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判決種類
① 行政確認判決的概念及特徵是什麼
法律分析:行政確認判決是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經過合法性審查,對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效力進行評價,在不宜適用其它判決形式的前提下,直接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無效的判決。
特徵:1.僅具有宣示效果。確認判決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和效力的評價,判決結果無法構成執行的理由,也不具有直接變更當事人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功能。它僅僅是對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做出的宣示性評價而已。
2.具有輔助性和補充性的特點。適用確認判決的各種情形,實際上都是行政法上行政權的優越性和優先性造成的,是在其它各種判決形式不宜適用的情況下,法官所做出的無奈之舉。其目的在於彌補充分的救濟手段所留下的「真空地帶」,是對公權力行為救濟手段的拓寬。
3.救濟功能相對弱化。即便確認判決最終對行政相對人有利,但也不能直接給其帶來物質利益。它只是為相對人可能獲取的國家賠償提供一個前提條件。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相對人的心理需要,即通過確認違法或無效判決滿足了相對人「討個說法」的強烈願望,促進了行政糾紛的徹底解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七十四條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
(一)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二)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銷或者判決履行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
(一)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二)被告改變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仍要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履行沒有意義的。
② 行政法有哪些
行政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大類別:
一、行政復議法。這是關於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行為不服,可向有關機關提出復議申請的法律規范。復議制度是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對行政機關的錯誤行為進行監督與糾正。
二、行政許可法。該法規定了行政機關為了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的需要,可以對某些事項進行許可管理。例如,企業注冊許可、建設項目許可等。行政許可的實施必須遵循法定條件和程序。
三、行政處罰法。這部法律明確了行政機關對於違法行為可以進行處罰的許可權和程序。處罰的種類、幅度以及執行方式都需要依法進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四、行政訴訟法。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發生爭議時,可以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解決。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訴訟的程序、管轄范圍以及判決的執行等內容,為公民提供了法律救濟的途徑。
總之,行政法是規范行政機關行為,保障公民權益的重要法律體系。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訴訟法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行政法體系,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的行為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指導。
③ 2020法考備考考點【行政法】行政許可案件的判決
一、行政許可案件的判決
(一)不予許可案件的判決
1、針對被告所作出的不予許可決定而形成的案件,法院審理後應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出判決。不過,較為復雜和重要的一種情形是,被告不予許可決定錯誤或違法,而原告請求准予許可且理由成立時,法院應如何判決。這一問題既關繫到原告權益保護,也關繫到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協調。
2、在行政訴訟法框架下,對法院而言,最簡單且最不會侵犯行政權的判決形式,是單純作出撤銷判決,對是否給予當事人許可不予置評,但這一做法顯然不利於保護原告的權益。相反,如果法院不管行政機關對許可是否享有裁量權,一概直接責令行政機關作出許可決定,則又有侵犯行政權的嫌疑或可能。
3、《許可規定》第11條並沒有對不予許可案件如何判決作全面規定,而只是申明法院可以判決責令被告作出准予許可決定,並對相應的條件作出規定。
(二)查閱許可決定及有關檔案材料或者監督檢查記錄案件請求成立的判決
被告無正當理由拒絕原告查閱行政許可決定及有關檔案材料或者監督檢查記錄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被告在法定或者合理期限內准予原告査閱。
④ 行政訴訟的判決形式有哪些
行政訴訟的判決有以下四種:
1、確認違法的判決。
確認違法的判決適用於以下幾種情況:《解釋》第50條第3款規定:「被告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應當作出確認其違法的判決」。《解釋》第50條第4款規定:「原告灶洞起訴被告不作為在訴訟中被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告不作為違法的,也應當作出確認違法判決。」
2、確認合法的判決。
適用於《解釋》第57條第1款的規定:「人民法院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不適宜判決維持或駁回訴訟請求的。」
3、確認無效的判決。
《解釋》第57條第2款規定的三種情形同樣也適用於確認無效的判決。
4、確認有效的判決。
它與確認合法的判決適用於同一條款的情形。
確認判決的如段確立是行政審判發展的需求,它的存在有其重要的法律意義:
1、作為一種獨立的判決形式,確認判決是對現有的維持判決、撤銷判決、變更判決、履行判決這四種行政判決形式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它不從屬於其它判決形式,是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及效力狀態與特定行政法律關系的確定,不具有創設、變更或撤銷行政行為的法律效果。
2、作為一種宣告性、確定性和程序性的特殊判決形式,確認判決對既存權利提供了一種特別的保障。因為「每一具體個案均構成一獨特之訴訟類型」,行政行為的形式和內容各異,當事人的權利保護請求不同,使得「在各式各樣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的資格、請求的內容、法官的權力、訴訟的程序、判決的效果,不完全相同」,確認判決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它以自己特有的形式保護著行政訴訟當事人的權利。
3、作為一種新的裁判方式,確認判決可以用來解決某種行政行為是否違法,某種法律關系是否存在、是否合法等法律問題,為審理相關的行政案件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適當途徑,有利於審判人員在《行政訴訟法》《解釋》所確定的框架內,作出符合行政訴訟目的和解決行政爭議的最適當的判決。
4、確認判決更新了我國行政行為效力的理論渣辯譽,確立了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必然被撤銷的觀點,這是行政法理論的重大發展。確認判決在處理解決行政爭議的同時兼顧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利於平衡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⑤ 行政裁決的對象是誰
法律主觀:
行政裁決,是行政機關依法裁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權益爭議的活動,行政裁決是有對象要求的。
一、行政裁決的對象是什麼?
行政裁決,是行政機關依法裁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權益爭議的活動,行政裁決的對象是特定的民事、經濟糾紛。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行政裁決對象主要有以下幾類:
(1)損害賠償裁決。這是指行政機關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因涉及與行政管理相關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賠償爭議所作的裁決。
(2)權屬糾紛裁決。這是指行政主體對平等主體之間,因涉及與行政管理相關的某一財產、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歸屬發生爭議所作出的裁決。
(3)侵權糾紛裁決。這是指在平等主體之間,一方當事人認為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權益受到了另一方侵犯時,依法請求行政機關制止侵害,並責令侵權方對其侵害行為已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二、行政裁決的主體是誰?
行政裁決的主體是法律授權的特定行政機關。
行政裁決的主體具有法定性。行政機關只有獲得法律授權,才能對授權范圍內的民事糾紛案件進行審查並裁決,沒有法律授權,行政機關不能自行決定和裁決某些民事糾紛案件。
三、行政裁決的程序一般是怎樣的?
1、申請,是指民事爭議的一方或雙方當事人,向人權行政機關提出要求解決糾紛的請求。申請一般應具備以下條件:一是申請人必須是民事權益發生爭議的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二是申請是向有關的行政主體提出;三是申請符合法定形式要求,如法律規定必須提交申請書和其它文書;四是申請必須在法定期限內提出。
2、立案。行政裁決機構在收到當事人申請書後,應當對申請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應當受理;對不符合條件的,行政裁決機構不予受理並應通知申請人,告知其理由。
3、通知。行政機關立案後應當通知民事爭議的申請人及對方當事人,並要求對方當事人提交有關材料等有關情況。
4、答辯。民事爭議當事人在收到裁決申請後,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提交答辯書及有關證據材料。答辯在行政裁決程序中極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幫助對方當事人了解申請人申請爭議的事實與理由,以便進行辯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有利於裁決機構了解真相、查清事實,作出正確裁決。對方不答辯的,行政機關可徑行裁決。
5、審查。行政裁決機關收到答辯書後,對爭議的事實、證據材料進行審查,需補充調查或鑒定的。進行調查、勘驗或鑒定,對交通事故、醫療事故、環境污染、產品質量等技術性爭議是必不可少的。行政裁決機關將所有的事實、證據材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如果尚有疑問或經當事人請求,可舉行公開聽證,由當事人雙方當面陳述案情,相互辯論、舉證、質證,以查明案情。
6、裁決。行政裁決機關在審理後,根據事實和法律、法規做出裁決。行政裁決機關製作並向雙方當事人送達的裁決書應載明當事人雙方的姓名、地址、爭議的內容、對爭議的裁定及其理由和法律根據,並註明是否為終局裁決。如不是終局裁決,應寫明當事人提起行政復議或訴訟的期限和受理機關。
7、執行。裁決生效後,爭議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否則由裁決機關依法強制執行或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