,防止司法資源浪費之功效的同時,也有可能給申請執行人帶來無可挽回的財產損失,不利於維護生效裁判的權威性。
③ 民事訴訟法234條規定是那一年的
該條是1991年修訂的。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製作的調解書的執行,適用本編的規定。
④ 被執行人公司破產了,執行程序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百四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對債務人的其他民事執行程序、財產保全程序必須中止。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後,可能有兩種結局,一是宣告破產;二是不宣告破產。1、不宣告破產的,執行機構可以依據《民訴法》 第234條2款和《執行規定》第104條之規定,依職權恢復執行。2、法院做出宣告破產的裁定的,執行機構就應當依據《執行規定》第105條、 《民訴法》第235 條第六項的規定,裁定案件終結執行。此時所有的債權人都應當參加破產清算程序,由權利人自行向受理破產案件的人民法院主張權利。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第二百四十四條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對債務人的其他民事執行程序、財產保全程序必須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